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2574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在一般照明用的灯具等中,代替以往的白炽灯,更低消耗电力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1de:以下也称作“LED”。)的利用得到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正在扩大。其中,在聚光灯、探照灯等中,为了提高2次光学系统的光取出效率,寻求发光部极小、发光面内的亮度不均、色相不均较少的高输出且高光质的LED。
[0003]作为减轻这样的发光不均的方法,有在发光元件的密封材料中混合填充物来将光扩散的方法。例如,为了实现白色LED,考虑将蓝色LED和由该蓝色LED的射出光激发而发出黄色的荧光的YAG荧光体组合而成的发光装置的例子。在该发光装置中,在用于对贴装于罩内的蓝色LED进行密封的树脂等的密封材料中混合有YAG荧光体。而且,在同一密封材料内除了荧光体之外还混合扩散材料,从而荧光体在密封树脂内进一步分散。
[0004]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有时会产生色相不均。具体而言,在着眼于从LED元件放出的射出光一直到从发光装置的发光面出来的期间的光程时,就从LED元件的正上方射出的光和从LED元件的侧面射出而通过密封材料内的光而言,光程产生差异。其结果是,光程越长,激发分散于密封树脂内的荧光体的成分越增加,因此,会产生色调偏移。因此,在从平面观察发光装置的发光面的情况下,在发光元件的正上方和发光元件周围之间产生了色相不均。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41290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82754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599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因此,实施方式涉及的课题在于提供降低了色相不均的发光装置。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发光装置具备:基体;第一框体,其配置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第二框体,其配置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分离且包围所述第一框体;多个发光元件,其配置于被所述第一框体包围的区域内;第一密封树脂,其配置于被所述第一框体包围的区域内,且覆盖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该第一密封树脂包含对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构件;第二密封树脂,其在所述第一密封树脂上具有光扩散材料层,该光扩散材料层具有凸状的上表面,该第二密封树脂配置于被所述第二框体包围的区域内。
[0014]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在基体的上表面配置多个发光元件的工序;以包围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方式在所述基体的上表面设置第一框体、并且以包围所述第一框体的方式在所述基体的上表面设置第二框体的工序;在被所述第一框体包围的区域内填充包含波长转换构件的第一密封树脂来覆盖多个发光元件的工序;在被所述第二框体包围的区域内填充包含光扩散材料的第二密封树脂来覆盖所述第一密封树脂并使所述第二密封树脂所包含的所述光扩散材料沉降,从而在所述第一密封树脂上形成具有凸状的上表面的光扩散材料层的工序。
[0015]发明效果
[0016]根据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减低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色相不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
[0018]图2是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0019]图3A是将图2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0020]图3B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发光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0021]图4A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0022]图4B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0023]图4C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0024]图4D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发光装置
[0027]2发光元件
[0028]3 透镜
[0029]5金属线
[0030]10 基体
[0031]10a上表面
[0032]11第一框体
[0033]12第二框体
[0034]21第一密封树脂
[0035]22第二密封树脂
[0036]221光扩散材料层
[0037]221a 顶部
[0038]221b 最下部
[0039]222透光性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通过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
[0041]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图3A是图2的一部分放大图。如图1?图3A所示,发光装置1具有:基体10 ;配置于基体10的上表面10a的第一框体11 ;配置于基体10的上表面10a、且与第一框体11分离地包围第一框体11的第二框体12。
[0042]第一框体11与第二框体12分别形成为环状。在基体的上表面10a中的、被第一框体11包围的区域内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2。
[0043]在被第一框体11包围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一密封树脂21。第一密封树脂21覆盖多个发光元件2。第一密封树脂21包含对多个发光元件2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构件。
[0044]在被第二框体12包围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二密封树脂22。第二密封树脂22覆盖第一框体11和第一密封树脂21。第二密封树脂22包含光扩散材料,在第一密封树脂21侧具有由光扩散材料构成的光扩散材料层221。第二密封树脂22中的光扩散材料的比重比光扩散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重。具体而言,光扩散材料层221通过使比重比第二密封树脂22所包含的树脂成分重的光扩散材料沉降而堆积为层状来形成。也就是说,光扩散材料层221位于第二密封树脂22中的下层侧(下层侧是指第一密封树脂上的第一密封树脂侧)。需要说明的是,对来自发光装置1的射出光没有影响的程度的量的未沉降的(少量的)光扩散材料也可以分散于第二密封树脂22的除了光扩散材料层221以外的部分。
[0045]如以上那样形成的第二密封树脂22在第一密封树脂21侧具有光扩散材料层221,该光扩散材料层221在第一密封树脂21上具有凸状的上表面。也就是说,第二密封树脂22具有光扩散材料层221,光扩散材料层221在第一密封树脂的上表面形成为凸状。这是为了:在第二密封树脂22中,在光扩散材料沉降而堆积时,光扩散材料在第一密封树脂21的上表面保持稳定的倾斜角度地堆积,在与第一密封树脂21的上表面大致相同高度的第一框体11上及接近第一框体11的位置沉降的光扩散材料的一部分未堆积于第一框体11上,在第一框体11与第二框体12之间流动而堆积。其结果是,光扩散材料层221的上表面在第一密封树脂21的上表面形成为凸状。凸状可以为曲面形状,或者也可以为大致梯形状,但优选的是,光扩散材料层221的上表面在第一密封树脂21的上表面具有顶部221a,在顶部221a处,光扩散材料层221的厚度变厚。
[0046]另外,光扩散材料层221也形成于第一框体11的外侧,但堆积于第一框体11与第二框体12之间的光扩散材料层221的上表面形成为凹状。光扩散材料也堆积于第一框体11上及第二框体12上,因此,在第一框体11及第二框体12相对于剖视半圆形状等基体10的上表面10a倾斜的情况下,光扩散材料也堆积于第一框体11及第二框体12的斜面上,在斜面上滑落的光扩散材料多数情况下堆积于第一框体11及第二框体12的附近。凹状可以为曲面形状,或者也可以为大致倒梯形状。即,光扩散材料层221的上表面在第一框体11与第二框体12之间具有最下部221b。在最下部221b处,光扩散材料层221的厚度变薄。最下部221b的高度优选比第一密封树脂21的高度低。若成为这样的状态,则在使光扩散材料沉降而堆积时,多余的光扩散材料在第一框体11与第二框体12之间充分地流动。也就是说,多余的光扩散材料未被放置于发光装置1的光路上(第一密封树脂21上),能抑制大量的光扩散材料引起的光透过率的降低。
[0047]若这样地将光扩散材料层221的上表面形成为凹状,则在基体10侧,光扩散材料以较高的密度存在,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