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1616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单元。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市场开发技术的日益发展,对板对板连接器的小型化、轻薄化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小型化空间下的板对板连接器结构设计往往过于复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公母连接器配合使用,因产品整体本身强度较弱,且由于配合使用时的空间局限性,使公母连接器配合操作变得很困难,且在公母连接器插配过程中容易导致彼此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加强结构强度且提高操作便利性的连接器单元。
[0004]连接器单元包括相互配合实现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底板、由所述第一底板四周的边缘朝同一侧延伸形成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一导装件,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底板、由所述第二底板相对两端的边缘朝同一侧延伸形成的端壁以及第二导装件;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壁共同围设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导装件与第二导装件分别包裹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端壁面向所述收容空间的表面且分别包括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第二连接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第一导装面与第二导装面。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装件包括第一主体及由所述第一主体同一侧的边缘沿相同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导装部与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的第一侧表面及与所述第一侧表面连接的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主体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内,所述第一导装部与所述第一锁定部沿所述第二连接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的方向分别包裹于所述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表面。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部为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装部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导装部与所述两个第一锁定部分别包裹于相互连接的三个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表面。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装件还包括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与所述第一导装部及所述第一锁定部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焊接部沿与所述第一导装部和/或所述第一锁定部相同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主体外,所述第一焊接部锚固于对应的第一侧壁内,且末端伸出于所述第一侧壁外。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部为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装部和所述两个第一锁定部一一对应的三个,所述第一焊接部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锁定部共同构成开口相互背离的双U型。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装件包括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导装部配合的第二导装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锁定部配合的第二锁定部,所述端壁包括背向所述第二底板的第二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二上表面相邻两侧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三侧表面;所述第二主体设置于所述端壁的第二上表面上,所述第二导装部与所述第二锁定部由所述第二主体相邻两侧的边缘沿相同方向延伸形成且分别包裹于所述端壁的所述第二侧表面与所述第三侧表面上。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装件还包括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导装件还包括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由所述第二主体上与所述第二锁定部相对的另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二锁定部方向继续延伸形成;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锁定部共同形成一端开口的C型,所述第二焊接部锚固于所述端壁内,且末端由所述端壁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的一端伸出。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部与所述第二锁定部相对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相互锁定的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分别为设置于所述第一锁定部与所述第二锁定部相对两个表面的凹槽与凸包。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装面为包裹于所述第一侧表面及所述第一上表面连接处的弧形面,所述第二导装面为分别包裹于所述第二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连接处、所述第二上表面与所述第三侧表面连接处的弧形面。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装件与所述第二导装件均由金属材质制成,且所述第一导装件及所述第二导装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一体成型。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相互配合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导装件与第二导装件。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三连接器配合受到外力时,第一导装件与第二导装件用以相互引导并保护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不受外力损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中第一导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2所示第二连接器中第二导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图1及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配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3]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单元包括相互插接配合以实现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3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单元为板对板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为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30为插头连接器。
[0024]如图1所不,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壳体11、收容于第一壳体11内的若干第一端子13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上的第一导装件15。
[0025]第一壳体11大致为矩形板状,其包括第一底板110、由第一底板110四周边缘朝同一侧延伸形成的四个第一侧壁112以及凸部114。四个第一侧壁112与第一底板110共同围设形成一端敞开的收容空间116。凸部114沿与第一侧壁112相同方向凸出于第一底板110上并收容于收容空间116内。每个第一侧壁112均包括朝向收容空间116的第一侧表面1121及与第一侧表面1121连接的第一上表面1123。其中,第一侧表面1121连接于第一上表面1123与第一底板110之间。
[0026]若干第一端子13均为通过对导电金属板施以例如冲压和弯曲而形成的一体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若干第一端子13以预定的节距设置于沿第一壳体11长度方向延伸的相对的两个第一侧壁112上。
[00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装件15设置于第一壳体11长度方向的两端。具体地,第一导装件15包裹于第一侧壁112的第一侧表面1121与第一上表面1123上,用以引导第二连接器30进入收容空间116内,同时保护第一壳体11不受外力损坏。
[0028]请参看图3,第一导装件15包括第一主体150、由第一主体150同一侧的边缘沿相同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导装部152与两个第一锁定部154以及第一焊接部156。
[0029]第一主体150大致呈一端开口的U字型,其固定设置于三个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112内且使自身的开口朝向收容空间116。第一导装部152和两个第一锁定部154分别从第一主体150的U形开口的三侧边的边缘开始延伸,且两个第一锁定部154位于第一导装部152相对的两侧,且三者分别包裹于相互连接的三个第一侧壁112的第一侧表面1121与第一上表面1123上。
[0030]具体地,第一导装部152由第一主体150远离第一底板110 —侧的边缘向背离第一主体150的开口端弯曲呈C字型。两个第一锁定部154均由第一主体150远离第一底板110 一侧的边缘向第一主体150的开口端弯曲呈倒L字型。两个第一锁定部154相对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5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541为设置于对应第一锁定部154表面的凹槽。
[0031]第一导装部152与两个第一锁定部154均包括用于包裹第一侧表面1121及第一上表面1123连接处的弧形第一导装面1521,用以引导第二连接器30顺着第一侧表面1121从第一上表面1123方向进入收容空间116内。
[0032]第一焊接部156设置于第一主体150上与第一导装部152及第一锁定部154相对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焊接部156包括三个,且分别与第一导装部152和两个第一锁定部154——对应。每个第一焊接部156沿与对应的第一导装部152或两个第一锁定部154相同的方向凸出于第一主体150外。其中,两个第一焊接部156与两个第一锁定部154共同构成开口相互背离的双U型。
[0033]在安装时,每个第一焊接部156锚固于对应第一侧壁152与第一底板150连接的一端,且末端伸出所述第一侧壁152外,用于与印制板
[0034]焊接在一起,使第一连接器10与印制板电连接;第一导装部152和两个第一锁定部154沿第一上表面1123包裹于第一侧表面1121外。
[0035]请继续参看图2,第二连接器30包括第二壳体31、收容于第二壳体31内的若干第二端子33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31上的第二导装件35。
[0036]第二壳体31大致为与第一壳体11匹配的矩形状,其包括第二底板310、由第二底板310四周边缘朝同一侧延伸形成的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