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8145发布日期:2019-11-12 22:58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线束连接器。



背景技术:

线束与线束、线束与电器部件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连接器,汽车线束连接器是连接汽车各个电器与电子设备的重要部件为了防止连接器在汽车行驶中脱开,所有的连接器均采用了闭锁装置。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汽车产量的高速增长,汽车连接器的需求大幅提升。

然而,传统的汽车连接器主要由第一线束连接壳体和第二线束连接壳体组成,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第二线束连接壳体的端部均设有供线束端子插入的插接孔,在插接孔内均设置有卡扣,卡扣与卡位槽配合,从而将线束端子与第一线束连接壳体和第二线束连接壳体锁紧。当线束端子经过多次拆卸和卡接后,卡扣容易发生松动甚至脱落,容易导致线路接触不良和连接中断。

因此,如何提供一款线束连接方式方便,连接后不容易脱落的汽车连接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线束连接器,该连接器连接线束方便且不易脱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线束连接器,包括第一线束连接壳体和第二线束连接壳体,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和第二线束连接壳体的前后两端部均设有插接孔,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的底部设有至少1个容纳腔,所述插接孔连通所述容纳腔,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容纳腔内可拆卸式安装有固线壳体,所述固线壳体上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插接孔相对应的穿线孔,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穿线孔相对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与所述穿线孔相对应的接线孔,所述接线孔与所述汽车线束的端子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的顶部水平设置有卡扣部,所述卡扣部的弹性卡扣端的上方设有限位止挡,所述卡扣部的扣身设有沿所述卡扣部轴线方向向上倾斜的楔形槽,楔形槽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上设有限位扣。

优选地,所述限位止挡设置在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的顶部,限位止挡下方设有辅助卡槽,两个所述辅助卡槽分别设置在所述卡扣部的两侧,并与所述卡扣部平行。

优选地,所述限位止挡的两端设有扣耳,所述扣耳的一侧密封。

优选地,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卡紧所述固线壳体的限位卡柱,固线壳体的上端设有限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容纳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所述固线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线束连接壳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有接口,所述接口内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倒L型卡块,两个所述倒L型卡块之间设有两块对称设置的卡紧块,所述插接孔从第二连接部的侧端贯通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接口底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的底部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上设有扣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线束连接器主要考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因种种因素可能需要反复拔插线束连接器,容易导致汽车线束容易发生松动甚至脱落,引起线路接触不良和连接中断的问题,提供一种由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第二线束连接壳体和固线壳体组成的线束连接器,汽车线束的端子顺次穿过第一线束连接壳体一侧的插接孔、穿线孔和接线孔固定在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另一侧的插接孔上,将固线壳体压入容纳腔内,以保持端子和接线孔充分连接,使用户可自行先取出固线壳体再拔出汽车线束的端子重新组装连接,以达到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目的。当固定壳体与第一线束连接壳体扣合时,限位卡柱能够起到卡接作用,而限位固定壳体推入容纳腔的最大位移,使穿线孔和接线孔分别反向作用于汽车线束,将靠近端子的部分汽车线束压持于第一线束连接壳体内,进而压紧汽车线束,防止汽车线束脱离,进而提高接线的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线束连接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线束连接壳体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线束连接壳体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连接器,包括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和第二线束连接壳体2,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和第二线束连接壳体2的前后两端部均设有插接孔10,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的底部设有至少1个容纳腔11,所述插接孔10连通所述容纳腔11,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容纳腔11内可拆卸式安装有固线壳体3,所述固线壳体3上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插接孔10相对应的穿线孔31,所述容纳腔1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穿线孔31相对的隔板111,所述隔板111上设有与所述穿线孔31相对应的接线孔112,所述接线孔112与所述汽车线束4的端子相适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11共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容纳腔11呈前后设置,所述隔板111将两个所述容纳腔11隔离,所述接线孔112联通两个所述容纳腔11,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第二线束连接壳体2和固线壳体3均采用注塑模具成型,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前后两侧的插接孔10通过两个所述容纳腔11连通,连接时,汽车线束4的端子顺次穿过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后侧的插接孔10、穿线孔31和接线孔112固定在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另一侧的插接孔10上,再将固线壳体3压设于容纳腔11,使穿线孔31与接线孔112分别反向作用于汽车线束4,将靠近端子的部分汽车线束4压持于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内,以保持端子和接线孔充分连接,防止汽车线束4脱离。

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的顶部水平设置有卡扣部12,所述卡扣部12的弹性卡扣端的上方设有限位止挡13,所述卡扣部12的扣身设有沿所述卡扣部12轴线方向向上倾斜的楔形槽16,楔形槽16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滑槽14,所述限位滑槽14上设有限位扣15。所述限位止挡13设置在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的顶部,限位止挡13下方设有辅助卡槽17,两个所述辅助卡槽17分别设置在所述卡扣部12的两侧,并与所述卡扣部12平行。所述汽车线束连接器与之匹配的装置相互装配时,装置扣接部位会沿着楔形槽16和辅助卡槽17滑入弹性卡扣端与限位止档13之间,限位扣15可初步扣紧装置扣接部位,防止装置扣接部位脱落,而卡扣部12能够起到进一步卡紧作用,弹性卡扣端与所述限位止挡13配合,限位止挡13可防止装置扣接部位向上位移,方便弹性卡扣端紧紧扣合在装置的扣接部位,拆卸时,向下按压卡扣部12的弹性卡扣端,使弹性卡扣端与装置扣接部位松开,拉出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即可,连接牢靠,拆卸方便,可防止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从与之匹配的装置上脱落。

此外,所述限位止挡13的两端设有扣耳18,所述扣耳18的一侧密封,扣耳18与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形成半密封空间,当第一线束连接壳体1和与之相匹配的装置连接时,扣耳18处形成密封的缓冲空间,有利于削弱振动对接线稳定性的影响。

更有利的是,参考图2,所述容纳腔11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卡紧所述固线壳体3的限位卡柱113,固线壳体3的上端设有限位凸起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卡柱113设有4个,呈水平排列固定在连通所述插接孔10的侧壁上,将所述固线壳体3插入容纳腔11时,限位凸起32承接在所述限位卡柱113的顶端,限定所述固线壳体3伸入容纳腔11的最大距离,固线壳体3与容纳腔11相适配,所述限位卡柱113的前端抵压在所述固线壳体3的后侧,将固线壳体3压紧固定在所述容纳腔11内,固线壳体3的安装和固定方式简单,而且所述容纳腔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114,所述固线壳体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限位块114相匹配的限位槽33,所述固线壳体3压设入所述容纳腔11时,限位块114与所述限位槽33相互配合,进一步限定固线壳体3伸入容纳腔11的最大距离,使穿线孔31与接线孔112处于相对位置,从而压紧汽车线束4而不损坏汽车线束4。

参考图5、图6,所述第二线束连接壳体2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另一端设有接口211,所述接口211内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倒L型卡块212,两个所述倒L型卡块212之间设有两块对称设置的卡紧块213,所述插接孔10从第二连接部22的侧端贯通至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接口211底部。所述汽车线束4的另一端的端子与所述第二线束连接壳体2的插接孔10连接,所述第二线束连接壳体2和与之匹配的装置相互连接时,所述卡紧块213插设入与之匹配的装置的连接槽上,两个所述倒L型卡块212从两侧限定和托住装置的两侧,保证装置与第二线束连接壳体2连接的稳定和平衡性。

本实用新型的线束连接器由第一线束连接壳体、第二线束连接壳体和固线壳体组成的线束连接器,汽车线束的端子顺次穿过插接孔、穿线孔和接线孔固定在所述第一线束连接壳体上,再将固线壳体压设于容纳腔,将靠近端子的部分汽车线束压持于第一线束连接壳体内以保持端子和接线孔充分连接,使用户可自行先取出固线壳体再拔出汽车线束的端子重新组装连接,以达到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目的。当固定壳体与第一线束连接壳体扣合时,限位卡柱能够起到卡接作用,而限位固定壳体推入容纳腔的最大位移,使穿线孔和接线孔的存在位置差,进而压紧汽车线束,防止汽车线束脱离,进而提高接线的可靠度。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