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2941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在基片al上生长有铁电材料a2、在铁电 材料a2上生长有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设置在铁电材料a2 的左、右两侧,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面积都比较小,例如边长为200ym~600ym的正 方形。在这样的尺度下,用外电场将铁电材料极化之后,在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之间会 产生退极化场。由于第一电a3极、第二电极a4的边长一般远大于他们之间的距离(一般 约IUm),因此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之间的电场A可以近似看成均匀分布的,且垂直于 两个电极,如图2所示。如果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的边长远大于他们之间的距离(一 般约Iym)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场在边界处有一定的发散。
[0003]上述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在铁电材料中由于光照所激发的载流子(电子、空穴) 在电场下就会分离,向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聚集,产生光电压。由于电场均勾分布,且 垂直于第一电极a3、第二电极a4,因此被电场分离的载流子数量N为
[0004]N=n〇XV (1)
[0005]式中Iitl为光激发的载流子浓度(单位体积中的载流子个数)。这里假设在铁电材 料中载流子浓度Iitl为恒定值,与位置无关。公式(1)中体积V=IIciXLXlXd为均勾电场 下所包围的体积,式中,L为第一电极a3和第二电极a4的边长,1为第一电极a3和第二电 极a4之间的距离,d为铁电材料a2的厚度。
[0006] 从公式(1)中可知,被电场分离的载流子数量正比于被电场包围的体积,对光伏 效应的强弱起决定性作用。
[0007]因此,欲增强光伏效应,在不改变图1和图2结构中尺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 改变电场的分布来实现从公式(1)中体积V的增大,从而增加被电场分离的载流子数量N, 最终达到增强光伏效应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8]为了解决现有普通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 池结构,将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中左右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改为设置在铁电材料中 心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铁电材料边缘的第二电极,且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包围第一电极,第 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留有距离。将电场分布由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中的均匀、垂直于第 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变为由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呈辐射状、发散的。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结 构的电场占据的体积大于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的电场占据的体积,载流子的数量相应增 加,最终提高光伏效应的作用。
[0009]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0] -种太阳能电池结构,包括基片,所述基片上生长有铁电材料;所述铁电材料上生 长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铁电材料的中心,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铁 电材料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包围第一电极,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留有距 离。
[0011] 进一步,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的四周并延伸将第一电极包围。
[0012] 进一步,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圆形的让位孔;所述第一电极为圆形,第一电极设 置在让位孔内,且第一电极的轴线与让位孔的轴线重合。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4]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将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中左右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 电极改为设置在铁电材料中心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铁电材料边缘的第二电极,且第二电极 至少部分包围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留有距离。将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中铁 电材料层中电场的分布由均匀的、且垂直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变为由不均匀的、由第一 电极向第二电极发散的。将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的四周并延伸将第一电极包围,则电 场由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发散,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可以是对称分布,可以不 是对称分布。第二电极上设置有圆形的让位孔,所述第一电极为圆形,第一电极设置在让 位孔内,且第一电极的轴线与让位孔的轴线重合,电场由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呈辐射状发 散,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形成对称分布,增大电场占据的有效体积,从而增加被 电场分离的载流子数量,其载流子数量较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的载流子数量呈数量级的增 加,最终达到增强光伏效应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主视图;
[0016]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7] 图3是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主视图;
[0018]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19] 图5是BF0/ST0的XRD衍射图谱;
[0020] 图6是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测量光照的I-V曲线;
[0021] 图7是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结构测量光照的I-V曲线图。
[0022] 附图标记
[0023] al、bl_基片;a2、b2_铁电材料;a3、b3_第一电极;a4、b4_第二电极;A、B-电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5] 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太阳能电池结构,包括基片b1,所述基片b1上生长有铁电 材料b2 ;所述铁电材料b2上生长有第一电极b3和第二电极b4,所述第一电极b3设置在铁 电材料b3的中心,所述第二电极b4设置在铁电材料b2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b4至少部分 包围第一电极b3,且第一电极b3和第二电极b4之间留有距离。
[0026] 所述第二电极b4设置在第一电极b3的四周并延伸将第一电极b3包围。
[002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b4上设置有圆形的让位孔;所述第一电极b3为圆形, 第一电极b3设置在让位孔内,且第一电极的轴线与让位孔的轴线重合。
[0028] 现将图1、图2和图3、图4中载流子的数量做一个粗略的比较:
[0029] 对图1和图2而言,根据公式(1),载流子数量为
[0030] N=n〇XV=n〇XLXlXd (2)
[0031] 式中,L为第一电极a3和第二电极a4的边长;1为第一电极a3和第二电极a4之 间的距离;d为铁电材料a2厚度。假设第一电极a3和第二电极a4边长为200ym,第一电 极a3和第二电极a4之间的距离为200ym,铁电材料a2的厚度为500nm,则载流子数量为
[0032] N=nQX2Xl(r8cm3。 (3)
[0033] 对图3和图4而言,根据公式(1),载流子数量粗略估计为(其体积视为圆柱体的 体积)
[0034] N=n〇XV=n〇Xjt(R2-r2)Xd (4)
[0035] 式中R为第二电极b4让位孔半径;r为第一电极b3的半径,d为铁电材料b2的 厚度。将第一电极b3的半径200ym,铁电材料b2的厚度500nm,第二电极b4让位孔半径 R为0.Icm带入公式(4),则载流子数量为
[0036] N' ~n0XI. 5X10 6cm3〇 (5)
[0037] 对比公式(4)和(5)可以发现,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相对于普通太阳能电池 结构而言,其载流子数量提高了近2个量级(约100倍)。如果将第二电极b4让位孔半径 R增大,则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效果更明显:将公式(4)与公式(2)相比,得到两种 太阳能电池结构的载流子数量之比为:
【主权项】
1. 一种太阳能电池结构,包括基片,所述基片上生长有铁电材料;所述铁电材料上生 长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铁电材料的中心,所述第二电 极设置在铁电材料的边缘;所述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包围第一电极,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之间留有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电 极的四周并延伸将第一电极包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圆形 的让位孔;所述第一电极为圆形,第一电极设置在让位孔内,且第一电极的轴线与让位孔的 轴线重合。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结构,包括基片,所述基片上生长有铁电材料,所述铁电材料上生长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铁电材料的中心,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铁电材料的边缘,且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包围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留有距离。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圆形的让位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让位孔的中心,且第一电极为圆形。使铁电材料内的电场由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呈辐射状发散,且电场对称分布。较普通太阳能电池结构的电场为均匀分布、且垂直于两个电极,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电场由第一电极向第二电极呈辐射状发散,则电场所包围的体积显著扩大,从增加被电场分离的载流子数量,最终达到增强光伏效应的效果。
【IPC分类】H01L31-18, H01L31-0224
【公开号】CN104851928
【申请号】CN201510283873
【发明人】高荣礼, 符春林, 蔡苇, 邓小玲, 陈刚
【申请人】重庆科技学院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