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线路板辅助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7475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稳定性线路板辅助治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线路板辅助治具。



背景技术:

PIN针广泛用于汽车连接器端子、各种 PCB 线路板、电脑连接器端子等各种电子元器件。其基本性能可分为三大类 :即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和环境性能。至于机械性能,就连接功能而言,插拔力是重要地机械性能。插拔力分为插入力和拔出力,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从使用角度来看,插入力要小,而拨出力若太小,则会影响接触的可靠性。而另一个重要的机械性能是电子插针的机械寿命。机械寿命实际上是一种耐久性指标,它是以一次插入和一次拔出为一个循环,以在规定的插拔循环后电子插针能否正常完成其连接功能(如接触电阻值)作为评判依据。

在线路板加工中PIN针常用于各种加工治具,用来对线路板孔位的固定,为保证线路板固定的稳定性,PIN针与孔位的配合一般比较紧,而一些线路板的孔位较为薄弱,在PIN针插入线路板孔位时,稍有错位PIN针极容易对孔位造成损坏。尤其对于一些沉铜孔,PIN针的插入容易磨损沉铜孔壁面铜层,影响线路板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线路板辅助治具,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高稳定性线路板辅助治具,包括相叠合的上板及下板,所述上板开设有线路板容纳槽,所述线路板容纳槽内设置有若干PIN针,所述PIN针包括撑套及撑杆,所述撑套设置于线路板容纳槽内,所述撑杆设置于下板上,所述撑杆可滑动伸入撑套内,所述撑套包括安装部及撑开部,所述撑开部由若干弹片围合成锥形状,所述弹片一端分别固定于安装部,所述撑杆前端设置有撑开弹片的扩张体;所述上板上表面相对两侧设置有上防脱槽,所述下板下表面设置有与上防脱槽一一对应的下防脱槽,所述上板与下板两侧还设置有同时伸入上防脱槽及下防脱槽的防脱块,所述上防脱槽及下防脱槽分别设置有扣槽,所述防脱块设置有扣块伸入扣槽中,所述扣块设置有插入斜面。

使用时安装部安装于线路板容纳槽内,根据撑套辨别线路板安装方向,将线路板对应安装于线路板容纳槽内,撑开部伸入线路板的孔位中,将下板与上板底部叠合,使扩张体伸入撑套内部,随着扩张体逐渐深入,扩张体撑开弹片使撑开部抵触线路板孔位内壁,对孔位进行固定作用。由于撑开部径向的撑开,不与线路板孔位内壁产生摩擦,有效防止孔位受损,尤其对于沉铜孔,能够避免PIN针磨损沉铜孔内壁铜层,起到非常好的保护效果。通过弹片的撑开及收缩起到固定作用,插入跟拔出都比较容易,提高了生产效率。上板和下板叠合后通过防脱块扣紧,有效防止上板与下板之间产生偏移,提高加工稳定性,设置扣槽与扣块配合能够防止防脱块脱离,而扣块设置插入斜面方便扣块的插拔。

优选的,所述撑开部撑开前不接触线路板孔位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扩张体为球形。

优选的,所述撑杆为圆柱体、长方体或锥形体。

优选的,所述的 PIN 针为铜材料做成。

优选的,所述上板边角处设置有嵌入槽,所述下板设置有与嵌入槽匹配的嵌入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本实用新型方便插拔,节约安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连接稳定,固定效果好,能够对线路板的孔位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PIN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高稳定性线路板辅助治具,如图1-图4所示,包括相叠合的上板1及下板2,所述上板1开设有线路板容纳槽3,所述线路板容纳槽3内设置有若干PIN针,所述PIN针包括撑套4及撑杆5,所述撑套4设置于线路板容纳槽3内,所述撑杆5设置于下板2上,所述撑杆5可滑动伸入撑套4内,所述撑套4包括安装部41及撑开部42,所述撑开部42由若干弹片43围合成锥形状,所述弹片43一端分别固定于安装部41,所述撑杆5前端设置有撑开弹片43的扩张体51;所述上板1上表面相对两侧设置有上防脱槽11,所述下板2下表面设置有与上防脱槽11一一对应的下防脱槽21,所述上板1与下板2两侧还设置有同时伸入上防脱槽11及下防脱槽21的防脱块8,所述上防脱槽11及下防脱槽21分别设置有扣槽9,所述防脱块8设置有扣块81伸入扣槽9中,所述扣块81设置有插入斜面82。

所述撑开部42撑开前不接触线路板孔位的内壁。

所述扩张体51为球形。

所述撑杆5为圆柱体、长方体或锥形体。

所述的 PIN 针为铜材料做成。

所述上板1边角处设置有嵌入槽6,所述下板2设置有与嵌入槽6匹配的嵌入块7。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