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固定结构、电器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4935发布日期:2020-12-04 14:1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固定结构、电器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线束为整车的神经系统起着转送信号的作用,也同样起着转送电流的作用。因此线束的设计和布置至关重要,尤其是特殊位置处的布置,既需要考虑其走向、固定、转弯半径,也需要考虑其可靠性、耐久性、装配性。

目前纯电动车右后侧围布置空间比较紧凑,由上至下分别为充电插座和充配电设备,而充电插座和充配电设备通过线束进行连接,但目前线束因为自身重力原因导致向下垂,无法保持直线段,必然出现弯折区,若线束长度较大则其弯折区会与周边器件发生干涉,导致线束发生损坏。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防止线束发生损坏的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固定结构、电器系统和车辆,主要目的是能够防止线束发生损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包括:

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设置有贯穿所述保护装置的多个贯通孔,每个所述贯通孔与线束相匹配,沿所述贯通孔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贯通孔的直径;

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将所述保护装置和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支架为片状结构,所述固定支架将所述保护装置固定连接是通过所述片状结构包裹部分所述保护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支架间隔设置有避让位;

线束固定结构还包括扎带,所述扎带穿过所述避让位将所述保护装置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扎带绕部分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且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避让位后绕所述保护装置设置,所述扎带围合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保护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装置为柱状结构,所述保护装置的侧壁包括容纳槽,所述固定支架包裹所述容纳槽;

其中,所述保护装置的侧壁为所述保护装置的外壁中与所述贯通孔延伸方向平行的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装置的侧壁具有两个相对的曲面,所述固定支架分别包裹两个所述曲面的至少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装置为橡胶件。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器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

线束,所述线束一端连接充配电设备,另一端连接充电插座,所述线束外间隔多个所述线束固定结构;

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套设在线束外,并设置在所述线束固定结构的保护装置的贯通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波纹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线束的直径。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电器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结构、电器系统和车辆,其中线束固定结构包括保护装置和固定支架,保护装置设置有贯穿保护装置的多个贯通孔,且每个贯通孔与线束相匹配,从而一个线束伸入保护装置的一个贯通孔内,保护装置对线束进行保护,且沿贯通孔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与贯通孔连通的开口,从而线束可以通过与贯通孔连通的开口进入贯通孔内,简化了线束的安装,且开口的宽度小于贯通孔的直径,从而线束在通过开口进入贯通孔后不会脱出,而固定支架用于将保护装置和车身固定,从而线束在通过保护装置保护的同时,通过固定支架与车身固定,保护装置避免了线束与固定支架直接接触,防止线束与固定支架或周边件发生干涉,避免了随电机和车身震动时发生磨损或漏电的问题,对线束进行保护,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结构,通过保护装置对线束进行保护,同时通过固定支架将线束进行固定,从而使得线束能够保持直线段,克服了线束因为自身重力原因下垂的问题,从而避免线束的损坏。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束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束固定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如下所示:

线束固定结构1,保护装置12,贯通孔122,开口124,侧壁126,底壁128,容纳槽130,固定支架14,通孔142,圆孔144,长腰孔146,扎带16,电器系统2,线束22,充电插座26。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束固定结构、电器系统和车辆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结构1,包括:

保护装置12,所述保护装置12设置有贯穿所述保护装置12的多个贯通孔122,每个所述贯通孔122与线束22相匹配,沿所述贯通孔122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与所述贯通孔122连通的开口124,所述开口124的宽度小于所述贯通孔122的直径;和

固定支架14,所述固定支架14将所述保护装置12和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线束固定结构1,包括保护装置12和固定支架14,保护装置12设置有贯穿保护装置12的多个贯通孔122,且每个贯通孔122与线束22相匹配,从而一个线束22伸入保护装置12的一个贯通孔122内,保护装置12对线束22进行保护,且沿贯通孔122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与贯通孔122连通的开口124,从而线束22可以通过与贯通孔122连通的开口124进入贯通孔122内,简化了线束22的安装,且开口124的宽度小于贯通孔122的直径,从而线束22在通过开口124进入贯通孔122后不会脱出,避免了线束22由于截面较粗应力较大而发生弯折的问题,而固定支架14用于将保护装置12和车身固定,从而线束在通过保护装置保护的同时,通过固定支架与车身固定,保护装置12避免了线束22与固定支架14直接接触,防止线束22与固定支架14或周边件发生干涉,避免了随电机和车身震动时发生磨损或漏电的问题,对线束22进行保护,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结构1,通过保护装置12对线束22进行保护,同时通过固定支架14将线束22进行固定,从而使得线束22能够保持直线段,克服了线束22因为自身重力原因下垂的问题,从而避免了线束22的损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14为片状结构,所述固定支架14将所述保护装置12固定连接是通过所述片状结构包裹部分所述保护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支架14为片状结构,片状结构的固定支架14包裹部分保护装置,从而使得固定支架将所述保护装置固定,具体为,片状结构的固定支架包覆部分保护装置的侧壁126,并与保护装置12的侧壁126相贴合,即固定支架14包覆在保护装置12的部分侧壁126外,且固定支架14的两端分别与车身固定,从而通过固定支架14将保护装置12与车身进行固定,且不对线束22发生干涉,进而使得保护装置12内的线束22能够与车身固定,从而使得线束22能够保持直线段,克服了线束22因为自身重力原因下垂的问题,从而避免线束22发生损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14间隔设置有避让位;

线束固定结构1还包括扎带16,所述扎带16穿过所述避让位将所述保护装置12与所述固定支架14固定。

在该实施例中,线束固定结构1还包括扎带16,扎带16用于将保护装置12和固定支架14进行固定连接,固定支架14上间隔设置有避让位,扎带16绕固定支架设置,而后穿过避让位绕保护装置侧壁126设置,从而通过扎带16将固定支架与保护装置12固定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扎带16绕部分所述固定支架14设置,且所述扎带16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避让位后绕所述保护装置12设置,所述扎带16围合所述固定支架14和所述保护装置12。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支架14绕部分保护装置12设置,扎带16绕部分固定支架14设置,避让位为两个间隔设置的通孔,扎带在绕部分固定支架设置后,扎带16两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142,穿过两个通孔142后的扎带16绕保护装置12侧壁126设置,直至扎带的两端相遇后将固定支架与保护装置固定,从而通过扎带16将固定支架14与保护装置12进行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固定支架14以及扎带16为分体式结构,从而方便装配,且易于更换,适用于无装配空间或装配空间较小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12为柱状结构,所述保护装置12的侧壁包括容纳槽130,所述固定支架14包裹所述容纳槽130;

其中,所述保护装置的侧壁为所述保护装置的外壁中与所述贯通孔延伸方向平行的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为柱状结构,保护装置12的外壁包括侧壁和两个底壁,其中,保护装置的侧壁为保护装置的外壁中与贯通孔延伸方向平行的部分,保护装置的底壁为保护装置的外壁中与贯通孔延伸方向垂直的部分,两个底壁128均为平面,侧壁126垂直与两个底壁128,保护装置12上设置的每个贯穿孔贯穿两个底壁128,每个线束22贯穿一个贯通孔122,保护装置12上与贯通孔122连通的开口124设置在侧壁126上,沿侧壁126高度方向开设有贯穿侧壁126的开口124,且该开口124与贯通孔122连接,从而只要将该开口124打开,从开口124处将线束22放入穿通孔142就能够实现将线束22设置在保护装置12内,线束22放入保护装置12的贯通孔122后,再将开口124闭合即可。柱状结构的保护装置12的侧壁126具有容纳固定支架的容纳槽130,从而当固定支架与保护装置时,固定支架设置在保护装置侧壁126的容纳槽130内,固定支架包覆容纳槽,从而使得固定支架与保护装置固定的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的侧壁具有两个相对的曲面,所述固定支架分别包裹两个所述曲面的至少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保护装置的侧壁126由与矩形结构对应的两个平面和与弧状结构对应的两个曲面组成,与之相对的,保护装置12的底壁128由一个矩形结构和设置在矩形结构两端的弧状结构组成,从而片状的固定支架14绕保护装置12部分侧壁126设置时,曲面结构能够与片状的固定支架14更好地进行贴合,从而有利于支架结构对保护装置12的固定。

优选地,保护装置12设置有三个贯通孔122。

可选地,保护装置12上设置的贯通孔122的数量还可以为其它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例如二个、四个、五个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14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车身固定连接的圆孔144和长腰孔146。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支架14的两端,一端设置有圆孔144,另一端设置有长腰孔146,从而当固定支架14与车身固定时,先将固定支架的一端的圆孔144与车身固定连接,固定方式为通过螺栓穿过圆孔与车身固定,再将设置有长腰孔146的另一端与车身固定,长腰孔146的设置使得另一端在固定时能够具有调整的空间,从而降低操作强度和难度,使得固定支架14在与车身进行装配时更加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12为橡胶件。

在该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为橡胶件,橡胶件具有弹性,能够吸收车辆的震动,使得保护装置12内的线束22受到的震动减小,进一步对线束22提供保护。

可选地,保护装置12还可以为其它材料,只要能够有一定强度,能够对线束22进行保护,且吸收车辆的震动即可。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器系统2,包括如前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1;

线束22,所述线束22一端连接充配电设备,另一端连接充电插座26,所述线束22外间隔多个所述线束固定结构1;

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套设在线束22外,并设置在所述线束固定结构1的保护装置12的贯通孔122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器系统2,包括线束固定结构1、线束22、充配电设备和充电插座26,其中,线束22的两端分别连接充电插座26和充配电设备,线束22装配的区域为湿区,能够接触到水汽和水滴,充电插座26与线束22连接的一侧设置有防水密封圈,现有技术中,线束22由于重力原因下垂,会使得防水密封圈单向受力严重,具有气密失效的风险,而本实用新型中线束22外间隔设置有多个线束固定结构1,从而多个线束固定结构1为线束22进行支撑和固定,使得线束22能够保持直线段,克服了线束22因为自身重力原因下垂的问题,从而避免防水密封圈气密失效的风险。而线束固定结构1包括保护装置12和固定支架14,保护装置12设置有贯穿保护装置12的多个贯通孔122,且每个贯通孔122与线束22相匹配,从而一个线束22伸入保护装置12的一个贯通孔122内,保护装置12对线束22进行保护,且沿贯通孔122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与贯通孔122连通的开口124,从而线束22可以通过与贯通孔122连通的开口124进入贯通孔122内,简化了线束22的安装,且开口124的宽度小于贯通孔122的直径,从而线束22在通过开口124进入贯通孔122后不会脱出,而固定支架14用于将保护装置12和车身固定,从而线束22在通过保护装置12保护的同时通过固定支架14与车身固定,保护装置12避免了线束22与固定支架14直接接触,防止线束22与固定支架14或周边件发生干涉,对线束22进行保护,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器系统2,通过间隔设置的多个线束固定结构1对线束22进行保护和固定,使得线束22能够保持直线段,克服了线束22因为自身重力原因下垂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因车辆震动导致的线束22损坏。

可选地,在线束22外,最多每隔300mm设置一个线束固定结构1,用于固定和保护线束22。

另外,电器系统2还包括波纹管,波纹管套设在线束22外,在与保护装置12进行安装时,先将波纹管套设在线束22外,而后将外部设置有波纹管的线束22通过开口124进入贯通孔内,波纹管能够对线束22进行保护,进一步防止线束22发生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波纹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线束22的直径。

在该实施例中,波纹管为可折叠皱纹片沿折叠伸缩方向连接成的管状弹性敏感元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波纹管套设在线束22外,且波纹管的直径略大于线束22的直径,即线束22与波纹管之间具有一定间隙,间隙可以吸收一定的震动量,解决一定的振幅问题,进一步防止线束22发生损坏。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电器系统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电器系统2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包括如前所述的电器系统2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再次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结构、电器系统和车辆,其中线束固定结构包括保护装置和固定支架,保护装置设置有贯穿保护装置的多个贯通孔,且每个贯通孔与线束相匹配,从而一个线束伸入保护装置的一个贯通孔内,保护装置对线束进行保护,且沿贯通孔的延伸方向设置有与贯通孔连通的开口,从而线束可以通过与贯通孔连通的开口进入贯通孔内,简化了线束的安装,且开口的宽度小于贯通孔的直径,从而线束在通过开口进入贯通孔后不会脱出,而固定支架用于将保护装置和车身固定,从而线束在通过保护装置保护的同时通过固定支架与车身固定,保护装置避免了线束与固定支架直接接触,防止线束与固定支架或周边件发生干涉,对线束进行保护,从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结构,通过保护装置对线束进行保护,同时通过固定支架将线束进行固定,从而使得线束能够保持直线段,克服了线束因为自身重力原因下垂、避免了线束弯折半径不足、充电插座的防水密封圈气密失效的问题,且防止因车辆震动导致的线束损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