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结构及应用该卡扣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0866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卡扣结构及应用该卡扣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扣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设置于电子装置壳体上连接固定两个组件的卡扣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应用该卡扣结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子装置如小型通信终端产品及家电、数码产品,其连接方式都是通过螺丝锁紧或者卡扣连接方式来固定。然而采用螺钉固定连接方式不仅繁琐且费时,且在装配过程没法保证每个螺钉的锁紧力度都完全相同,从而容易在螺钉配合处产生应力破坏。此外,螺钉固定的方式决定了电子装置拆装需要借助拆装工具,或者专业人员进行拆装,可见这种固定方式具有安装及拆卸操作不便等固有缺陷。卡扣连接方式固定结构相对于螺钉方式来说,比较方便,但卡扣结构连接必须兼顾拆装方便及连接的紧固性。卡扣结构连接过于紧固,则拆卸时操作困难,需借助拆装工具,甚至可能因拆卸时操作不当而造成卡扣永久性变形或者破坏。若卡扣设计比较宽松,则虽拆装方便,但卡扣容易松动,从而影响电子装置的装配牢固性。2011年10月12日公布的、申请公布号为CN10221565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卡扣结构及具有该卡扣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壳体,卡扣结构主要包括一框体、一本体、一配合部及一卡持部,卡扣的配合通过抵持块抵持勾上,从而实现卡扣紧固连接。但该卡扣结构的配合部太长,易折断及变形,且需要卡持部抵持块配合才可完成装配,装配比较繁琐。在2010年1月13日公告、授权公告号为CN201382049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卡扣结构及应用该卡扣结构的终端设备,其中卡扣结构主要是由上卡扣、侧卡扣、及一卡孔组成,卡扣配合属于强制性配合,拆卸时需借助拆装工具通过卡孔施力于上卡扣,从而使卡扣相分离,当有三个以上卡扣时,需同时将力通过卡孔作用卡扣上,卡扣才能够成功分离。因此,这种卡扣结构具有拆卸不方便、卡扣易于折断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既连接紧固、又拆装方便的卡扣结构及应用该卡扣结构的电子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卡扣结构设置于电子装置壳体上,包括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壳体上的第二组件上的左侧连接部和右侧连接部,所述左侧连接部包括左第一弧形弹性臂、左限位槽、左侧滑动通孔、左第二弧形弹性臂,所述右侧连接部包括右第一弧形弹性臂、右限位槽、右侧滑动通孔、右第二弧形弹性臂,所述左限位槽、右限位槽对应位于所述左侧滑动通孔、右侧滑动通孔的外壁上;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壳体上第一组件上的卡扣,所述卡扣上设有定位筋,所述卡扣与所述滑动通孔滑动配合,所述定位筋与所述限位槽配合后,完成所述电子装置壳体上的电子装置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的连接固定。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卡扣结构。采用上述结构,使用弧形弹性臂作为安装配合的紧固元件,利用弹性形变所具有的特性,即弧形弹性臂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弧形弹性臂恢复至受力前状态,使安装连接更加可靠。在滑动通孔上设有定位槽、在卡扣上相应设有定位筋,安装固定时更容易实现精确的配合与定位。同时弧形弹性臂与矩形弹性臂相比不易产生应力破坏,具有不易折断的特性。电子装置的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安装及拆卸无需借助拆装工具。安装时,仅需将所述的第一组件的卡扣对准所述第二组件的滑动槽并进行滑动,待限位槽和定位筋配合后,即可完成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的固定连接安装。拆卸时,则只需施加一个推力,迫使弧形弹性臂发生弹性形变,使第一组件从滑动槽滑出。因此,采用本发明卡扣结构的电子装置结构简化,电子装置的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安装、拆卸简便易行,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的透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底座的透视图;图3是图1中21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22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底座与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连接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卡扣结构,主要应用在小型通信终端产品及家电、数码产品等电子装置中,设置于电子装置壳体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组件10和第二组件20,卡扣结构用于对两者的连接和固定。下面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组件为一底座10,第二组件为一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图1是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的透视图,安装连接时其与图2所示的底座10相配合连接。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由弹性或塑性材料制成,包括左侧连接部21和右侧连接部22。其中,图3是图1中21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左侧连接部21包括左第一弧形弹性臂211、左限位槽212、左侧滑动通孔213、左第二弧形弹性臂214。左侧滑动通孔213的径向截面呈“L”型,其孔径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左限位槽212位于左侧滑动通孔213的外壁上。图4是图1中22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右侧连接部22包括右第一弧形弹性臂221、右限位槽222、右侧滑动通孔223、右第二弧形弹性臂224。右侧滑动通孔223的径向截面亦呈“L”型并与左侧滑动通孔213对称,其孔径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右限位槽222位于右侧滑动通孔223的内壁上。左侧滑动通孔213和右侧滑动通孔223采用渐变的孔径设计,径向横截面呈相互对称的“L”型,使卡扣与滑动通孔的配合与分离更容易实现。如图2所示,底座10包括支撑板110及与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上两个连接部相对应的两个卡扣,左侧卡扣102、右侧卡扣104。支撑板110起支撑主体作用,使电子装置立于支撑面上,左侧卡扣102、右侧卡扣104位于支撑板110上,凸出于支撑板110的一端,抵靠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的底部,与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通过滑动方式实现紧固连接,左侧卡扣102上设有左侧定位筋101,右侧卡扣104上设有右侧定位筋103,两定位筋在连接安装过程中起限位作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设置两个连接部、底座10对应设置两个卡扣,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具体的产品结构情况可对连接部和卡扣的数量进行适当调整。为使安装连接牢固可靠,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的左侧滑动通孔213与右侧滑动通孔223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底座10左侧卡扣102与右侧卡扣104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使用时,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与底座10的安装过程如下:先将底座10左侧卡扣102及右侧卡扣104对准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左侧滑动通孔213及右侧滑动通孔223大端位置。然后沿着左侧滑动通孔213、右侧滑动通孔223方向(均为大端到小端)向底座10施加推力,推动底座10沿着左侧滑动通孔213及右侧滑动通孔223滑动,迫使左第一弧形弹性臂211、左第二弧形弹性臂214、右第一弧形弹性臂221及右第二弧形弹性臂22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底座10顺利滑动到安装位置。也可以沿着左侧滑动通孔213、右侧滑动通孔223反方向(均为小端到大端)向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施加推力,推动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沿着滑动通孔213及滑动通孔223滑动,迫使左第一弧形弹性臂211、左第二弧形弹性臂214、右第一弧形弹性臂221及右第二弧形弹性臂22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顺利滑动到安装位置,当听到“咔嚓”一声时,底座10与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安装到位,底座10左侧定位筋101卡进了主体20左侧限位槽212,底座10右侧定位筋103卡进了主体20右侧限位槽222,左第一弧形弹性臂211、左第二弧形弹性臂214、右第一弧形弹性臂221及右第二弧形弹性臂224发生弹性形变回复,从而限制了左侧卡扣102及右侧卡扣104在左滑动通孔213及右滑动通孔223中滑动,实现底座10与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结构的固定连接。当要将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与底座10的分离拆开时,过程如下:如图5所示,向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或者底座10施加推力F,迫使左侧弧形弹性臂214及右侧弧形弹性臂22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左侧定位筋101离开左侧限位槽212,右侧定位筋103离开右侧限位槽222,再沿着左侧滑动通孔213、右侧滑动通孔223方向(均为大端到小端)向主体20施加一个作用力,推动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沿着左侧滑动通孔213及右侧滑动通孔223滑动,迫使左侧第一弧形弹性臂211、左侧第二弧形弹性臂214、右侧第一弧形弹性臂221及右侧第二弧形弹性臂22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顺利滑动到滑动通孔大端;或者沿着左侧滑动通孔213、右侧滑动通孔223方向(均为小端到大端)向底座10施加一个作用力,推动底座10沿着左侧滑动通孔213及右侧滑动通孔223滑动,迫使左侧第一弧形弹性臂211、左侧第二弧形弹性臂214、右侧第一弧形弹性臂221及右侧第二弧形弹性臂22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底座10顺利滑动到滑动通孔大端,从而实现底座10与电子装置主体的壳体20相分离。上述实施例,充分利用了弧形弹性臂的弹性形变所具的有特性,即弧形弹性臂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弧形弹性臂恢复至受力前状态,同时弧形弹性臂与矩形弹性臂相比具有不易折断特性,所以底座与电子装置主体安装及拆卸不需借助拆装工具,仅需将底座的卡扣对准电子装置主体的滑动通孔,并进行滑动,即可完成电子装置主体与底座固定连接安装的一系列动作;若需对电子装置主体及底座进行拆卸,则只需施加一个推力,迫使弧形弹性臂发生弹性形变,使底座从滑动槽滑出,因此,底座与电子装置主体安装简单,拆卸方便,结构简化、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较高。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基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进行的改进、增加、替换等获得的其他实施方案,如,将电子装置主体上连接部的数量进行变化、滑动通孔上定位槽数量增减、底座上卡扣的数量及其上定位筋的数量进行变化等,均应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