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98308发布日期:2021-01-23 11:1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端子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中继装置、分支装置、逆变器装置等中使用的端子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这种现有技术,已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端子台装置。该端子台装置具有:一组保持板,它们配置在轨道上;多个端子,它们配置在该一组保持板之间的轨道上;以及平板状的端子罩,其形成为长方形状,以覆盖多个端子的方式装载于一组保持板。在一组保持板的彼此相对的面设置有:直线状的收容槽,其对端子罩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进行收容;圆弧状的引导槽,其在保持板的侧面进行开口而构成插入口,并且与装载槽相连;以及止动器,其形成于插入口。而且,如果端子罩从宽度方向的一端从插入口插入,则该端子罩仿形于引导槽的形状变形而被引导,收容于收容槽。收容于收容槽的端子罩恢复为变形前的平板状,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止动器相接,由此能够防止端子罩从收容槽拔出。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63075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在现有的端子台装置中,仅通过将端子罩从插入口插入就能够装载,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端子罩。但是,例如在向端子连接电线的连接作业时、维护检查作业时等需要将端子罩从端子台取下的情况下,需要使收容于收容槽的端子罩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变形而从止动器取下,沿引导槽在宽度方向滑动而拆下,需要工作量及时间。
[0005]
特别地,在一组保持板的间隔长的情况下,即使作业者试图通过单手将端子罩从端子台取下而使端子罩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挠曲,端子罩由于不会挠曲至长度方向的端部为止,因此不会从止动器脱落。因此,作业者必须通过双手使端子罩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挠曲而从止动器拆下,因此还是需要工作量及时间。
[0006]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将罩拆下的端子台装置。
[0007]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端子台装置具有:端子台,其具有一对轨道部,该一对轨道部将罩可自由滑动地保持,该罩将容许电线向内部插入的开口覆盖;以及罩,一对轨道部的至少一者作为第1轨道部及第2轨道部而沿罩的滑动方向进行了分割,罩在该罩保持于所述第2轨道部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1轨道部相对应的部位具有第1切口而将与第1轨道部的卡合开放。
[0008]
发明的效果
[0009]
根据本发明,罩在该罩保持于第2轨道部的状态下,在与第1轨道部相对应的部位具有第1切口,由此与第1轨道部的卡合开放,因此,即使不使罩滑动也能够从端子台拆下,能够容易地将罩取下。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斜视图。
[0011]
图2是表示在构成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载有端子罩的状态的正视图。
[0012]
图3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端子罩的斜视图。
[0013]
图4是关于实施方式1表示端子罩向端子台的装载顺序的剖视图。
[0014]
图5是关于实施方式1表示端子罩向端子台的装载顺序的剖视图。
[0015]
图6是关于实施方式1表示端子罩向端子台的装载顺序的剖视图。
[0016]
图7是关于实施方式1表示从端子台拆下端子罩的顺序的斜视图。
[0017]
图8是关于实施方式1表示从端子台拆下端子罩的顺序的斜视图。
[0018]
图9是关于实施方式1表示从端子台拆下端子罩的顺序的斜视图。
[0019]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2中,在端子台的内部的端子连接有电线的状态的斜视图。
[0020]
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在端子台的内部的端子没有连接电线的情况下的端子罩的装载状态的正视图。
[0021]
图1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在端子台的内部的端子连接有电线的情况下的端子罩的装载状态的正视图。
[0022]
图13是构成实施方式2的端子罩的斜视图。
[0023]
图14是关于实施方式2表示端子罩向端子台的装载顺序的斜视图。
[0024]
图15是关于实施方式2表示端子罩向端子台的装载顺序的斜视图。
[0025]
图16是关于实施方式2表示从端子台拆下端子罩的顺序的斜视图。
[0026]
图17是关于实施方式2表示从端子台拆下端子罩的顺序的斜视图。
[0027]
图18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3,表示在端子台装载有端子罩的状态的正视图。
[0028]
图19是构成实施方式3的端子罩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例如应用于中继装置、分支装置、逆变器装置等。例如在应用于逆变器装置的情况下,配置多个端子台装置而构成。有时在相对于全部端子台装置在内部的端子连接有电线的状态下使用逆变器装置,但也有时在一部分的端子台装置连接有电线、在一部分的端子台装置没有连接电线的状态下使用逆变器装置,在该情况下,即使是没有连接电线的端子台装置,也向内部的端子施加高电压。因此,通过端子罩将端子台的开口覆盖,由此使得作业者等不会错误地将手指触碰到内部的端子。下面,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
[0030]
实施方式1.
[0031]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分解斜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的正视图。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上方向及下方向(下面,也汇总而称为上下方向)、前方向及后方向(下面,也汇总而称为前后方向)以及左方向及右方向(下面,也汇总而称为左右方向)定义为彼此正交的方向。即,将端子台装置1的上侧及下侧分别定义为
上方向及下方向,将端子罩20的装载侧及其相反侧分别定义为前方向及后方向,朝向端子台10的开口12将右侧及左侧分别定义为右方向及左方向。
[0032]
如图1及图2所示,端子台装置1具有端子台10、端子罩20和固定螺钉30而构成。首先,对端子台10的结构进行说明。端子台10具有:1个端子11,其设置于该端子台10的内部,与未图示的电线连接;开口12,其容许电线向该端子台10内部的插入;一对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以及一对下部轨道部13c及13d,它们将覆盖开口12的1个端子罩20在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地保持;以及螺孔14,其对将端子罩20固定于该端子台10的固定螺钉30进行紧固。端子台10形成为图1所示的形状即大致箱状。
[0033]
端子11形成于端子台10内的内部,在图1中与未图示的电线连接。开口12在端子台10的前方向的面即前表面,以容许电线向端子台10的内部插入的大小,形成为将上下方向设为长边、将左右方向设为短边的大致长方形状。电线经由开口12而插入至端子台10内,与端子11连接。一对上部轨道部13a及13b在从前方向(即正面)观察端子台10时,分别形成于开口12的右上方的缘部及开口12的左上方的缘部。另外,一对下部轨道部13c及13d在从前方向(即正面)观察端子台10时,分别形成于开口12的右下方的缘部及开口12的左下方的缘部。这些上部轨道部13a及轨道部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轨道部13d分别形成为左右对象,将端子罩20在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地保持。此外,关于一对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以及一对下部轨道部13c及13d的构造及功能,也一并参照图4~图9等在后面记述。在开口12的上方中央形成有螺孔14,该螺孔14在端子罩20收容于一对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以及一对下部轨道部13c及13d的状态下,形成于与在端子罩20形成的螺孔22(在图1及图2中省略图示)相对的位置。在这些螺孔14及螺孔22中插入并紧固固定螺钉30,由此能够在端子台10装载端子罩20。另外,一对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以及一对下部轨道部13c及13d分别相当于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1轨道部以及第2轨道部。另外,上下方向相当于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滑动方向。
[0034]
图3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的端子罩20的斜视图。端子罩20例如通过树脂材料等,形成为将上下方向设为长边(例如“65.5mm”)、将左右方向设为短边(例如“32.0mm”)的大致长方形状。另外,端子罩20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且与上下方向的中央相比的上方的位置具有螺孔22。此外,在图3中,图示出固定螺钉30插入至螺孔22的状态,因此在图3中省略了螺孔22的图示。另外,端子罩20在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左下方的四角中的右上方的角具有切口21。该切口2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例如“2.3mm”)与上部轨道部13a及13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例如“2.0mm”)相比设定得稍微长,切口2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2(例如“22.0mm”)与上部轨道部13a及13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2(例如“17.0mm”)相比设定得长。此外,切口2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切口。
[0035]
图4~图6是通过图2中的a-a线将端子台装置1切断的情况下的剖视图,是依次表示将端子罩20收容及装载于端子台10的顺序的图。另外,图7~图9是依次表示从端子罩20装载于端子台10的状态将该端子罩20从端子台10拆下的顺序的斜视图。一并参照这些图4~图9,对端子台10及端子罩20的详细的构造、在端子台10装载端子罩20的顺序、及从端子台10将端子罩20拆下的顺序进行说明。
[0036]
上部轨道部13a具有在前方向侧形成的前表面部13a1和与该前表面部13a1相比在后方向侧形成的背面部13a2。在这些前表面部13a1和背面部13a2之间在前后方向形成有间
隙,该间隙设定为使端子罩20的厚度具有规定间距的尺寸而构成轨道,将端子罩20在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地保持。另外,在前表面部13a1的上方向的部位形成有锥15a,在背面部13a2的上方向的部位形成有向前方向凸出的凸部即止动器16a。而且,通过这些前表面部13a1的锥15a及背面部13a2的止动器16a而构成容许端子罩20的下方向的端部即一端部26向上部轨道部13a插入的插入口18。此外,在图4~图6中,省略了上部轨道部13b的图示,但上部轨道部13b是通过与上部轨道部13a左右对称的形状而形成的,因此,同样地具有前表面部及背面部而构成。
[0037]
下部轨道部13c具有在前方向侧形成的前表面部13c1、与该前表面部13c1相比在后方向侧形成的背面部13c2、和将这些前表面部13c1及背面部13c2之间相连的底部13c3。在这些前表面部13c1和背面部13c2之间在前后方向形成有间隙,该间隙设定为使端子罩20的厚度具有规定的间距的尺寸而构成轨道,将端子罩20在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地保持。另外,在前表面部13a1的上方向的部位形成有锥17c,背面部13c2的上方向的部位形成为向后方向侧弯折的形状。而且,通过这些前表面部13c1的锥17c和背面部13c2的弯折部而构成容许端子罩20的一端部26向下部轨道部13c插入的插入口19。插入至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13d的端子罩20的一端部26与底部13c3接触,由此端子罩20被定位而收容。此外,在图4~图6中,省略了下部轨道部13d的图示,但下部轨道部13d是通过与下部轨道部13c左右对称的形状而形成的,因此,同样地具有前表面部及背面部而构成。
[0038]
在这里,将开口12及轨道部的尺寸的一个例子汇总而记载。开口12的长边是从上部轨道部13a的前表面部13a1的上端至下部轨道部13c的底部13c3的上端为止,形成为大约“61mm”。上部轨道部13a的前表面部13a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大约“17mm”,从下部轨道部13c的前表面部13a1的上端至底部13c的上端为止的长度形成为大约“8mm”。即,在上部轨道部13a的下端和下部轨道部13c的上端之间(大约“36mm”)没有设置轨道部,与开口1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对应的上部轨道部及下部轨道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成为大约“0.41”。另外,从下部轨道部13c的前表面部13a1的上端至底部13c的上端为止的长度相对于上部轨道部13a的前表面部13a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比率成为大约“0.5”。另外,开口12的短边是从上部轨道部13a的右端至上部轨道部13b的左端为止,形成为大约“33mm”。上部轨道部13a的前表面部13a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及上部轨道部13b的前表面部13b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各自形成为大约“2mm”。即,从上部轨道部13a的左端至上部轨道部13b的右端之间形成为大约“29mm”。
[0039]
对在如以上构成的端子台10装载端子罩20的顺序进行说明。此外,如上所述,图4~图6省略了上部轨道部13b及下部轨道部13d的图示,因此在下面的顺序中也省略而进行说明。首先,如图4所示,在端子罩20的螺孔22中预先暂时固定有固定螺钉30,将端子罩20从一端部26向插入口18插入。此时,止动器16a向前方向凸出,因此在端子台10的上方的稍前处从前方将端子罩20向插入口18插入。在进行插入时,端子罩20的一端部26与上部轨道部13a的前表面部13a1的锥15a接触,被这些锥15a引导,端子罩20一边挠曲一边向上部轨道部13a插入。
[0040]
接下来,如图5所示,通过将端子罩20向上部轨道部13a压入而向下方滑动。此时,端子罩20的经过上部轨道部13a的部位由于弹性而在上下方向恢复为大致笔直的状态。如果将端子罩20进一步向上部轨道部13a压入,则一端部26从插入口19向下部轨道部13c插
入,压入至与底部13c3接触为止,端子罩20收容于上部轨道部13a以及下部轨道部13c。此外,虽然端子罩20的经过上部轨道部13a的部位由于弹性而在上下方向恢复为大致笔直的状态,但有时没有恢复为完全笔直的状态,有时一端部26在前后方向偏移。但是,在一端部26向前方向偏移的情况下,与前表面部13c1的锥17c接触而被引导,在一端部26向后方向偏移的情况下,与具有上方向的部位向后方向侧弯折的形状的背面部13c2接触而被引导,因此端子罩20的一端部26被压入至与底部13c3接触为止,端子罩20收容于上部轨道部13a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如上所述,下部轨道部13c具有锥17c及向后方向侧的弯折形状,由此能够对端子罩20向轨道插入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进行吸收。
[0041]
如果端子罩20收容于上部轨道部13a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则在螺孔22中暂时固定的固定螺钉30的前端与在端子台10形成的螺孔14相对。因此,如图6所示,通过将固定螺钉30紧固,从而端子罩20装载于端子台10。此外,为了方便起见,记载为端子罩20收容于上部轨道部13a以及下部轨道部13c,但如上所述,端子罩20在右上方具有比上部轨道部13a的大小更大的切口21,因此没有由上部轨道部13a保持。另外,在图示的关系上,省略了与上部轨道部13b及下部轨道部13d有关的说明。但是,实际上与上部轨道部13a及下部轨道部13c同样地作用。因此,端子罩20由上部轨道部13b、下部轨道部13c及下部轨道部13d保持,成为所谓的3点固定的状态。另外,如果端子罩20收容于上部轨道部13b、下部轨道部13c及13d,则该端子罩20由于其弹性而恢复为笔直的状态。在上部轨道部13b形成有止动器16b,因此能够防止端子罩20从上部轨道部13b、下部轨道部13c及下部轨道部13d拔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罩20的螺孔22中预先暂时固定有固定螺钉30,在此基础上将端子罩20从一端部26插入至插入口18,但并不限定于该顺序。也可以在设为将端子罩20由上部轨道部13b、下部轨道部13c及下部轨道部13d保持的所谓3点固定的状态后,将固定螺钉30插入至端子罩20的螺孔22而紧固于端子台10的螺孔14。
[0042]
接下来,对将装载于端子台10的端子罩20拆下的顺序进行说明。在将装载于端子台10的端子罩20拆下时,首先,将固定螺钉30拆下。在拆下固定螺钉30后,如图7所示,将端子罩20的上方向的端部即另一端部27中的在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部位向前方向拉动。此外,虽然与端子罩20所具有的弹性的大小有关,但希望将另一端部27中的在左右方向与中央相比的右侧,即上部轨道部13a侧的部位向前方向拉动。
[0043]
如果端子罩20的另一端部27的中央的部位向前方向被拉动,则端子罩20的由上部轨道部13b保持的部分,即左上方的角部挠曲,从上部轨道部13b脱落。另一方面,端子罩20的右上方的角部形成有比上部轨道部13a大的切口21,因此原本就没有保持于上部轨道部13a。因此,如图8所示,端子罩20的上下方向的与中央相比的上方的部位向前方向挠曲。而且,端子罩20的一端部26中的由下部轨道部13c及13d保持的部分,即右上方的角部及左下方的角部向前方向挠曲,从下部轨道部13c及13d脱落。其结果,如图9所示,端子罩20从端子台10被拆下。
[0044]
如果将端子罩20的另一端部27的中央的部位向前方拉动,则由于在端子罩20的右上方的角部形成有比上部轨道部13a大的切口21,因此端子罩20的右上方的角部被向前方拉动,另一方面,端子罩20的左上方的角部保持于上部轨道部13b。因此,另一端部27如图7所示,右上方的角部朝向左前下方挠曲。如果将另一端部27进一步向前方拉动,则在另一端部27的挠曲增加的同时,左上方的角部从上部轨道部13b脱落。于是,如图8所示,端子罩20
的上方左右的角部从上部轨道部13a及13b脱落,在保持于下部轨道13c及13d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挠曲。如果将另一端部27进一步向前方拉动,则上下方向的挠曲增加,试图使挠曲的端子罩20恢复为原来的笔直状态的力发生作用。此时,一端部26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端子罩20向上方向移动,从下部轨道13c及13d拉离。其结果,如图9所示,端子罩20从端子台10被拆下。
[0045]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中,端子台10作为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13d,具有在滑动方向分割的一对轨道部,端子罩20在右上方的角具有比上部轨道部13a大的切口21,由此使得将端子罩20和第1轨道部13a的卡合开放,将端子罩20通过3点进行保持。因此,无需如现有技术那样,将端子罩20从止动器16a取下,无需使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13d滑动,仅通过将端子罩20向前方向拉动,端子罩20的3角就会从上部轨道部13b、下部轨道部13c及下部轨道部13d分别脱落,能够从端子台10将端子罩20拆下。如上所述,使得能够容易地从端子台10将端子罩20拆下。
[0046]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中,针对每个开口12单独地具有端子罩20。在相对于排列为一列的端子而具有1个端子罩的现有技术中,例如在进行排列为一列的端子中的1个接线作业时,必须将端子罩拆下,但在端子台装置1中,只要针对进行接线作业的每个端子将端子罩20拆下即可。
[0047]
实施方式2.
[0048]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2中,在端子台装置1a的内部的端子11连接有电线40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1及图12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的正视图,图13是将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构成的端子罩20a的斜视图。参照这些图10至13,对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重复的说明。
[0049]
如图10至图13所示,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也成为按照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的构造,具有端子台10、端子罩20a和固定螺钉30而构成。此外,关于端子台10及固定螺钉30是与端子台装置1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这里的说明。但是,端子台装置1a如图13所示,不同点在于,端子罩20a具有:切口23,其形成为以另一端部27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为中心的圆弧状;以及切口24a及24b,它们形成为位于一对长边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的矩形形状。此外,切口2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3切口,切口24a及24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2切口。
[0050]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中,设为在端子11连接电线的情况下将端子罩20从端子台10拆下,在端子11没有连接电线的情况下将端子罩20装载于端子台10。但是,即使在端子11连接电线的情况下,由于在端子台10的开口12和电线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也可能引起作业者等错误地将手指伸入该间隙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中,即使在端子11连接电线的情况下,端子罩20具有切口23、切口24a及24b,由此也能够将端子罩20a装载于端子台10。
[0051]
下面进行详述。图11示出了在端子11没有连接电线的情况下的状态,示出了在端子罩20a通过上部轨道部13b、下部轨道部13c及下部轨道部13d进行3点保持的状态下装载于端子台10的状态。另一方面,图12示出了在端子11连接电线的情况下的状态,示出了端子罩20a从图11的状态旋转180度,在通过上部轨道部13a进行1点保持的状态下装载于端子台10的状态。此外,在图12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电线的图示。
[0052]
即,圆弧状的切口23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为了将在端子台10的开口12和电线的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覆盖,形成为对电线的外形进行仿形的形状即例如圆弧状等。另外,矩形形状的切口24a及24b在图12所示的状态,即,端子罩20a通过上部轨道部13a进行1点保持的状态下,形成于能够分别与上部轨道部13b的止动器16b及上部轨道部13b的止动器16a接触的位置。
[0053]
一并参照图14及图15,对在按照以上方式构成的端子台10装载端子罩20a的顺序进行说明。关于图11所示那样的端子罩20a在通过上部轨道部13b、下部轨道部13c及下部轨道部13d进行3点保持的状态下装载于端子台10的顺序,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这里的说明。对图10或者图12所示这种端子罩20a从图11的状态旋转180度,在通过上部轨道部13a进行1点保持的状态下装载于端子台10的顺序进行说明。
[0054]
首先,如图14所示,在端子罩20a的螺孔22预先暂时固定有固定螺钉30,将端子罩20a从另一端部27向插入口18插入。此时,止动器16a及16b向前方向凸出,因此在端子台10的上方的稍前处从前方将端子罩20a插入。在进行插入时,端子罩20a的另一端部27与前表面部13a1的锥及前表面部13b1的锥(都省略图示)接触,被锥引导,端子罩20a一边挠曲、一边向上部轨道部13a及13b插入。
[0055]
接下来,将端子罩20a向上部轨道部13a及13b压入而向下方滑动。此时,端子罩20a的经过上部轨道部13a及13b的部位由于弹性而在上下方向恢复为大致笔直的状态。如果将端子罩20a向上部轨道部13a及13b进一步压入,则如图15所示,端子罩20a的切口24a及24b分别到达至上部轨道部13b的止动器16b及上部轨道部13a的止动器16a,端子罩20a收容于上部轨道13a及13b。此时,端子罩20a由于弹性而恢复为大致笔直的状态而进行定位。
[0056]
如果端子罩20a收容于上部轨道部13a及13b,则在螺孔22中暂时固定的固定螺钉30的前端与在端子台10形成的螺孔14相对,因此如图15所示,将固定螺钉30紧固,由此端子罩20a装载于端子台10。此外,为了方便起见,记载为端子罩20a收容于上部轨道部13a及13b,但端子罩20a在左下方具有比上部轨道部13b的大小更大的切口21,因此成为没有由上部轨道部13b保持而是由上部轨道部13a保持的所谓1点固定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罩20a的螺孔22中预先暂时固定有固定螺钉30,在此基础上将端子罩20a从另一端部27插入至插入口18,但并不限定于该顺序。也可以在将端子罩20a设为由上部轨道部13b保持的所谓1点固定的状态后,将固定螺钉30插入至端子罩20a的螺孔22而紧固于端子台10的螺孔14。
[0057]
接下来,对将装载于端子台10的端子罩20a拆下的顺序进行说明。在将装载于端子台10的端子罩20a拆下时,首先,将固定螺钉30拆下。在将固定螺钉30拆下后,如图16所示,将端子罩20a的上方向的端部即一端部26中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部位向前方向拉动。此外,虽然与端子罩20a所具有的弹性的大小有关,但希望将一端部26中的在左右方向与中央相比的左侧,即上部轨道部13b侧的部位向前方向拉动。
[0058]
如果端子罩20a的一端部26的中央的部位向前方向被拉动,则端子罩20a的左下方的角部由于形成有比上部轨道部13b大的切口21,因此从上部轨道部13b脱落,端子罩20a在仅保持于上部轨道部13a的状态下倾斜。如果将端子罩20a进一步向前方向拉动,则该端子罩20a以倾斜的状态从上部轨道13a脱落。其结果,如图17所示,端子罩20a从端子台10被拆下。
[0059]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中,端子罩20a在保持于上部轨道部13a的状态下在与止动器16a及16b相对应的部位具有比该止动器16a及16b大的切口24b及24a,由此使得将端子罩20a和第1轨道部13b的卡合开放,将端子罩20a通过1点进行保持。因此,无需如现有技术那样使端子罩20a在上部轨道部13a及13b滑动,仅通过将端子罩20a向前方向拉动,就能够从端子台10将端子罩20a拆下。如上所述,使得能够容易地从端子台10将端子罩20a拆下。
[0060]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中,端子罩20a具有圆弧状的切口23,因此即使在端子11连接电线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端子罩20a装载于端子台10,通过将端子台10的开口12和电线的间隙堵塞,从而能够防止作业者等错误地将手指伸入。
[0061]
实施方式3.
[0062]
图1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实施方式3的正视图,图19是将实施方式3的端子台装置1b构成的端子罩20b的斜视图。参照这些图18及图19,对实施方式3的端子台装置1b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及实施方式2的端子台装置1a重复的说明。
[0063]
如图18及图19所示,实施方式3的端子台装置1b也成为按照实施方式1的端子台装置1的构造,具有端子台10、端子罩20b和固定螺钉30而构成。此外,关于端子台10及固定螺钉30是与端子台装置1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这里的说明。但是,端子台装置1b如图19所示,不同点在于,端子罩20b在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及左下方的四角中的右上方的角具有切口21a,以及具有在保持于下部轨道部13c及13d的状态下保持于上部轨道部13a的第1卡合爪28。此外,切口21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切口。
[0064]
下面,进行详述。图18示出了在端子11没有连接电线的情况下的状态,示出了在端子罩20b通过上部轨道部13a及上部轨道部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下部轨道部13d进行4点保持的状态下装载于端子台10的状态。端子罩20b在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左下方的四角中的右上方的角具有切口21a。该切口21a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例如“2.3mm”)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同样地,与上部轨道部13a及13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例如“2.0mm”)相比设定得稍长,切口21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3(例如“18.5mm”)虽然与上部轨道部13a及13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2(例如“17.0mm”)相比设定得长,但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切口2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2(例如“22.0mm”)相比设定得短与第2卡止爪29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例如“3.5mm”)相应的量。端子罩20b在切口21a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具有在左右方向凸出的第1卡止爪28。该第1卡止爪28在端子罩20b由上部轨道部13a及上部轨道部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13d进行4点保持的状态下与上部轨道部13a接触,由此作为端子罩20b向前后方向的防脱部起作用。但是,由于具有弹性,因此在将端子罩20b从端子台10拆下时不会对其作业性造成影响。另外,第2卡止爪29在端子罩20b由上部轨道部13a及上部轨道部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13d进行4点保持的状态下与止动器16a抵接,由此作为端子罩20b向上下方向的防脱部起作用。
[0065]
在按照以上方式构成的端子台10装载端子罩20b的顺序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载顺序相同,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但是,如上所述,端子罩20b的第1卡止爪28在端子罩20b由上部轨道部13a及上部轨道部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13d进行4点保持的状态下与上部轨道部13a接触,由此作为端子罩20b向前后方向的防脱部起作用。另外,第2卡止爪29在端
子罩20b由上部轨道部13a及上部轨道部13b以及下部轨道部13c及13d进行4点保持的状态下与止动器16a抵接,由此作为端子罩20b向上下方向的防脱部起作用。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台装置1相比能够可靠地将端子罩20b装载于端子台10。
[0066]
另外,将装载于端子台10的端子罩20b拆下的顺序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拆下顺序相同,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但是,如上所述,端子罩20b的第1卡止爪28由于具有弹性,因此在将端子罩20b从端子台10拆下时不会对其作业性造成影响。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台装置1同样地,能够容易地从端子台10将端子罩20b拆下。
[0067]
以上的实施方式1至3所示的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进行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能够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0068]
具体地说,在实施方式1至3中,端子台装置1~1b具有固定螺钉30,端子台10具有螺孔14,端子罩20~20a具有螺孔22,将固定螺钉30紧固于螺孔14及22,由此将端子罩20~20a装载于端子台10,但也可以关于该固定螺钉30的紧固而省略。即,可以关于固定螺钉30、螺孔14及22、螺孔20~20a而省略。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3中,端子台装置1~1b构成为上部轨道部13a及下部轨道部13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于端子台10的开口1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第1比率成为大约“0.4”,并且构成为下部轨道部13c(详细地说从前表面部13a1的上端至底部13c的上端为止)的长度相对于上部轨道部13a(详细地说前表面部13a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第2比率成为大约“2.1”,由此能够容易地从端子台10将端子罩20~20b拆下,但并不限定于第1比率“0.4”及第2比率“2.1”。虽然与端子罩20~20b的形成材质有关,但例如如果是第1比率处于“0.30”至“0.80”为止的范围,第2比率处于“0.30”至“1.0”为止的范围,则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另外,在实施方式1至3中,端子罩20~20b设为在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左下方的四角中的右上方的角具有1个切口21、21a,但也可以不将切口21、21b形成于右上方的角,而是形成于其他三角的任1个。另外,形成切口21、21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1处,也可以形成于四角中的2处或者3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3中,一对轨道部两者如上部轨道部13a及下部轨道部13c以及上部轨道部13b及下部轨道部13d这样沿端子罩20~20b的滑动方向进行了分割,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一对轨道部中的至少一者作为上部轨道部及下部轨道部而沿端子罩的滑动方向进行了分割即可。总之,只要是在罩保持于第2轨道部的状态下,在与第1轨道部相对应的部位具有第1切口而将罩和第1轨道部的卡合开放,就能够达到期望的目的。另外,在实施方式1至3中,在上部轨道部13a及13b分别形成有止动器16a及16b,但也可以不形成该止动器16a及16b。在实施方式1至3中,应用于逆变器装置,但除此以外也可以应用于例如中继装置、分支装置、配电盘、控制装置等其他电气装置,应用对象不受限定。
[0069]
标号的说明
[0070]
1、1a、1b端子台装置,10端子台,11端子,12开口,13a、13b上部轨道部,13c、13d下部轨道部,13a1、13b1、13c1前表面部,13a2、13c2背面部,13c3底部,14螺孔,15a锥,16a、16b止动器,17c锥,18、19插入口,20、20a、20b端子罩,21切口(第1切口),22螺孔,23切口(第3切口),24a、24b切口(第2切口),26一端部,27另一端部,28第1卡合爪,29第2卡合爪,30固定螺钉,40电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