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1135发布日期:2020-05-22 17:3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冷散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高温是集成电路的大敌,高温不但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烧毁。散热器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热量吸收,保证计算机部件的温度正常。散热器按照散热方式可以分为风冷、热管、水冷、半导体制冷以及压缩机制冷等等。其中,水冷散热器是指使用冷却液在水泵的带动下强制循环带走散热器的热量,与风冷相比具有安静、降温稳定、对环境依赖小等优点。

然而,现有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内一般仅设置有一个带有叶轮的水泵,而单个水泵能够带动的冷却液流量有限,从而使现有的水冷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较差。此外,当水泵失效时,该水冷散热器将无法继续正常工作,容易导致电子器件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烧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水冷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冷头,包括中心模组、第一水泵、第二水泵以及换热模组,所述中心模组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流道、第二进水流道、第一出水流道、第二出水流道、进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二水泵及所述换热模组分别安装在所述中心模组上,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中心模组之间围成有第一水腔,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中心模组之间围成有第二水腔,所述换热模组与所述中心模组之间围成有第三水腔;

所述第一进水流道及所述第二进水流道分别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水腔连通在所述第一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之间,所述第二水腔连通在所述第二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水流道之间,所述第一出水流道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三水腔连通,所述第三水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所述第一水泵用于将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引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进水流道、第一水腔、第一出水流道及第三水腔后,由所述出水口流出;

所述第二水泵用于将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引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进水流道、第二水腔、第二出水流道及第三水腔后,由所述出水口流出;

所述换热模组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三水腔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头,通过两个水泵(第一水泵及第二水泵)带动冷却液流动,使冷却液可在两个水泵的作用下由进水口流入所述水冷头内。之后,一部分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第一进水流道流入所述第一水腔内,再经所述第一出水流道流至所述第三水腔内;另外一部分冷却液在所述第二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第二进水流道流入所述第二水腔内,再经所述第二出水流道流至所述第三水腔内。进入所述第三水腔内的冷却液由换热模组对其进行换热,最后由出水口流出。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头采用两个水泵,使得冷却液的总流量增加,从而可有效增强水冷头及包含有该水冷头的水冷散热器的冷却效果。此外,即使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头中的其中一个水泵失效,另一个水泵仍可正常工作,有效防止因单个水泵失效导致水冷散热器无法正常工作,从而致使cpu烧坏现象的发生。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均为叶轮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叶轮位于所述第一水腔内,所述第二水泵的叶轮位于所述第二水腔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泵的叶轮与所述第二水泵的叶轮相对独立转动。

可选地,所述中心模组包括中心体以及分隔片,所述中心体包括中心体本体,所述中心体本体包括本体中部、第一管段以及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本体中部相接,所述本体中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安装槽,所述第一通孔连接在所述安装槽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内腔之间,所述第二通孔连接在所述安装槽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管段的内腔之间;

所述分隔片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并将所述安装槽的内腔分割成第一分腔以及第二分腔,所述第一进水流道由所述第一分腔与所述第一通孔组成,所述第二进水流道由所述第二分腔与所述第二通孔组成;

所述第一水泵安装在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水泵安装在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上;

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二管段上。

可选地,所述中心体还包括基座,所述中心体本体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基座上。

可选地,所述中心模组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导流槽以及导流孔,所述导流槽用于使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流道及所述第二进水流道连通,所述导流孔用于使所述第三水腔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水冷头还包括外盖,所述外盖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中心体本体、所述第一水泵以及所述第二水泵位于所述外盖内。

可选地,所述换热模组包括安装板以及换热件,所述换热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水腔内,所述换热件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三水腔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可选地,所述换热件为泡沫铜,所述安装板为铜板,所述泡沫铜焊接在所述铜板上。

可选地,所述水冷头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接头以及安装在所述出水口的出水接头。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冷散热器,其包括水箱、进水管、出水管以及上述的水冷头,所述进水管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出水口与所述水冷头的进水口之间,所述出水管连接在所述水箱的进水口与所述水冷头的出水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水冷散热器为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上述的水冷散热器。

可选地,所述电子器件还包括cpu以及用于对所述cpu进行散热的cpu散热器,所述水箱固定连接在所述cpu散热器上,所述水箱内的冷却液用于对所述cpu散热器进行冷却。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为计算机或服务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去掉外盖后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去掉外盖后的另一角度部分拆解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去掉外盖后的爆炸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第二叶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中心体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分隔片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换热模组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分隔片与中心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分隔片与中心体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去掉换热模组后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的工作原理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水冷头;

1、中心模组;11、中心体;111、中心体本体;1111、本体中部;11111、第一通孔;11112、第二通孔;11113、安装槽;11114、卡接槽;1112、第一管段;1113、第二管段;112、基座;113、第一出水流道;114、第二出水流道;115、进水口;116、出水口;117、注液口;118、第一进水流道;119、第二进水流道;12、分隔片;121、第一凹槽;122、第二凹槽;123、分隔本体;124、分隔板;125、卡接块;126、挡板;13、导流板;131、导流槽;132、导流孔;133、防溢槽;134、间隙;

2、第一水泵;21、第一水泵的叶轮;211、第一连接端;212、第一流水端;2121、第一进水孔;2122、第一出水孔;22、第一水泵的驱动组件;221、第一控制板;222、第一定子;223、第一转轴;224、第一壳体;

3、第二水泵;31、第二水泵的叶轮;311、第二连接端;312、第二流水端;3121、第二进水孔;3122、第二出水孔;32、第二水泵的驱动组件;321、第二控制板;322、第二定子;323、第二转轴;324、第二壳体;

4、换热模组;41、安装板;42、换热件;

5、第一水腔;

6、第二水腔;

7、第三水腔;

8、外盖;

91、进水接头;92、出水接头;

10、密封塞;

200、水箱;201、水箱的出水口;202、水箱的进水口;

300、进水管;400、出水管;

500、cpu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冷散热器,包括水箱200、进水管300、出水管400以及所述水冷头100,所述进水管300连接在所述水箱200的出水口201与所述水冷头100的进水口115之间,所述出水管400连接在所述水箱200的进水口202与所述水冷头100的出水口116之间。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100,包括中心模组1、第一水泵2、第二水泵3以及换热模组4,所述中心模组1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流道118、第二进水流道119、第一出水流道113、第二出水流道114、进水口115以及出水口116,所述第一水泵2、所述第二水泵3及所述换热模组4分别安装在所述中心模组1上,所述第一水泵2与所述中心模组1之间围成有第一水腔5,所述第二水泵3与所述中心模组1之间围成有第二水腔6,所述换热模组4与所述中心模组1之间围成有第三水腔7。

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及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分别与所述进水口115连通,所述第一水腔5连通在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之间,所述第二水腔6连通在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与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之间,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分别与所述第三水腔7连通,所述第三水腔7与所述出水口116连通。

所述第一水泵2用于将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115引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第一水腔5、第一出水流道113及第三水腔7后,由所述出水口116流出。

所述第二水泵3用于将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115引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第二水腔6、第二出水流道114及第三水腔7后,由所述出水口116流出。

所述换热模组4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三水腔7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冷头100,通过两个水泵(所述第一水泵2及所述第二水泵3)带动冷却液流动,使冷却液可在两个水泵的作用下由进水口115流入所述水冷头100内。之后,一部分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水泵2的作用下经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流入所述第一水腔5内,再经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流至所述第三水腔7内;另外一部分冷却液在所述第二水泵3的作用下经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流入所述第二水腔6内,再经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流至所述第三水腔7内。进入所述第三水腔7内的冷却液由换热模组4对其进行换热,最后由出水口116流出。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头100采用两个水泵,使得冷却液的总流量增加,从而可有效增强水冷头100及包含有该水冷头100的水冷散热器的冷却效果。此外,即使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头100中的其中一个水泵失效,另一个水泵仍可正常工作,有效防止因单个水泵(所述第一水泵2或所述第二水泵3)失效导致水冷散热器无法正常工作,从而致使cpu烧坏现象的发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水泵2及所述第二水泵3相对设置在所述中心模组1的两侧,以分别带动冷却液流动,同时减小所述第一水泵2与所述第二水泵3之间的干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水泵2和所述第二水泵3均为叶轮泵,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位于所述第一水腔5内,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位于所述第二水腔6内。

当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进行转动时,所述第一水腔5内原有的冷却液将沿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的转动方向流动,带动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115经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流入所述第一水腔5内,并将所述第一水腔5内原有的冷却液经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流至所述第三水腔7内,由所述换热模组4对其进行冷却,再由所述出水口116流出。

当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进行转动时,所述第二水腔6内原有的冷却液将沿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的转动方向流动,带动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115经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流入所述第二水腔6内,并将所述第二水腔6内原有的冷却液部分经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流至所述第三水腔7内,由所述换热模组4对其进行冷却,再由所述出水口116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与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相对独立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的水冷头100中的第一水泵2及第二水泵3可独立于工作,以使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与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可相对独立转动,可互为备用,即使水冷头100中的其中一个水泵失效,另一个水泵仍可正常工作,有效防止因单个水泵失效导致水冷散热器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的发生,从而延长电子器件的散热器的寿命,防止cpu烧坏。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15所示,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包括第一连接端211以及第一流水端212,所述第一流水端212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孔2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进水孔2121连通的第一出水孔2122,所述第一连接端211安装在所述第一水泵2的驱动组件22上,所述第一流水端212转动连接在所述中心模组1上,所述第一进水孔2121与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孔2122与所述第一水腔5连通。

所述第一水泵2的驱动组件22工作时,通过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11之间的连接,带动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整体进行转动。而冷却液流入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后,将先流入与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连通的所述第一进水孔2121内,再在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由所述第一出水孔2122甩出至所述第一水腔5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水泵2的驱动组件22可选用电机。具体地,所述第一水泵2的驱动组件22包括第一控制板221、第一定子222、第一转子(图未示)、第一转轴223以及第一壳体224,所述第一定子22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224上,所述第一转子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224上,所述第一转子与所述第一转轴2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224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心模组1上,所述第一控制板22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224上背向所述中心模组1的一侧,所述第一控制板221与所述第一定子222的线圈电连接。

所述第一水泵2的驱动组件22工作时,所述第一控制板221向所述第一定子222的线圈输送电流,所述第一转子可相对所述第一定子222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转轴223转动,从而使与所述第一转轴223固定连接的第一水泵2的叶轮21进行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为使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能更好地随所述第一转轴223转动,并使所述第一水泵2的效果更好,可使所述第一转轴223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包括第二连接端311以及第二流水端312,所述第二流水端312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孔3121以及与所述第二进水孔3121连通的第二出水孔3122,所述第二连接端311安装在所述第二水泵3的驱动组件32上,所述第二流水端312转动连接在所述中心模组1上,所述第二进水孔3121与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3122与所述第二水腔6连通。

所述第二水泵3的驱动组件32工作时,通过与所述第二连接端311之间的连接,带动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整体进行转动。而冷却液流入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后,将先流入与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连通的所述第二进水孔3121内,再在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由所述第二出水孔3122甩出至所述第二水腔6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二水泵3的驱动组件32也可选用电机。具体地,所述第二水泵3的驱动组件32包括第二控制板321、第二定子322、第二转子(图未示)、第二转轴323以及第二壳体324,所述第二定子32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壳体324上,所述第二转子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壳体324上,所述第二转子与所述第二转轴3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32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324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心模组1上,所述第二控制板32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壳体324上背向所述中心模组1的一侧,所述第二控制板321与所述第二定子322的线圈电连接。

所述第二水泵3的驱动组件32工作时,所述第二控制板321向所述第二定子322的线圈输送电流,所述第二转子可相对所述第二定子322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转轴323转动,从而使与所述第二转轴323固定连接的第二水泵3的叶轮31进行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为使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能更好地随所述第二转轴323转动,并使所述第二水泵3的效果更好,可使所述第二转轴32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图8及图12至图15所示,所述中心模组1包括中心体11以及分隔片12,所述中心体11包括中心体本体111,所述中心体本体111包括本体中部1111、第一管段1112以及第二管段1113,所述第一管段1112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管段111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本体中部1111相接,所述本体中部11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111、第二通孔11112以及安装槽11113,所述第一通孔11111连接在所述安装槽11113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管段1112的内腔之间,所述第二通孔11112连接在所述安装槽11113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管段1113的内腔之间。

所述分隔片12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1113内并将所述安装槽11113的内腔分割成第一分腔以及第二分腔,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由所述第一分腔与所述第一通孔11111组成,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由所述第二分腔与所述第二通孔11112组成,使冷却液可流入至所述第一水腔5及所述第二水腔6内。

所述第一水泵2安装在所述第一管段1112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一水腔5由所述第一水泵2、所述第一管段1112以及所述本体中部1111朝向所述第一管段1112一侧的表面围成。

所述第二水泵3安装在所述第二管段1113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水腔6由所述第二水泵3、所述第二管段1113以及所述本体中部1111朝向所述第二管段1113一侧的表面围成。

为使所述第一水腔5及所述第二水腔6内的冷却液流出,可将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1112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设置在所述第二管段1113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水泵2及所述第二水泵3相对设置在所述中心模组1的两侧时,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的旋转轴线及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的旋转轴线平行,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分隔片12垂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2所示,所述分隔片12上设置有互不连通的第一凹槽121与第二凹槽122,所述第一凹槽121通过所述第一分腔与所述第一通孔11111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所述第二凹槽122通过所述第二分腔与所述第二通孔11112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2所示,所述分隔片12包括分隔本体123以及分隔板124,所述分隔本体123呈“u”形,所述分隔本体123的开口与所述进水口115连通,所述分隔板124固定连接在所述分隔本体123的内侧壁上,以在所述分隔片12上形成所述第一凹槽121与第二凹槽122。

冷却液将由所述分隔本体123的开口分别进入所述第一凹槽121及所述第二凹槽122内,再分别流入至第一水腔5及所述第二水腔6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分隔片12还包括卡接块125,所述卡接块125与所述分隔本体123相接并位于所述分隔本体123的开口的边缘。所述本体中部1111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块125形状适配的卡接槽11114,所述卡接块125卡接在所述卡接槽11114内,以进一步稳定所述分隔片12与所述中心体11之间的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中心体11还包括基座112,所述中心体本体111安装在所述基座112上,所述进水口115及所述出水口116设置在所述基座112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10所示,所述中心模组1还包括导流板13,所述导流板13安装在所述基座112上,所述导流板13上设置有导流槽131以及导流孔132,所述导流槽131用于使所述进水口115与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及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连通,以保证冷却液可由所述进水口115流入至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及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内。所述导流孔132用于使所述第三水腔7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连通,以保证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内的冷却液可流入至所述在所述第三水腔7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10所示,所述导流板13上还设置有防溢槽133,所述防溢槽133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连通,所述导流孔132位于所述防溢槽133的槽底。

当冷却液经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流入所述防溢槽133后,可经过位于所述防溢槽133的槽底的导流孔132使冷却液流入至所述第三水腔7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0所示,为保证由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流出的冷却液可直接流入所述防溢槽133,并防止冷却液经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流出时向所述导流槽131所在方向流动。所述分隔片12还包括挡板126,所述挡板126与所述分隔本体123相接,所述挡板126位于所述卡接块125背向所述分隔本体123的开口的一侧,所述挡板126抵接在所述防溢槽133的内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为对所述中心体本体111、所述第一水泵2及所述第二水泵3进行保护,所述水冷头100还包括外盖8,所述外盖8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112上,所述中心体本体111、所述第一水泵2以及所述第二水泵3位于所述外盖8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11所示,所述换热模组4包括安装板41以及换热件42,所述换热件42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板41上且位于所述第三水腔7内,所述换热件42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三水腔7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11所示,所述换热件42为泡沫铜,所述安装板41为铜板,所述泡沫铜焊接在所述铜板上,以使所述泡沫铜与所述铜板之间可进行导热,更好地提高冷却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的旋转轴线及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的旋转轴线均与所述泡沫铜所在的平面平行。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泡沫铜安装在所述导流板13的正下方,以使由所述导流孔132流出的冷却液可直接流至所述泡沫铜上,以提高冷却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为方便将所述水冷头100接入至所述水冷散热器内,所述水冷头100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进水口115的进水接头91以及安装在所述出水口116的出水接头9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中心体11上还设置有注液口117,用户可在所述水冷头100使用前,通过所述注液口117向所述水冷头100内预先注入冷却液,待注满冷却液后通过一密封塞10对所述注液口117进行封堵,防止所述中心体11内冷却液由所述注液口117溢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冷散热器为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冷散热器及所述水冷头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所述水冷散热器工作时,所述水冷头100内的第一水泵2及第二水泵3工作,带动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及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转动,从而带动冷却液由所述水箱200依次经所述水箱200的出水口201、所述进水管300及所述水冷头100的进水口115流入所述水冷头100内。

进入所述水冷头100内的冷却液一部分依次经所述第一进水流道118、所述第一水腔5、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13及所述导流板13的导流孔132流入所述第三水腔7内;另一部分依次经所述第二进水流道119、所述第二水腔6、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14及所述导流板13的导流孔132流入所述第三水腔7内。

流入所述第三水腔7内的冷却液经所述泡沫铜进行冷却,之后经所述导流板13与所述泡沫铜之间的间隙134(如图9所示)由所述出水口116流出所述水冷头100。

流出所述水冷头100的已冷却的冷却液经所述出水管400及所述水箱200的进水口202流回至所述水箱200内,以使所述水箱200对电子器件进行降温。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水冷散热器,还包括cpu以及用于对所述cpu进行散热的cpu散热器500,所述水箱200固定连接在所述cpu散热器500上,所述水箱200内的冷却液用于对所述cpu散热器500进行冷却。

在将所述水冷散热器安装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时,可使所述第一水泵2的叶轮21的中轴线不与电子设备的cpu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水泵3的叶轮31不与电子设备的cpu所在的平面垂直,以更好地实现冷却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为计算机或服务器。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冷散热器及水冷头100可应用于计算机或服务器行业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