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油机的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0824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抽油机的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抽油机的电动机是用于油田开采中的抽油机。现有技术中,抽油机所使用的电动机是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例如Y280S-6、Y280M-6等,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由三相对称绕组组成,它的额定功率、绕组接法等均只有一种。在专利号为95226124.3的一种抽油机节能箱的专利中,从电气线路方面将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抽油机负载变化特点相结合,把抽油机起动至运行的过程从△型转换成Y型运行,既能满足抽油机起动时的最大负载,又能在抽油机运转时使电动机处在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状态下运行,达到节能的目的。该技术只解决了轻负载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有的缺点并未完全解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进抽油机的电动机定子的内部结构,使电动机在运行中有两种功率,并将该特点与控制箱的电路特点相结合,使抽油机无论是在轻负荷还是重负荷条件下均能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状态下运行。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设计的,抽油机的电动机主要由电动机和控制箱组成,控制箱中的控制板的电路包括主线路(1)和控制线路(2)。电动机D的定子绕组分别由两组三相对称的绕组组成,第一绕组分别由AX、BY、CZ组成,它们的三相始端为A、B、C,末端为X、Y、Z,第二绕组分别由AX1、BY1、CZ1组成,它们的始端为A、B、C,末端为X1、Y1、Z1,9个端点分别用线引入机座外壳的接线盒内,接成两组△形。主线路(1)由开关DZ,接触器QC、SC1、SC2,热继电器JR和电容C组成,它们分别同电机D的两组三相绕组的9个端点连接。控制线路(2)通过熔断器RDc、RDb接入主线路(1)的B、C两相或A、B两相或A、C两相电源的线路中。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执行1982年4月机械工业部颁发的标准JB3074-82《Y系列(1P44)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条件》。2、由于电动机定子有两组绕组,所以在同一机体内同一运行法时,可以具有两种功率,适合于抽油机运转负荷的变化特点。由于电机磁极对数没有改变,所以两种功率运行时,电动机转速不变。如型号额定功率千瓦转速转/分电流A接法Y250S-64598386.2△Y200L-63097858.6△本实用新型45/30983/97886.2/58.6△/△</table></tables>3、双△运行电动机转矩大。由于外加电压对电动机影响较大,感应电动机的转矩和定子绕组上所加的电压平方成正比,星形接法相电压减少到三角形接法相电压的,所以起动转矩减少到即1/3,这就是说星形接法起动转矩较小适用于电动机在轻载下运行,面三角形运行,同一功率时它比星形转矩要大2/3,这样彻底克服了抽油机不平衡和因结腊、调参、作业等出现的问题。4、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大功率作为起动后转入小功率运行,其次还将电容并入主电路无功补偿直接到设备,所以节能效果明显。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机绕组线路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总线路图。实施例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例。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电动机和控制箱组成,控制箱中的控制板的线路包括主线路(1)和控制线路(2)。电动机D的定子绕组分别由两组三相对称的绕组组成,第一绕组分别由AX、BY、CZ组成,它们的三相始端为A、B、C、,末端为X、Y、Z,第二绕组分别由AX1、BY1、CZ1组成,它们的始端为A、B、C,末端为X1、Y1、Z1,9个端点分别用线引入机座外壳的接线盒内,接成两组△形。主线路由开关DZ,接触器QC、SC1、SC2,热继电机JR和电容C组成,它们分别同电机D的两组三相绕组的9个端点连接。控制线路(2)通过熔断器RDc、RDb接入主线路(1)的BC两相电源的线路中,下面为电动机定子绕组设计成不同类型时它的参数变化。权利要求1.一种抽油机的电动机主要由电动机和控制箱组成,控制箱中的控制板的线路包括主线路(1)和控制线路(2),其特征在于1.电动机D的定子绕组分别由两组三相对称的绕组组成,第一绕组分别由AX、BY、CZ组成,它们的三相始端为A、B、C,末端为X、Y、Z,第二绕组分别由AX1、BY1、CZ1组成,它们的始端为A、B、C,末端为X1、Y1、Z1,9个端点分别用线引入机座外壳的接线盒内,接成两组△形;2.主线路(1)由开关DZ,接触器QC、SC1、SC2,热继电器JR和电容C组成,它们分别同电机D的两组三相绕组的9个端点连接,控制线路(2)通过熔断器RDc、RDb接入主线路(1)的B、C两相或A、B两相或A、C两相电源的线路中。专利摘要一种抽油机的电动机是用于油田开采中的抽油机,它是改进抽油机的电动机定子的内部结构,使电动机在运行中的同一三角形运行法有两种功率,并将该特点与控制箱的电路特点相结合,使抽油机无论是在轻负荷还是重负荷条件下均能在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状态下运行,节能效果显著。文档编号H02P1/26GK2270311SQ9621391公开日1997年12月10日申请日期1996年6月25日优先权日1996年6月25日发明者常发祥,甄维胜,于卫,林伟民,温忍学,杨辉申请人:常发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