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发生装置和电器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443372阅读:来源:国知局
3的针尖和第4针状电极44的针尖相互面对面。 第3针状电极43的中心轴和第4针状电极44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
[00511感应电极45配置在第1针状电极41和第3针状电极43之间。感应电极45与第1针状 电极41和第3针状电极43两者分开配置。感应电极45设于第1针状电极41和感应电极45之间 的距离与第3针状电极43和感应电极45之间的距离相互相等的位置。感应电极45还设于第2 针状电极42和感应电极45之间的距离与第4针状电极44和感应电极45之间的距离相互相等 的位置。将感应电极45设于第1针状电极41与第3针状电极43的中间,由此,能将感应电极45 配置在离第1和第3针状电极41、43两者最远的位置,能减少被感应电极45回收而消失的离 子的量。
[0052]第1~第4针状电极41~44分别通过放电产生离子。第1针状电极41和第4针状电极 44产生正离子。第2针状电极42和第3针状电极43产生负离子。第1针状电极41和第3针状电 极43产生极性相互不同的离子,第2针状电极42和第4针状电极44产生极性相互不同的离 子。第1针状电极41和第2针状电极42产生极性相互不同的离子,第3针状电极43和第4针状 电极44产生极性相互不同的离子。
[0053]第1~第4针状电极41~44中的、相邻配置或者相互面对面配置的2个针状电极产 生极性不同的离子。第1~第4针状电极41~44配置成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易于混合,例 如即使在相对于第1~第4针状电极41~44的空气流的下游侧(下风侧)使风路分支,也能对 各个分支管道平衡良好地供应正离子和负离子,能在室内空间内释放混合了高浓度的正离 子和负离子两者的空气。
[0054] 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产生用于对第1~第4针状电极41~44施加的高电压。当对第 1针状电极41施加正的高电压,对第3针状电极43施加负的高电压时,在这些放电电极和感 应电极45之间发生电晕放电,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同样地,当对第2针状电极42施加负的 高电压,对第4针状电极44施加正的高电压时,在这些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45之间发生电晕 放电,产生负离子和正离子。
[0055]基材50搭载放电电极40。基材50包括作为第1基材的基板51和作为第2基材的基板 52作为各自不同的基材。基板51和基板52相互相对设置。基板51具有一方表面51a和另一方 表面51b,基板52具有一方表面52a。基板51、52配置成表面51a与表面52a面对面。
[0056]第1针状电极41和第3针状电极43搭载于基板51。第1针状电极41和第3针状电极43 以各自的针尖从表面51a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基板51。第2针状电极42和第4针状电极44搭载 于基板52。第2针状电极42和第4针状电极44以各自的针尖从表面52a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基 板52。
[0057]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设于基板51的另一方表面51b。基板支撑壳体54以支撑基板 51并且覆盖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的方式设置。基板支撑壳体54具有作为收纳高电压发生电 路部53和基板51的第1箱体的功能。基板支撑壳体55以支撑基板52的方式设置。基板支撑壳 体54具有作为收纳基板52的箱体的功能。
[0058]在基板5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贯通电极和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延伸的 电极图案形成于基板51。这些贯通电极和电极图案包括将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与第1和第3 针状电极41、43之间电连接的连接构件。配线56设为将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和第2针状电极 42之间电连接的连接构件。配线57设为将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和第4针状电极44之间电连 接的连接构件。配线56、57是具有与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产生的高电压对应的耐绝缘性的 高压线
[0059]基板支撑壳体55以覆盖基板52的第2和第4放电电极42、44与配线56、57的接点的 方式设置。也可以分开设置覆盖第2放电电极42与配线56的接点的壳体以及覆盖第4放电电 极44与配线57的接点的壳体来代替单一的基板支撑壳体55覆盖第2和第4放电电极42、44与 配线56、57的2个接点两者的图5所示的构成。
[0060]外装壳体31设为形成离子发生装置26的外观的箱体。外装壳体31由树脂材料一体 地成形。外装壳体31具有基板收纳部32、33和肋状部34~36作为其构成部位。外装壳体31具 有由基板收纳部32、肋状部35、基板收纳部33以及肋状部34构成四边的矩形的框形状。外装 壳体31为俯视时具有沿着放电电极4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长边和沿着与放电电极40的延伸 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短边的矩形。
[0061]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相互隔着距离平行地配置。基板收纳部32具有比基 板收纳部33大的容积。基板51、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以及基板支撑壳体54收纳于基板收纳 部32。基板52和基板支撑壳体55收纳于基板收纳部33。外装壳体31具有作为收纳基板支撑 壳体54、基板52以及配线56的第2箱体的功能。
[0062]第1针状电极41和第3针状电极43从基板51的表面51a向外装壳体31的外部延伸。 第2针状电极42和第4针状电极44从基板52的表面52a向外装壳体31的外部延伸。为了提高 安全性,也可以在图5所示的构成上追加设置与第1~第4针状电极41~44的针尖不直接接 触的保护罩。
[0063]第1和第3针状电极41、43、感应电极45、基板51、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以及基板支 撑壳体54构成电源单元。第2和第4针状电极42、44、基板52以及基板支撑壳体55构成电极单 J L 〇
[0064]搭载第1和第3针状电极41、43的基板51和搭载第2和第4针状电极42、44的基板52 均收纳于外装壳体31内。由此,第1~第4针状电极41~44成为一个单元。在外装壳体31内还 收纳有高电压发生电路部53、感应电极45、配线56、57,构成离子发生装置26的各要素收纳 于外装壳体31内而实现一体化。由于第1~第4针状电极41~44成为一个单元,所以第1~第 4针状电极41~44的定位精度提高,另外,第1~第4针状电极41~44的操作变得容易。
[0065]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以相互隔着距离平行且与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正 交的方式配置。相互相对的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的一方端彼此由肋状部34连结。 相互相对的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的另一端彼此由肋状部35连结。
[0066] 肋状部36与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平行地配置。肋状部36在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之 间将基板收纳部32和基板收纳部33相互连结。
[0067]肋状部34~36从基板收纳部32沿着第1针状电极41和第3针状电极43的延伸方向 以直线状延伸。肋状部34~36从基板收纳部33沿着第2针状电极42和第4针状电极44的延伸 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0068]感应电极45从基板51的表面51a向肋状部36的内部突出。感应电极45的顶端部收 纳于外装壳体31(肋状部36)的内部。在作为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制成的外装壳体31内收纳 感应电极45,由此能减少被感应电极45回收而消失的离子的量。此外,感应电极45除了图示 的针状的形状以外,也可以具有板状或者棒状的形状。
[0069] 配线56以从基板收纳部32经过肋状部35的内部而往基板收纳部33的方式配置。配 线57以从基板收纳部32经过肋状部34的内部而往基板收纳部33的方式配置。配线56以经过 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中的任一方的方式配置,配线57以经过肋状部34和肋状部35中的任一 其它方的方式配置。
[0070] 中空的空间38形成于被基板收纳部32、肋状部35、基板收纳部33以及肋状部34包 围的外装壳体31的内侧。空间38在图2和图5的纸面垂直方向、即图3、图4以及图6的上下方 向上形成为贯通外装壳体31的形状。
[0071] 外装壳体31具有外表面31s,外表面31s的一部分构成第1壁面37和与第1壁面37相 对的第2壁面39。第1壁面37形成于基板收纳部32,第2壁面39形成于基板收纳部33。第1壁面 37和第2壁面39构成空间38的周缘的一部分。第1壁面37和第2壁面39对基板收纳部32、33 之间的空间38进行划分而形成。空间38形成在第1壁面37和第2壁面39之间。相互相对的一 对第1壁面37和第2壁面39面向空间38设置。
[0072]从基板51、52延伸的第1~第4针状电极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