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845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电力系统的建设受到高度的关注。架空线路作为电力系统的一部分,由于处在自然界之中,受到风吹日晒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输电线路容易受到损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雷击,导致架空的输电线路断裂,影响了正常的供电行为。而且,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大气层被破坏之后的雷雨天气增多,从而大大增加了输电线路受到雷击的威胁。

当发生架空线路断线事故后,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避免造成人员伤亡,需要尽快实现抢修。然而,无论是正常的例行检修维护还是线路损坏后的抢修,由于架空线路的高空架设,都需要不同的工具或辅助设备来完成维修、检修任务。现有的维修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有梯子、维护飞车、检修平台等,以上的辅助设备通常体积较大,功能单一却又无法合并使用,不仅携带不便,而且延长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维修效率,给电力的维修带来了诸多不便。

专利公开号为CN20382684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拉线装置,该输电线路拉线装置的上咬口和下咬口相对设置,且通过调节紧固件安装于杆塔的横担上,上咬口和下咬口之间还设有防滑垫;定滑轮用于导引电线,且安装于上咬口上。该实用新型的输电线路拉线装置通过上咬口和下咬口咬紧固定在杆塔的横担上,定滑轮可以随电线走线而转动,使电线与横担隔开,防止电线的绝缘外皮发生磨损,且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装卸的优点,使用过程省时省力,安全可靠,实现电力线路的无损伤牵引。然而,该实用新型采用上咬口和下咬口的方式安装在杆塔的横担上,对于杆塔跨越河流、峡谷等障碍时,较难实现挂设输电线,而且不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该实用新型的位置,大大降低了维修效率,同时该实用新型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发生滑动移位甚至摔落的问题。

因此,需要设计一款新的输电线路辅助装置,解决不能根据需要自动调整维修装置位置以及可靠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不仅能够用于输电线路断线维修,而且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该装置在输电线上的位置,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工作过程中发生滑动移位和摔落的现象,提高了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CPU模块,所述底座上设置结构相同的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所述左行走机构和所述右行走机构之间设置锁紧机构,所述底座底部设置架线机构;

所述左行走机构和所述右行走机构均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后立板和前立板,所述前立板的高度低于所述后立板的高度,所述后立板上端通过转轴设置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压紧在输电线上,所述转轴的前端转动设置上立板,所述前立板上端设置凹槽,所述上立板下端通过紧固件固紧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左行走机构的转轴后端设置主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后端与行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行走电机通过电机支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右行走机构的转轴后端设置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与所述从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

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上部的后锁紧架和前锁紧架,所述后锁紧架的横截面形状为倒L型,所述前锁紧架的高度低于所述后锁紧架的高度,所述后锁紧架底部设置上弧形凹槽,所述后锁紧架内侧通过燕尾结构上下滑动设置压紧块,所述压紧块上部设置下弧形凹槽,所述输电线位于所述上弧形凹槽和所述下弧形凹槽之间,所述压紧块底部开设通孔,所述通孔顶部设置凸块,所述后锁紧架下部和所述前锁紧架下部之间转动设置与所述凸块相配合的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转动轴外端设置小齿轮,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小齿轮位置相对应处通过电机支座设置锁紧电机,所述锁紧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与所述小齿轮相配合的大齿轮;

所述架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底部的滑轮架以及转动设置在所述滑轮架内部的左滑轮组和右滑轮组,所述左滑轮组和所述右滑轮组均包括呈上下布置的上滑轮和下滑轮,所述滑轮架前侧下部设置动力平台,所述动力平台上设置驱动电机,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法兰盘与所述左滑轮组的下滑轮的转轴相连接;

所述行走电机、所述锁紧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均与所述CPU模块电信号连接。

所述滑轮架内转动设置压紧轮,且所述压紧轮位于所述左滑轮组和所述右滑轮组之间。

所述上弧形凹槽和所述下弧形凹槽内均设置防滑层。

所述左行走机构的上立板前侧面转动设置联系杆,所述联系杆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右行走机构的上立板前侧面上。

所述联系杆上设置把手。

所述滑轮架底部设置牵引板,所述牵引板上开设牵引孔,所述牵引孔内设置牵引绳。

所述牵引绳的下端设置锚杆或锚钉。

所述紧固件为螺栓螺母组件或螺杆螺母组件。

所述压紧块后侧上部开设盲孔,所述盲孔内设置压缩弹簧,且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后锁紧架底面上,所述后锁紧架底面且位于所述盲孔正上方设置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压缩弹簧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的输电线路喷涂装置或喷涂机器人存在可靠性差,爬坡时发生后退甚至摔落以及处理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CPU模块,CPU模块用于实现本装置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并在在底座上设置结构相同的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在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之间设置锁紧机构,在底座底部设置架线机构,这样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能够带动本装置在输电线上行走,锁紧机构能够在喷涂机构工作时将本装置锁紧在输电线上以防止爬坡时发生后退甚至摔落,而架线机构能够对输电线路断线进行架线维修。

其中,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均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底座上的后立板和前立板,且前立板的高度低于后立板的高度,这样前立板上端能够预留出空间以便于将本装置放置在输电线上,在后立板上端通过转轴设置行走轮,以便于通过行走轮将本装置压紧在输电线上,并在转轴的前端转动设置上立板,在前立板上端设置凹槽,上立板下端通过紧固件固紧在凹槽内,这样一方面通过上立板与前立板的固紧连接实现本装置挂设在输电线上时能够保持整体平衡稳定,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上立板与前立板的分离以便于将本装置悬挂在输电线上以及从输电线上将本装置拆卸下来。

同时,在左行走机构的转轴后端设置主动链轮,且主动链轮后端与行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而行走电机通过电机支座设置在底座上,并在右行走机构的转轴后端设置从动链轮,且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这样能够通过行走电机带动行走轮移动,大大提高了移动效率。

另外,锁紧机构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底座上部的后锁紧架和前锁紧架,且后锁紧架的横截面形状为倒L型,前锁紧架的高度低于后锁紧架的高度,这样前锁紧架上端能够预留出空间以便于将本装置放置在输电线上,在后锁紧架底部设置上弧形凹槽,并在后锁紧架内侧通过燕尾结构上下滑动设置压紧块,在压紧块上部设置下弧形凹槽,这样能够通过上弧形凹槽和下弧形凹槽的配合实现夹紧输电线的目的;而在压紧块底部开设通孔,在通孔顶部设置凸块,并在后锁紧架下部和前锁紧架下部之间转动设置与凸块相配合的偏心轮,这样通过偏心轮的转动实现压紧块与后锁紧架的压紧与松开,为实现偏心轮的自动转动,在偏心轮的转动轴外端设置小齿轮,在底座上与小齿轮位置相对应处通过电机支座设置锁紧电机,且锁紧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与小齿轮相配合的大齿轮。

另外,架线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底部的滑轮架以及转动设置在滑轮架内部的左滑轮组和右滑轮组,其中,左滑轮组和右滑轮组均包括呈上下布置的上滑轮和下滑轮,上滑轮和下滑轮相配合用于挂设和传送输电线缆,而且在滑轮架前侧下部设置动力平台,在动力平台上设置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法兰盘与左滑轮组的下滑轮的转轴相连接,采用上滑轮与下滑轮相配合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将输电线缆夹持在上滑轮和下滑轮之间的空隙内,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驱动电机实现输电线缆的自动传送,从而在提高架线、接线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拉线的难度;同时,为了实现本装置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行走电机、锁紧电机和驱动电机均与CPU模块电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用于输电线路断线维修,而且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该装置在输电线上的位置,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工作过程中发生滑动移位和摔落的现象,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左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1至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CPU模块2,所述底座1上设置结构相同的左行走机构3和右行走机构4,所述左行走机构3和所述右行走机构4之间设置锁紧机构5,所述底座1底部设置架线机构6;

所述左行走机构3和所述右行走机构4均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后立板7和前立板8,所述前立板8的高度低于所述后立板7的高度,所述后立板7上端通过转轴设置行走轮9,所述行走轮9压紧在输电线10上,所述转轴的前端转动设置上立板11,所述前立板8上端设置凹槽12,所述上立板11下端通过紧固件13固紧在所述凹槽12内;

所述左行走机构3的转轴后端设置主动链轮14,所述主动链轮14后端与行走电机15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行走电机15通过电机支座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右行走机构4的转轴后端设置从动链轮16,所述主动链轮14与所述从动链轮16之间通过链条17传动;

所述锁紧机构5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部的后锁紧架18和前锁紧架19,所述后锁紧架18为横截面形状为倒L型,所述前锁紧架19的高度低于所述后锁紧架18的高度,所述后锁紧架18底部设置上弧形凹槽20,所述后锁紧架18内侧通过燕尾结构上下滑动设置压紧块21,所述压紧块21上部设置下弧形凹槽22,所述输电线10位于所述上弧形凹槽20和所述下弧形凹槽22之间,所述压紧块21底部开设通孔23,所述通孔23顶部设置凸块24,所述后锁紧架18下部和所述前锁紧架19下部之间转动设置与所述凸块24相配合的偏心轮25,所述偏心轮25的转动轴外端设置小齿轮26,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小齿轮26位置相对应处通过电机支座设置锁紧电机27,所述锁紧电机27的输出轴上设置与所述小齿轮26相配合的大齿轮28;

所述架线机构6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底部的滑轮架29以及转动设置在所述滑轮架29内部的左滑轮组30和右滑轮组31,所述左滑轮组30和所述右滑轮组31均包括呈上下布置的上滑轮32和下滑轮33,所述滑轮架29前侧下部设置动力平台34,所述动力平台34上设置驱动电机35,且所述驱动电机35的输出轴通过法兰盘与所述左滑轮组30的下滑轮33的转轴相连接;

所述行走电机15、所述锁紧电机27和所述驱动电机35均与所述CPU模块2电信号连接。

所述紧固件13为螺栓螺母组件,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紧固件,比如螺杆螺母组件,同样能够起到固紧作用。

该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输电线路辅助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CPU模块,CPU模块用于实现本装置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并在在底座上设置结构相同的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在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之间设置锁紧机构,在底座底部设置架线机构,这样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能够带动本装置在输电线上行走,锁紧机构能够在喷涂机构工作时将本装置锁紧在输电线上以防止爬坡时发生后退甚至摔落,而架线机构能够对输电线路断线进行架线维修。

其中,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均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底座上的后立板和前立板,且前立板的高度低于后立板的高度,这样前立板上端能够预留出空间以便于将本装置放置在输电线上,在后立板上端通过转轴设置行走轮,以便于通过行走轮将本装置压紧在输电线上,并在转轴的前端转动设置上立板,在前立板上端设置凹槽,上立板下端通过紧固件固紧在凹槽内,这样一方面通过上立板与前立板的固紧连接实现本装置挂设在输电线上时能够保持整体平衡稳定,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上立板与前立板的分离以便于将本装置悬挂在输电线上以及从输电线上将本装置拆卸下来。

同时,在左行走机构的转轴后端设置主动链轮,且主动链轮后端与行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而行走电机通过电机支座设置在底座上,并在右行走机构的转轴后端设置从动链轮,且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这样能够通过行走电机带动行走轮移动,大大提高了移动效率。

另外,锁紧机构包括前后相对设置在底座上部的后锁紧架和前锁紧架,且后锁紧架的横截面形状为倒L型,前锁紧架的高度低于后锁紧架的高度,这样前锁紧架上端能够预留出空间以便于将本装置放置在输电线上,在后锁紧架底部设置上弧形凹槽,并在后锁紧架内侧通过燕尾结构上下滑动设置压紧块,在压紧块上部设置下弧形凹槽,这样能够通过上弧形凹槽和下弧形凹槽的配合实现夹紧输电线的目的;而在压紧块底部开设通孔,在通孔顶部设置凸块,并在后锁紧架下部和前锁紧架下部之间转动设置与凸块相配合的偏心轮,这样通过偏心轮的转动实现压紧块与后锁紧架的压紧与松开,为实现偏心轮的自动转动,在偏心轮的转动轴外端设置小齿轮,在底座上与小齿轮位置相对应处通过电机支座设置锁紧电机,且锁紧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与小齿轮相配合的大齿轮。

另外,架线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底部的滑轮架以及转动设置在滑轮架内部的左滑轮组和右滑轮组,其中,左滑轮组和右滑轮组均包括呈上下布置的上滑轮和下滑轮,上滑轮和下滑轮相配合用于挂设和传送输电线缆,而且在滑轮架前侧下部设置动力平台,在动力平台上设置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法兰盘与左滑轮组的下滑轮的转轴相连接,采用上滑轮与下滑轮相配合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将输电线缆夹持在上滑轮和下滑轮之间的空隙内,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驱动电机实现输电线缆的自动传送,从而在提高架线、接线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拉线的难度;同时,为了实现本装置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行走电机、锁紧电机和驱动电机均与CPU模块电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用于输电线路断线维修,而且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该装置在输电线上的位置,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工作过程中发生滑动移位和摔落的现象,提高了可靠性。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滑轮架29内转动设置压紧轮36,且所述压紧轮36位于所述左滑轮组30和所述右滑轮组31之间。

所述上弧形凹槽20和所述下弧形凹槽22内均设置防滑层。

所述左行走机构3的上立板11前侧面转动设置联系杆37,所述联系杆37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右行走机构4的上立板11前侧面上。

所述联系杆37上设置把手38。

该实施例中,为了在压紧块压紧输电线时能够稳固不打滑,在上弧形凹槽和下弧形凹槽内均设置防滑层。另外,为了便于统一转动左行走机构和右行走机构上的上立板,在左行走机构的上立板前侧面转动设置联系杆,且将联系杆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右行走机构的上立板前侧面上。为了在手动推拉联系杆时更加方便,在联系杆上设置把手。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滑轮架29底部设置牵引板39,所述牵引板39上开设牵引孔40,所述牵引孔40内设置牵引绳41。

所述牵引绳41的下端设置锚杆或锚钉。

所述压紧块21后侧上部开设盲孔42,所述盲孔42内设置压缩弹簧43,且所述压缩弹簧43的上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后锁紧架18底面上,所述后锁紧架18底面且位于所述盲孔42正上方设置导向杆44,所述导向杆44位于所述压缩弹簧43内。

该实施例中,在滑轮架底部设置牵引板,在牵引板上设置牵引孔以便于在牵引板上固定牵引绳,从而地面人员能够通过牵引绳防止工作过程中本装置发生舞动,在牵引绳下端设置锚杆以便于通过牵引绳将本装置临时固定在地面上,很显然在牵引绳下端设置锚钉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另外,为了便于压紧块在松开输电线时压紧块能够更加容易的与输电线分离,在压紧块后侧上部开设盲孔,在盲孔内设置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的上端固定设置在后锁紧架底面上,并在后锁紧架底面且位于盲孔正上方设置导向杆,导向杆位于压缩弹簧内以防止压缩弹簧偏离盲孔。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