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3808发布日期:2021-01-15 11:5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生产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夹具,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



背景技术:

线缆端子包括线缆和端子两个部分,线缆用于传输信号,而端子则用于实现线缆与外界电子设备的连接。线缆的结构由内而外一般包括金属缆芯、屏蔽层和绝缘层等结构,其中,金属缆芯是进行电信号输送和控制信号传递的重要组件,而屏蔽层和绝缘层用于进行信号屏蔽和绝缘防漏电等作用。

端子主要包括接线套筒、端子螺母和外接套筒三个部分,其中,接线套筒和外接套分别设置于端子螺母的两端,金属缆芯穿过接线套筒后与外接套筒电性连接,而在接线套筒外,需要设置有热缩管,通过热缩管收紧屏蔽层和绝缘层,防止屏蔽层和绝缘层等外层结构脱落。

现有技术中,当在端子上设置热缩管时,一方面,需要固定端子,防止端子走位;另一方面,在固定好端子的基础上,还要将热缩管套入到接线套筒处,从而将热缩管固定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端子连接有线缆,而线缆若处在非自然状态,就定会存在一个形变回复力,促使其回复到自然状态,这导致了操作人员很难固定好端子,更难装入热缩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能够简单方便地固定好线缆端子,提高装入热缩管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包括:

承载基底座,所述承载基底座为板状结构,所述承载基底座水平设置;

端子固定组件,所述端子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上,所述端子固定组件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端子固定部,所述端子固定部用于固定端子;

线缆固定组件,所述线缆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上,所述线缆固定组件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线缆固定部,所述线缆固定部用于固定线缆;

所述端子固定部与所述线缆固定部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线缆固定于线缆固定组件上的线缆固定部内,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固定组件上的端子固定部内,从而分别固定线缆端子上的线缆和端子两个点,消除形变回复力对端子的作用,从而简单方便地固定好线缆端子,提高装入热缩管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条形板,所述端子固定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条形板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端子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所述线缆固定组件包括第二条形板,所述线缆固定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二条形板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线缆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第一条形板作为端子固定组件,在第一条形板上通过第一凹槽形成端子固定部;采用第二条形板作为线缆固定组件,在第二条形板上通过第二凹槽形成线缆固定部,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固定线缆端子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板的底面开设第一内螺纹孔,所述承载基底座上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内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栓,所述第一安装螺栓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后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所述第一条形板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

所述第二条形板的底面开设第二内螺纹孔,所述承载基底座上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安装螺栓,所述第二安装螺栓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后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所述第二条形板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安装螺栓将第一条形板固定安装于承载基底座上,通过第二安装螺栓将第二条形板固定安装于承载基底座上,使得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结构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基底座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

所述第一沉头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周边,所述第一安装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沉头孔内;所述第二沉头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周边,所述第二安装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二沉头孔内。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承载基底座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通过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分别预留有一定的位置给第一安装螺栓和第二安装螺栓,保证在安装完成后承载基底座能够保持水平。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固定组件和所述线缆固定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线缆承托组件,所述线缆承托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上;

所述线缆承托组件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线缆承托部,所述线缆固定部用于固定线缆的端部,所述线缆承托部用于承托所述线缆的中部;

所述线缆承托部分别与所述端子固定部和所述线缆固定部一一对应。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端子固定组件和线缆固定组件之间线缆承托组件,采用多点支撑的方式固定线缆端子,固定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线缆承托组件包括第三条形板,所述线缆承托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三条形板上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线缆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所述第一条形板、所述第二条形板和所述第三条形板之间相互平行。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第三条形板作为线缆承托组件,在第三条形板上通过第三凹槽形成线缆承托部,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固定线缆端子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热缩管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条形板上的u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板上还设置有一个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位于所述第一条形板和所述第二条形板之间;

所述第一条形板上形成有多个u形缺口,所述u形缺口与所述隔离板之间形成所述u形凹槽。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一条形板上形成多个u形缺口,通过将隔离板安装在第一条形板上,通过隔离板与u形缺口的配合,即可以简单的结构形成u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形板的侧面还设置有第三内螺纹孔,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通孔,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内设置有第三安装螺栓;

所述第三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后与所述第三内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所述隔离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条形板。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三安装螺栓将第三条形板固定安装于第一条形板的侧面,使得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结构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基底座、所述端子固定组件和所述线缆固定组件的材质为铝合金。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整个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未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中线缆端子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中第一条形板和第二条形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中第一凹槽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中第二凹槽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中端子固定组件、线缆固定组件和线缆承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承载基底座1、端子固定组件2、线缆固定组件3、线缆承托组件4、隔离板5、线缆端子6;

第一条形板201、第一凹槽202;

第二条形板301、第二凹槽302;

线缆601、端子602、热缩管6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如图3所示,线缆端子6包括线缆601和端子602两个部分;而端子602主要包括接线套筒、端子602螺母和外接套筒三个部分,其中,接线套筒和外接套分别设置于端子602螺母的两端,金属缆芯穿过接线套筒后与外接套筒电性连接,而在接线套筒外,需要设置有热缩管603,通过热缩管603收紧屏蔽层和绝缘层,防止屏蔽层和绝缘层等外层结构脱落。

现有技术中,当在端子602上设置热缩管603时,一方面,需要固定端子602,防止端子602走位;另一方面,在固定好端子602的基础上,还要将热缩管603套入到接线套筒处,从而将热缩管603固定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端子602连接有线缆601,而线缆601若处在非自然状态,就定会存在一个形变回复力,促使其回复到自然状态,这导致了操作人员很难固定好端子602,更难装入热缩管603。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包括承载基底座1、端子固定组件2和线缆固定组件3。具体地,所述承载基底座1为板状结构,所述承载基底座1水平设置;所述端子固定组件2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1上,所述端子固定组件2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端子固定部,所述端子固定部用于固定端子602;所述线缆固定组件3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1上,所述线缆固定组件3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线缆固定部,所述线缆固定部用于固定线缆601;所述端子固定部与所述线缆固定部一一对应。

将线缆601固定于线缆固定组件3上的线缆固定部内,将端子602固定于端子固定组件2上的端子固定部内,此时,线缆端子6的两个部分都已被固定住,不会出现端子602走位的情况。而且,在将线缆601和端子602分别固定于线缆固定部和端子固定部后,在线缆601和端子602上不再施加作用力,此时如果线缆601处于非自然状态,其形变回复力也会早早发生作用,而不会在装入热缩管603的过程中再致使线缆601或者端子602运动。

因此,基于上述结构分别固定线缆端子6上的线缆601和端子602两个点,消除形变回复力对端子602的作用,从而简单方便地固定好线缆端子6,提高装入热缩管603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所述承载基底座1、所述端子固定组件2和所述线缆固定组件3的材质为铝合金。采用铝合金作为承载基底座1、端子固定组件2和线缆固定组件3的材质,有助于使得整个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固。

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所述端子固定组件2包括第一条形板201,所述端子固定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条形板201上的第一凹槽202,所述第一凹槽202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端子602的形状尺寸相匹配。如图4和图6所示,优选地,所述线缆固定组件3包括第二条形板301,所述线缆固定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二条形板301上的第二凹槽302,所述第二凹槽302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线缆601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采用第一条形板201作为端子固定组件2,在第一条形板201上通过第一凹槽202形成端子固定部;采用第二条形板301作为线缆固定组件3,在第二条形板301上通过第二凹槽302形成线缆固定部。在制作的过程中,只需要根据尺寸制作出第一条形板201和第二条形板301,再分别在第一条形板201和第二条形板301上开设第一凹槽202和第二凹槽302,即可通过第一凹槽202和第二凹槽302固定线缆端子6。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固定线缆端子6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第一条形板201的底面开设第一内螺纹孔,所述承载基底座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内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栓,所述第一安装螺栓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后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所述第一条形板201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1;所述第二条形板301的底面开设第二内螺纹孔,所述承载基底座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安装螺栓,所述第二安装螺栓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后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所述第二条形板301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1。通过第一安装螺栓将第一条形板201固定安装于承载基底座1上,通过第二安装螺栓将第二条形板301固定安装于承载基底座1上,进一步简化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结构,使得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结构更加合理。

优选地,所述承载基底座1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所述第一沉头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周边,所述第一安装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沉头孔内;所述第二沉头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周边,所述第二安装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二沉头孔内。

由于第一条形板201是通过第一安装螺栓自下而上穿过承载基底座1而将第一条形板201固定在承载基底座1上的,同样地,第二条形板301是通过第二安装螺栓自下而上穿过承载基底座1而将第二条形板301固定在承载基底座1上,第一安装螺栓和第二安装螺栓的存在,可能会使得承载基底座1难以处于水平状态,影响操作。为此,本实用新型在承载基底座1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通过第一沉头孔和第二沉头孔分别预留有一定的位置给第一安装螺栓和第二安装螺栓,当第一安装螺栓和第二安装螺栓安装在承载基底座1上后,其最低的表面低于承载基底的下表面,因此可以保证在安装完成后承载基底座1能够保持水平。

如图7所示,优选地,所述端子固定组件2和所述线缆固定组件3之间还设置有线缆承托组件4,所述线缆承托组件4设置于所述承载基底座1上;所述线缆承托组件4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线缆承托部,所述线缆固定部用于固定线缆601的端部,所述线缆承托部用于承托所述线缆601的中部;所述线缆承托部分别与所述端子固定部和所述线缆固定部一一对应。在端子固定组件2和线缆固定组件3之间线缆承托组件4,采用多点支撑的方式固定线缆端子6,固定效果更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线缆承托组件4包括第三条形板,所述线缆承托部为形成于所述第三条形板上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线缆601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一条形板201、所述第二条形板301和所述第三条形板之间相互平行。

采用第三条形板作为线缆承托组件4,在第三条形板上通过第三凹槽形成线缆承托部,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固定线缆端子6的目的,除了在线缆端子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凹槽202和第二凹槽302固定线缆端子6外,还通过第三条形板设置有第三凹槽形,通过第三凹槽形固定线缆端子6的中部,以此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同时,还能提高热缩管603的加热效果。在第一条形板201和第三条形板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隔,通过热风机吹出的热风收缩热缩管603的过程中,热风会在第一条形板201和第三条形板之间的间隔内循环,使得加热效果更佳,从而提高操作效率。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凹槽202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条形板201上的u形凹槽。具体地,所述第一条形板201上还设置有一个隔离板5,所述隔离板5位于所述第一条形板201和所述第二条形板301之间;所述第一条形板201上形成有多个u形缺口,所述u形缺口与所述隔离板5之间形成所述u形凹槽。

在第一条形板201上形成多个u形缺口,通过将隔离板5安装在第一条形板201上,通过隔离板5与u形缺口的配合,即可以简单的结构形成u形凹槽。同时,一般地,热缩管603与端子602之间存在一定的规格要求,如图3所示,热缩管603并不是完全贴合与端子602上的,而在与端子6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此间距即为图3所示的d。在第一条形板201上还设置有一个隔离板5,只需要将隔离板5的厚度设置为d,即可简单地控制安装好热缩管603后,热缩管603与端子602之间的间隔。

具体地,所述第一条形板201的侧面还设置有第三内螺纹孔,所述隔离板5上设置有第三安装通孔,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内设置有第三安装螺栓;所述第三安装螺栓穿过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后与所述第三内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所述隔离板5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条形板201。通过第三安装螺栓将第三条形板固定安装于第一条形板201的侧面,使得线缆端子热缩管套接装置的结构更加合理。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