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型双桥臂AC‑AC开关电容变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5035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1‑3型双桥臂AC‑AC开关电容变换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多种变比AC-AC变换器,尤其涉及一种1-3型双桥臂AC-AC开关电容型变换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交流电能变换通常采用电磁变压器,具有电气隔离、效率高、容量大等优点,但也存在体积大、音频噪声大、谐波污染等缺点。同时传统的电磁变压器满足不了电气电子设备小型化的要求。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磁性元件(电感或变压器)的小型化和微型化,在软开关技术下提高开关频率无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这样电路中电感和变压器的体积都可以缩小,整个电路的性能都得到提升;然而当开关频率达到400kHz-500kHz左右时,主开关与磁性元件的损耗增加,转换效率下降,电磁噪声加大,用于抑制噪声的滤波电容的体积随着增大,再提高开关频率,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通过提高开关频率的方式减小电源体积已经没有余地。

减少磁性元件的基本思路是发展无感变换器,开关电容型AC-AC变换器就是一种典型的无感变换器,它是将电容和一定数量的功率开关组合起来,电容的充放电通过对功率开关的控制实现,由电容和功率开关的组合实现不同变比的电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开关电容型AC-AC变换器原理,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比为1/2、2/1、1/3、3/1、2/3和2/3的双桥臂AC-AC开关电容变换器,设计了结构简单,控制简便、成本低廉的新型电力电子变压器去替代传统的小功率变压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包括十个电容和十二个功率开关,十个电容分别为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十二个功率开关依次为第一功率开关、第二功率开关、第三功率开关、第四功率开关、第五功率开关、第六功率开关、第七功率开关、第八功率开关、第九功率开关、第十功率开关、第十一功率开关和第十二功率开关;

其中,第一电容并联在第一功率开关和第二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二电容并联在第三功率开关和第四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三电容并联在第五功率开关和第六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四电容并联在第七功率开关和第八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五电容并联在第九功率开关和第十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六电容并联在第十一功率开关和第十二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七电容并联在第二功率开关和第三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八电容并联在第四功率开关和第五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九电容并联在第八功率开关和第九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第十电容并联在第十功率开关和第十一功率开关串联后的两端。

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变比为1/2降压变换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变比为2/1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变比为1/3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变比为3/1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变比为2/3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变比为3/2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

所述的变换器的输入端与220V的50Hz市电相连,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

所述的十二组功率开关中的每个功率开关均由驱动电路提供PWM信号进行驱动,驱动电路与每个功率开关管的栅极相连接。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仅以电容作为储能元件,驱动信号控制功率开关管的导通与关段,即通过调节占空比去控制电容的充放电时间,实现输入输出电压变比为1/2、2/1、1/3、3/1、2/3和2/3多种变比,降低了变换器的体积与重量,提高了功率密度,等效内阻减小。

当变换器变比为1/2和2/1时,电容承受的最大电压为高压侧的二分之一,当变换器变比为1/3、3/1、2/3和2/3时,电容承受的最大电压为高压侧的三分之一,降低了对电容器件的要求。

本发明电路拓扑结构是双桥臂,电路具有对称性,因此稳定性高。

本发明由于不含磁性元件,因此具有体积比较小,重量轻、电源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为降压变压器时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1/2的电路拓扑图。

图2是本发明为升压变压器时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2/1的电路拓扑图。

图3是本发明为降压变压器时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1/3的电路拓扑图。

图4是本发明为升压变压器时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3/1的电路拓扑图。

图5是本发明为降压变压器时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2/3的电路拓扑图。

图6是本发明为升压变压器时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3/2的电路拓扑图。

图7是本发明中功率开关管栅极输入驱动信号的PWM信号波形图。

图中:Ui为220V交流电压,R为负载电阻,U0为输出电压,D为PWM信号的占空比,TS为PWM信号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包括十个电容和十二个功率开关,十个电容分别为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十二个功率开关依次为第一功率开关S1、第二功率开关S2、第三功率开关S3、第四功率开关S4、第五功率开关S5、第六功率开关S6、第七功率开关S7、第八功率开关S8、第九功率开关S9、第十功率开关S10、第十一功率S11和第十二功率开关S12;

第一电容C1并联在第一功率开关S1和第二功率开关S2串联后的两端,第二电容C2并联在第三功率开关S3和第四功率开关S4串联后的两端,第三电容C3并联在第五功率开关S5和第六功率开关S6串联后的两端,第四电容C4并联在第七功率开关S7和第八功率开关S8串联后的两端,第五电容C5并联在第九功率开关S9和第十功率开关S10串联后的两端,第六电容C6并联在第十一功率开关S11和第十二功率开关S12串联后的两端,第七电容C7并联在第二功率开关S2和第三功率开关S3串联后的两端,第八电容C8并联在第四功率开关S4和第五功率开关S5串联后的两端,第九电容C9并联在第八功率开关S8和第九功率开关S9串联后的两端,第十电容C10并联在第十功率开关S10和第十一功率开关S11串联后的两端。

如图1所示,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1/2降压变换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电路中各电容两端的电压等于输入(高压侧)电压Ui的1/2,可实现输出输入的固定电压变比为1/2。

如图2所示,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2/1升压变换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电路中各电容两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U0(高压侧)的1/2,可实现输出输入的固定电压变比为2/1。

如图3所示,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1/3降压变换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电路中各电容两端的电压为输入电压(高压侧)Ui的1/3,可实现输出输入的固定电压变比为1/3。

如图4所示,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3/1升压变换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三电容上端和第六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电路中各电容两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高压侧)U0的1/3,可实现输出输入的固定电压变比为3/1。

如图5所示,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2/3降压变换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电路中各电容两端的电压为输入电压(高压侧)Ui的1/3,可实现输出输入的固定电压变比为2/3。

如图6所示,当所述的变换器输出输入电压变比为3/2升压变换时,输入端连接在第二电容上端和第五电容上端之间,输出端连接在第一电容上端和第四电容上端之间;电路中各电容两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高压侧)U0的1/3,可实现输出输入的固定电压变比为3/2。

所述的变换器的输入端与220V的50Hz市电相连,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

所述的十二组功率开关中的每个功率开关均由驱动电路提供PWM信号进行驱动,驱动电路与每个功率开关管的栅极相连接。

本发明的电路中不含磁性元件,仅由电容和功率开关组成,与传统的开关电源相比,体积大大减小,重量大大减轻,提高了功率密度,等效内阻大大减轻。其中,电容C7确保电容C1和C2两端的电压平衡,电容C8确保电容C2和C3两端的电压平衡,电容C9确保电容C4和C5两端的电压平衡,电容C10确保电容C5和C6两端的电压平衡。

如图7所示,驱动电路提供驱动各个功率开关的PWM信号,从而控制功率开关的导通与关断,使电路工作在不同的状态。为了减少电路的电阻,功率开关选用SiC MOSFET,它的开通电压为20V,首先用SG3525的集成PWM产生PWM信号,通过SiC MOSFET专用的驱动芯片IXDD409将驱动电路集成的PWM控制芯片产生的电压放大,以达到SiC MOSFET的开通电压,从而实现对功率开关导通与关断的控制,集成PWM控制芯片产生的PWM信号如图7所示,其中PWM信号周期(即功率开关的一个周期设为TS),信号占空比为D。在一个周期内,当DTS为正半周期信号时,假设对功率开关S1、S3、S5、S7、S9、S11进行导通控制,此时对功率开关S2、S4、S6、S8、S10、S12进行关断控制。当(1-D)TS为正半周期信号时,假设对功率开关S1、S3、S5、S7、S9、S11进行关断控制,此时对功率开关S2、S4、S6、S8、S10、S12进行导通控制。由于在占空比为0.5时电路及电路中各个电容上的电压稳定性与平衡性最好,因此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设置为0.5。

因此在驱动电路提供PWM信号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在一个开关周期TS中,变换器有两种工作阶段,以输入电压的正半周期为例说明如下:

第一阶段:第一功率开关S1、第三功率开关S3、第五功率开关S5、第七功率开关S7、第九功率开关S9和第十一功率开关S11导通;第二功率开关S2、第四功率开关S4、第六功率开关S6、第八功率开关S8、第十功率开关S10和第十二功率开关S12关断;

在第一阶段中,电容C7和C10充电,C8和C9放电。首先,电容C1、C3和C5放电,电容C2、C4和C6充电,直到电流减小为零。接着,电容C1、C3和C5开始充电,电容C2、C4和C6开始放电直到整个阶段结束。在这整个阶段中,电容C7和C10充电,电容C8和C9放电。电源Ui将能量传递给电路。这一阶段结束时,第一功率开关S1、第三功率开关S3、第五功率开关S5、第七功率开关S7、第九功率开关S9和第十一功率开关S11关断;第二功率开关S2、第四功率开关S4、第六功率开关S6、第八功率开关S8、第十功率开关S10和第十二功率开关S12导通。

第二阶段:第一功率开关S1、第三功率开关S3、第五功率开关S5、第七功率开关S7、第九功率开关S9和第十一功率开关S11关断;第二功率开关S2、第四功率开关S4、第六功率开关S6、第八功率开关S8、第十功率开关S10和第十二功率开关S12导通;

在第二阶段中,电容C7和C10放电,电容C8和C9充电。首先,电源接受来自电路的能量,电容C1、C3和C5放电,电容C2、C4和C6充电,直到电流减小为零。接着,电源传递能量给电路,电容C1、C3和C5开始充电,电容C2、C4和C6开始放电直到这一状态结束。这个状态结束时,第二功率开关S2、第四功率开关S4、第六功率开关S6、第八功率开关S8、第十功率开关S10和第十二功率开关S12关断;第一功率开关S1、第三功率开关S3、第五功率开关S5、第七功率开关S7、第九功率开关S9和第十一功率开关S11导通。

第二阶段结束后,新的开关周期从第一阶段开始。

在输入电压的负半周期,变换器有着相似的工作状态,只是电流的方向相反。

在整个工作阶段中,各个功率开关管的工作频率均为50kHz。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仅以电容作为储能元件,用驱动信号控制功率开关的导通与关断从而控制电容的充放电时间,能够实现1/2、2/1、1/3、3/1、2/3和2/3多种固定变比,既能升压又能降压,给变换器提供了多种选择,双桥臂电路具有对称性,因此电路的稳定性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