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3879发布日期:2021-07-30 13:3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



背景技术:

伺服电机(servomotor)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是一种补助马达间接变速装置。伺服电机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

在铁屑、粉尘、潮湿、腐蚀的环境下工作的时候,需要对伺服电机进行防护保护,现有的伺服电机防护保护装置通常为密封结构,虽然能够有效达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但是不利于伺服电机的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能够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相配合,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两相对外侧壁上分别设有凹型挡板,所述凹型挡板的凹槽朝向所述第二外壳,所述凹型挡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侧面之间设有缝隙,在所述第二外壳的配合面上设有若干通槽,所述通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凹型挡板的凹槽的宽度。

通过在电机本体的外部设置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将电机本体保护于外壳的内部,使得电机本体处于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中,有效地达到了防水防尘的目的,第一外壳处设置的凹型挡板与第二外壳处设置的通槽相互配合,使得壳内外存在气流通道,由于通槽的深度小于凹型挡板的凹槽的宽度,使得凹型挡板能够将通槽完全罩住,仅留一条缝隙进行气流交换,通槽用于流通气体,凹型挡板能够阻止外界的灰尘或水经由通槽进入到壳内,有利于电机本体散热,有效解决了电机本体在运行时的散热问题。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的配合处的一侧面上设有转轴孔,在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有穿线孔。

如此设置使得电机本体能够顺畅的运行。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本体的一侧面上设有安装座,在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螺纹孔,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匹配的第二螺纹孔。

如此设置使得电机本体在装配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内部之后能够固定,不会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发生相对位移。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外壳的配合面上的相邻所述通槽之间设有装配槽,在所述第一外壳的配合面上设有与所述装配槽相匹配的装配销。

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能够更加精准的匹配合拢,使得配合面处除了通槽以外不存在多余的错位缝隙。

进一步地,在所述凹型挡板的凹槽内设有第一柔性挡板,所述第一柔性挡板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柔性挡板与所述凹型挡板无接触。

第一柔性挡板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外界的灰尘或水经由通槽进入到壳内对电机本体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在所述凹型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柔性挡板,所述第二柔性挡板的表面积大于所述凹型挡板的凹槽的横截面积。

第二柔性挡板的设置能够防止灰尘或水从凹型挡板的两端到达通槽处。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外壳远离所述第二外壳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装配块,在所述第一装配块上设有第一装配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外壳远离所述第一外壳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二装配块,在所述第二装配块上设有第二装配孔。

第一装配块或第二装配块使得本装置能够安装在需要使用电机的任意位置处。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侧壁上和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壁上均设有泡沫块。

泡沫块起到减振的作用,防止电机本体受到破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通过通槽与凹型挡板相互配合,在保证了电机本体不受灰尘和水的影响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了电机本体的散热性能,且电机的外形结构变化不大,不会影响电机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2所示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的拆分示意图一;

图4为图2所示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的拆分示意图二;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示意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标:1-电机本体,11-转轴,12-安装座,121-第一螺纹孔,2-第一外壳,21-凹型挡板,22-装配销,23-第二柔性挡板,24-第一装配块,241-第一装配孔,3-第二外壳,31-通槽,32-装配槽,33-第一柔性挡板,34-第二装配块,341-第二装配孔,35-第二螺纹孔,4-转轴孔,5-穿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相配合,在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的配合处的一侧面上设有转轴孔4,使得电机本体1的转轴11能够探出,在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有穿线孔5,使得电机本体1的电线能够连接到外部,在第一外壳2的两相对外侧壁上分别设有凹型挡板21,该凹型挡板21与第一外壳2一体成型,凹型挡板21的凹槽朝向第二外壳3,凹型挡板21的端面与第二外壳3的外侧面之间设有缝隙,在第二外壳3的配合面上设有若干通槽31,通槽31的深度小于凹型挡板21的凹槽的宽度,在第二外壳3的配合面上的相邻通槽31之间设有装配槽32,在第一外壳2的配合面上设有与装配槽32相匹配的装配销22,在凹型挡板21的凹槽内设有第一柔性挡板33,该第一柔性挡板33的材质为橡胶,第一柔性挡板33固定安装于第二外壳3的外侧面上,第一柔性挡板33与凹型挡板21无接触,在凹型挡板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柔性挡板23,第二柔性挡板23的材质同样为橡胶,第二柔性挡板23的表面积大于凹型挡板21的凹槽的横截面积,即第二柔性挡板23能够将凹型挡板21的侧面完全遮挡住,在第一外壳2远离第二外壳3的外侧面上设有两个第一装配块24,在第一装配块24上设有第一装配孔241,在第二外壳3远离第一外壳2的外侧面上设有两个第二装配块34,在第二装配块34上设有第二装配孔341,在电机本体1的一侧面上设有安装座12,在安装座12上设有第一螺纹孔121,在第二外壳3的内侧面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孔121相匹配的第二螺纹孔35,在第一外壳2的内侧壁上和第二外壳3的内侧壁上均设有泡沫块(图中未示出),泡沫块填充在电机本体1与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内侧壁之间。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伺服电机的作用原理如下:

将本装置装配好之后,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起到防水防灰尘的作用,第一外壳2处设置的凹型挡板21与第二外壳3处设置的通槽31相互配合,使得壳内外存在气流通道,由于通槽31的深度小于凹型挡板21的凹槽的宽度,使得凹型挡板21能够将通槽31完全罩住,仅留一条缝隙进行气流交换,通槽31用于流通气体,凹型挡板21能够阻止外界的灰尘或水经由通槽31进入到壳内,有利于电机本体1散热,并且,设置在凹型挡板21的凹槽内的第一柔性挡板33和设置在凹型挡板21的两端的第二柔性挡板23能够有效防止灰尘和水从通槽31处进入到本装置的内部,达到防水防尘又散热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