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转换装置及其组装方法_3

文档序号:836484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且第一固接件510 (如螺栓)穿过第一穿孔311与第二穿孔431,而与第二固接件520 (如螺帽)相互耦合,在该耦合过程中,第二固接件520将第二导接部430压向第一导接部310,从而第二导接部430与第一导接部310相互电性连接。
[0074]为了方便第二导接部430对位第二固接件520,如图5A,第二导接部430呈U型,其二相对端面上具有一第一卡固部432 (例如凸缘或凹槽)与一第二卡固部433 (例如凸缘或凹槽)。端盖440包含一第三卡固部444 (例如凸缘或凹槽)与一第四卡固部445 (例如凸缘或凹槽),第三卡固部444位于端盖440的顶面441,且与第一卡固部432相互匹配。第四卡固部445位于端盖440顶面441的一邻接面443,邻接面443与顶面441不共面。第四卡固部445与第二卡固部433相互匹配,且相互卡固。
[0075]故,当端盖440覆盖于磁性元件410的一面后,且第二导接部430放置于第二固接件520 (例如螺帽)上时,如图2D,由于第一卡固部432 (例如凸缘)与第三卡固部444 (例如凹槽)相卡合,且第二卡固部433 (例如凹槽)与第四卡固部445 (例如凸缘)相卡合,使得第二导接部430被三维地限位于端盖440上。
[0076]此外,为了让端盖440稳固地结合于立体结构210上,回图3,本实施方式可透过一固定结构,将端盖440覆盖容置槽213并固定于立体结构210上。举例来说,但不仅限于此,立体结构210的这些间隔体210T背对底面202所共同形成的顶面211具有多个第一螺孔
212,此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一螺孔212可以开设于转角部210C的位置。端盖440分别具有多个第二螺孔442,当端盖440覆盖于立体结构210的顶面211时,第一螺孔212与第二螺孔442相互对准,此时,通过螺栓S穿过第二螺孔442而锁入第一螺孔212后,端盖440因此被锁固于立体结构210的顶面211上,即端盖440固定于容置槽213上。
[0077]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视实际需要,弹性采用相互配合的扣件与扣槽、相互配合的嵌件与嵌槽、相互配合的卡榫与卡槽,或其它已知固定技术作为固定结构。
[0078]图6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底座200与电磁感应装置400组合后的剖视简图。如图6A所示,为帮助提高散热性能,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只是本实施方式中更包含,容置槽213内填充有灌封胶体215,且灌封胶体215填充于容置槽213内的磁性元件410与立体结构210之间所存在的间隙G内。需了解到,磁性元件410于容置槽213内,不仅与间隔体21T之间具有间隙G,还可与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之间具有间隙G。如此,灌封胶体215不仅可将磁性元件410所生成的热传导至散热底座200,灌封胶体215还可包覆磁性元件410,稳固电磁感应装置400于容置槽213内。
[0079]在实际填入灌封胶体215的考量下,当能量损耗较大或线圈的能量损耗大于磁力耗损时,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视实际需要,将灌封胶体215填满于磁性元件410与立体结构210之间的间隙G内。
[0080]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意即,其它实施方式中,灌封胶体215未必要填满于磁性元件410与立体结构210之间的间隙G内。图6B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底座200与电磁感应装置400组合后的剖视简图。如图6B,当能量损耗较小或线圈的能量损耗小于磁力耗损时,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视实际需要,将灌封胶体215部分填充于磁性元件410与立体结构210之间的间隙G内,使得灌封胶体215于容置槽213内的一高度Hl小于电磁感应装置400的一高度H2,例如灌封胶体215于容置槽213内的高度Hl为电磁感应装置400的一半高度H2。需了解到,磁性元件410于容置槽213内,不仅与间隔体210T之间具有间隙G,还可与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之间具有间隙G。
[0081]由于灌封胶体215未填满立体结构210,故,图6B所代表的实施方式在一选项中可不需端盖的配置,使得电磁感应装置400的一部分的受灌封胶体215而固着于容置槽213内,且电磁感应装置400的另一部分突出于立体结构210。
[0082]此外,如图6A,为帮助提高传热效果,本实施方式中,灌封胶体215内参杂许多导热颗粒216,这些导热颗粒216的材料,例如为碳、金属或类钻石等,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然而,灌封胶体内也可能不参杂任何导热颗粒。
[0083]又,为帮助提高传热效果,可为如图2A所述的散热底座200,散热底座200背对底面202的一面上配备第一散热鳍片206以加强散热。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电源转换装置100还包含一散热上盖600。散热上盖600用以盖合散热底座200。更进一步地,散热上盖600通过螺栓B锁固于散热底座200上,以覆盖上述容置空间205,使得配线板300与电磁感应装置400被容置于散热上盖600与散热底座200之间。散热上盖600还具有第二散热鳍片610以加强散热。具体而言,散热底座200的材质为有助散热的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84]如图2B,当能量损耗较大时,此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210可被选择为一体成形地位于散热底座200上的集成式立体结构210,以便提供更佳的散热效能。具体来说,这些间隔体21T —体成型地连接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由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直接伸出,更具体地,至少二个间隔体210T —体成型地连接前述立体结构210所连接的侧壁201,使得这些间隔体210T与前述立体结构210所连接的侧壁201共同围绕出所述的容置槽213。如此,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侧壁201以及立体结构210的这些间隔体210T皆可成为引导热能的散热面,一旦热能生成,热能便可通过这些间隔体210T的外表面及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与侧壁201引导至散热底座200的其它部份,有效增强传热效果。
[0085]更具体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这些间隔体210T —体成型地连接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由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直接伸出,共同围绕出所述的容置槽213。如此,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以及立体结构210的这些间隔体210T皆可成为传递热能的散热面,一旦热能生成,热能便可通过这些间隔体210T的外表面及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引导至散热底座200的其它部份,有效增强传热效果。
[0086]然而,本发明的立体结构210不只限于集成式立体结构210,其它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立体结构210也可以是独立立体结构220。如图7A与图7B所示,图7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底座200、独立立体结构220与电磁感应装置400的分解图。图7B绘示图7A的组合图。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似,只是本实施方式中,立体结构为一独立立体结构220。独立立体结构220是可分离地位于散热底座200上。如图7A,独立立体结构220为单独制成后,才放置于容置空间205内,组合于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上,举例来说,独立立体结构220的一侧面面向底面202,故,独立立体结构220背对底面202的一侧面(后称顶面211)用以支撑并结合电磁感应装置400 ;然后,该立体结构220透过锁固凸耳221与螺栓224组合至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上;相应地,独立立体结构220的一侧组合于散热底座200的底面202。
[0087]更进一步地,独立立体结构220呈盒状由一底板222与多个侧板223所组成,这些侧板223自底板222同时朝同一伸展方向T伸出,故,独立立体结构220的顶面211即为这些侧板223背对底板222所共同形成的一端面。此实施方式中,底板222与这些侧板223相互环绕而形成出容置槽213。锁固凸耳221位于其中二个相对立的侧板223外表面上,且朝远离容置槽213的方向水平向外伸出。此外,底板222与这些侧板223 —体成型地彼此连接,任二个相邻的侧板223之间形成一转角部223C。任一转角部223C的厚度大于任一侧板223的厚度,以强化独立立体结构220的承载强度。然而,其它实施方式中,这些侧板也可以不是一体成型地彼此连接,而是依靠组装方式而相互连接。如此,独立立体结构220的底板222与这些侧板223皆可成为散热面,当独立立体结构220组装在散热底座200上时,所生成的热能便可通过独立立体结构220引导至散热底座200的其它部份,有效增强传热效果。
[0088]通常来说,独立立体结构的外型是依据磁性元件的形状来做调整,以便收纳磁性元件于其中。举例来说,此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