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759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电动器械的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电动器械(例如电动工具)的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组件大多相隔很远设置,二者的散热方式通常是,驱动电机利用电机轴上安装的风叶进行风冷却,效果较为理想,而控制器组件则一般是通过表面设置的散热片单元进行自然冷却,效果一般,工作时间长后,控制器组件发热严重,容易导致机器工作不稳定,甚至造成机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同时保证电机及控制器组件冷却效果,且结构紧凑,省能又省空间的一体化冷却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机室和控制器室,电机室内设置有电机,控制器室内设置有控制器组件;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和电机轴,定子固定安装在电机室的腔体内,转子套装在电机轴上并置于定子的型腔内,电机轴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固定在电机室内,电机轴上设置有风叶;控制器室的外壁上设有进风口,控制器室与电机室内分别设有气流通道,并且控制器室与电机室之间设有通风口,电机室的外壁上设有出风口。
[000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组件表面设置有复数个散热片单元。
[0007]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面向或靠近散热片单元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为无刷电机,所述风叶为轴流式冷却风叶。
[0009]进一步的,所述风叶设置为一个或二个。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室设置在电机室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中的任意一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室由控制器室顶盖和控制器室底盖盖合而成,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控制器室顶盖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室由电机室上盖和电机室下盖盖合而成,所述定子布设在电机室上盖内上端,所述风叶布设在电机室上盖内下端,所述电机室上盖内于转子和风叶之间设有挡风圈,所述出风口开设在电机室上盖的下端周壁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室上盖和控制器室底盖一体成型。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有复数个。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16]首先,该一体化冷却结构将电机及控制器组件靠近在一起设置,巧妙地利用了电机轴上风叶所产生的冷却流同时对控制器组件和电机进行冷却散热,因而能双双保证电机及控制器组件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机器的工作性能,并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其次,风叶一物两用,可以避免另外再加装一个风扇装置对控制器组件单独冷却而造成的浪费,从而实现了节能减耗之效果。再者,电机与控制器组件临近设置,也使得机器结构紧凑,为节省空间、缩小体积创造了便利条件。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走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包括壳体I,壳体I内设有电机室2和控制器室3,电机室2内设置有电机4,控制器室3内设置有控制器组件5。电机4包括定子41、转子42和电机轴43,定子41固定安装在电机室2的腔体内,转子42套装在电机轴43上并置于定子41的型腔内,电机轴43两端通过轴承44安装固定在电机室2内,电机轴43上设置有风叶45。控制器室3的外壁上设有复数个进风口 31,控制器室3与电机室2内分别设有气流通道,并且控制器室3与电机室2之间设有通风口6,电机室2的外壁上设有复数个出风口 21。当电机旋转工作时,外部空气在风叶45的抽吸作用下由进风口 31进入控制器室3,空气流流经控制器组件5迅速将控制器组件5表面的热量带走,接着由通风口 6进入电机室2内,然后流入定子41的线圈槽及定、转子41、42的气隙内,最后由出风口 21排出,从而实现对控制器组件5和电机4的同时冷却。
[0020]优选的,为了提高控制器组件5的散热效果,控制器组件5表面设置有复数个散热片单元51,进风口31面向或靠近散热片单元51设置。工作中,散热片单元51将热量集聚在一起,因此,空气流进入控制器室3后,只需流经散热片单元51即可快速将热量带走,实现冷却。
[0021]优选的,电机4为无刷电机,风叶45为轴流式冷却风叶,并且,风叶45可以是一个或二个。当风叶45为一个时,可以设置在电机轴上转子42下侧。当风叶45为二个时,可以分设在电机轴上转子42上、下两侧。
[0022]控制器室3可以设置在电机室2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中的任意一侧。优选的,本实施例将控制器室3设置在电机室2的右侧。
[0023]优选的,控制器室3由控制器室顶盖32和控制器室底盖33盖合而成,进风口31开设在控制器室顶盖32上。电机室2由电机室上盖22和电机室下盖23盖合而成,定子41布设在电机室上盖22内上端,风叶45布设在电机室上盖22内下端,电机室上盖22内于转子42和风叶45之间设有挡风圈7,出风口 21开设在电机室上盖22的下端周壁上,电机室上盖22和控制器室底盖33—体成型。
[0024]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可以应用在各种电动器械上。
[0025]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主权项】
1.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机室和控制器室,电机室内设置有电机,控制器室内设置有控制器组件;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和电机轴,定子固定安装在电机室的腔体内,转子套装在电机轴上并置于定子的型腔内,电机轴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固定在电机室内,电机轴上设置有风叶;控制器室的外壁上设有进风口,控制器室与电机室内分别设有气流通道,并且控制器室与电机室之间设有通风口,电机室的外壁上设有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组件表面设置有复数个散热片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面向或靠近散热片单元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无刷电机,所述风叶为轴流式冷却风叶。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设置为一个或二个。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室设置在电机室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中的任意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室由控制器室顶盖和控制器室底盖盖合而成,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控制器室顶盖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室由电机室上盖和电机室下盖盖合而成,所述定子布设在电机室上盖内上端,所述风叶布设在电机室上盖内下端,所述电机室上盖内于转子和风叶之间设有挡风圈,所述出风口开设在电机室上盖的下端周壁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室上盖和控制器室底盖一体成型。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有复数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及其控制器组件的一体化冷却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电机室和控制器室,电机室内设置有电机,控制器室内设置有控制器组件;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和电机轴,定子固定安装在电机室的腔体内,转子套装在电机轴上并置于定子的型腔内,电机轴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固定在电机室内,电机轴上设置有风叶;控制器室的外壁上设有进风口,控制器室与电机室内分别设有气流通道,并且控制器室与电机室之间设有通风口,电机室的外壁上设有出风口。该一体化冷却结构利用电机轴上风叶所产生的冷却流同时对控制器组件和电机进行冷却散热,因而不仅能同时保证电机及控制器组件的冷却效果,而且结构紧凑,省能又省空间。
【IPC分类】H02K9/06, H02K5/20
【公开号】CN205178769
【申请号】CN201521011184
【发明人】储建明
【申请人】储建明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