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取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46213阅读:来源:国知局
示,电力取出装置15具备设于主体11上的电力取出部16、围绕电力取出部16而伸出的伸出壁17、以及覆盖电力取出部16的盖18。
[0079]主体11具备:转换单元12 (参照图1),其连接于电力取出部16的多个输出插座28 ;以及壳体13,其收纳转换单元12。
[0080]壳体13具有:开口部24,其在与电力取出部16对应的部位形成为大致矩形;以及一对盖支承部15,它们形成在开口部24的上方。在壳体13上形成有开口部24,由此,电力取出部16经由开口部24向壳体13的外部露出。
[0081]电力取出部16具备设于转换单元12的壁部上的电力取出板27以及设于电力取出板27上的多个输出插座(插座)28。家庭用电气部件、室外用照明等的插头29 (参照图6)连接于输出插座28。
[0082]此外,燃料电池车辆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的插头与主体11的输入插座(未图示)连接。
[0083]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燃料电池车辆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产生直流电力,产生的直流电力被导入转换单元12 (参照图1)。被导入的电力由转换单元12转换为交流,转换后的电力被导入输出插座28。
[0084]被导入输出插座28的电力经由插头29和电线65 (参照图6)被导入家庭用电气部件、室外用照明部件。即,交流电力从电力取出部16被导入家庭用电气部件、室外用照明部件。
[0085]该电力取出部16被伸出壁17围绕。伸出壁17从壳体13的开口部24的开口周缘24a向壳体13的外部(即盖18)伸出。
[0086]具体而言,伸出壁17具有:上伸出壁31,其从开口周缘24a的上部大致水平地伸出;下伸出壁32,其从开口周缘24a的下部大致水平地伸出;左伸出壁33,其从开口周缘24a的左侧部伸出;以及右伸出壁34,其从开口周缘24a的右侧部伸出。
[0087]通过上伸出壁31、下伸出壁32、左伸出壁33以及右伸出壁34,伸出壁17沿着开口周缘24a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换言之,伸出壁17以围绕电力取出部16的方式在电力取出部16的周围伸出。
[0088]电力取出部16和伸出壁17被盖18覆盖。
[0089]盖18具有覆盖电力取出部16的盖壁36、从盖壁36的外周缘36a沿着伸出壁17伸出的盖周壁37、设于盖壁36上的多个电线密封部38以及设于盖周壁37的上盖周壁51上的连结部39。
[0090]连结部39通过一对支承销4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一对盖支承部15。在一对支承销41上安装有螺旋弹簧42,利用螺旋弹簧42的弹簧力,将盖18保持在关闭位置P1。在该状态下,电力取出部16和伸出壁17被盖18覆盖。
[0091]如图4、图5所示,盖周壁37从盖壁36的外周缘36a沿着伸出壁17伸出。盖周壁37与伸出壁17(同参照图3)同样地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
[0092]盖周壁37被配置成,在盖18保持于关闭位置Pl (参照图2)的状态下,从外周侧围绕伸出壁17。
[0093]在盖周壁37以从外周侧围绕伸出壁17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盖周壁37的前缘37a相对于主体11的壳体13的正面13a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在盖周壁37的前缘37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形成间隙44。
[0094]盖周壁37具有上盖周壁51、下盖周壁52、左盖周壁53以及右盖周壁54 (参照图
2) ο
[0095]上盖周壁51从盖壁36的上部沿着上伸出壁31伸出,并配置在上伸出壁31的上方。下盖周壁52从盖壁36的下部沿着下伸出壁32伸出,并配置在下伸出壁32的下方。
[0096]另外,左盖周壁53从盖壁36的左侧部沿着左伸出壁33伸出,并配置在左伸出壁33的左侧。右盖周壁54从盖壁36的右侧部沿着右伸出壁34(参照图3)伸出,并配置在右伸出壁34的右侧。
[0097]此处,为了容易理解结构,在盖周壁37的前缘37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的间隙44中,将上盖周壁51的前缘51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的间隙作为水导入口 45进行说明。
[0098]S卩,水导入口 45配置在比上伸出壁31靠上方的位置。
[0099]返回图3,盖壁36以覆盖电力取出部16的方式形成,并且,盖壁36的外周缘36a以与伸出壁17的前缘17a对置的方式形成为俯视呈大致矩形。
[0100]此外,盖壁36的下部36b以朝向电力取出部16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凹状。由此能够防止握着手柄22 (参照图1)的手碰到盖壁36的下部36b。
[0101]如图3、图5所示,盖壁36具有:电线贯穿插入部55,其从中央36c延伸至下端36d ;卷边56,其沿着电线贯穿插入部55设置;水排出口 57,其沿着外周缘36a的上周缘形成;水引导部58,其从水排出口 57伸出至伸出壁17的上伸出壁31 ;以及突部59,其设于水引导部58。
[0102]如图3、图4所示,电线贯穿插入部55具有多个贯穿插入口 61和肋板62,所述多个贯穿插入口 61从盖壁36的中央36c延伸至下端36d,所述肋板62沿着各贯穿插入口 61的周缘形成。
[0103]多个贯穿插入口 61在盖壁36中的与多个输出插座28对应的部位开口。具体而言,贯穿插入口 61形成为俯视呈大致U字形,上端部61a形成为半圆弧形,下端部61b开口。
[0104]肋板62沿着贯穿插入口 61的周缘而形成,由此肋板62形成为俯视呈大致U字形。肋板62向相对于盖壁36正交的方向伸出,上半部62a从盖壁36向外部侧伸出。
[0105]在贯穿插入口 61的周缘形成有贯穿插入肋板62,由此贯穿插入口 61附近通过贯穿插入肋板62得以增强。由此,盖壁36 (即盖)的刚性由贯穿插入肋板62确保。
[0106]电线密封部38通过粘合剂等接合在大致U字形的肋板62的内壁上,贯穿插入口61被电线密封部38覆盖。
[0107]作为一个例子,电线密封部38由作为汽车等的密封部件而使用的弹性部件形成。在电线密封部38形成有能够贯穿插入电线(缆线)65(参照图6)的缝隙47。
[0108]如图6所示,将插头29连接于输出插座28,由此电线65贯穿插入电线密封部38的缝隙47中。电线65贯穿插入缝隙47中,由此电线密封部38弹性变形。
[0109]电线密封部38弹性变形,从而能够使得电线65与缝隙47之间不产生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水(尤其是雨水)从电线65与缝隙47之间浸入电力取出部16。
[0110]以下,作为水的代表例,以雨水为例进行说明。
[0111]在插头29连接于输出插座28的状态下,插头29被盖18覆盖。由此,插头29被盖18保护,电力取出装置15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0112]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未使电线65 (参照图6)贯穿插入电线密封部38的缝隙47中的情况下,保持缝隙47闭合的状态。
[0113]由此,能够通过电线密封部38覆盖贯穿插入口 61,从而能够抑制雨水从贯穿插入口 61浸入电力取出部16 (参照图6)。
[0114]返回图3、图4,多个贯穿插入口 61在与多个输出插座28对应的部位开口,贯穿插入口 61被电线密封部38覆盖。由此,能够同时使用多个输出插座28,从而能够提高电力取出装置15的使用便利性。
[0115]卷边56沿着电线贯穿插入部55的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设在上半部62a的外侦U。卷边56以朝向电力取出部16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剖面大致弯曲的形状。
[0116]由此,贯穿插入口 61附近通过卷边56而增强,盖壁36 (即盖)的刚性通过卷边56进一步良好地得以确保。
[0117]并且,卷边56沿着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设置,由此能够使沿着盖壁36的正面引导至卷边56的雨水沿着卷边56下降。因此,能够避开电线贯穿插入部55而使盖壁36的表面的雨水下降。
[0118]此外,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从盖壁36向外部侧伸出,由此能够通过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防止盖壁36的正面的雨水浸入贯穿插入口 61。
[0119]这样,卷边56沿着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设置,并且,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从盖壁36向外部侧伸出,由此能够防止盖壁36的正面的雨水浸入贯穿插入口 61。
[0120]如图2所示,水排出口 57形成在卷边56的上方。水排出口 57具有:中央排出口67,其沿着盖壁36的外周缘36a的上外周缘形成为直线状;左排出口 68,其沿着外周缘36a的左外周缘的上端形成;以及右排出口 69,其沿着外周缘36a的右外周缘的上端形成。
[0121]多个肋板71隔开间隔地形成在中央排出口 67。
[0122]如图5所示,中央排出口 67与盖周壁37的上盖周壁51和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的水导入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