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1200发布日期:2019-11-08 23:56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数据线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



背景技术:

数据线(data cable)是用来将移动设备与电脑或电源等进行连接的,以达到移动设备传输数据、充电或通讯的目的。

数据线包括线体以及数据头,数据头与线体连接,形成连接段,为了使得数据头与线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在连接段的两侧分别对接两个屏蔽壳,屏蔽壳包括半环壳以及对接在半环壳后端的铆压缺口环,两个屏蔽壳对接在连接段的两侧后,两个半环壳围合形成环形壳,包裹在连接段的外周,且两个半环壳的前端包裹在数据头的外周,两个铆压缺口环套在线体的外周,铆压固定,这样,两个两个屏蔽壳将数据头与线体之间相对固定,也就是将连接段固定,且两个半环壳围合形成环形壳,可以对数据头内的线路形成电磁屏蔽。

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半自动化设备将两个屏蔽壳对接铆压在连接段上,当两个屏蔽壳的环形壳对接以后,需要将两个屏蔽壳的铆压缺口环进行铆压,目前的铆压结构复杂,且铆压效果过低,铆压效果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将两个屏蔽壳的铆压缺口环铆压在线体上,存在结构复杂以及效率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数据线包括线体以及数据头,所述数据头的后端与线体连接,所述屏蔽壳包括半环壳以及对接在半环壳后端的铆压缺口环;所述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包括对接工位以及铆压结构;所述铆压结构包括抵压头以及铆压头,所述抵压头及铆压头分别位于所述对接工位的两侧,所述抵压头将一个屏蔽壳的铆压缺口环套在线体的一侧上,所述铆压头将另一端屏蔽壳的铆压缺口环套在线体的另一侧上,且将两个铆压缺口环铆压在线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铆压头具有朝向抵压头开口布置的扩口槽,所述扩口槽的底部形成有铆压槽,所述铆压槽的侧壁抵压着线体一侧上的铆压缺口环的端部合拢在线体上,所述铆压槽将两个铆压缺口环铆压在线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扩口槽具有两个相对布置的抵压侧壁,两个所述抵压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所述扩口槽,沿背离对接工位的方向,两个所述抵压侧壁逐渐靠近布置,直至对接在所述铆压槽的开口上。

进一步的,所述抵压头具有将铆压缺口环抵压在线体一侧上的抵压槽,所述抵压槽朝向铆压头开口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铆压槽的开口宽度小于抵压槽的开口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铆压头上连接有驱动铆压头背离对接工位复位的第一驱动弹簧,所述铆压头的外端部连接有驱动铆压头朝向对接工位移动的第一动力结构。

进一步的,第一动力结构包括第一气缸以及连杆结构,所述连杆结构具有抵压在铆压头外端部的驱动端,所述第一气缸通过驱动连杆结构运动,所述驱动端抵压铆压头朝向对接工位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端设置有驱动滚轮,所述驱动滚轮抵压在铆压头的外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抵压头上连接有驱动抵压头背离对接工位复位的第二驱动弹簧,所述抵压头的外端部连接有驱动抵压头朝向对接工位移动的第二动力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力结构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具有驱动轴,第二气缸的驱动轴抵接着抵压头,驱动抵压头朝向对接工位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利用抵压头抵压着一个铆压缺口环套在线体的一侧上,再利用铆压头抵压着另一个铆压缺口环套在线体的另一侧上,且铆压头将两个铆压缺口环铆压在线体上,且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线对接铆压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图1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屏蔽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线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对接铆压设备,用于将两个屏蔽壳200对接铆压在数据线的连接段502上。

数据线包括线体503以及数据头501,数据头501与线体503连接,形成连接段502,屏蔽壳200包括半环壳201以及对接在半环壳201后端的铆压缺口环203。

数据线对接铆压设备,包括对接工位300,两个抓取臂、两个焊接头以及铆压结构,其中,对接工位300用于放置数据线的数据头501,两个抓取臂分别布置在对接工位300的两侧,两个焊接头分别布置在对接工位300的上方及下方,铆压结构位于对接工位300的外侧。

上述的数据线对接铆压设备的操作流程步骤如下:

1)、将数据线的数据头501置于对接工位300上;

2)、对接工位300两侧的抓取臂分别抓取屏蔽壳200,且将两个屏蔽壳200的半环壳201对接在数据线的连接段502,两个半环壳201围合形成环形壳,环形壳包裹在连接段502的外周,且环形壳的前端包裹在数据头501的外周,当然,仅是包裹着数据头501的部分外周,也就是靠近连接段502的后端的外周,两个铆压缺口环203则处于线体503的外周;

3)、布置在对接工位300上下方的两个焊接头,将环形壳的前端与数据头501焊接固定;

4)、通过铆压结构将两个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在线体503的外周。

上述提供的数据线对接铆压设备,通过抓取臂抓取两个屏蔽壳200,且实现两个屏蔽壳200对接在连接段502的外周,再由焊接头将对接后形成的环形壳的前端与数据头501焊接固定,最后利用铆压结构将两个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在线体503的外周,操作步骤简单且少,操作简单,大大提高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多个屏蔽壳200连接在料带100上送料,抓取臂具有抓取端,上述的操作步骤2)中,抓取臂的抓取端抵压着料带100上屏蔽壳200后,通过切刀切断料带100以及切断屏蔽壳200与料带100的连接处,使得抓取臂的抓取端抓取屏蔽壳200。这样,直接利用抓取臂的抓取端将料带100上的屏蔽壳200固定,当料带100被切断以及屏蔽壳200与料带100的连接处被切断后,实现抓取臂的抓取端抓取单个屏蔽壳200,大大简化操作步骤,且操作简单顺畅。

在对接工位300上设有感应杆,当数据头501插入在对接工位300上的过程中,数据头501推着感应杆后退,且当数据头501插入到位以后,对接工位300后方的感应器则会感应到数据头501,从而判断数据头501已经插入到位,整个设备可以运行。

就是数据头插入300内会推动后面那个带弹簧的圆杆后退,插入到位后面的感应器感应到。自动启动机台运行

上述的料带100置于对接工位300的下方,当切刀切断料带100以及切断屏蔽壳200与料带100的连接处以后,抓取臂的抓取端朝上摆动,带动被抓取的屏蔽壳200置于对接工位300的外,且与数据线的连接段502对接布置。

多个屏蔽壳200间隔布置在料带100的侧边,且与料带100的侧边连接,料带100布置在输送带上,且沿着对接工位300的方向输送。料带100上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孔布置在两个屏蔽壳200之间。

为了使得料带100只能单方向输送,而不会反方向移动,在料带100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布置的定位块,定位块的上方设置有复位弹簧,在朝上的力的作用下,定位块可以朝上移动,且当外力撤除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定位块则朝下复位。

定位块的底部形成有尖端状的定位端,该定位端嵌入在定位孔中,对料带100的输送位置进行定位。定位块上设置有限制料带背离对接工位移动的限制结构。

定位块朝向对接工位300的侧边具有竖立状布置的限制壁,定位块背离对接工位300的侧边具有倾斜状的倾斜壁,且朝自上而下的方向,该倾斜壁朝向对接工位300倾斜布置。限制结构包括限制壁及倾斜壁。这样,料带100在朝向对接工位300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倾斜壁朝向对接工位300倾斜,且不会对料带100的输送造成干涉,且在料带100输送的过程中,定位块的定位端朝上压缩复位弹簧脱离出定位孔,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朝下移动嵌入定位孔中。

在限制壁的限制下,则可以限制料带100背离对接工位300移动。

切刀布置在料带100的上方,切刀的底部具有倾斜面,倾斜面的底部具有料带100切边,该料带100切边与料带100上下对齐布置,用于切断料带100;倾斜面的侧边具有侧切边,该侧切边与料带100与屏蔽壳200的连接处上下对齐布置,用于切断屏蔽壳200与料带100的连接处。这样,随之切刀自上而下的移动,料带100切边先切断料带100,再利用侧切边切断屏蔽壳200与料带100之间的连接处,实现一次移动两个位置的切断,简化步骤,操作简单。

抓取臂的抓取端形成有抓取槽,当抓取端抵压在屏蔽壳200上后,屏蔽壳200的半环壳201嵌入在抓取槽中,半环壳201的前端显露在抓取槽外,从而使得屏蔽壳200固定在抓取槽中。

当抓取端摆动至对接工位300的外侧后,在上述的操作步骤2)中,两个屏蔽壳200对接在数据线的连接段502上,此时,数据线的连接段502置于两个抓取端的抓取槽围合形成的围合空间内,环形壳的前端则置于两个抓取槽围合形成的围合空间外,直至操作步骤4)完成后,两个抓取臂的抓取端相离移动,屏蔽壳200从抓取槽中脱离出来。

这样,利用两个抓取槽围合形成在围合空间,屏蔽壳200在对接以及铆压的过程中,保证两个屏蔽壳200的对接后形成的环形壳形状不变及稳固。

铆压结构包括抵压头102以及铆压头101,抵压头102及铆压头101分别位于对接工位300的两侧,在上述的操作步骤4)中,抵压头102朝着对接工位300移动,抵压头102先推着一个屏蔽壳200的铆压缺口环203套在线体503的一侧,然后,铆压头101朝着对接工位300移动,铆压头101推着另一个屏蔽壳200的铆压缺口环203套在线体503的另一侧上,且同时将两个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固定。

两个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后,两个铆压缺口环203的端部叠合状铆压,这样,可以使得两个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得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其包括上述的对接工位300以及铆压结构,用于将两个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在线体503上,当然,该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该特定的屏蔽壳200的铆压缺口环203铆压,但是不限制于本实施例中的运用,其也可以用于任何需要将两个元件对接铆压在线体503上的运用。

上述提供的数据线屏蔽壳铆压结构,其利用抵压头102抵压着一个铆压缺口环203套在线体503的一侧上,再利用铆压头101抵压着另一个铆压缺口环203套在线体503的另一侧上,且铆压头101将两个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在线体503上,且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具体地,抵压头102上设有朝向铆压头101开口的抵压槽304,当抵压头102抵压着铆压缺口环203时,铆压缺口环203嵌入在抵压槽304中,这样,可以对铆压缺口环203起到定位作用,且在铆压过程中,抵压槽304也保持对铆压缺口环203的抵压,从而避免铆压缺口环203在铆压的过程中脱离移位。

铆压头101设有朝向抵压头102开口布置的扩口槽302,扩口槽302的底部形成有铆压槽301,在上述的操作步骤4)中,当铆压头101朝着对接工位300移动的过程中,其抵压着铆压缺口环203套在线体503的外周上,且同时,扩口槽302的侧壁也会使得抵压头102抵压的铆压缺口环203的端部合拢在线体503的外周上,直至铆压槽301嵌套在铆压缺口环203的外周,使得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在线体503上。

本实施例中,扩口槽302具有两个相对布置的抵压侧壁303,两个抵压侧壁303之间围合形成上述的扩口槽302,沿背离对接工位300的方向,两个抵压侧壁303逐渐靠近布置,直至对接在铆压槽301的开口上。

在上述的操作步骤4)中,两个抵压侧壁303抵压着抵压头102抵压的铆压缺口环203的端部进行合拢。铆压槽301的开口宽度小于抵压槽302的开口宽度。

铆压头101以及抵压头102分别对应布置在两个抓取臂的侧边,这样,便于结构布置。

铆压头101上连接有驱动铆压头101背离对接工位300复位的第一驱动弹簧,且铆压头101的外端部连接有驱动铆压头101朝向对接工位300移动的第一动力结构,这样,当第一动力结构驱动铆压头101朝下对接工位300移动后,将铆压缺口环203铆压在线体503上后,第一动力结构往回移动,第一驱动弹簧则驱动铆压头101背离对接工位300移动复位。

具体地,第一动力结构包括第一气缸104以及连杆结构105,连杆结构105具有抵压在铆压头101外端部的驱动端,这样,第一气缸104通过驱动连杆结构105运动,驱动端则通过抵压的方式驱动铆压头101朝向对接工位300移动。

驱动端设置有驱动滚轮103,该驱动滚轮103抵压在铆压头101的外端部,这样,通过驱动滚轮103的抵压,可以保证铆压头101移动的直线性。

抵压头102上连接有驱动抵压头102背离对接工位300复位的第二驱动弹簧,且抵压头102的外端部连接有驱动抵压头102朝向对接工位300移动的第二动力结构,这样,当第二动力结构驱动抵压头102朝下对接工位300移动后,将铆压缺口环203抵压在线体503上后,第二动力结构往回移动,第二驱动弹簧则驱动抵压头102背离对接工位300移动复位。

具体地,第二动力结构包括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具有驱动轴,第二气缸的驱动轴抵接着抵压头102,驱动抵压头102朝向对接工位300移动。

上述的第一气缸104和第二气缸也可以用电机代替,或者还可以其他类型的动力元件,不仅限制于气缸或电机等。

本实施例中,对接工位300具有工位槽,在操作步骤1)中,当数据线的数据头501置于对接工位300上后,数据头501的前端置于工位槽中,数据头501的后端显露出工位槽,这样,有利于数据头501的定位,且变换后续环形壳包裹着数据头501的后端的外周。

本实施例中,整个操作过程可由电脑控制,加上PLC等等,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且在各个操作环节中,可以通过设置传感器,进行信号反馈,实现步骤的依序进行,这些都是目前自动化控制的常规知识,在本实施例中则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