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934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其构造成使带能够几乎不移位,并且通过防止在带之间产生间隙来防止水等进入内部。该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包括:沟槽状或倒置沟槽状的导线引导壁(6);以及在导线径向方向上与导线引导壁(6)的开口(10)相对的板状导线支撑壁(21),其中,用于暴露导线(26)的切口部(11)设置在导线引导壁(6)的开口(10)侧的端部上,其中,在切口部(11)处,导线支撑壁(21)在导线径向方向上比导线引导壁(6)更窄,其中,切口部(11)被定位在导线支撑壁(21)与导线引导壁(6)之间的相交方向上的拐角处,并且其中,当利用带(27)将多根导线(26)连同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缠绕在一起时,在切口部(11)处暴露的导线(26)被粘结在缠绕带(27)的倾斜部(27a)处。
【专利说明】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例如,利用缠绕带将线束固定到接线盒的导线引出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上,建议将导线引出部处的各种带缠绕结构用于利用缠绕带将线束(多根电线)固定至接线盒的导线引出部。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I (未示出)中,描述的是,将装接有诸如熔断器或继电器的电气部件的模块插入到接线盒的下壳中。该模块包括大致倒置沟槽(inverted gutter)形状的导线引出部。利用缠绕带将线束固定到导线引出部。将导线引出部连同线束从下壳中引出。
[0004]此外,在专利文献2 (未示出)中,描述的是,将用于固定至车辆的支架装接到接线盒的外壳。该支架包括大致倒置沟槽形状的舌片。利用缠绕带将接续到外壳中的电气部件的线束固定至舌片。下盖装接到外壳,并且线束由下盖的半圆形的(沟槽形状的)舌片支撑。
[0005]作为不同于上述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存在图7和图8中所示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根据该结构,下盖42装接到接线盒的框架41。接续到框架41中的未示出的连接块中的电气部件的线束43沿着框架41的倒置沟槽形状的引导壁44并且沿着下盖42的大致凹形的支撑壁45被引出。利用带46多次缠绕由引导壁44和支撑壁45构成的引出部连同线束43。通过带46的缠绕力而封闭引导壁44的下端与支撑壁45的上端之间的间隙48,因此,线束43由引导壁44和支撑壁45完全包围。
[0006][引用列表]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I]
[0009]JP, A, 2007-28806 (图1 至 3)
[0010][专利文献2]
[0011]JP,A,2006-217778 (图1 和 6)

【发明内容】

[0012]技术问题
[0013]然而,在图7和图8中所示的现有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对线束施加向外的拉力时,或如图9中所示,由于车辆摇动,使带46移位,并且在带之间产生间隙49 (由圆圈A包围的部分),因此,水等可能经该间隙49进入接线盒的内部。该问题可能不仅在接线盒中发生而且还在未示出的线束保护器等的导线引出部处发生。
[0014]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该带缠绕结构被构造成使得带能够几乎不移位,并且通过防止在带之间产生间隙,来防止水等进入内部。
[0015]技术方案[0016]为了达到该目的,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要求的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该带缠绕结构包括:沟槽状的或倒置沟槽状的导线引导壁;以及,在导线径向方向上与该导线引导壁的开口相对的板状的导线支撑壁,
[0017]其中,用于暴露导线的切口部设置在所述开口侧处的所述导线引导壁的端部上,
[0018]其中,在切口部处,导线支撑壁在导线径向方向上比导线引导壁更窄,
[0019]其中,切口部被定位在导线支撑壁与导线引导壁之间的相交方向上的拐角处,并且
[0020]其中,当利用带将多根导线连同导线引导壁和导线支撑壁缠绕在一起时,在切口部处暴露的导线被粘结在缠绕带的倾斜部处。
[0021]根据以上结构,当用带缠绕在切口处部暴露的导线时,导线相对于带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防止带移位。此外,在切口部处暴露的导线被粘结在缠绕带的倾斜部处。缠绕带的倾斜部连续地被粘结到向上或向下与倾斜部邻接的导线支撑壁,并且连续地被粘结到向上或向下与倾斜部邻接的导线引导壁。此外,缠绕带的倾斜部在导线径向方向上向内推动导线。因此,在切口部处暴露的导线被牢固地固定,并且当拉动导线或车辆摇晃时,无疑地防止带移位。优选地,使缠绕带的倾斜部沿着导线的外周壁以大致折线形弯曲(与倾斜部相比,导线在导线径向方向上进一步向外突出)。导线引导壁和导线支撑壁能够适用于接线盒、线束保护器等。
[00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要求的发明,提供了如权利要求1所要求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
缠绕结构,
[0023]其中,切口部通过从在导线纵向方向上的导线引导壁的敞开端开切口而形成。
[0024]根据以上结构,例如,在导线纵向方向上缠绕在导线引导壁的敞开端处的一圈带被粘结到切口部的内部中的导线并且同时在导线纵向方向上粘结到从敞开端向外的突出部,以牢固地固定导线,从而无疑地防止带移位。
[002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要求的发明,提供了如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
[0026]其中,切口部设置在彼此相对的导线弓I导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
[0027]根据以上结构,导线相对于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此外,带在导线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个切口部中的倾斜部处沿导线径向方向向内推动多根电线,并且牢固地粘结到导线的外周壁。因此,进一步无疑地防止带移位。
[0028]根据权利要求4所要求的发明,提供了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要求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
[0029]其中导线支撑部在厚度方向上是柔性的。
[0030]根据以上结构,利用带的缠绕力使导线支撑壁向内弯曲,并且使支撑壁无间隙地紧密地靠在导线的外周壁上。此外,导线被推动以靠在导线引导壁的内壁上。因此,在导线支撑壁与导线之间的接触摩擦和在导线引导壁与导线之间的接触摩擦防止导线在导线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并且进一步无疑地防止带移位。
[0031]技术效果
[0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要求的发明,当利用带缠绕在切口处部暴露的导线时,导线相对于带的接触面积增加,以防止带移位。此外,在切口部处的暴露的导线被粘结在缠绕带的倾斜部处,并且缠绕带的倾斜部连续地被粘结到与该倾斜部邻接的导线支撑壁,并且连续地被粘结到与该倾斜部相邻的导线引导壁。此外,缠绕带的倾斜部沿导线径向方向向内推动导线。因此,在切口部处暴露的导线被牢固地固定,并且当拉动导线或车辆摇晃时,无疑地防止带移位。因此,防止在带之间产生间隙,并且防止水等进入导线引导壁(例如,接线盒)。
[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要求的发明,例如,在导线纵向方向上缠绕在导线引导壁的敞开端处的一圈带被粘结到切口部的内部中的导线并且同时在导线纵向方向上被粘结到从敞开端向外的突出部,以牢固地固定导线,从而无疑地防止带移位。
[00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要求的发明,导线相对于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此外,带在导线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个切口部中在倾斜部处沿导线径向方向向内推动多根电线,并且被牢固地粘结到导线的外周壁。因此,进一步无疑地防止带移位。
[00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要求的发明,利用带的缠绕力使导线支撑壁弯曲,并且使支撑壁紧密地靠在导线的外周壁上。此外,导线被推动以靠在导线引导壁的内壁上。因此,导线支撑壁与导线之间的接触摩擦和导线引导壁与导线之间的接触摩擦防止导线在导线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并且进一步无疑地防止带移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的接线盒的实施例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0037]图2是相同的接线盒的组装的导线引出部的透视图。
[0038]图3是相同的接线盒的导线引出部的底视图。
[0039]图4是示出被插入到导线引出部中的多根电线(线束)的透视图。
[0040]图5是示出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的透视图。
[0041]图6是示出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的竖直截面图。
[0042]图7是示出现有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的透视图。
[0043]图8是示出在导线引出部处的相同的现有带缠绕结构的竖直截面图。
[0044]图9是示出现有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常规带缠绕结构的问题的透视图。
[0045]附图标记清单
[0046]6导线引导壁
[0047]9 开口端
[0048]10 开口
[0049]11 切口部
[0050]21导线支撑壁
[0051]25线束(多根导线)
[0052]26 导线
[0053]27缠绕带
[0054]27a倾斜部
【具体实施方式】[0055]图1至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的实施例。
[0056]如图1中所示,该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适用于例如在诸如保险丝盒的接线盒I。接线盒I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2 ;绝缘树脂制成的连接块3,其从框架2的下侧被插入到框架2中;合成树脂制成的下盖4,其装接到框架2的下侧以封闭下开口 ;以及未示出的合成树脂制成的上盖,其装接到框架2的上侧以封闭上开口。
[0057]框架2包括:具有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模块接纳空间)2b的竖直周壁5 ;以及倒置沟槽形状的(倒U形的竖直截面)导线引导壁6,其从周壁5大致水平地且一体化地向前突出。
[0058]如图2中所示,导线引导壁6由上弯曲壁7和左、右竖直侧壁8构成。侧壁8具有通过对下端开切口而形成的、用于暴露导线的切口部11,所述下端即在导线引导壁6的导线纵向方向上的敞开端9侧处位于突出末端侧处的侧壁8的导线径向方向上的开口 10侧处的端部。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多个肋12设置在弯曲壁7的外周壁和侧壁8的在切口部11上方的上半部上。
[0059]如图1和图2中所示,切口部11包括:水平上侧部Ila;以及与上侧部Ila相交的竖直或略倾斜后侧部lib。上侧部Ila垂直地接续至导线引导壁6的末端(前端)9。后侧部Ilb接续至侧壁8的水平短下侧部8a(图1)。下侧部8a接续至下倾斜侧部Sb。倾斜侧部8b接续至后朝下凸壁Sc。凸壁Sc接续至后长下侧部8d。短下侧部8a和倾斜侧部Sb构成用于与下盖4相接合的下后台阶部13。
[0060]用于将框架2固定至车身的支架14设置在导线引导壁6的基端上。导线引导壁6中的空间(导线插入空间)经周壁5中的未示出的大致倒U形的开口与周壁5中的空间2b相连通。顺便提及,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解释而指示诸如前、后、左、和右的定向性,而不必对应于接线盒的装接方向。
[0061]如图1中所示,下盖4包括:底壁15 ;和从底壁15垂直地延伸的左、右侧壁16。相对于框架2的锁定件(锁定部)17作为锁定构件的锁定框架件(接纳部)18设置在侧壁16上。底壁15在底壁的前侧处倾斜地延伸以形成倾斜的底壁19 (图2)。在倾斜的底壁19的一侧处的侧壁16的上侧开凹形切口(凹部由附图标记20指示)。矩形板状的导线支撑壁21从倾斜的底壁19的上端大致水平地向前(向外)突出。
[0062]导线支撑壁21的后半部21a在左侧和右侧处具有低矮的倾斜肋状侧壁22。导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形成为无肋的板状。导线支撑壁21包括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多个肋23 (图2)。导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在厚度方向(垂直方向)上是柔性的。
[0063]如图2中所示,下盖4的侧壁16的上端接合到框架2的侧壁5a的下端。倾斜的底壁19接合到导线引导壁6的后半部的倾斜的侧部Sb。凸壁Sc接合到在倾斜的底壁19的后侧处的凹部20 (图1)。短水平底侧部8a接合到导线引导壁6的后半部6a的低矮的倾斜的肋状侧壁22。导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被定位在切口部11的下侧处。导线引出部24由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构成。当使导线引导壁6的后半部6a和倾斜的底壁19在导线引导壁6的下侧处紧靠在台阶部13上并且与台阶部13 (图1)相接合时,防止导线引导壁6摇晃和移位。
[0064]如图3 (底视图冲所示,导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被形成为比导线引导壁6的左右侧壁8的外宽和内宽(内壁由附图标记8e指示)窄。左右侧壁8处的切口部11的上侧部Ila被定位在导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的左右端的外上侧处。切口部11的后侧部Ilb被定位在导线支撑壁21的后半部21a的前端的上侧处。
[0065]连接导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的左右端与切口部11的上侧部Ila的虚线或虚平面是随着它向下延伸逐渐变窄(随着它向上延伸逐渐变宽)的锥形形状。将参照图6解释该构造。导线支撑壁21的末端(前端)21’被定位在与导线引导壁6的末端(前端)9相同的竖直平面上。在图3中,附图标记22表示后半部21a的倾斜的肋状侧壁。
[0066]如图1中所示,连接块3包括:熔断体装接部28 ;连接器装接部29 ;未示出的继电器装接部;熔断器装接部等。作为线束25 (图4)的连接到诸如熔断体、继电器、以及熔断器的这些未示出的电气部件的电线和从连接器引出的电线被向下引出,并且在受到下盖4的保护的同时从导线引出部24被引出。
[0067]如图4中所示,当下盖4装接到框架2时,线束25的电线26的部分26a在框架2的导线引导壁6的切口部11处暴露。切口部11在导线的纵向方向上开长切口(椭圆矩形形状)。比线束25的水平方向上的外径更窄的导线支撑壁21被定位在线束25的下侧处。线束25的下端面被稳定地支撑在导线支撑壁21的上面上。
[0068]为了方便,线束25被示出得较短,而实际上,线束25延伸很长并且连接到未示出的车辆中的电气部件(负载侧)等。在本实施例中,一根导线26在切口部11处暴露。通过适当地设置对应于导线26的直径的切口部11的高度,能够适当地改变暴露的电线的数量。
[0069]如图5中所示,将合成树脂制单面胶带27围绕由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构成的导线引出部24的外周壁和线束25的外周壁连续缠绕多次,使得线束25被固定到导线引出部24,并且消除导线引出部24与线束25之间的间隙以使之防水。
[0070]利用带27直接粘结并固定在切口部11处露出的导线26的部分26a的外周壁。带27的缠绕力使导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向上弯曲并且紧密地靠在线束25的下面上。带27的缠绕方向可以从导线引导壁6侧开始并且止于线束25侧,或反之亦然。
[0071]如图6中所示,因为导线支撑壁21比导线引导壁6更窄,所以使带27从支撑壁21的左右端21c斜向上缠绕到导线引导壁6的侧壁8的下端(切口部11的上侧部Ila)(缠绕带27的倾斜部由附图标记27a指示)。优选地,使带27的倾斜部27a沿在切口部11处暴露的导线26的外周壁以大致折线状弯曲(使导线26从倾斜部27a沿导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使得倾斜部27a以大致折线状向外突出)。利用在导线径向方向上的向内的推力使缠绕带27的倾斜部27a紧密地靠(粘结)在导线26的外周壁上。
[0072]利用缠绕带27的缠绕力使导线支撑壁21向上弯曲并且紧密地靠在线束25的下面上,以将线束25的上壁推到导线引导壁9的上侧处的弯曲壁7的内面。在布置在导线引出部24的下侧处的左右拐角,即与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相交的拐角处的切口部11处暴露的导线26被直接粘结在缠绕带27的倾斜部27a处。
[0073]与未设置切口部11的情况(现有方式)相比,增加了线束25接触带27的面积,并且防止带移位。因此,防止在带之间产生间隙,并且防止水或灰尘经该间隙进入接线盒。
[0074]顺便提及,在以上实施例中,切口部11设置在导线引出部24的下侧处,用于例如当接线盒I被布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上时,提高相对于来自上面的清洗用水而言的防水性能。然而,当接线盒被布置在未施加清洗用水的位置处时,可能的是,将大致沟槽形状的(U形的)导线引导壁6设置在下盖4上,将切口部11设置在左右侧壁8的上侧上,将比导线引导壁6更窄的板状上导线支撑壁21设置在框架2上,并且将切口部11布置在导线引出部24的上侧处。
[0075]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切口部11设置在导线引导壁6的左右侧上。然而,切口部11可以被单独在设置在左右侧上的任一侧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图6中,从线束25的中心到导线引导壁6的左端(左侧壁8)或到右端(右侧壁8)的水平距离在未设置切口部11的一侧处是长的,并且在设置有切口部11的一侧处是短的。当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上下颠倒时,这种情况是类似的。
[0076]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框架2和下盖4被独立地设置,并且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被独立地形成。然而,例如,在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被上下一体地设置在接线盒主体中的情况下或在框架2和下盖4被一体地设置的情况下,带27在导线引导壁6的切口部11处能够直接粘结到导线26。
[0077]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用于暴露导线26的切口部11从导线引导壁6的突出末端(前端)9在导线纵向方向(向后)上被开切口。然而,如果将导线支撑壁21形成为比导线引导壁6更窄,则切口部11能够在导线纵向方向被布置在导线引导壁6的中间。此外,导线引导壁6的形状可以是其上壁未被弯曲的沟槽形状和类似于现有示例的板状(图7)。
[0078]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解释了将导线引导壁6和导线支撑壁21设置在接线盒主体(框架2和下盖4)上的示例。然而,本发明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不仅适用于接线盒1,而且还适用于例如,未示出的用于插入并保护线束的合成树脂制线束保护器中被使用。
[0079]在这种情况下,线束保护器例如由下沟槽状的保护器主体和具有倒U截面状(第二保护器主体)的上盖构成,该保护器主体和上盖利用锁定构件(锁定部和接纳部)固定到彼此。沟槽状的(U形的)导线引导壁6被一体地设置在保护器主体的端部上。用于暴露导线26的切口部11设置在导线引导壁6上。板状的导线支撑壁21被一体地设置在盖上。接线盒主体和保护器主体能够被统称为空心结构。
[0080]工业实用性
[0081]根据本发明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能够被用于通过防止用于固定线束的带移位和通过防止在安装在例如车辆上的接线盒的导线引出部处在带之间产生间隙来防止水等进入接线盒。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包括: 沟槽状或倒置沟槽状的导线引导壁;以及 在导线径向方向上与所述导线引导壁的开口相对的板状的导线支撑壁, 其中,用于暴露导线的切口部设置在位于所述开口侧处的所述导线引导壁的端部上, 其中,在所述切口部处,所述导线支撑壁在所述导线径向方向上比所述导线引导壁更窄, 其中,所述切口部被定位在所述导线支撑壁与所述导线引导壁之间的相交方向上的拐角处,并且 其中,当利用带将多根导线连同所述导线引导壁和所述导线支撑壁缠绕在一起时,在所述切口部处暴露的所述导线被粘结在所述缠绕带的倾斜部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 其中,所述切口部是通过从在导线纵向方向上的所述导线引导壁的敞开端开切口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 其中,所述切口部设置在彼此相对的所述导线引导壁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线引出部处的带缠绕结构, 其中,所述导线支撑部在厚度方向上是柔性的。
【文档编号】H02G3/08GK103765709SQ201280021781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4日
【发明者】竹内邦彦, 小野田健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