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5595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层压工序是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制造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该工序主要是将各个部件由上而下层叠好后进行压合封装,形成一个整体件(即层压件),为保证光伏组件的强度,通常需要在光伏组件的四周边缘处安装金属边框,并采用打硅胶的方式对边框处进行密封处理,但是,由于硅胶具有流动性,很容易从边框与光伏组件的结合处溢出,或从光伏组件的正面玻璃表面溢出,造成对光伏组件的污染,也影响美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硅胶清洗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以改善在装框过程中因硅胶溢出而造成的污染问题。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电池板及安装于光伏电池板边缘的边框,所述边框呈U型且设有一挡臂及位于挡臂两侧的一对侧臂,所述挡臂和侧臂共同构成夹持所述光伏电池板的夹槽,所述夹槽内设有覆盖至光伏电池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硅胶,且所述光伏电池板上表面的硅胶覆盖面积小于光伏电池板下表面的硅胶覆盖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侧臂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夹槽上、下两侧的上臂和下臂,所述上臂的末端设有朝向所述夹槽内凸伸的上突起,覆盖于所述光伏电池板上表面的硅胶与所述上臂的上突起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下臂的末端设有朝向所述夹槽内凸伸的下突起及位于下突起背侧的凸肋,覆盖于所述光伏电池板下表面的硅胶越过所述下臂的下突起而溢出至所述夹槽外。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的两端与所述边框的两端之间留有3-5mm的空白区。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硅胶在光伏电池板上、下侧的分布形态以及硅胶到边框的距离,防止硅胶经装框挤压后溢出在光伏电池板的正面,进而减少光伏组件的表面污染,也避免了流水线体交叉污染,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清洗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在安装前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安装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伏组件,其包括光伏电池板10及安装于光伏电池板10边缘的边框20,所述光伏电池板10通过所述边框20的设置,可提高强度,也可改善光伏电池板10的密封性,避免水汽灰尘从光伏电池板10的边缘缝隙深入光伏电池板10内部。

可配合参阅图2,所述边框20为U字型,其设有一挡臂21及位于挡臂21两侧的一对侧臂22,所述挡臂21和侧臂22共同构成一夹槽23,用于夹持所述光伏电池板10,其中,所述一对侧臂22分为相互平行设置的上臂24和下臂25,所述上臂24的末端设有朝向所述夹槽23凸伸的上突起26及位于上突起26背侧的斜面27,所述下臂25的末端设有朝向所述夹槽23凸伸的下突起28及位于下突起28背侧的凸肋29,所述凸肋29朝远离所述下突起28的方向延伸而成。所述夹槽23内设有硅胶30,所述硅胶30用于提高光伏电池板10安装入夹槽23后的气密性,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夹槽23内的硅胶30呈U型分布,其分布于所述边框20和光伏电池板10之间,且所述硅胶30分别覆盖至所述光伏电池板10的上表面11及下表面12,且下表面12的覆盖面积大于所述上表面11的覆盖面积,具体来说,可配合参图1,覆盖于所述光伏电池板10上表面11的硅胶30与所述上臂24的上突起26之间留有间隙14,覆盖于所述光伏电池板10下表面12的硅胶30越过所述下臂25的下突起28而溢出至所述夹槽23外。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所述硅胶30的这种设置方式,可避免光伏电池板10装上边框20后硅胶30发生溢出,大大减少光伏电池板10上表面11(即正面)的污染,虽然光伏电池板10的下表面12(即背面)仍可能会存在硅胶30溢出情况,但对光伏组件的整体外观及质量并无大碍。

为了实现前述硅胶30的分布方式,需要对打胶工艺进行特别改进,参图2,所述光伏电池板10在未装入所述夹槽23内之前,将硅胶30呈梯形分布打入所述夹槽23内,例如,粘附于所述上臂24上的硅胶30的厚度,小于粘附于所述下臂25上的硅胶30的厚度,从而在装入光伏电池板10后能够形成上侧硅胶30少、下侧硅胶30多的分布态势。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硅胶30的两端与所述边框20的两端之间留有3-5mm的空白区15,如图3所示,该空白区15内无需打硅胶30,预留这个空白区15的目的是保证光伏电池板10装框后硅胶30可向空白区15内溢出,而不至于溢出边框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硅胶30在光伏电池板10的上、下分布的形态以及硅胶30到边框20的距离,防止硅胶30经装框挤压后溢出在光伏电池板10的正面,进而减少光伏组件的表面污染,也避免了流水线体交叉污染,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清洗人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