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006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在采用快速充电桩(简称快充桩)对电动汽车充电时,高压直流母线上的di/dt、du/dt导致动力电池总电压存在波动现象,对动力电池的模组和单体的电压检测带来影响,同时对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带来冲击。虽然目前市场上,对于快速充电桩(简称快充桩)的高压直流输出端的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设计了抑制方案,但由于这些干扰既包括差模干扰又包括共模干扰,因此仅在快充桩侧进行电磁干扰抑制还远远不够,电磁干扰对动力电池的影响还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快速充电桩充电时,由于电磁干扰导致产动力电池总电压产生波动,影响动力电池寿命以及动力电池模组和单体的电压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应用于电动汽车,所述充电电路连接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与充电端口之间,所述充电电路上设置有电磁干扰滤波电路;

其中,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的第一端接收所述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的第二端向所述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输入端输出对所述电信号进行干扰滤波后的滤波电信号。

具体地,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共模电感;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正高压母线与所述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正向接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通过负高压母线与所述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负向接入端连接;

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正向接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输入端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所述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负向接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输入端的负向输入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容为X电容。

具体地,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三电容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之间。

具体地,所述第二电容和所述第三电容相串联连接的连接端与车身地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电容和所述第三电容均为Y电容。

具体地,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设置于一壳体的内部。

具体地,所述电磁干扰滤波电路印制于印刷电路板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充电电路中增加一电磁干扰滤波电路,对从充电端口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抑制该电信号中的电磁干扰,从而进一步降低电磁干扰对动力电池的模组和单体的电压检测带来影响,也减少对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带来的冲击,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端口、充电电路以及动力电池连接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端口、充电电路以及动力电池连接的另一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端口、充电电路以及动力电池连接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电端口;2、电磁干扰滤波电路;3、动力电池;

101、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正向接入端;102、充电端口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负向接入端;

201、正高压母线;202、负高压母线;

301、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输入端的正向输入端;302、动力电池的充电电流输入端的负向输入端;

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L、共模电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应用于电动汽车。其中,该充电电路连接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3与充电端口1之间,该充电电路上设置有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

为了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设置于临近充电端口1的位置处,以便当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输出电信号时,即可对电磁干扰进行滤波。

如图1所示,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的第一端(即输入端)与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连接,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的第二端(即输出端)与动力电池3的充电电流输入端连接。其中,这里所述的充电端口1为用于与快速充电桩连接的快充端口。

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的第一端接收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输出的电信号具有电磁干扰信号(包括差模干扰信号和共模干扰信号),该电磁干扰信号在经过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时,被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进行滤波,抑制电磁干扰信号,得到滤波电信号。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的第二端向动力电池3的充电电流输入端输出对电信号进行干扰滤波后的滤波电信号,避免进入动力电池3的电信号中掺杂过多的电磁干扰,从而减缓动力电池3总电压产生的波动,保证动力电池3模组和单体的电压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延长动力电池3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包括:第一电容C1和共模电感L。

其中,第一电容C1与共模电感L并联连接。第一电容C1用来抑制差模干扰,共模电感L用于抑制共模干扰。优选地,第一电容C1为X电容。X电容的全称一般叫:X2(X1/X3/MKP),是用来抑制电源电磁干扰的电容器。

具体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通过正高压母线201与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正向接入端101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通过负高压母线202与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负向接入端102连接。

具体地,共模电感L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与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正向接入端101连接,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3的充电电流输入端的正向输入端301连接;共模电感L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充电端口1的充电电流输出端的负向接入端102连接,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3的充电电流输入端的负向输入端302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抑制共模干扰,如图3所示,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还包括: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用来抑制共模干扰。

具体地,第二电容C2与第三电容C3串联连接在第一绕组的第二端和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之间。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相串联连接的连接端与车身地连接。

优选地,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为同等规格同等电容值的Y电容。

在该电磁干扰抑制电路中,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选取要适当。虽然加大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可以有效的抑制共模干扰,但由于动力电池3内部有绝缘检测功能,如果选取的电容值偏大,可能导致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上的漏电流加大,从而触发绝缘检测报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可以印制于印刷电路板上,也可以设置于一壳体的内部。当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设置于壳体内部时,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均与壳体连接,从而实现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接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通过增加一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而对从充电端口1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抑制该电信号中的电磁干扰,从而减缓动力电池3总电压产生的波动,保证动力电池3模组和单体的电压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延长动力电池3的使用寿命。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电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中的充电电路,通过增加一电磁干扰滤波电路2,对从充电端口1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抑制该电信号中的电磁干扰,从而减缓动力电池3总电压产生的波动,保证动力电池3模组和单体的电压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延长动力电池3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