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85486发布日期:2021-03-16 22:5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散热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散热结构,尤指一种散热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因运转而产生高温的设备,例如处理器、显示适配器gpu、变压器等,均会采用散热效率较高的鳍片式散热设备进行散热,此种散热设备主要是由多片的散热鳍片组装而成,各散热鳍片之间保留固定距离的散热空间,可利用空气对流让温度快速降低,此种散热设备虽具有高效率的散热效果,然而散热鳍片数量多时其整体重量较重,同时因空气流动方向仅只有单向路径,因此无法让散热效果更提升。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各散热鳍片界定的通孔以及通孔与流动空间之间的对流,借此增加气流速率,使热气不易囤积可快速排出,达到提升散热结构的散热效能,同时各散热鳍片设有多个通孔也间接降低整体成品重量。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散热改良结构,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各散热鳍片间设置一供空气流动的流动空间,各散热鳍片设置至少一与该流动空间连通的通孔。

其中该散热鳍片上的通孔为多个。

其中一散热鳍片上的各通孔对应至邻近的该散热鳍片上的各通孔部分重叠。

其中一散热鳍片上的各通孔对应至邻近的该散热鳍片上的各通孔不重叠。

其中该散热鳍片上该通孔的空气流方向与该流动空间空气流通方向互为垂直。

其中该散热鳍片上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

通过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散热器重量较重以及空气流通方向单一的问题加以突破,本实用新型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同时减少整体成品的重量,达到实用性与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a-a剖面线的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相邻散热鳍片上各通孔部分重叠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相邻散热鳍片上各通孔完全重叠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相邻散热鳍片上各通孔不重叠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散热结构、10-散热鳍片、100-通孔、12-流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借由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一”、“两”、“上”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散热改良结构,主要由多个散热鳍片10组成散热结构1,各散热鳍片10间设置一供空气流动的流动空间12,各散热鳍片10设置至少一与流动空间12连通的通孔100。

一并参考图3所示,为图1a-a剖面线的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由图中可知,在散热鳍片10上通孔100的空气流方向与流动空间12空气流通方向互为垂直,由箭头方向可知,整个散热结构1中的散热鳍片10除了横向连通的流动空间12具有气体流动效果外,再搭配散热鳍片10上所形成的通孔100采纵向且与流动空间12连通,因此大幅提升气体流通的效率,相对提升散热效果,除此之外,各散热鳍片10设有多个通孔100也间接降低整体成品重量。

一并参考图4、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相邻散热鳍片上各通孔部分重叠的状态示意图、相邻散热鳍片上各通孔完全重叠的状态示意图及相邻散热鳍片上各通孔不重叠的状态示意图。图4中可知,由散热结构1侧向可知,每一片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与相邻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采取部分重叠,也就是重叠的部分可以看穿到后方结构,因此部分空气可直接直线的穿越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借此提升排热效率。另外,在图5中,每一片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与相邻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采取完全重叠,也就是整个通孔100可以完全看穿到后方结构而不被遮蔽,因此空气可完全直接以直线方式完整穿越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图6则是在每一片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与相邻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采取不重叠,也就是散热鳍片10的通孔100无法看穿到后方结构,因此流通的空气无法直接以直线方式穿越各散热鳍片10中的通孔100,则采用迂回方式即可,依旧可大幅提升气体流通的效率,相对提升散热效果,上述的各散热鳍片10设有多个通孔100均可降低整体成品重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散热鳍片10上的通孔100,可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本案实施例是以圆形为范例作叙述。

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项技艺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后述申请专利范围所列。



技术特征:

1.一种散热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散热鳍片,各散热鳍片间设置一供空气流动的流动空间,各散热鳍片设置至少一与该流动空间连通的通孔,且各散热鳍片上的各通孔对应至邻近的该散热鳍片上的各通孔部分重叠或者不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鳍片上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散热改良结构,主要由多个散热鳍片组成散热结构,各散热鳍片间设置一供空气流动的流动空间,各散热鳍片设置至少一与该流动空间连通的通孔,借此增加气流速率,使热气不易囤积可快速排出,达到提升散热结构的散热效能,同时各散热鳍片设有多个通孔也间接降低整体成品重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东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东茂
技术研发日:2020.05.13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