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67814阅读:来源:国知局
插入(图略)。再者,所述外壳10具有位于上述插设口 13相反侧的一抵接面(如:安装面11或是底板5的底面)。当电连接器100被安装于一电路板(图略)上时,绝缘壳体I的定位柱12将插设于上述电路板,而安装面11则大致抵接于电路板的板面上。其中,所述外壳10的抵接面于本实施例中是以底板5的底面为例,但抵接面的定义是远离插设口 13的外壳10表面(即相当于抵接电路板板面的外壳10表面),换言之,在另一未绘不的实施例中,若是远离插设口 13的外壳10表面为绝缘壳体I的安装面11 (相当于绝缘壳体I安装面11抵接于电路板板面),则外壳10的抵接面即为上述绝缘壳体I的安装面11。
[0040]请参阅图4A至图6B,所述这些对的差分信号片2的构造大致相同,因而于图4A仅示意一对差分信号片2及其相邻的接地屏蔽片3,图5A和图5B中仅示意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片2,于图6A和图6B中仅示意其中一个差分信号片2,以作为下述说明其构造之用。
[0041]如图6A和图6B所示,每个差分信号片2包含有一片状的胶芯21及两长条状的信号端子22。上述胶芯21包含有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端缘211与一第二端缘212 (如图6A中的胶芯21顶端缘与底端缘),并且每个信号端子22具有埋设于胶芯21的一固定段221、及自固定段221相反两端(如图6A中的固定段221顶端与底端)分别沿大致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胶芯21第一端缘211的一配合段222以及突出胶芯21第二端缘212的一定位段223。
[0042]其中,每个胶芯21自上述两固定段221之间的第一端缘211部位凹设有一凹槽213,而每个胶芯21对应于第二端缘212的部位则形成有两插接块214,并且所述两定位段223分别突伸出该两插接块214。再者,每个差分信号片2的胶芯21及信号端子22的固定段221与配合段222大致收容于绝缘壳体I与底板5所包围的空间内,每个差分信号片2的定位段223则显露于绝缘壳体I与底板5所包围的空间之外(如图2)。须说明的是,所述信号端子22的固定段221与配合段222的外表面可大致区分为垂直于长度方向L的两宽表面与围绕于上述两宽表面外缘的一窄表面。
[0043]更详细地说,于每个信号端子22中,所述固定段221具有相连的一直条状的第一区段2211以及一弯曲状的第二区段2212,并且远离第二区段2212的第一区段2211 —端(如图6A中的第一区段2211顶端)相连于配合段222,而远离第一区段2211的第二区段2212 —端(如图6A中的第二区段2212底端)则相连于所述定位段223。
[0044]如图4A至图5A所示,在每对差分信号片2中,任一差分信号片2的第一区段2211沿长度方向L朝另一差分信号片2正投影时,于另一差分信号片2的相邻第一区段2211上形成一投影区域(未标示),并且上述投影区域与外壳10抵接面(即相当于电连接器100所安装的电路板板面)的最短距离,其对应于高度方向H的高度定义为一第一高度H1,而第一高度H1于本实施例中不大于2毫米。
[0045]需说明的是,由于胶芯21的第二端缘212与外壳10的抵接面于本实施例中是有些许间隙(大约为0.2毫米)存在,因此,若改成由每对差分信号片2的角度来看,所述投影区域与差分信号片2的胶芯21第二端缘212的最短距离于本实施例中是不大于1.8毫米,但并非以此局限本创作所定义的第一高度Hiq
[0046]另,经多次实验所呈现的结果,当第一高度H1不大于1.04毫米时,电连接器100的传输速率会有更为突出的效果。此于本实施例中亦可视为:所述投影区域与差分信号片2的胶芯21第二端缘212的最短距离不大于0.84毫米。
[0047]再者,于所述长度方向L上,每对差分信号片2中的任一差分信号片2的第一区段2211与另一差分信号片2的相邻的第一区段2211,两者的轮廓相互切齐并形成宽边親合排列设置。其中,有关上述宽边耦合大致说明如下:每对差分信号片2中的任一差分信号片2的第一区段2211与另一差分信号片2的相邻第一区段2211,其相邻之宽表面彼此相向且大致彼此平行,藉以能于传输信号时在上述长度方向L上形成宽边耦合。藉此,透过上述的设计(如:第一高度H1的数值限定),每对差分信号片2之间的耦合长度能被有效地提升,进而具有优选的耦合效果,并能有效地减少噪声在每对差分信号片2之间形成干扰。
[0048]每对差分信号片2的第二区段2212分别自其所相连接的第一区段2211弯曲延伸所形成,并使每对差分信号片2的定位段223沿宽度方向W排成一列。而于所述宽度方向W上,每对差分信号片2中的任一差分信号片2的第二区段2212与另一差分信号片2的相邻第二区段2212,形成窄边耦合排列设置。
[0049]其中,就每个信号端子22来看,请参阅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区段2212包含有一错位部2212a及一延伸部2212b,上述错位部2212a相连于第一区段2211,并且错位部2212a及其相连的第一区段2211皆位在垂直于长度方向L的一平面P1上。而定位段223则是位在垂直于长度方向L的另一平面P2I,延伸部2212b连接上述错位部2212a与定位段223。并且,延伸部2212b大致埋设于胶芯2的插接块214内。
[0050]再者,于每个信号端子22中,所述延伸部2212b与错位部2212a之间所形成的夹角是与延伸部2212b及定位段223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Θ 2彼此呈内错角的配置。上述夹角本实施例中各大致为135度,但不受限于此。并且每个延伸部2212b对应于高度方向H的高度定义为一第二高度H2 (如图4B),并且第二高度H2小于第一高度H !。
[0051]当由每对差分信号片2来看时,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任两相互宽边耦合的信号端子22中,两错位部2212a分别自其所相连的第一区段2211于宽度方向W朝彼此远离的一侧延伸所形成。藉此,相互耦合的两信号端子22将经由错位部2212a的设计,以使该两错位部2212a所依序相连的延伸部2212b与定位段223在宽度方向W上的位置能够彼此错开。
[0052]再者,于任两相互宽边耦合的信号端子22中,每个信号端子22的第一区段2211与错位部2212a所在的平面P1是位于所述两定位段223各自所在的平面P 2的外侧(请参酌图6B);并且,相互耦合的两信号端子22将经由其延伸部2212b的设计,而使该两延伸部2212b所相连的两定位段223能够相互靠近而于宽度方向W上大致排成同一列。
[0053]如图6A所示,于每个差分信号片2中,所述两配合段222彼此相邻的内侧缘的相距最短处界定有一夹持口 2221,而远离胶芯21的该两配合段222 —端部(如图6A中的配合段222顶端部)形成有上述夹持口 2221并各定义为一头部2222。再者,于所述长度方向L上(如图4A),每对差分信号片2中的任一差分信号片2的配合段222与另一差分信号片2的相邻配合段222,轮廓相互切齐并形成宽边耦合排列设置。
[0054]所述定位段223于本实施例中是以鱼眼构造为例,并且每个定位段223的位置适于供长度方向L穿透上述鱼眼构造的鱼眼孔2231,也就是说,所述定位段223的鱼眼孔2231中心轴是平行于长度方向L。然而,本创作的定位段223并不以鱼眼构造为限。举例来说,定位段223亦可形成适用于表面贴装技术(SMT)的构造。
[0055]请参阅图7至图9,所述这些接地屏蔽片3的构造大致相同,因而于图7至图9中仅示意其中一个接地屏蔽片3,以作为下述说明其构造之用。
[0056]每个接地屏蔽片3包含有一个片本体31、自片本体31 —端(如图7中的片本体31顶端)延伸的两长条状的屏蔽段32、及自片本体31另一端(如图7中的片本体31底端)依序延伸的三个长条状的延伸段33与三个接地定位段34。亦即,上述延伸段33与接地定位段34位于片本体31远离两屏蔽段32的一侧(如图7中的片本体31下侧),并且所述三个延伸段33 —端分别连接于远离上述两屏蔽段32的片本体31 —端(如图7中的片本体31底端),而所述三个延伸段33另一端分别相连于上述三个接地定位段34。
[0057]其中,每个接地屏蔽片3的片本体31及屏蔽段32大致收容于绝缘壳体I与底板5所包围的空间内,每个接地屏蔽片3的接地定位段34显露于绝缘壳体I与底板5所包围的空间之外(如图2)。须说明的是,所述接地屏蔽片3的片本体31以及屏蔽段32的外表面可大致区分为垂直于长度方向L的两宽表面与围绕于上述两宽表面外缘的一窄表面。
[0058]请参阅图7所示,于每个接地屏蔽片3中,远离这些接地定位段34的片本体31 —端缘(如图7中的片本体31顶缘),其于两屏蔽段32之间的部位凹设有一凹槽311,并且该凹槽311的槽底与底板5的距离大于任一信号端子2的胶芯21凹槽213的槽底与底板5的距离;而远离两屏蔽段32的片本体31 —端部(如图7中的片本体31底部),其于任两相邻的接地定位段34之间设有一插接部312。
[0059]更详细地说,如图3A和图4A所示,每对差分信号片2的固定段221于长度方向L上受其相邻的接地屏蔽片3的片本体31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