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壳体组件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组件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8788发布日期:2019-02-01 19:31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电机壳体组件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组件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壳体组件,以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组件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基础产品,在工厂自动化、家庭生活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机可包括电机壳体以及固定到电机壳体的电机轴。所述电机轴可用于固定电机转子等部件。通常,电机壳体具有轴孔,电机轴安装并固定在电机壳体的轴孔中。然而,对于这样的方案,由于电机壳体通常厚度较薄,电机轴与电机壳体的结合部位较短,因此经常存在电机轴在装配或流转的过程中发生偏斜、松动等现象。

也存在一些用于增强电机轴相对于电机壳体的稳定性的复杂方案,例如将电机壳体设计成两部分式结构,增加与电机壳体铆接在一起的后盖板以用于辅助安装电机轴。然而,这样的方案带来了额外的部件和额外的安装步骤,引起电机制造和组装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的电机壳体组件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组件的电机,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文所述的特征而能够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且具有下文将介绍的其他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电机壳体组件,其包括:

壳体底壁,其具有轴孔,所述轴孔的长度由所述壳体底壁的主体厚度及其轴孔延伸部的长度共同限定,所述轴孔延伸部沿大体垂直于壳体底壁的方向从壳体底壁延伸;

电机轴,固定到所述轴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轴孔延伸部从所述壳体底壁的内侧朝向电机壳体组件的内部延伸,所述壳体底壁的外侧基本平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轴孔为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轴孔延伸部铆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轴孔的长度t1与壳体底壁的厚度t满足:1.5t<t1<2t。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机壳体组件包括多个从壳体底壁朝向电机壳体组件的内部延伸的极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极爪由壳体底壁的材料通过冲切和弯折而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极爪在壳体底壁中在径向方向上均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机壳体组件还具有从所述壳体底壁的外周延伸的壳体侧壁,所述壳体侧壁和壳体底壁共同参与限定内部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电机,其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的电机壳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可选实施例,电机还具有:

由电机壳体组件容纳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具有接线柱;

所述壳体侧壁具有开口,所述接线柱从所述开口延伸到电机壳体组件之外。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机壳体组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机壳体组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机的至少一部分的分解示意图,其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壳体组件2,其可包括壳体底壁3和固定到壳体底壁的电机轴7。所述电机壳体组件2还可具有从所述壳体底壁3的外周延伸的壳体侧壁9,所述壳体侧壁9和壳体底壁3共同参与限定内部容纳空间。电机的线圈组件、转子等部件可安装在所述内部容纳空间中。

图1展示了具有壳体底壁和电机轴的电机壳体组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壳体底壁3具有轴孔4,所述轴孔4为形成于壳体底壁3的贯穿孔,用于安装电机轴7。所述电机轴7为可用于保持转子组件的轴,所述壳体底壁3为电机壳体的、安装有电机轴的壁。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壳体底壁具有轴孔延伸部5,所述轴孔延伸部5沿大体垂直于壳体底壁3的方向从壳体底壁3延伸。轴孔4的长度由所述壳体底壁3的主体厚度及其轴孔延伸部5的长度共同限定,也就是说,所述轴孔4的长度为所述壳体底壁3的主体厚度与轴孔延伸部5的长度之和。所述轴孔的长度为沿轴孔的纵向轴线测量的长度,在图2中通过t1示出。

对于不存在轴孔延伸部5的方案,壳体底壁3中的轴孔的长度将等于壳体底壁3的厚度t。而电机壳体的壁通常仅具有较薄的壁厚,例如常见的小型永磁式步进电机,其电机壳体的壁的常规厚度为例如0.8mm。由这种薄壁形成的轴孔的长度较短,难以与电机轴形成牢固的结合。本方案中,由于轴孔延伸部5的存在,轴孔4的长度t1将大于壳体底壁3的厚度t,从而加强了轴和轴孔的配合强度。同时,相比于其他增强电机轴稳定性的复杂方案而言,该方案仅涉及对壳体底壁的局部结构进行的改变,不会带来额外的部件和组装步骤。

轴孔延伸部5可从所述壳体底壁3的两侧向外延伸,以并高于壳体底壁3的主平面。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例如图2所示,所述轴孔延伸部5从所述壳体底壁3的内侧6朝向电机壳体组件的内部延伸,而不从所述壳体底壁3的外侧远离电机壳体组件的内部延伸,使得所述壳体底壁3的外侧基本平坦。这样,整个电机壳体组件具有平坦的底壁,以便于整个电机组件的进一步安装。

电机轴7通过所述轴孔4而与电机壳体组件形成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电机轴7与所述轴孔4为过盈配合。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所述电机轴7与壳体底壁3之间的紧固强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轴孔延伸部5的位置,还可增设铆接区域,使得所述电机轴7与所述轴孔延伸部5铆接在一起。通过这样的铆接方案,使得电机轴7与壳体底壁3的结合进一步被增强。

优选地,电机轴7的端部与壳体底壁3的外侧面齐平,而不从壳体底壁3突出。

轴孔延伸部5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环状加强部,但其具体形状不限于此,只要其能够使得轴孔4的长度大于壳体底壁3的主体厚度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轴孔4的长度t1与壳体底壁3的厚度t满足:1.5t<t1<2t。其中所述壳体底壁3的厚度t意指壳体底壁的主体部分的厚度,如图2所示。满足该范围的电机壳体组件一方面能够实现电机轴7与壳体底壁3之间结合部的增强,一方面还保证了电机底壁3的制造成本合理性和结构优化性。

还如图2所示,所述电机壳体组件2形成有多个从壳体底壁3朝向电机壳体组件的内部延伸的极爪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极爪8由壳体底壁3的材料通过冲切和弯折而形成。这样,整个壳体底壁为一件式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多个极爪8在壳体底壁3中在径向方向上均匀分布。

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机壳体组件的电机可为各种类型的电机。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机壳体组件特别适用于小型电机,例如微特步进电机。

图3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电机的至少一部分的分解示意图,其具有前文所述的电机壳体组件。此外,如图3所示,所述电机1具有由电机壳体组件2容纳的安装板组件13、线圈组件10、转子组件14。其中,安装板组件13可辅助线圈组件10的安装。转子组件14绕电机轴7布置,且可通过垫片15接合电机壳体组件2。

所述线圈组件10具有接线柱11,所述壳体侧壁9具有开口12,所述接线柱11从所述开口12延伸到电机壳体组件之外。所述开口12的形状不限,优选地,其为形成在壳体侧壁9中的、在电机轴7的方向上敞开的缺口。这样,通过将接线柱11与所述开口12对准,线圈组件可直接装配在电机壳体组件2的内部空间中。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机壳体组件和电机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附图标记列表

1 电机

2 电机壳体组件

3 壳体底壁

4 轴孔

5 轴孔延伸部

6 壳体底壁的内侧

7 电机轴

8 极爪

9 壳体侧壁

10 线圈组件

11 接线柱

12 开口

13 安装板组件

14 转子组件

15 垫圈

t1 轴孔的长度

t 壳体底壁的厚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