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LED灯光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2460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室内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LED灯光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室内照明是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照明要有利于人的活动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光的应用有很多,它不仅能用作室内照明,而且是表达空间形态、营造环境气氛的常用元素之一。光照的作用,对人的视觉功能极为重要。室内自然光或灯光照明设计在功能上要满足人们多种活动的需要,而且还要重视空间的照明效果。LED由于寿命长、节能、环保和光电效率高等众多优点,成为了照明领域关注的焦点。室内照明方面,也越来越多采用LED作为照明光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LED灯光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解决了现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室内LED灯光控制系统,包括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有光照强度感应模块、人体红外探测模块和定时器;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有继电器、室内LED灯。

进一步地,所述光照强度感应模块用于检测环境光照度信号并传至微控制器;所述人体红外探测器用于探测人体红外信号并输入至微控制器;所述定时器用于设定时间,继而产生时钟信号并将其发送至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对其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信号或人体红外信号或时钟信号分析处理后,通过继电器向室内LED灯发出控制信号,继而控制室内LED灯开启或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微控制器为STM32F103单片机,所述光照强度感应模块为光照度传感器,所述人体红外探测器为人体红外传感器。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光照强度感应模块,便于通过微控制器根据光照强度对室内LED灯进行控制,从而避免光照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室内LED灯的人性化控制;通过设置人体红外探测器,当检测到有人时,则通过微控制器控制室内LED灯,进一步提高了光照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通过设置定时器,便于系统对室内LED灯进行时间控制。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室内LED灯光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室内LED灯光控制系统,包括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有光照强度感应模块、人体红外探测模块和定时器,光照强度感应模块为光照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光照度信号并传至微控制器;人体红外探测器为人体红外传感器,用于探测人体红外信号并输入至微控制器,继而检测是否有人,即感应是否有人,若有人则人体红外探测器产生人体红外信号,若无人则人体红外探测器则不产生人体红外信号;定时器用于设定时间,继而产生时钟信号并将其发送至微控制器。

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有继电器、室内LED灯,微控制器对其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信号或人体红外信号或时钟信号分析处理后,通过继电器向室内LED灯发出控制信号,继而控制室内LED灯的开启或关闭以及室内LED灯开启或关闭的时间。

其中,微控制器为STM32F103单片机,继电器选用欧姆龙生产的型号为G5LA-14-DC9的继电器。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通过光照强度感应模块检测环境中的光照强度,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则微控制器控制室内LED灯开启或关闭;通过人体红外探测器检测是否有人,当检测到有人时,则通过微控制器控制室内LED灯开启或关闭;通过定时器设置室内LED灯开启或关闭的时间,继而以时钟信号形式传至微控制器,从而由微控制器控制室内LED灯的开启或关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