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连接结构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69720发布日期:2020-12-04 14:0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连接结构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以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其中设置在车载安全气囊系统的充气机中的充气机侧的第一连接器与将控制信号供给到充气机的线束侧的第二连接器互相配合(例如,参见日本专利no.6023580)。

例如,在日本专利no.6023580中描述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第一连接器包括:有底筒状的保持器,该保持器固定到充气机;和分流环,其配合到保持器。通过使得从分流环的外周突出的一对锁定臂部与形成在保持器的内周上的槽接合,使保持器与分流环互相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与此同时,可能产生如下状态:其中,由于充气机的启动(点火)等导致在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移动的方向)的冲击施加到互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当发生上述冲击模式时,由于受到了在使分流环向相对于保持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向上冲击,分流环的一对锁定臂部受到来自保持器的槽的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反作用力。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如上所述,当分流环的一对锁定臂部受到来自保持器的槽的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反作用力时,清楚的是:依据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过度压应力容易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的端部上。因此,期望容易地分散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上的压应力,而不改变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基本结构。

本公开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以及连接器,其中,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上的压应力易于分散。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方面,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互相靠近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互相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具有所述第一部件的中心轴线的筒部;和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容纳在所述筒部内,并且所述主体部内部界定了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配合的配合口。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的与所述配合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包括从所述外周向外突出的一对锁定臂部,所述锁定臂部具有末端表面,所述末端表面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在与所述配合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件包括抵接表面,该抵接表面在所述筒部的内周上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所述抵接表面被构造为在所述配合方向上抵接在各个所述锁定臂部的所述末端表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配合到所述配合口的连接部;以及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被构造为将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互相锁定,使得所述连接部配合到所述配合口的配合状态不被解除。所述锁定机构设置在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所述筒部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处。所述一对锁定臂部和所述抵接表面的结构被构造为:当所述锁定臂部的所述末端表面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的在配合方向上的后侧上的力时,所述末端表面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首先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的力。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方面,所述结构包括锥形表面,该锥形表面是倾斜的,随着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越靠近所述末端表面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的端部而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所述锥形表面形成在所述锁定臂部的所述末端表面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处的区域中。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方面,所述第二连接器在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一侧远离所述筒部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处具有滑动件,该滑动件以能够在所述配合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滑动件被推压部件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推压。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配合操作期间,在所述滑动件抵抗所述推压部件向所述第一连接器施加的推压力的同时,使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互相靠近,所述推压力由于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抵接而产生。所述滑动件被设计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未完全互相配合的未完全配合状态下,该滑动件利用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保持为互相远离;并且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完全互相配合的完全配合状态下,通过所述滑动件与所述锁定机构接合,防止所述锁定机构在解除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的锁定的方向上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方面,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是车载安全气囊系统的电气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对应于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系统的充气机中的充气机侧连接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器对应于将控制信号供给到所述充气机的线束侧连接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性方面,一种被构造为与配对连接器配合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和所述配对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互相靠近的配合方向的前侧相互配合。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包括具有所述第一部件的中心轴线的筒部;和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容纳在所述筒部内,并且所述主体部内部界定了与所述配对连接器配合的配合口。所述第二部件在外周的与所述配合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包括从所述外周向外突出的一对锁定臂部,所述锁定臂部具有末端表面,所述末端表面面向所述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在与所述配合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件包括抵接表面,该抵接表面在所述筒部的内周上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面向所述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所述抵接表面被构造为在所述配合方向上抵接在各个所述锁定臂部的所述末端表面上。所述配对连接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配合到所述配合口的连接部;以及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被构造为将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互相锁定,使得所述连接部配合到所述配合口的配合状态不被解除。所述锁定机构设置在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所述筒部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处。所述一对锁定臂部和所述抵接表面的结构被构造为:当所述锁定臂部的所述末端表面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的在配合方向上的后侧上的力时,所述末端表面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首先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的力。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当发生由于充气机的启动(点火)而在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施加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这种模式时,用于使得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二部件(分流环)的主体部与第二连接器侧的壳体的连接部互相锁定的锁定机构受到在使主体部与连接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当锁定机构受到上述冲击时,于是,第二部件(分流环)受到在相对于第一部件(保持器)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当第二部件受到上述冲击时,第二部件的一对锁定臂部的末端表面受到来自第一部件的抵接表面的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反作用力。

这里,由于锁定机构设置在向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筒部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处的事实,导致第二部件在向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中心轴线的位置处受到在相对于第一部件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力。因此,一对锁定臂部的末端表面首先在靠近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位置处受到来自第一部件的抵接表面的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反作用力。

因此,当锁定臂部的末端表面和第一部件的抵接表面两者在这两者能够互相接触的上下方向上的范围的整个区域中均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简单形状时,锁定臂部的末端表面易于在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处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的反作用力。结果,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的过度的压应力易于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处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端部。

另一方面,在该构造中,当锁定臂部的末端表面受到来自抵接表面的在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力时,一对锁定臂部与抵接表面采用如下结构:其中,末端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的力。因此,与仅末端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的力的实施方式相比,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上的压应力易于在上下方向上分散。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作为末端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以及锥形表面的开始位置这样的部位易于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的力。结果,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上述结构。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在未完全配合状态下,由于滑动件作用为保持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彼此远离,所以能够容易地检测未完全配合状态下的异常。在完全配合状态下,由于滑动件与锁定机构接合,并且防止锁定机构在解除主体部与连接部之间的锁定的方向上变形(执行所谓的双重锁定功能),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意外地互相分离的状态的发生。

由于滑动件设置在向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壳体中的筒部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处,所以从壳体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延伸的线束容易向上下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而不受滑动件的存在的干扰。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由于当安全气囊系统的充气机启动时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上的压应力易于在上下方向上分散,所以提高了锁定臂部的耐久性(进一步地,连接器连接结构的耐久性)。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连接器中,以与上述构造[1]的连接器连接结构相同的方式,与仅末端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端部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的力的实施方式相比,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上的压应力易于在上下方向上分散。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和连接器,其中,作用在锁定臂部的根部上的压应力易于分散。

以上,简要描述了本公开。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后文中,称为“实施例”),本公开的细节将进一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5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图8a是图3所示的壳体的立体图;并且图8b是当从配合方向上的后侧观看时的图8a中的肋和限位部的放大图;

图9a是图3所示的滑动件的立体图;并且图9b是从不同方向观看的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示出当滑动件组装到壳体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图示出滑动件组装到壳体的中间阶段的后视图;

图12是图示出完成滑动件到壳体的组装的阶段的后视图;

图13a是图5所示的保持器的立体图;并且图13b是沿着图13a中的线e-e截取的截面图;

图14a是图5所示的分流环的立体图;并且图14b是沿着图14a的线f-f截取的截面图;

图15a是分流环的侧视图,并且图15b是设置在分流环的锁定臂上的锥形表面的放大图;

图16a是图示出当分流环组装到保持器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16b是图示出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互相配合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a是图示出当冲击作用在根据比较例的分流环上时的力的传递的图,并且图17b是图示出当冲击作用在根据实施例的分流环上时的力的传递的图;以及

图18是图示出当冲击作用在根据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分流环上时的力的传递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后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如图1和2所示,连接器连接结构1具有其中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配合的结构。第一连接器2对应于本公开的“连接器”。

连接器连接结构1通常用于车载安全气囊系统。这里,图5至7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是在安全气囊系统的充气机中的充气机侧设置的连接器,图3和4所示的第二连接器3是将控制信号供给到充气机的线束侧的连接器。以如下方式获得连接器连接结构1:第一连接器2的配合口62(参见图5)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接部12(参见图3)互相配合。

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和2所示,定义“配合方向”、“宽度方向”、“上下方向”、“前”、“后”、“上”和“下”。“配合方向”、“宽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互相正交。第一连接器2侧的配合方向上的前后方向与第二连接器3侧的配合方向上的前后方向相反,并且在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的任意一者中,配合方向上的前侧被定义为前侧,并且配合方向上的后侧被定义为后侧。

首先,将描述图3和4所示的第二连接器3的构造。如图3和4所示,第二连接器3包括壳体4和滑动件5。滑动件5是在配合方向上可滑动地安装在壳体4上的部件。

首先,将描述壳体4。如图8a所示,树脂壳体4一体地包括:大致长方体的主体部11,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大致长方体的连接部12,其从主体部1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突出。

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开口的一对端子容纳室13形成为在连接部12的宽度方向上排列。一对金属的阴端子(未示出)容纳在一对端子容纳室13内部。当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配合时,一对阴端子电连接到第一连接器2侧的一对阳端子53(参见图5)。

一对电线14连接到一对阴端子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连接到一对阴端子的一对电线14在主体部11内部向下延伸,并且从主体部11的下端表面向下延伸。从主体部11延伸的一对电线14连接到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部(未示出)。

铁氧体磁芯15(参见图4)安装在位于主体部11内部的一对电线14上。因此,防止了由于来自外部的各种电磁波导致的噪声电流流经一对电线14。树脂盖16从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组装到主体部11,以覆盖安装有铁氧体磁芯15的一对电线14。

向上突出的突出部17设置在连接部12的上表面的末端侧上。突出部17具有如下功能:通过与第一连接器2侧的配合臂63的突出部64(参见图2)接合而维持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状态(稍后描述)。

在主体部11的上部中(位于连接部12的上侧的部分),作为用于安装滑动件5的凹陷部的滑动件安装空间18形成为在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以及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开口。朝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延伸的柱部19设置在主体部11的界定了滑动件安装空间18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表面的这个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柱部19用于保持推压滑动件5的螺旋弹簧41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处的端部(参见图10)。

向下突出的限位部21形成在主体部11的界定滑动件安装空间18的上表面的这个壁面的配合方向上的前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并且向上突出的一对限位部22形成在主体部11的界定滑动件安装空间18的下表面的这个壁面的配合方向上的前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分处。

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且在配合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肋23形成在主体部1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位于滑动件安装空间18下方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表面上。如图8b所示,肋23的顶表面形成有锥形表面23a,该锥形表面23a倾斜,从而随着在上下方向上向下行进而更靠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稍后将描述锥形表面23a的作用。

另外,在一对肋23的配合方向的前侧的端部处,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限位部24形成在与该端部的下侧相邻的位置处。上文中,描述了壳体4。

接着,将描述滑动件5。如图9a和9b所示,树脂的滑动件5一体地包括:主体部31,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悬垂部32,其从主体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向下延伸;以及突片33,其从主体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突出。

向上突出的突出部34形成在主体部31的上表面上的配合方向上的前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参见图9a和9b),并且向下突出的一对突出部35形成在主体部31的下表面上的配合方向上的后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分处(参见图9b)。突出部34和一对突出部35分别与壳体4侧的限位部21和一对限位部22接合,从而具有防止滑动件5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从壳体4脱离的功能。

在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的一对突出部36形成在一对悬垂部32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的下端部分处(参见图9b)。结果,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凹陷并且在配合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槽部37形成在一对悬垂部32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参见图9b)。壳体4侧的一对肋23配合到一对槽部37,从而引导滑动件5相对于壳体4在配合方向上的移动。一对突出部36与壳体4侧的一对限位部24接合,从而具有防止滑动件5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从壳体4脱离的功能。

朝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凹陷的凹陷部38设置在主体部31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凹陷部38用于保持推压滑动件5的螺旋弹簧41的配合方向上的前端部(参见图10)。以上描述了滑动件5。

接着,将参考图10至12描述滑动件5到壳体4的组装。如图10所示,首先,将螺旋弹簧41的配合方向上的后端部插入到壳体4的柱部19,其后,使得滑动件5从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向壳体4的滑动件安装空间18靠近,并且螺旋弹簧41的配合方向上的前端部插入到滑动件5的凹陷部38内。可以将螺旋弹簧41的两端部的插入顺序调换。

接着,使滑动件5在抵抗螺旋弹簧41的推压力的同时进一步移动以向滑动件安装空间18靠近,并且滑动件5的一对槽部37配合到壳体4侧的一对肋23。这里,在本实例中,如图11所示,滑动件5从与槽部37和肋23的配合相一致的适当位置相对于壳体4向上移位,并且在滑动件5的一对突出部36与一对肋23的锥形表面23a进行接触的状态下,将滑动件5简单地相对于壳体4被推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中,从而,如图12所示,能够在槽部37和肋23互相配合的适当位置处自动组装滑动件5。

即,如图11所示,在滑动件5的一对突出部36与一对肋23的锥形表面23a进行接触的状态下,由于槽部37与肋23未互相配合的事实,导致一对突出部36受到来自一对肋23的锥形表面23a的宽度方向上的向外的力,使得滑动件5的一对悬垂部32处于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地弹性变形的状态。一对突出部36通过如上所述地弹性变形的滑动件5的弹性恢复力而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挤压一对肋23的锥形表面23a。

这里,由于锥形表面23a倾斜为随着在上下方向上向下行进而更靠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这一事实,导致一对突出部36挤压肋23的锥形表面23a所用的力的一部分作用为使得该一对突出部36(因此,滑动件5)向下移动的向下的力。结果,在一对突出部36处于与一对肋23的锥形表面23a进行接触的状态下,当滑动件5相对于壳体4被推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时,滑动件5受到向下的力,并且自动地向下移位,从而,如图12所示,滑动件5能够自动组装于槽部37与肋23互相配合的适当位置处。

如上所述,在抵抗螺旋弹簧41的推压力的同时,滑动件5的一对槽37配合到壳体4侧的一对肋23之后,当释放施加于滑动件5的力时,滑动件5由于受到螺旋弹簧41的推压力而相对于壳体4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移动,其后,滑动件5的突出部34和一对突出部35分别与壳体4侧的限位部21和一对限位部22接合,并且滑动件5的一对突出部36与壳体4侧的一对限位部24接合。上述接合防止了滑动件5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从壳体4脱离。

如上所述,完成了滑动件5到壳体4的组装,并且获得图3和4所示的第二连接器3。在完成滑动件5与壳体4的组装的状态下,滑动件5以总是由螺旋弹簧41的推压力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推压的状态而容纳在壳体4中,从而能够相对于壳体4在配合方向上滑动。当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配合时,滑动件5位于第一连接器2的保持器6(稍后描述)的中心轴线cl上方的位置处(参见图2)。

如上所述,在第二连接器3中,在配合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肋23与一对槽部37接合,从而滑动件5能够在配合方向上相对于壳体4稳定地移动。由于防止滑动件5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从壳体4脱离的这种限位部24设置在与肋23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处的端部相邻的刚度极高的部位处,因此,即使当以宽度方向为轴线转动的力矩作用在滑动件5上时,也极难发生由于限位部24断裂而致使滑动件5从壳体4脱离的这种状态。

接着,将描述图5至7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如图5至7所示,第一连接器2包括保持器6和组装到保持器6的分流环7。保持器6安装于在安全气囊充气机上设置的点火端子部上。

首先,将描述保持器6。如图13a和13b所示,树脂的保持器6一体地包括:筒状的筒部51,其具有中心轴线cl;以及圆盘状的底部52,其封闭筒部51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上的开口。筒部51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开口。

在保持器6的内部空间中,从底部52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延伸的一对金属阳端子53设置为在宽度方向上排列。一对阳端子53连接到安全气囊系统的充气机侧上的电路。

在筒部51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处的部分的内周中,径向向外凹陷的环状的槽部54形成为在与中心轴线cl垂直的平面内延伸(参见图13b)。在环状的槽部54的内壁表面上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处的部分形成了面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环形的抵接表面55。因此,环形的抵接表面55的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由此,面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该抵接表面55中的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抵接分流环7的一对锁定臂部66(稍后描述)的末端表面67。以上,描述了保持器6。

接着,将描述分流环7。如图14a至15b所示,树脂的分流环7包括大致筒状的主体部61。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开口的配合口62形成在主体部61内部。第二连接器3的连接部12(参见图3)插入到配合口62内。

主体部61一体地设置有悬臂状的配合臂63,该配合臂63从配合方向上的后端部的上端部进入主体部61的内部空间,并且朝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延伸。配合臂63被定位为面向配合口62的上侧。向下突出(即,朝向配合口62的内侧)的突出部64形成在配合臂63的末端部(在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处的端部)。在配合臂63与主体部61的上侧部分的内表面之间,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开口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的空间65形成为在配合方向上延伸。当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配合时,第二连接器3侧的滑动件5的突片33插入到空间65内(参见图2)。

从外周突出并且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延伸的一对锁定臂部66一体地形成在位于主体部61的外周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位置的部分处(又参见图7)。如图15a所示,锁定臂部66具有当从宽度方向观看时关于中心轴线cl大致上下对称的形状。

作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面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的平面的末端表面67形成在锁定臂部66的末端部处(配合方向的前侧处的端部)(也参见图7)。然而,如图15b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末端表面67的上部区域中(在中心轴线cl上方的区域),锥形表面68形成为倾斜,以随着靠近末端表面67的上端而位于在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稍后将描述锥形表面68的作用。以上,描述了分流环7。

如图16a所示,分流环7通过从保持器6的配合方向上前侧处的开口配合到保持器6的内部空间而组装到保持器6。在该过程中,分流环7的一对锁定臂部66在抵接在保持器6的内周表面上之后暂时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弹性变形。当锁定臂部的末端部到达保持器6的环状的槽部54时,一对锁定臂部66弹性恢复,并且锁定臂部的末端部进入环状的槽部54内。因此,完成分流环7到保持器6的组装,并且获得图5至7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

在完成分流环7到保持器6的组装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面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的一对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面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抵接表面55在配合方向上互相抵接。结果,防止了分流环7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从保持器6脱离。

接着,将参考图2描述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操作。为了使得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配合,如图16b所示,使得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在配合方向上相对于彼此靠近,并且将第二连接器3的连接部1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的配合口62内。

当连接部12插入到配合口62内时,首先,配合臂63的突出部64抵接在连接部12的突出部17上,并且骑跨在突出部17上,从而配合臂63向上弹性变形。因此,空间65在上下方向上变窄,因此滑动件5的突片33不能进入空间65。

当该插入继续进行时,滑动件5的突片33的末端接触保持器6,并且试图进入空间65。然而,在当前阶段,由于配合臂63向上弹性变形,因此突片33不能进入空间65。在滑动件5的突片33的末端接触保持器6的阶段之后,在滑动件5抵抗由于滑动件5与保持器6之间的接触而施加到保持器6的螺旋弹簧41的推压力的同时,插入继续进行。

当插入继续进行并且突出部64骑跨在突出部17上时,能够通过使得配合臂63向下弹性恢复而获得突出部64与突出部17锁定的状态。空间65由于配合臂63的弹性恢复而在上下方向上加宽,并且因此滑动件5的突片33能够进入。因此,滑动件5通过螺旋弹簧41的推压力而相对于壳体4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滑动,并且突片33进入空间65。因此,完成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操作,并且能够获得图2所示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

在完成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操作的状态下,滑动件5的突片33插入到空间65内,从而配合臂63不能向上(即,在解除突出部64与突出部17之间的锁定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能够牢固地保持突出部64与突出部17之间的锁定状态(即,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状态)。如图2所示,当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配合时,突出部64与突出部17之间的锁定位置(锁定机构)位于第一连接器2的保持器6的中心轴线cl上方的位置处。

如上所述,在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完全配合状态下,滑动件5作用为通过螺旋弹簧41的推压力而保持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互相隔开。因此,易于检测到未完全配合状态下的异常。在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完全配合状态下,滑动件5与配合臂63接合,并且防止配合臂63在解除突出部64与突出部17之间的锁定的方向上变形(执行所谓的双重锁定功能)。因此,能够更加确定地防止发生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意外地互相分离的状态。

接着,将参考图17描述在分流环7的一对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上形成的锥形表面68(参见图15b)的作用和效果。当前文描述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用在车载安全气囊系统中时,可能发生如下的模式:其中,由于充气机的启动(点火),导致在使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分离的方向上(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移动的方向)的冲击施加到互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

当发生上述冲击模式时,第一连接器2侧的分流环7的主体部61与第二连接器3侧的壳体4的连接部12互相锁定所利用的锁定结构(具体地,配合臂63的突出部64与连接部12的突出部17之间的锁定机构)受到在使主体部61与连接部12互相分离的方向(主体部61和连接部12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当锁定机构受到这样的冲击时,然后,分流环7受到在相对于保持器6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当分流环7受到这样的冲击时,分流环7的一对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从保持器6的抵接表面55受到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反作用力。

这里,由于锁定机构位于保持器6的筒部51的中心轴线cl上方的位置处的事实,导致分流环7在与中心轴线cl上方分开的位置处受到相对于保持器6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力。因此,一对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首先在靠近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位置处受到来自保持器6的抵接表面55的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反作用力。

因此,例如,代替根据实施例的分流环7,在使用不形成有锥形表面68的如图17a所示的根据比较例的分流环7'的情况下,当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和保持器6的抵接表面55两者在这两者能够互相接触的上下方向上的范围的整个区域中均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简单形状时,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易于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p1处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反作用力。结果,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的过度的压应力易于在锁定臂部66的根部处作用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q1。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在使用形成有锥形表面68的根据实施例的分流环7的情况下,当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在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的力时,一对锁定臂部66与抵接表面55具有如下结构:其中,作为末端表面67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锥形表面68的开始位置p2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力。因此,与仅末端表面67的上端p1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力的比较例相比,作用在锁定臂部66的根部上的压应力易于在上下方向上分散(参考图17b中的区域q2)。结果,提高了锁定臂部66的耐久性(并且进一步地,连接器连接结构1的耐久性)。

如图18所示的根据变形例的分流环7”所示出的,即使向配合方向上的前侧突出的突出部69形成在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p2处(与锥形表面68的开始位置相同的位置),也能够获得中间位置p2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力的结构,使得能够获得与根据实施例的分流环7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即使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突出的突出部形成在与保持器6的抵接表面55上的中间位置p2相对应的部位处,也能够获得与根据实施例的分流环7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当锁定臂部66的末端表面67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在配合方向上的后侧上的力时,分流环7的一对锁定臂部66和保持器6的抵接表面55具有如下的结构(锥形表面68):其中,末端表面67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p2(参见图17b)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力。因此,与仅末端表面67的上下方向上的上端p1首先受到来自抵接表面55的力的模式(参见图17a)相比,作用在锁定臂部66的根部上的压应力易于在上下方向上分散。结果,提高了锁定臂部66的耐久性(并且进一步地,连接器连接结构1的耐久性)。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变形。例如,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适当地修改和改进。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则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和布置位置自由决定,并且不受限制。

根据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用于车载安全气囊系统。同时,连接器连接结构1可以用于任意系统,只要该系统能够产生如下的模式即可:其中,在使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分离的方向(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向配合方向上的后侧移动的方向)上的冲击施加到互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

后文中,将如下总结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2的实施例。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方面,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1),包括: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所述第一连接器(2)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在所述第一连接器(2)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互相靠近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互相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器(2)包括:第一部件(6),该第一部件包括具有所述第一部件(6)的中心轴线(cl)的筒部(51);和第二部件(7),该第二部件包括主体部(61),所述主体部(61)容纳在所述筒部(51)内,并且内部界定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配合的配合口(62)。所述第二部件(7)在所述主体部(61)的外周的与所述配合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包括从所述外周向外突出一对锁定臂部(66),所述锁定臂部(66)具有末端表面(67),所述末端表面(67)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2)的所述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在与所述配合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件(6)包括抵接表面(55),该抵接表面在所述筒部(51)的内周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2)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所述抵接表面(55)被构造为在配合方向上抵接在各个所述锁定臂部(66)的所述末端表面(67)上。所述第二连接器(3)包括:壳体(4),该壳体具有配合到所述配合口(62)的连接部(12);以及锁定机构(17),该锁定机构被构造为将所述主体部(61)与所述连接部(12)互相锁定,使得所述连接部(12)配合到所述配合口(62)的配合状态不被解除。所述锁定机构(17)设置在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所述筒部(51)的所述中心轴线(cl)的位置处。所述一对锁定臂部(66)和所述抵接表面(55)的结构被构造为:当所述锁定臂部(66)的所述末端表面(67)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55)的在所述配合方向上的后侧上的力时,所述末端表面(67)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首先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55)的力。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方面,所述结构包括锥形表面(68),该锥形表面是倾斜的,随着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越靠近所述末端表面(67)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而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配合方向上的后侧;所述锥形表面(68)形成在所述锁定臂部(66)的所述末端表面(67)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处的区域中。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方面,所述第二连接器(3)在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所述筒部(51)的中心轴线(cl)的位置处具有滑动件(5),该滑动件能够在所述配合方向上移动地保持在所述壳体(4)中,所述滑动件(5)被推压部件(41)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推压。所述第一连接器(2)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2)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操作期间,在所述滑动件(5)抵抗所述推压部件(41)向所述第一连接器(2)施加的推压力的同时,使所述第一连接器(2)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互相靠近,所述推压力由于所述滑动件(5)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抵接而产生。其中,所述滑动件(5)被设计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2)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未完全互相配合的未完全配合状态下,该滑动件(5)利用所述推压部件(41)的推压力将所述第一连接器(2)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保持为互相远离;并且在所述第一连接器(2)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完全互相配合的完全配合状态下,该滑动件(5)通过所述滑动件(5)与所述锁定机构(17)接合,防止所述锁定机构(17)在解除所述主体部(61)与所述连接部(12)的锁定的方向上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方面,所述第一连接器(2)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是车载安全气囊系统的电气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2)对应于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系统的充气机中的充气机侧连接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器(3)对应于将控制信号供给到所述充气机的线束侧连接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性方面,连接器(2)被构造为:在所述连接器(2)与配对连接器(3)互相靠近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配合到所述配对连接器(3)。其中,所述连接器(2)包括:第一部件(6),该第一部件(6)包括具有第一部件(6)的中心轴线(cl)的筒部(51);和第二部件(7),该第二部件具有主体部(61),所述主体部(61)容纳在所述筒部(51)内部,并且在内部界定了与所述配对连接器(3)相配合的配合口(62)。所述第二部件(7)在外周的与所述配合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包括从所述外周向外突出的一对锁定臂部(66),所述锁定臂部(66)具有末端表面(67),所述末端表面(67)面向所述连接器(2)的配合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在与所述配合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件(6)包括抵接表面(55),该抵接表面在所述筒部(51)的内周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面向所述连接器(2)的配合方向上的后侧,所述抵接表面(55)被构造为在所述配合方向上抵接在各个所述锁定臂部(66)的所述末端表面(67)上。所述配对连接器(3)包括:壳体(4),该壳体具有配合到所述配合口(62)的连接部(12);以及锁定机构(17),该锁定机构被构造为将所述主体部(61)与所述连接部(12)互相锁定,使得所述连接部(12)配合到所述配合口(62)的配合状态不被解除。所述锁定机构(17)设置在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一侧远离所述筒部(51)的所述中心轴线(cl)的位置处。所述一对锁定臂部(66)和所述抵接表面(55)的结构被构造为使得当所述锁定臂部(66)的所述末端表面(67)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55)的在所述配合方向上的后侧上的力时,所述末端表面(67)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首先受到来自所述抵接表面(55)的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