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6566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



背景技术:

防爆电机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及军工领域等易燃易爆场合。在这些易燃易爆的危险场合,有时会使用传送带等搬运装置,其驱动电机多为防爆电机,而操纵该电机的控制器则成为关键设备。当控制器电路突然出现短路故障时,过大的电流可能会烧坏控制器电路板从而产生火花或发热,引起燃烧或爆炸,失去安全性。现有的防爆控制器不能很好地导电和拆卸效果不佳,使得线路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包括器体外壳,所述器体外壳的一侧设有检测槽,所述检测槽内插设有检测体,所述检测体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检测灯,所述凹槽的槽口处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器体外壳的上侧面设有若干个与检测槽连通的第一插口,所述第一插口内插设有第一输入线,多个所述第一输入线远离器体外壳的一端捻合,多个所述第一输入线的捻合端连接有第二输入线,所述器体外壳的下侧面设有与检测槽连通的第二插口,所述第二插口内插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侧面对称插设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位于连接座内的一端连接有连接轴,两个所述连接轴之间通过连接件铰接,两个所述连接轴的一端通过回弹装置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设有卡块,所述第二插口的内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块穿过连接座延伸至卡槽内,所述连接座远离器体外壳的一侧设有输出线。

优选地,所述检测体的侧面设有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输入线和连接座上均设有与第一连接片配合的第二连接片。

优选地,所述盖板以转轴为轴心转动,且其转动角度为0-120°。

优选地,所述器体外壳的一侧设有与检测槽连通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插设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穿过安装口延伸至检测槽内,所述检测体上设有与锁紧杆对应的锁孔。

优选地,所述按压杆上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有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中,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可以根据检测灯的闪亮情况,进而可以了解输入线的连接情况,可以及时对检测体进行相应的维修和检修,实现高效导电的效果,并且连接座与器体外壳之间的卡接,使得整个装置可以及时通过拆卸,来达到检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器体外壳、2检测体、3连接座、4输出线、5第一输入线、6第二输入线、7检测灯、8按压杆、9连接轴、10锁紧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高效导电防爆控制器,包括器体外壳1,器体外壳1的一侧设有检测槽,检测槽内插设有检测体2,检测体2的侧面设有第一连接片,第一输入线5和连接座3上均设有与第一连接片配合的第二连接片,使得整个装置的连接更加紧密,增加导电性,检测体2的一侧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检测灯7,凹槽的槽口处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盖板,盖板以转轴为轴心转动,且其转动角度为0-120°,使得检测体2可以及时打开检修和维护,器体外壳1的上侧面设有若干个与检测槽连通的第一插口,第一插口内插设有第一输入线5,多个第一输入线5远离器体外壳1的一端捻合,多个第一输入线5的捻合端连接有第二输入线6,器体外壳1的下侧面设有与检测槽连通的第二插口,第二插口内插设有连接座3,连接座3的侧面对称插设有按压杆8,按压杆8上设有放置槽,放置槽内设有防滑垫,增加使用者对按压杆8的接触摩擦力,按压杆8位于连接座3内的一端连接有连接轴9,两个连接轴9之间通过连接件铰接,两个连接轴9的一端通过回弹装置连接,连接轴9的另一端设有卡块,第二插口的内壁上设有卡槽,卡块穿过连接座3延伸至卡槽内,连接座3远离器体外壳1的一侧设有输出线4,器体外壳1的一侧设有与检测槽连通的安装口,安装口内插设有锁紧杆10,锁紧杆10穿过安装口延伸至检测槽内,检测体2上设有与锁紧杆10对应的锁孔,使得检测体2可以可以很好地卡接于检测槽内。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使用该装置,可以根据检测灯7的闪亮情况,进而可以了解输入线的连接情况,可以及时对检测体2进行相应的维修和检修,实现高效导电的效果,可以通过检测体2的可拆卸和连接座3的拆卸,使得整个装置可以及时维修和维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