新能源汽车用车内高压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9162发布日期:2018-11-27 22:48阅读:9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内高压线,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传统能源汽车的研发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并不落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汽车动力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突飞猛进。在能源技术方面,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提升我国在能源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如在电缆技术方面,通过车辆的应用,促进电缆技术的进步。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不断给新能源汽车提供专用配套电线电缆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车内高压线,是一种具有阻燃、耐高低温、耐油、防腐蚀、抗撕裂、柔软和环保性能的新能源汽车用车内高压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新能源汽车用车内高压线,所述车内高压线自内而外由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外护套构成:

所述屏蔽层为组合屏蔽层,包括铜箔丝内屏蔽层和铝箔丝外屏蔽层;

所述导体外层挤包所述绝缘层构成绝缘线芯,在所述绝缘线芯的外层编织所述铜箔丝内屏蔽层;

所述铜箔丝内屏蔽层的编织密度大于85%;所述铝箔丝外屏蔽层绕包在所述铜箔丝内屏蔽层外部,绕包搭盖率20%-25%;

所述外护套为聚氨酯弹性体外护套,挤包于所述铝箔丝编织外屏蔽层外部。

所述导体采用第六类铜芯特软导体。

所述绝缘层为辐照TPV弹性体材料绝缘层。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绝缘层材料采用辐照TPV弹性体材料,该材料为热塑性材料,可直接在塑料挤出机挤制后,经电子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辐照后,内部的分子结构由线性变成了三维网状的分子结构,其耐温等级、耐环境、耐老化性能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该材料为环保型材料,不含卤素,且可以回收使用。

屏蔽层采用铜箔丝编织屏蔽和铝箔绕包屏蔽组合而成,铜箔丝的编织密度大于85%,铝箔绕包搭盖率20%-25%,即起到抑制电磁波对外发射的作用,又可作为短路电缆的通道,起到中性线芯的保护作用;同时铜箔丝比普通退火裸铜丝更加柔软,在反复弯曲折叠过程中不会断裂。

外护套采用SV-406柔软型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该材料由挤塑机挤出后同样采用电子辐照进行交联,交联后具有非常好的柔韧性,弹性,其耐油耐腐蚀性也非常好;可在-40℃环境温度中正常使用,同时具有极优的耐老化、耐候性和耐曲饶性能。

本实用新型产品电缆阻燃性能可达到GB/T18380.35规定的成束A类燃烧试验,保证了电缆在可燃性气体存在下使用的安全性。电缆的绝缘、护套材料采用的均为环保型材料,燃烧时无腐蚀性气体、无浓烟,保证了电缆的阻燃性能和环保性能。总之,该实用新型产品是一种具有阻燃、耐高低温、耐油、防腐蚀、抗撕裂、柔软和环保性能的新能源汽车用车内高压线,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缆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导体,2绝缘层,3铜箔丝内屏蔽层,4铝箔丝外屏蔽层,5外护套。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用车内高压线,其自内而外由导体1、绝缘层2、屏蔽层和外护套5构成,其中:

屏蔽层为组合屏蔽层,包括铜箔丝内屏蔽层3和铝箔丝外屏蔽层4;

具体实施中,导体1外层挤包绝缘层2构成绝缘线芯,在绝缘线芯的外层编织铜箔丝编织内屏蔽层3;外护套5为聚氨酯弹性体外护套,挤包于铝箔丝编织外屏蔽层4外部。

导体1采用第六类结构的多股特软铜丝束合(-复绞)成导电线芯,导体生产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拉丝-退火-束丝(-复绞),导体采用束合(-复绞)的形式,绝缘层2采用辐照TPV弹性体绝缘料,它的生产过程在SJ45、SJ65或SJ90挤塑机上生产完成,采用挤压式模具进行挤出,其挤出温度根据温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机身温度控制在185±10℃,机头温度控制在195±5℃,模口温度控制在200±5℃,可根据挤出设备和材料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冬天与夏天相差5~10℃。绝缘挤出后到辐照厂家对电缆绝缘线芯进行辐照加工,确保电缆具有优良的电性能、高的机械性能和较强的耐温等级和抗张强度;铜箔丝内屏蔽层的编织可在24锭编织机上完成,调节编织机的齿轮,将编织密度控制在85%以上;编织后在成缆机上重叠绕包一层铝箔丝外屏蔽层,绕包重叠率20%-25%;外护套材料SV-406柔软型弹性体在SJ-65或其他挤塑机上生产,采用挤压式模具,机身温度控制在180±5℃,机头温度控制在200±5℃,模口温度控制在185±5℃,挤出后到辐照厂家对电缆外护套进行辐照加工,确保材料机械性能达到最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