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904发布日期:2019-04-20 03:2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轻量化、节能、环保和提高安全性是现代汽车结构、性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汽车的重量与能源的消耗成线性关系,电动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轻量化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相对而言,纯电动汽车对于轻量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新能源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能源储存都需要使用高性能的 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因大电流的充电和放电会导致电池内部升温使电池温度超出其 正常的使用温度,甚至造成电池破裂、漏液、起火和爆炸,从而影响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中,往往设置有专门为电池散热的风扇及通风系统。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7009605U,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便于安装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散热装置,包括安装架、动力电池、第一高度调节装置、第二高度调节装置、安装板和散热风机,所述安装架的上部中间固定安装有动力电池;当需要调高散热风机的位置时,则拉动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上的外拉柄,此时限位杆不再阻碍凸台向上的移动,此时通过外力使安装板向上移动,当散热风机移动到合适位置后,松开外拉柄即可使第一高度调节装置和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上的升降柱保持位置稳定,同样,需要调低散热风机的高度位置时,拉动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上的外拉柄即可。但是现有的动力散热装置还存在着导热散热效果差,不具备水冷功能和对与动力电池连接的线缆缺少固定约束装置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动力散热装置导热散热效果差,不具备水冷功能和对与动力电池连接的线缆缺少固定约束装置的问题。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包括安装底座板,安装螺栓孔,支撑板,防护网罩,旋转马达,可固定散热板结构,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扇叶,安装套盘,缓冲密封垫,检修标签贴,安装工具挂钩和防滑动挡片,所述的安装螺栓孔分别开设在安装底座板的内部左右两侧位置;所述的支撑板纵向螺栓连接在安装底座板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防护网罩螺钉连接在支撑板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旋转马达螺栓连接在支撑板的右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可固定散热板结构安装在安装底座板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的后部;所述的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固定在安装底座板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设置在可固定散热板结构的内部;所述的散热扇叶分别螺钉连接在安装套盘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的安装套盘键连接在旋转马达的输出轴上;所述的缓冲密封垫胶接在安装底座板下表面;所述的检修标签贴胶接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的正表面右上侧;所述的安装工具挂钩螺栓连接在支撑板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防滑动挡片分别螺栓连接在安装底座板的正表面和后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可固定散热板结构包括铝导热底板,导热硅胶片,铝导热侧板,进风口,加固顶板和出风口,所述的导热硅胶片胶接在铝导热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的铝导热侧板分别铆接在铝导热底板的左右两端;所述的进风口开设在左侧设置的铝导热侧板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加固顶板螺钉连接在铝导热侧板的上表面;所述的出风口开设在右侧设置的铝导热侧板的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包括散热降温冷却箱,循环泵,观察窗,温度显示计,冷却管,进液管,防护盖和连接片,所述的循环泵螺栓连接在散热降温冷却箱的内部下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观察窗纵向镶嵌在散热降温冷却箱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温度显示计胶接在观察窗的正表面;所述的冷却管一端螺纹连接在散热降温冷却箱的下表面左侧位置,另一贯穿散热降温冷却箱的下表面右侧位置与循环泵螺纹连接;所述的进液管螺纹连接在散热降温冷却箱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防护盖扣接在进液管的上端位置;所述的连接片一端胶接在防护盖的左侧位置,另一端胶接在进液管的左侧下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包括通风板,散热网孔,束线卡槽,阴极导线穿孔,束线带和阳极导线穿孔,所述的散热网孔开设在通风板的正表面;所述的束线卡槽纵向开设在通风板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阴极导线穿孔开设在通风板的左上侧;所述的束线带胶接在通风板的左侧;所述的阳极导线穿孔开设在通风板的左下侧。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网孔具体采用正六边形的网孔;所述的散热网孔的边长设置在五毫米至十毫米。

优选的,所述的束线带设置在束线卡槽的上部;所述的束线带设置有多个;所述的通风板与安装底座板螺栓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进液管与散热降温冷却箱的内部连通;所述的冷却管与散热降温冷却箱的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冷却管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的外表面;所述的冷却管与安装底座板抱箍片连接;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螺栓连接在支撑板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设置在加固顶板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的防滑动挡片设置在安装螺栓孔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的防护网罩,旋转马达,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优选的,所述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直径设置在五厘米至八厘米。

优选的,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放置在导热硅胶片的上表面;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与加固顶板螺钉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加固顶板采用厚度设置在三毫米至五毫米的不锈钢网板;所述的铝导热底板的厚度设置在五毫米至十毫米。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扇叶具体采用硅胶扇叶。

优选的,所述的旋转马达具体采用型号为Risym280的马达;所述的温度显示计具体采用型号为AFT的温度计;所述的循环泵具体采用型号为DC-A8的水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铝导热底板,导热硅胶片和铝导热侧板的设置,有利于起到良好的导热效果,对动力电池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传递散热。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防护网罩,旋转马达,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有利于进行吹风散热,提高散热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加固顶板,安装底座板和安装螺栓孔的设置,有利于对动力电池组进行安装固定,保证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散热装置正常工作。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循环泵和冷却管的设置,有利于对动力电池组进行水冷降温,并可以使冷却液进行循环使用。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观察窗和温度显示计的设置,有利于方便对散热降温冷却箱内液位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查看。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进液管,防护盖和连接片的设置,有利于方便的往散热降温冷却箱内添加冷却液,并可以防止冷却液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外溅。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束线卡槽,阴极导线穿孔,束线带和阳极导线穿孔的设置,有利于动力设备的连接线进行约束固定,保证运行的安全。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缓冲密封垫和安装工具挂钩的设置,有利于起到辅助的作用,方便安装固定的进行,可以对安装工具进行挂置,方便使用时的取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固定散热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安装底座板;2、安装螺栓孔;3、支撑板;4、防护网罩;5、旋转马达;6、可固定散热板结构;61、铝导热底板;62、导热硅胶片;63、铝导热侧板;64、进风口;65、加固顶板;66、出风口;7、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71、散热降温冷却箱;72、循环泵;73、观察窗;74、温度显示计;75、冷却管;76、进液管;77、防护盖;78、连接片;8、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81、通风板;82、散热网孔;83、束线卡槽;84、阴极导线穿孔;85、束线带;86、阳极导线穿孔;9、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10、散热扇叶;11、安装套盘;12、缓冲密封垫;13、检修标签贴;14、安装工具挂钩;15、防滑动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散热装置,包括安装底座板1,安装螺栓孔2,支撑板3,防护网罩4,旋转马达5,可固定散热板结构6,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7,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8,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散热扇叶10,安装套盘11,缓冲密封垫12,检修标签贴13,安装工具挂钩14和防滑动挡片15,所述的安装螺栓孔2分别开设在安装底座板1的内部左右两侧位置;所述的支撑板3纵向螺栓连接在安装底座板1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防护网罩4螺钉连接在支撑板3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旋转马达5螺栓连接在支撑板3的右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可固定散热板结构6安装在安装底座板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7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的后部;所述的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8固定在安装底座板1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设置在可固定散热板结构6的内部;所述的散热扇叶10分别螺钉连接在安装套盘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的安装套盘11键连接在旋转马达5的输出轴上;所述的缓冲密封垫12胶接在安装底座板1下表面;所述的检修标签贴13胶接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的正表面右上侧;所述的安装工具挂钩14螺栓连接在支撑板3的左侧上部位置,有利于起到辅助的作用,方便安装固定的进行,可以对安装工具进行挂置,方便使用时的取拿;所述的防滑动挡片15分别螺栓连接在安装底座板1的正表面和后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可固定散热板结构6包括铝导热底板61,导热硅胶片62,铝导热侧板63,进风口64,加固顶板65和出风口66,所述的导热硅胶片62胶接在铝导热底板61的上表面;所述的铝导热侧板63分别铆接在铝导热底板61的左右两端;所述的进风口64开设在左侧设置的铝导热侧板63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加固顶板65螺钉连接在铝导热侧板63的上表面;所述的出风口66开设在右侧设置的铝导热侧板63的中间位置;在新能源汽车运行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硅胶片62分别传导到铝导热底板61和铝导热侧板63上,再经铝导热底板61和铝导热侧板6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到达散热的目的;经新能源汽车的控制系统启动旋转马达5带动散热扇叶10和安装套盘11进行转动,产生风力从进风口64进入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表面的热量带走,从出风口66排除。

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结构7包括散热降温冷却箱71,循环泵72,观察窗73,温度显示计74,冷却管75,进液管76,防护盖77和连接片78,所述的循环泵72螺栓连接在散热降温冷却箱71的内部下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观察窗73纵向镶嵌在散热降温冷却箱71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温度显示计74胶接在观察窗73的正表面;所述的冷却管75一端螺纹连接在散热降温冷却箱71的下表面左侧位置,另一贯穿散热降温冷却箱71的下表面右侧位置与循环泵72螺纹连接;所述的进液管76螺纹连接在散热降温冷却箱71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防护盖77扣接在进液管76的上端位置;所述的连接片78一端胶接在防护盖77的左侧位置,另一端胶接在进液管76的左侧下部位置,有利于方便的往散热降温冷却箱71内添加冷却液,并可以防止冷却液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外溅;打开防护盖77经进液管76往散热降温冷却箱71内加注冷却液,经新能源汽车的控制系统启动循环泵72使得冷却液在散热降温冷却箱71和冷却管75之间循环,可以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产生的热量进行吸附,提高散热效果。

如附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动力线缆固定约束散热板结构8包括通风板81,散热网孔82,束线卡槽83,阴极导线穿孔84,束线带85和阳极导线穿孔86,所述的散热网孔82开设在通风板81的正表面;所述的束线卡槽83纵向开设在通风板81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阴极导线穿孔84开设在通风板81的左上侧;所述的束线带85胶接在通风板81的左侧;所述的阳极导线穿孔86开设在通风板81的左下侧;通过安装螺栓孔2用螺栓将安装底座板1固定在新能源汽车的指定位置;并将旋转马达5和循环泵72与新能源汽车的控制系统连接;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的连接导线分别穿过阴极导线穿孔84和阳极导线穿孔86,并卡接在束线卡槽83内部,使束线带85起到约束固定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散热网孔82具体采用正六边形的网孔;所述的散热网孔82的边长设置在五毫米至十毫米。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束线带85设置在束线卡槽83的上部;所述的束线带85设置有多个;所述的通风板81与安装底座板1螺栓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进液管76与散热降温冷却箱71的内部连通;所述的冷却管75与散热降温冷却箱71的内部连通。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冷却管75设置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的外表面;所述的冷却管75与安装底座板1抱箍片连接;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71螺栓连接在支撑板3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散热降温冷却箱71设置在加固顶板65的上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滑动挡片15设置在安装螺栓孔2的内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护网罩4,旋转马达5,进风口64和出风口66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有利于进行吹风散热,提高散热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进风口64和出风口66的直径设置在五厘米至八厘米。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放置在导热硅胶片62的上表面;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与加固顶板65螺钉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加固顶板65采用厚度设置在三毫米至五毫米的不锈钢网板;所述的铝导热底板61的厚度设置在五毫米至十毫米。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散热扇叶10具体采用硅胶扇叶。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旋转马达5具体采用型号为Risym280的马达;所述的温度显示计74具体采用型号为AFT的温度计;所述的循环泵72具体采用型号为DC-A8的水泵。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安装螺栓孔2用螺栓将安装底座板1固定在新能源汽车的指定位置;并将旋转马达5和循环泵72与新能源汽车的控制系统连接;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的连接导线分别穿过阴极导线穿孔84和阳极导线穿孔86,并卡接在束线卡槽83内部,使束线带85起到约束固定的作用;在新能源汽车运行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硅胶片62分别传导到铝导热底板61和铝导热侧板63上,再经铝导热底板61和铝导热侧板6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到达散热的目的;经新能源汽车的控制系统启动旋转马达5带动散热扇叶10和安装套盘11进行转动,产生风力从进风口64进入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表面的热量带走,从出风口66排除;为提高散热效果,打开防护盖77经进液管76往散热降温冷却箱71内加注冷却液,经新能源汽车的控制系统启动循环泵72使得冷却液在散热降温冷却箱71和冷却管75之间循环,可以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9产生的热量进行吸附,提高散热效果;每次查看检修时,将信息记录在检修标签贴13上,方便下次检修时的比对。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