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5972发布日期:2019-02-19 18:21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7-79595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实现像电动机或发电机那样具有转子的电机的高速和大扭矩。日本特开2017-79595号公报中公开的电动机具有由轴和围绕于该轴的周围的铁芯构成的转子。夹着铁芯对置的两个屏蔽件是形成为圆盘状的部件,与框架一同形成电动机的壳体。在屏蔽件的中心设置有使轴贯通的贯通孔,在屏蔽件的内侧的面(铁芯侧的面)上以包围上述贯通孔的方式设置有用于收纳轴承等轴承件的外壳。在屏蔽件的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提高屏蔽件的刚性的肋。详细而言,在屏蔽件上设置有从外壳向屏蔽件的外周方向放射状地延伸的8个肋。

在日本特开2017-79595号公报所公开的电动机中,向外周方向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肋在以轴为中心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构成马达的外部的壳体的形状根据该马达的使用用途而多种多样。因此,根据壳体的形状,即使应用日本特开2017-79595号公报所公开的肋的结构来提高壳体的刚性,也可能无法恰当地抑制壳体的振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马达中的振动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送风装置中的振动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吸尘器中的振动的技术。

第1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轴,其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转子,其固定于所述轴,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配置在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1外壳,其具有沿轴向延伸、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的筒状部;以第2外壳,其配置在所述第1外壳的上侧。所述第2外壳具有:顶板部,其在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扩展;以及多个凸部,它们从所述顶板部的外缘向下侧延伸,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上配置有在沿轴向观察时从所述凸部的周向两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第1肋。

根据第1实用新型,第2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在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配置有环状的第2肋,该第2肋位于比所述第1肋的径向外端靠内侧的位置,连接多个所述第1肋。

根据第1实用新型,第3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顶板部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孔,所述第2外壳通过插入在所述贯通孔中的固定部件而固定于所述第1外壳上。

根据第3实用新型,第4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第1肋的一部分。

根据第3实用新型,第5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贯通孔贯通所述第2肋的一部分。

根据第3实用新型,第6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多个所述贯通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

根据第1实用新型至第6实用新型中的任意一方,第7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筒状部在上端部具有向下方凹陷并且供所述凸部插入的多个凹部,所述凸部在下端部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1槽,所述凹部的底壁部嵌入在所述第1槽中。

根据第7实用新型,第8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第1槽在侧面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第1槽内凸起。

根据第1实用新型至第6实用新型中的任意一方,第9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筒状部在上端部具有向下方凹陷并且供所述凸部插入的多个凹部,所述凸部在侧面部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第2槽,所述凹部的侧壁部嵌入在所述第2槽中。

根据第9实用新型,第10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第2槽在侧面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第2槽内凸起。

根据第1实用新型至第6实用新型中的任意一方,第11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所述筒状部在上端部具有向下方凹陷并且供所述凸部插入的多个凹部,所述凸部具有周向宽度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窄的锥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具有:第1实用新型至第11实用新型中的任意一方的马达;以及叶轮,其配置在比所述第2外壳靠上方的位置,被固定于所述轴上并能够与所述轴一同旋转,所述第2外壳还具有配置在所述顶板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部,所述凸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同所述顶板部与所述环状部的径向之间的间隙部以及所述筒状部的内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具有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提供能够抑制马达中的振动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提供能够抑制送风装置中的振动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提供能够抑制吸尘器中的振动的技术。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垂直剖视图。

图4是从下侧观察第2外壳的立体图。

图5是放大示出第2外壳的凸部周边的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凸部与凹部之间的关系的垂直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凸部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凸部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说明马达及送风装置时,将与图3所示的马达1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1的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着以马达1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在马达1中相对于第1外壳40以第2外壳50侧为上,来说明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上下方向是仅用于说明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及方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当说明吸尘器200时,以接近图11的地面F(待清洁面)的方向为“下方”,并且以远离地面F的方向为“上方”,来说明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这些方向仅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及方向。

并且,本说明中的“上游”及“下游”分别表示在使图9所示的送风装置100的叶轮110旋转时从罩盖吸入口121吸入的流体的流通方向的上游及下游。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垂直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马达1具有轴10、转子20、定子30、第1外壳40以及第2外壳50。马达1还具有下盖60、轴承70以及电路板80。

轴10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配置。轴10例如是由金属构成的柱状的部件。

转子20固定于轴10,能够绕中心轴线C旋转。如图3所示,详细而言,转子20具有磁铁21、上侧固定部件22以及下侧固定部件23。磁铁21为圆筒状,固定于轴10。在磁铁21的径向外侧的面上,沿周向交替地磁化有N极和S极。上侧固定部件22及下侧固定部件23为筒状。上侧固定部件22及下侧固定部件23以从上下夹着磁铁21的方式固定于轴10。

定子30配置在比转子2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如图3所示,详细而言,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上侧绝缘件32、下侧绝缘件33以及线圈34。定子铁芯3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31a;以及从铁芯背部31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31b。铁芯背部31a为绕中心轴线C的环状。多个齿部31b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定子铁芯31可以通过接合多个铁芯片来构成。定子铁芯31可以通过层叠多个磁性钢板并利用机械加工来构成。

上侧绝缘件32是覆盖定子铁芯31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一部分的绝缘部件。下侧绝缘件33是覆盖定子铁芯31的下表面和侧面的一部分的绝缘部件。上侧绝缘件32及下侧绝缘件33在轴向上夹着齿部31b。上侧绝缘件32及下侧绝缘件33覆盖多个齿部31b的每一个。线圈34通过在各齿部31b上在上侧绝缘件32及下侧绝缘件33的周围卷绕导线而构成。即,在齿部31b与线圈34之间存在有绝缘件32、33。由此,齿部31b与线圈34彼此电绝缘。

第1外壳40是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的有盖的圆筒容器。第1外壳40例如是金属制品。第1外壳40向下侧开口。第1外壳40具有筒状部41和上盖部42。筒状部41在轴向上延伸。筒状部41配置在定子30的径向外侧。即,第1外壳40具有在轴向上延伸、配置在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筒状部41。如图2所示,筒状部41在上端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多个凹部41a。多个凹部41a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上盖部42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扩展,为圆板形状。上盖部42在中央部具有向上侧突出的筒状的上侧轴承保持部42a。

第2外壳50配置在第1外壳40的上侧。第2外壳50例如为树脂制品。第2外壳50通过固定部件2固定于第1外壳4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2是螺钉。但是,固定部件2不限于螺钉,可以是铆钉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外壳40的上盖部42设置有固定螺钉2的螺钉孔42b。第2外壳50具有从马达1的外部将流体引导至第1外壳40的内部的结构。后面对第2外壳50的详情进行叙述。

下盖60被安装于第1外壳40的下端。下盖60例如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下盖60在中央部具有向下侧突出的筒状的下侧轴承保持部61。下盖6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多个下盖贯通孔62。多个下盖贯通孔6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详细而言,轴承70具有:配置在转子20的上侧的上侧轴承70a;以及配置在转子20的下侧的下侧轴承70b。上侧轴承70a被保持于设置在上盖部42上的上侧轴承保持部42a中。下侧轴承70b被保持于设置在下盖6 0上的下侧轴承保持部6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轴承70a、70b为球轴承。各轴承70a、70b的外圈被固定于保持部42a、61的内周面。各轴承70a、70b的内圈被固定于轴10的外周面上。由此,轴10及转子20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30旋转。

电路板80配置在下盖60的下侧。电路板80使用多个垫片81而相对于下盖6-被隔开规定的距离而固定。电路板80为圆形,例如由环氧树脂脂等树脂形成。在电路板80上配置有电子部件。在电子部件包括例如逆变器及控制电路。电路板80通过未图示的连接端子而与定子30电连接。

从电源经由逆变器对线圈34供给电力时,多个齿部31b中产生磁通。并且,借助于齿部31b与磁铁21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扭矩。其结果是,转子20和轴1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

图4是从下侧观察第2外壳50的立体图。如图1至图4所示,第2外壳50具有顶板部51和凸部53。第2外壳50还具有环状部52。

顶板部51在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上扩展。顶板部51在沿轴向观察时为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部51在上表面侧具有向轴向下方凹陷的上侧凹部51a。上侧凹部51a在沿轴向观察时为圆形。顶板部51在下表面侧具有向轴向上方凹陷的下侧凹部51b。下侧凹部51b在沿轴向观察时为圆形。顶板部51在中央部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轴孔51c。当第2外壳50配置在第1外壳40上时,轴10通过轴孔51c。顶板部51在外缘处具有径向的宽度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增大的倾斜部51d。详细而言,倾斜部51d由曲面构成。

环状部52配置在顶板部51的径向外侧。环状部52在沿轴向观察时为圆环状。在沿轴向观察时,环状部52的中心与顶板部51的中心一致。中心轴线C通过该中心。在环状部52与顶板部51的径向之间构成了间隙部54。

凸部53从顶板部51的外缘向下侧延伸。详细而言,凸部53从顶板部51的构成下侧凹部51b的侧壁部分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凸部53在沿径向观察时为矩形。凸部53在径向上具有厚度,凸部53的径向的外表面与环状部52的外表面共面地连接。换言之,凸部53为从顶板部51及环状部52向下方延伸的形状。凸部53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陷部532。凹陷部532同顶板部51与环状部52的径向之间的间隙部54、以及筒状部41的内部连通。第2外壳50具有多个凸部53。多个凸部53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部53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在顶板部51的下表面上,在中央部设置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轮毂部55。轮毂部55包围轴孔51c。轮毂部55为圆筒状。轮毂部55在沿轴向观察时配置在下侧凹部51b内。当第2外壳50配置在第1外壳40上时,轮毂部55包围上侧轴承保持部42a(参照图3)。

在顶板部51的下表面上配置有在沿轴向观察时从凸部53的周向两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第1肋56。多个第1肋56沿周向配置。第1肋56在沿轴向观察时配置在下侧凹部51b内。第1肋56从顶板部5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第1肋56从构成下侧凹部51b的侧壁的内表面延伸至轮毂部55的外表面。

凸部53的周向端部是指在周向上具有宽度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肋56由在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两个肋构成,但构成第1肋56的肋的个数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板部51的下表面上针对各凸部53设置有第1肋56,第1肋56的数量与凸部53的数量同为6个。但是,可以是并非针对全部的凸部53设置有第1肋56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第1肋56能够提高第2外壳50的刚性。针对各凸部53设置有第1肋56,因此能够提高各凸部53的周边的刚性。基于该刚性的提高,能够抑制马达1驱动时的第2外壳50的振动。

在顶板部51的下表面上配置有环状的第2肋57。第2肋57在沿轴向观察时配置在下侧凹部51b内。第2肋57从顶板部5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第2肋57位于比第1肋56的径向外端靠内侧的位置。第2肋57连接多个第1肋56。本实施方式中,第2肋57配置在轮毂部55的径向外侧,为圆环状。借助于第2肋57,与仅设置有第1肋56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外壳50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1驱动时的第2外壳50的振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肋57的数量是1个,但第2肋57可以是多个。

顶板部5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孔58。第2外壳50通过插入在贯通孔58中的固定部件2固定于第1外壳40上。据此,能够利用固定部件2将第2外壳50牢固地固定于第1外壳40。即,能够抑制伴随马达1的驱动的第2外壳50的振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2为螺钉。在上盖部42上设置有固定螺钉2的螺钉孔42b。多个贯通孔58在从上方沿轴向观察时配置在上侧凹部51a内。多个贯通孔58的数量为3个,但这数量可以改变。通过增加贯通孔58的数量来增加固定位置,能够将第2外壳50牢固地固定于第1外壳40上。在顶板部5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在沿轴向观察时与贯通孔58重合的螺钉用凹部59,螺钉用凹部59的直径比贯通孔58大。利用螺钉用凹部59,能够防止螺钉2的头部部分从顶板部51的上表面突出。

贯通孔58贯通第1肋56的一部分。换言之,贯通孔58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肋56的一部分构成。根据本结构,在设置有第1肋56从而提高了刚性的部分的附近,设置有用于插入固定部件2的贯通孔58。因此,利用固定部件2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能够抑制第2外壳50的振动。但是,贯通孔58可以设置在从第1肋56离开的位置。

贯通孔58贯通第2肋57的一部分。换言之,贯通孔58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2肋57的一部分构成。根据本结构,在设置有第2肋57从而提高了刚性的部分的附近,设置有用于插入固定部件2的贯通孔58。因此,利用固定部件2能够牢固地固定,能够抑制第2外壳50的振动。但是,贯通孔58可以设置在从第2肋57离开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58是贯通第1肋56的一部分及第2肋57的一部分的结构,能够利用固定部件2牢固地进行固定。

多个贯通孔58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由此,在将第2外壳50固定至第1外壳40时,能够防止固定强度强的部位偏移,从而能够抑制发生振动。

图5是放大示出第2外壳50的凸部53周边的图。如图4及图5所示,凸部53在下端部具有在周向上延伸的第1槽53a。第1槽53a从凸部53的下端部向轴向上方凹陷。第1槽53a从凸部53的周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第1槽53a与筒状部41的一部分嵌合。

在筒状部41的凹部41a(参照图2)中插入有凸部53。即,多个凹部41a与多个凸部53的数量相同。图6是示意性示出凸部53与凹部41a之间的关系的垂直剖视图。如图6所示,通过在凹部41a内插入凸部53,由此凹部41a的底壁部411嵌入第1槽53a中。换言之,通过在凹部41a内插入凸部53,凸部53的下端位于比底壁部411靠下侧的位置。据此,筒状部41的一部分嵌入在凸部53的第1槽53a内,因此能够通过第1外壳40固定凸部53。因此,能够通过凸部53抑制振动的产生。

如图5及图6所示,第1槽53a在侧面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第1槽内凸起53b。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第1槽内凸起53b。详细而言,第1槽内凸起53b分别设置在构成第1槽53a的在径向上对置的2个侧面531a、531b上。设置于径向内侧的侧面531a上的第1槽内凸起53b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于径向外侧的侧面531b上的第1槽内凸起53b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于各侧面531a、531b上的第1槽内凸起53b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为3个。在各侧面531a、531b上,多个第1槽内凸起53b在周向上隔开间隔排列。设置于径向内侧的侧面531a上的3个第1槽内凸起53b与设置于径向外侧的侧面531b上的3个第1槽内凸起53b彼此在径向上对置。

通过在凹部41a内插入凸部53,由此设置于径向内侧的侧面531a上的第1槽内凸起53b与筒状部41的径向内表面接触。通过在凹部41a内插入凸部53,由此设置于径向外侧的侧面531b上的第1槽内凸起53b与筒状部41的径向外表面接触。

通过设置有第1槽内凸起53b,由此能够抑制设置有第1槽部53a的凸部53的下端的强度下降,并且能够将凸部53牢固地固定于筒状部41。另外,第1槽内凸起53b的数量可以变更。例如,第1槽内凸起53b可以仅设置在径向内侧的侧面531a和径向外侧的侧面531b中的一方。此外,在径向内侧的侧面531a或径向外侧的侧面531b上,沿周向排列的第1槽内凸起53b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在径向内侧的侧面531a和径向外侧的侧面531b这两者均设置有第1槽内凸起53b的情况下,径向内侧的侧面531a与径向外侧的侧面531b上,可以使第1槽内凸起53b的位置错开,或使数量不同。也可以不设置第1槽内凸起53b。在这样的情况下,构成第1槽53a的侧面使与筒状部41接触的结构即可。

图7是用于说明凸部53的第1变形例的图。图7是从下侧观察凸部53A的平面图。在图7中,除了凸部53A之外,筒状部41由点划线表示。

如图7所示,凸部53A可以在侧面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2槽53c。第2槽53c从凸部53A的侧面部在周向上凹陷。第2槽53c可以从凸部53A的下端延伸至上端,但也可以不延伸至上端。在凸部53A能够插入到凹部41a的规定位置的范围内,第2槽53c的轴向的长度适当决定即可。另外,此处所谓的凸部53A的上端是凸部53A的根部。

在本变形例中,第2槽53c设置在凸部53A的周向的两侧面部上。但是,第2槽53c可以仅设置在凸部53A的周向单侧的侧面部上。此外,在设置有第2槽53c的凸部53A上可以设置有第1槽53a。

通过在凹部41a内插入凸部53A,由此凹部41a的侧壁部412嵌入第2槽53c中。换言之,通过在凹部41a内插入凸部53A,由此凸部53A的周向端部位于比侧壁部412靠周向外侧的位置。据此,由于筒状部41的一部分嵌入在凸部53A的第2槽53c内,因此能够通过第1外壳40固定凸部53A。因此,通过凸部53A能够抑制振动的产生。

如图7所示,第2槽53c优选在侧面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第2槽内凸起53d。第2槽内凸起53d优选设置有多个。第2槽内凸起53d与第1槽内凸起53b同样地,优选为设置在构成第2槽53c的径向上对置的2个侧面这两者上。此外,在各侧面上,第2槽53c优选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通过在凹部41a内插入凸部53A,由此第2槽内凸起53d与筒状部41接触。通过设置第2槽内凸起53d,由此能够抑制设置有第2槽53c的凸部53A的周向端部的强度下降,并且能够将凸部53A牢固地固定于筒状部41。另外,可以不设置第2槽内凸起53d。在这种情况下,为构成第2槽53c的侧面与筒状部41接触的结构即可。

图8是用于说明凸部53的第2变形例的图。如图8所示,凸部53B可以具有周向的宽度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窄的锥形形状。在该结构中,例如凸部53B的下端部的周向宽度与凹部41a的周向宽度相等。详细而言,凸部53B的下端部的周向宽度比凹部41a的周向宽度小一些。凸部53B由于为锥形形状,在比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具有周向宽度比凹部41a的宽度大的部分。因此,插入凹部41a中的凸部53B被压入凹部41a中。

根据本变形例,无需在凸部53B上设置第1槽53a或第2槽53c,就能够将凸部53B牢固地固定于筒状部41。但是,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凸部53B上设置第1槽53a及第2槽53c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接下来,对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送风装置1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剖视立体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9及图10所示,送风装置100具有马达1和叶轮110。送风装置100还具有叶轮罩盖120。马达1是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

叶轮110配置在第2外壳50的上方。叶轮110被固定于轴10,能够与轴10一同旋转。详细而言,叶轮110具有叶轮主体111和叶轮轮毂112。

叶轮主体111具有基部1111、多片叶片1112以及护罩1113。基部1111为圆板状。基部1111在中央部具有基部贯通孔1111a。叶片1112是在基部1111的上侧从径向的内侧向外侧延伸的在周向上弯曲的板状部件。叶片1112被配置为沿着轴向立起。护罩1113是朝向轴向上侧变细的圆筒状。护罩1113的中央的开口部成为叶轮110的叶轮吸入口110a。基部1111与护罩1113通过多个叶片1112而连结。

叶轮轮毂112具有叶轮筒部1121和叶轮凸缘部1122。叶轮筒部1121沿轴向延伸,为圆筒形状。叶轮凸缘部1122从叶轮筒部11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叶轮凸缘部1122为圆环状。

叶轮轮毂112通过将叶轮筒部1121插入基部贯通孔1111a中而安装于叶轮主体111。叶轮筒部1121可以压入基部贯通孔1111a中,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安装。叶轮110通过在叶轮筒部1121中嵌入轴10的上端部而被固定于轴10上。叶轮凸缘部1122与基部1111的上表面接触,作为防脱件发挥功能。

叶轮罩盖120配置在叶轮110的上方,覆盖叶轮110。叶轮罩盖120是朝向轴向上侧变细的圆筒状。叶轮罩盖120在上侧具有罩盖吸入口121。叶轮罩盖120在径向的外周面上具有罩盖凸起122。罩盖凸起122在轴向延伸,比叶轮罩盖12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罩盖凸起122具有沿径向贯通的凸起贯通孔122a。凸起贯通孔122a在沿径向观察时为矩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罩盖120具有3个罩盖凸起122。3个罩盖凸起122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罩盖凸起122的数量及配置可以变更。

第2外壳50在径向的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壳凸起50a。外壳凸起50a在沿径向观察时为矩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凸起50a的数量配合罩盖凸起122的数量为3个。通过将外壳凸起50a插入罩盖凸起122的凸起贯通孔122a中,由此叶轮罩盖120被固定于第2外壳50上。另外,叶轮罩盖120的相对于第2外壳50的固定方法也可以是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螺钉等固定部件,或使用粘接剂。

当通过马达1的驱动而使叶轮110旋转时,流体被从罩盖吸入口121吸入送风装置100的内部。图9的粗线箭头表示马达1的驱动时的流体流动。另外,流体的代表例是空气。

从罩盖吸入口121吸入的流体经由叶轮吸入口110a被吸入到叶轮110的内部。叶轮110将从叶轮吸入口110a吸入的流体经由内部的流路朝向径向外侧排出。从叶轮110排出的流体进入第2外壳50的间隙部54中。进入间隙部54中的流体的一部分经由形成在沿第2外壳50的周向相邻的凸部53之间的开口而被向外部排出。

如上所述,凸部53的凹陷部532与间隙部54连通。此外,由于是凸部53被插入筒状部41的凹部41a中的结构,因此凹陷部532与筒状部41的内部连通。因此,进入间隙部54的流体中,未向外部排出的流体通过凹陷部532进入筒状部41的内部。即,凸部53能够将从叶轮110排出的流体引导至第1外壳40的内部。并且,由此,能够冷却马达1的内部。引导至筒状部41的内部的流体经由下盖贯通孔62被向第1外壳40的外部排出。借助于从下盖贯通孔62排出的流体,能够冷却电路板80。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外壳50借助于第1肋56及第2肋57而提高了刚性。此外,第2外壳50通过固定部件2而固定于第1外壳40,并且利用设置于凸部53上的第1槽53a固定于第1外壳上。即,第2外壳50被牢固地固定于第1外壳40上。特别是凸部53被牢固地固定于第1外壳40。因此,在叶轮110旋转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2外壳50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接下来,对应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吸尘器2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200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吸尘器200具有送风装置100。吸尘器200是所谓的杆式电吸尘器。另外,具有送风装置100的吸尘器可以是所谓机器人型、罐式或者手持型等其他类型的电吸尘器。

吸尘器200具有在下表面及上表面分别设置有进气部202及排气部203的壳体201。吸尘器200具有充电式的电池(未图示),利用从该电池供给的电力进行工作。但是,吸尘器200可以具有电源线,利用经与设置于居室的墙面的电源插座连接的电源线供给的电力而进行工作。

在壳体201内形成有连结进气部202与排气部203的空气通道(未图示)。在空气通道内,从进气部202(上游)朝向排气部203(下游)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100。在空气通道内流通的空气所包含的灰尘等垃圾被过滤器捕集,并收集于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及过滤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01拆装。

在壳体201的上部设置有把持部204及操作部205。使用者能够把持着把持部204来使吸尘器200移动。操作部205具有多个按钮205a。使用者利用按钮205a的操作来进行吸尘器200的动作设定。例如,利用按钮205a的操作,指示送风装置100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进气部202连接有棒状的吸气管206。在吸气管206的上游端安装有能够相对于吸气管206拆装的嘴部207。另外,吸气管206的上游端在图11中是吸气管206的下端。

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200具有能够抑制第2外壳50中的振动及噪音的送风装置100。因此,在吸尘器200中也能够抑制振动及噪音。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各种技术特征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性创作的主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此外,本说明中所示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实施。

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例如吸尘器等具有送风装置的电气设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