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756586阅读:来源:国知局
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在随外转子旋转的同时,实现两个可变气隙在轴向上的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小。
[0075]本申请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0076]一、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性连接
[0077]1.旋转调节机构作用:当外转子轴I转动时,带动外转子骨架盘4和所有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转动。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位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第一导电金属盘52、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以及位于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盘72均在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带动下,也随之转动。
[0078]2.磁性连接:第一导电金属盘52和第二导电金属盘72的转动,因为磁力的原因,将带动永磁铁91随之转动,永磁铁91将带动内转子旋转盘9转动,从而带动内转子轴10实现转动,也即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性连接。
[0079]二、两个可变气隙的调节,主要是直线调节机构起作用
[0080]1.直线旋转套筒26直线运动:锁定固定手柄22,转动直线旋转套筒26的旋转手柄25,使得直线旋转套筒26上的凸轮24a在带槽24b中移动,由于固定手柄22固定了固定套筒21,所以带槽24b固定不动,这样就阻碍了凸轮24a的运动,故凸轮24a在旋转手柄25的带动下只能沿带槽24b运动,从而使得直线旋转套筒26进行直线运动。
[0081]2.第一可变气隙53调节:直线旋转套筒26的直线运动,将使得连接盘28和气隙调节拉杆54 —起沿轴线进行直线移动,气隙调节拉杆54带动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 —起沿轴向移动,这样就能改变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与内转子旋转盘9之间的第一可变气隙53,从而达到调节第一可变气隙53的目的。
[0082]3.第二可变气隙73调节: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移动时,位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第一拉杆固定块55也沿轴向移动,带动第一拉杆固定块凸轮56在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中的拉杆带槽63a内滑动,从而使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以绕销子61在所在平面内转动。
[0083]由于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在转动的时候,第二拉杆固定块凸轮76在第二拉杆带槽63b中移动,使得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能关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对称地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相向或相反方向移动,故能将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同步对称地变大或者变小。
[0084]a.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的同步减小
[0085]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靠近内转子旋转盘9运动时,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也相应向着的靠近内转子旋转盘9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从而使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能减小相同的距离,如图2所示,为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减小到最小时的俯视图。
[0086]b.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的同步增大
[0087]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远离内转子旋转盘9运动时,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也相应向着的远离内转子旋转盘9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从而使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能增大相同的距离,如图3所示,为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增大到最大时的俯视图。
[0088]实施例1所产生效果:
[0089]如图12所示,现有内转子调速永磁调速机构与本申请实施例1所给出的调速机构的输出转矩对比,其中,虚线表示现有内转子调节永磁调速机构,实线表示本申请机构。从图12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在相同转差率情况下,使用相同体积永磁材料的本申请实施例1所给出的调速机构的输出转矩显著高于现有内转子调速永磁调速机构(即产生相同输出转矩所需要的永磁材料,实施例1明显小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效果显著。
[0090]实施例2
[0091]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如图10所示,固定套筒21的内表面,通过第一斜角轴承29a与轴向固定盘11相连接。直线旋转套筒26与连接盘28两者之间通过第二斜角轴承29b相连接。
[0092]另外,如图11所示,内转子旋转盘9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93,优选为8个通孔93。每个通孔93的形状为梯形,每个通孔93内均嵌套一组梯形的盘式平面绕组92。
【主权项】
1.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转子和外转子,其特征在于: 一一所述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和同轴固定套装于内转子轴外周的内转子旋转盘; 一一所述内转子旋转盘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嵌套一组永磁铁; 一一所述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两个均与外转子轴同轴设置的外转子运动盘和一个旋转直线调节机构; 一一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对称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的两侧;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内转子旋转盘邻近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导电金属盘,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 --所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调节机构和直线调节机构,其中,旋转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直线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的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调节机构包括一个外转子骨架盘和若干根沿外转子骨架盘的周向均匀固定设置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外转子骨架盘同轴固定套装于外转子轴的外圆周上;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设置;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的右侧均从两个外转子运动盘中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调节机构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直线旋转套筒、同轴套装于直线旋转套筒外周的连接盘、若干根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的气隙调节拉杆和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之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气隙调节拉杆均匀固定设置在连接盘的周向上;每根气隙调节拉杆均从外转子骨架盘中穿出,每根气隙调节拉杆的穿出端均与其中一个外转子运动盘固定连接;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包括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和若干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其中,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同轴套装在内转子旋转盘的外周,且轴向位置固定;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的中部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外转子运动盘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调节机构还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固定套筒,固定套筒沿外转子轴的轴向位置固定;固定套筒的右侧设置有带槽;所述直线旋转套筒的左侧设置有凸轮,直线旋转套筒的凸轮能在固定套筒的带槽中沿外转子轴的轴向左右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筒与外转子轴两者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两者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平面推力滚针轴承或至少一个斜角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均通过销子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均以销子为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拉杆带槽,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拉杆固定块,每个拉杆固定块上设置有一个能在相应的拉杆带槽内滑动的拉杆固定凸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固定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能沿外转子转矩传递轴轴向左右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上均设置有能限制相应的外转子运动盘轴向位移的限位卡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旋转盘中的每组永磁铁均为盘式平面绕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的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片。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包括内转子和外转子。内转子包括嵌套有若干组永磁铁的内转子旋转盘,外转子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两侧的外转子运动盘和旋转直线调节机构。每个外转子运动盘设置一个导电金属盘,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旋转直线调节机构一方面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另一方面能使两个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采用上述结构后,仅需一个含有永磁铁的内转子旋转盘,即能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磁连接,从而内转子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并能同时使用内转子旋转盘中永磁铁的两个磁极,从而永磁利用率高,成本降低,产品经济。
【IPC分类】H02K51-00
【公开号】CN204465321
【申请号】CN201520174111
【发明人】金平, 王倩雯, 袁越
【申请人】河海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