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及其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6558发布日期:2019-04-29 11:4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及其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及其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



背景技术: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通常为轴向双分裂结构,轴向双分裂式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中的每一相的低压绕组均分裂为两个,该两个低压绕组在轴向位置上下排列。位于上方的三相低压绕组的始端出线分别为 a1、b1、c1,末端出线分别为x1、y1、z1。位于下方的三相低压绕组的始端出线分别为a2、b2、c2,末端出线分别为x2、y2、z2。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油箱外设置有a1套管、b1套管、c1套管、a2套管、b2 套管、c2套管。上方的三相低压绕组的始端的a1出线、b1出线、c1 出线分别接到a1套管、b1套管、c1套管。下方的三相低压绕组的始端的a2出线、b2出线、c2出线分别接到a2套管、b2套管、c2套管上。上方的三相低压绕组的末端的x1出线、y1出线、z1出线要短接后接0相套管。下方的三相低压绕组的末端的x2出线、y2出线、z2 出线也要短接后接0相套管。

请参考附图1-附图3,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以下引线结构来接线:a1出线、b1出线、c1出线,分别通过水平铜排1、2、3引至a1 套管、b1套管、c1套管的下方,之后再分别通过各自的垂直套管4 对应地接到a1套管、b1套管、c1套管上。x1出线、y1出线、z1出线通过共同接在水平铜排后再通过软铜绞线引出油箱。

a2出线、b2出线、c2出线分别通过水平铜排5、6、7聚集至b2 套管的下方,之后在聚集地再分别通过垂直铜排5’、6’、7’上引至各自的套管,连接到各自的套管上。该聚集地恰好处于两相绕组之间,而两相绕组之间的空间有限,因此三个垂直铜排都是窄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布置,以缩减三个垂直铜排的水平距离。但是,由于三个垂直铜排在宽度方向上向靠近绕组方向凸出,三个垂直铜排与绕组之间的绝缘距离太近,因此需要将水平铜排5、6、7以及三个垂直铜排5’、6’、7’整体向远离绕组的方向平移,或者说向靠近油箱侧壁的方向平移,如此便会增大油箱的体积,增加绝缘油量。

x2出线、y2出线、z2出线均连接在水平铜排8上,之后再通过软铜绞线引出。水平铜排8位于水平铜排5、6、7的上方。水平铜排 6位于水平铜排5、7的外侧,水平铜排8与水平铜排6位于同一垂直面内。可见,位于油箱下方的水平铜排之间即有上下分布,也有内外分布,如此便加大了绕组始端出线和末端出线的接线难度。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低压引线引线结构,从而降低接线难度,缩小油箱体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以降低接线难度,缩小油箱体积。

一种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c2出线通过第一垂直铜排引至c2套管;b2出线通过第二垂直铜排引至b2套管;a2出线通过铜排引至a2 套管;c2出线与c2套管的水平距离和b2出线与b2套管的水平距离均小于a2出线与a2套管的水平距离,c2出线、b2出线、a2出线所对应的绕组均位于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器身的下方,且均为对应绕组的始端出线;

第一垂直铜排、第二垂直铜排以及用于引接所述a2出线的铜排均是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

优选地,用于引接所述a2出线的铜排包括第三垂直铜排、第一水平铜排以及第四垂直铜排;

所述a2出线通过所述第三垂直铜排上引,再通过所述第一水平铜排引至a2套管下方,再通过所述第四垂直铜排上引至所述a2套管。

优选地,x2出线、y2出线、z2出线均连接于第二水平铜排上,所述第二水平铜排通过侧部软铜绞线引出油箱,x2出线、y2出线、z2 出线所对应的绕组均位于所述器身的下方,且均为对应绕组的末端出线,所述第二水平铜排的宽面正对所述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

优选地,a1出线通过第五垂直铜排与a1套管连接,所述第五垂直铜排的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a1出线与a1套管的水平距离小于b1出线与b1套管的距离,也小于c1出线与c1套管的距离, a1出线、b1出线、a1出线所对应的绕组位于所述器身的上方,且均为所对应绕组的始端出线。

优选地,b1出线通过第三水平铜排引至b1套管的下方,再通过第六垂直铜排与b1套管连接;c1出线通过第四水平铜排引至c1套管的下方,再通过七垂直铜排与c1套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水平铜排和所述第四水平铜排处于同一高度,且所述第三水平铜排位于所述第四水平铜排的外侧。

优选地,x1出线、y1出线、z1出线均连接在第五水平铜排上,所述第五水平铜排通过侧部软铜绞线引出油箱。

优选地,所述第五水平铜排位于所述第三水平铜排、第四水平铜排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五水平铜排的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包括三相双分裂式绕组,所述三相双分裂式绕组的出线按照上述的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接线。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位于器身下方的c2出线、b2出线与对应的c2套管和b2套管的水平距离均较短,因此c2出线、b2 出线直接分别通过第一垂直铜排和第二垂直铜排引至c2套管和b2套管处。a2出线与a2套管的水平距离稍长,可以将a2出线通过第三垂直铜排上引,之后再通过第一水平铜排引至a2套管。第一垂直铜排、第二垂直铜排以及第三垂直铜排均是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三个垂直铜排与绕组之间的绝缘距离足够大,因此可以向靠近绕组的方向移动垂直铜排,如此便缩小了油箱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进而减小了油箱的体积。另外油箱下部不存在上下分布以及内外分布的水平铜排,那么就降低了出线与铜排的接线难度,提高了接线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引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P向图;

图3为图1的Q向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引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E向图;

图6为图4的F向图。

其中,1、2、3、5、6、7、8为水平铜排,5’、6’、7’、4为垂直铜排;

9为第四水平铜排、10为第三水平铜排、11为第五垂直铜排、12 为第七垂直铜排、13为第一垂直铜排、14为第二垂直铜排、15为第三垂直铜排、16为第四垂直铜排、17为第五水平铜排、18为第二水平铜排、19为第六垂直铜排、15’为第一水平铜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以降低接线难度,缩小油箱体积。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a1、b1、c1,x1、y1、z1,a2、b2、c2,x2、y2、 z2的标号仅仅是为了清楚地区分各个出线和套管,并非对各个套管和出线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仅仅是各个套管和各个出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非绝对位置关系。

本实用新型中的“垂直”和“水平”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引线结构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如下:位于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器身下方的三相绕组的始端的出线分别为c2出线、b2出线、a2出线。与之相对的套管分别为c2套管、b2套管、a2套管。请参考附图3。c2出线距离c2套管的水平距离最近,b2出线距离b2套管的水平距离次之,a2出线距离 a2套管的水平距离最远。在本实施例中,将c2出线、b2出线分别通过第一垂直铜排13和第二垂直铜排14引至c2套管、b2套管处。c2 出线连接在第一垂直铜排13的底部,第一垂直铜排13的顶部与c2 套管连接。b2出线连接在第二垂直铜排14的底部,第二垂直铜排14 的顶部与b2套管连接。a2出线通过水平铜排和垂直铜排的组合引至 a2套管。

现有技术中将c2出线、b2出线、a2出线先引至两个绕组之间,之后再通过垂直铜排上引,由于两个绕组之间的空间有限,因此垂直铜排必须窄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而本实施例中由于c2出线、 b2出线通过第一垂直铜排13和第二垂直铜排14直接上引,第一垂直铜排13和第二垂直铜排14分别位于c2套管和b2套管的正下方,因此不存在空间有限而必须使垂直铜排必须窄面正对长边侧的侧壁的问题。那么就可以使第一垂直铜排13、第二垂直铜排14、以及用于引进 a2出线的铜排的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附图4是人站在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前看过去得到的平面图,第一垂直铜排13和第二垂直铜排14的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如此第一垂直铜排13、第二垂直铜排14、以及用于引进a2出线的铜排与绕组之间具有足够的绝缘距离,因此可以向靠近绕组的方向移动用于引接c2出线、b2出线、a2出线的铜排,如此便缩小了油箱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进而减小了油箱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用于引接a2出线的铜排包括第三垂直铜排15、第一水平铜排15’以及第四垂直铜排16。具体地,a2 出线通过第三垂直铜排15上引,再通过第一水平铜排15,引至a2套管下方,再通过第四垂直铜排16上引至所述a2套管。第三垂直铜排 15、第一水平铜排15,以及第四垂直铜排16之间均是通过螺栓连接。如此,用于引接c2出线、b2出线、a2出线的铜排在油箱的下部不存在水平铜排,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油箱下部既有上下分布的水平铜排,也有内外分布的水平铜排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极大地降低了接线难度。

位于器身下方的三相绕组的末端的出线分别为x2出线、y2出线、 z2出线,需三相短接后接至0相套管。在具体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二水平铜排18。x2出线、y2出线、z2出线均连接于第二水平铜排18 上,之后第二水平铜排18再通过位于油箱侧部的软铜绞线引出油箱。为了确保第二水平铜排18与绕组之间具有足够的绝缘距离,限定第二水平铜排18的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

以上是位于油箱下方的绕组的出线的引线结构,接下来阐述位于油箱上方的绕组的出线的引线结构:

位于器身上方的绕组的始端的出线为a1出线、b1出线、c1出线。请参考附图4,c1出线距c1套管的水平距离以及b1出线距b1套管的水平距离都较远,而a1出线距a1套管的水平距离较近。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通过第五垂直铜排11直接将a1出线引至a1 套管。而且限定第五垂直铜排11的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如此不仅简化了接线铜排的布局,而且确保了绝缘距离。

b1出线、c1出线的引线结构如下:b1出线通过第三水平铜排10 引至b1套管的下方,再通过第六垂直铜排19与b1套管连接;c1出线通过第四水平铜排9引至c1套管的下方,再通过第七垂直铜排12 与c1套管连接。第三水平铜排10与第六垂直铜排19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四水平铜排9与第七垂直铜排12之间也为螺栓连接。另外,为了缩减油箱的纵向尺寸,将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即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的高度一致。第三铜排位于第四铜排的外侧。

位于器身上方的绕组的末端的出线为x1出线、y1出线、z1出线,也需三相短接后接至0相套管。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将x1 出线、y1出线、z1出线均连接在第五水平铜排17上,之后第五水平铜排17通过侧部软铜绞线引出油箱。优选地,第五水平铜排17的宽面正对油箱的长边侧的侧壁,以确保第五水平铜排17与绕组之间的绝缘距离。进一步优选地,将第五水平铜排17设置于第三水平铜排10 和第四水平铜排9的下方,从而方便第三水平铜排10与第四水平铜排 9进一步上引至对应的套管处。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包括三相双分裂绕组,特别地,三相双分裂绕组的出线均通过上述中的引线结构进行接线。上述引线结构具有上述优点,具有上述改进型低压引线结构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同样具有上述优点,故本文不再赘述。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