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1150发布日期:2020-02-28 11:55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与电路板的夹持治具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



背景技术:

在电路板的加工制程中,例如蚀刻、清洗等湿制程,电路板通常先经由夹持治具定位,才进行加工制程。在加工制程中,常见电路板以直立的方式安装于一输送单元,以经由输送单元的带动而将电路板依预定路线移动,进而利于对电路板进行蚀刻或清洗等加工。

为了能对电路板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进行前述加工,用以承载并定位电路板的载具就相应研发出旋转式载具,以利用数个水流驱动器分别驱动旋转式载具旋转。水流驱动器是借由受到喷射水柱的冲击而被带动旋转。

然而,数个水流驱动器的转速无论如何根本无法完全相同,各水流驱动器之间彼此牵拖拉扯,造成旋转式载具在旋转过程中出现抖动或震动等现象,不利于前述加工的进行。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乃为本案发明人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被同步驱动旋转的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安装于一输送单元并被一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流体驱动,该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包括:一外框,立设于所述输送单元且被所述输送单元带动,该外框设有数个支撑组件和数个传动轮,各该传动轮分别具有一受动部;一内环框,定位有一电路板,该内环框的周缘摩擦地接触于各该支撑组件与各该传动轮而活动地结合于该外框;以及一连杆驱动结构,可转动地架设于该外框且具有一叶片部及对应各该受动部配置的数个驱动部,该连杆驱动结构经由该叶片部被所述流体冲击而连动各该驱动部同步旋转,各该驱动部同步带动各该受动部旋转,各该传动轮跟随各该受动部同步带动该内环框相对于该外框旋转。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功效:能让数个驱动部同步带动内环框相对于外框稳定旋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立设于输送单元时的前视图。

图3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依据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依据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中的部分构件的前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于移动并旋转时的前视图。

图7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于一视角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于另一视角时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00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1外框;11支撑组件;12传动轮;121受动部;13移动件;2内环框;2a内环框本体;21镂空部;22夹持件;25护环;251环段;252侧墙;253凸檐;3连杆驱动结构;31第一架体;32驱动连杆;321延伸段;33驱动部;34叶片部;35辅助叶轮;4继动结构;41第二架体;42继动连杆;43第一继动部;44第二继动部;700电路板;800喷射装置;8喷嘴;900输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和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如图1至图3以及图5和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射驱动型电路板旋转载具(以下简称旋转载具100),主要承载有电路板700并安装于输送单元900(可为输送滚轮组或输送链条等),以使旋转载具100能被喷射装置800所喷射的流体(例如水柱或能引动气流的气柱等)驱动而带动电路板700一起旋转;输送单元900则带着旋转载具100移动,以利于对电路板700进行加工。

旋转载具100包括一外框1、一内环框2以及一连杆驱动结构3,较佳地还包括有至少两个继动结构4和一护环25。

外框1立设于输送单元900,以让输送单元900带动外框1移动。外框1设有数个支撑组件11和数个传动轮12,各传动轮12可转动地枢接于外框1且皆具有一受动部121。具体而言,外框1还连接有一移动件13,以使外框1能经由移动件13而垂吊于输送单元900下方,换言之,输送单元900将能经由移动件13带动外框1移动;至于支撑组件11则可为滚轮。

内环框2具有用以收容电路板700的镂空部21。内环框2的周缘摩擦地接触于各支撑组件11与各传动轮12而活动地结合于外框1。于本实施例中,外框1为各种形状的框体,内环框2则为中间镂空的圆环状或圆盘状。

连杆驱动结构3则可转动地架设于外框1,且如图1、图2、图5和图7所示,连杆驱动结构3具有一叶片部34和数个驱动部33,各驱动部33对应各受动部121配置。具体而言,连杆驱动结构3包含一驱动连杆32以及设置于驱动连杆32上的叶片部34和各驱动部33,驱动连杆32可转动地架设于外框1,使各驱动部33能经由驱动连杆32带动而同步旋转;于本实施例中,叶片部34位于两个驱动部33之间。

各继动结构4分别配置于各驱动部33与各受动部121之间,且分别可转动地架设于外框1,使各驱动部33能经由各继动结构4同步带动各受动部121旋转。具体而言,详如图5和图7所示,每一继动结构4包含可转动地架设于外框1的一继动连杆42以及分别设置于继动连杆42两端的一第一继动部43和一第二继动部44,且第一继动部43和第二继动部44能经由继动连杆42带动而同步旋转。

借此,如图6并搭配图1、图5和图7所示,当喷射装置800所喷射的流体对连杆驱动结构3的叶片部34冲击时,将会带动驱动连杆32旋转,进而就能连动各驱动部33经由各继动结构4同步带动各受动部121旋转,前述各传动轮12则跟随各受动部121同步带动内环框2相对于外框1旋转。其中,各驱动部33是同步带动各继动结构4的第一继动部43旋转,各继动结构4的第二继动部44则经由继动连杆42的连动而同步带动各受动部121旋转。

必须说明的是,如图5和图7所示,连杆驱动结构3的驱动连杆32是可转动地跨接于两个第一架体31之间,各继动结构4是可转动地分别枢接于两个第二架体41。其中,各第一架体31、各第二架体41和各传动轮12皆同向立设于外框1的一框面(未标示组件符号),驱动连杆32和各继动连杆42则皆与外框1的同一框面彼此并排,于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杆32和各继动连杆42皆平行于外框1的同一框面。

具体而言,每一驱动部33和每一继动结构4的第一继动部43分别为能彼此啮接的一第一斜齿轮和一第二斜齿轮;每一继动结构4的第二继动部44和每一受动部121则分别为能彼此啮接的一第三斜齿轮和一第四斜齿轮,于本实施例中的各受动部121(第四斜齿轮)是同轴固接于各传动轮12。其中的每一驱动部33(第一斜齿轮)和每一第一继动部43(第二斜齿轮)是在外框1上彼此前后配置;每一第二继动部44(第三斜齿轮)和每一受动部121(第四斜齿轮)则在外框1上彼此左右配置。

在图式未绘示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省略前述的数个继动结构4不使用,并让各驱动部33能直接驱动各受动部121。如此一来,被流体冲击的叶片部34将会带动驱动连杆32旋转,进而就能连动各驱动部33直接带动各受动部121同步旋转,各传动轮12则跟随各受动部121同步带动内环框2相对于外框1旋转。

如图8所示,前述连杆驱动结构3还可包含至少一辅助叶轮35,且前述驱动连杆32还具有至少一延伸段321。延伸段321套设有辅助叶轮35而受动。如此一来,喷射装置800所喷射的流体将能对前述叶片部34和辅助叶轮35冲击,并连动各驱动部33同步旋转,从而加强带动驱动连杆32旋转的力道。

此外,再如图4并搭配图1和图5所示,内环框2的周缘还可再设置有防护用的一护环25,以使内环框2能以护环25摩擦地接触于各支撑组件11和各传动轮12。

具体而言,内环框2包含一内环框本体2a和护环25,护环25包含彼此弯折连接而形成有一弯折空间(未标示组件符号)的一侧墙252和一凸檐253,内环框本体2a的周缘则被收容于侧墙252与凸檐253之间的弯折空间内,护环25则以凸檐253固定于内环框本体2a,且侧墙252的厚度大于内环框本体2a的厚度。如此一来,内环框2就能以护环25(可为塑质)的侧墙252来摩擦地接触于各支撑组件11和各传动轮12,因此不会磨损各支撑组件11和各传动轮12。护环25还可由多个环段251彼此首尾相接成环绕状。

必须说明的是,喷射装置800包含数个喷嘴8,这些喷嘴8则朝叶片部34和辅助叶轮35喷射流体。内环框2对应镂空部21的两个相对位置分别配置有一夹持件22,以将电路板700可组卸地夹持于此两个夹持件22之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功效:借由连杆驱动结构3,各驱动部33的转速将会因为驱动连杆32的连动而完全相同,因此能让各驱动部33同步带动内环框2相对于外框1稳定旋转,进而利于对电路板700进行加工制程。

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其它功效:借由增设辅助叶轮35,以能增加受到所喷射流体的冲击面积,进而加强带动驱动连杆32旋转的力道。借由在金属质的内环框本体2a周缘增设有可为塑质的护环25,以保护非金属质的各支撑组件11和各传动轮12不会直接与内环框本体2a接触磨擦,而是改以护环25的侧墙252来与内环框本体2a接触磨擦,因此具有不会磨损支撑组件11和传动轮12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化,均理同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