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框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5079发布日期:2022-05-26 11:37阅读:64来源:国知局
边框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边框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5g时代,为了保障电子设备中信号的有效传导,电子设备的金属边框通常分作数段,以避免形成封闭的金属回路,从而阻断信号传导。目前,采用注塑的方式实现相邻边框的连接。然而,在成型后由于树脂的收缩会导致开裂和弯曲,从而影响边框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边框,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边框,包括框体组件,所述框体组件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边框还包括连接件,所述第一框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二框体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框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一框体的第二连接端,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卡合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部内嵌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所述卡合部组件包括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第三卡合部和第四卡合部,所述框体组件为金属材料,所述连接件为非金属材料。
5.可选地,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为凸柱,所述第三卡合部和第四卡合部为凹槽。
6.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部分端面分别凹陷形成一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内连接有一凸台,所述凸台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一所述台阶部形成一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四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连接板容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连接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深,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二端面的一顶面与两个所述台阶部形成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填充有第一塑料层。
7.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台阶部形成第三限位槽,两个所述第三限位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第四限位槽,所述第四限位槽内填充有第二塑料层。
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设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之间,所述第一部的末端垂直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包括两个连接端面和三个侧端面,两个所述连接端面相对设置,三个所述连接端面均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端面之间且首尾连接,两个所述连接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端面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面接触,三个所述侧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面形成第五限位槽,所述第五限位槽内填充有第三塑料层。
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通孔内填充有第四塑料层。
10.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端面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面分别设置有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设置于所述凹孔内。
11.可选地,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四卡合部为凹槽,所述凹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底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所述凹槽还包括侧开口和顶端开口,所述顶端开口相对所述底壁设置,所述顶端开口和所述侧开口分别与所述凹槽不同侧连通,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为凸柱,所述侧开口用于分别供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插入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四卡合部,所述凸柱包括至少一凸面,所述凸面用于相对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设置,并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分别在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四卡合部内形成过盈配合。
12.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边框还包括紧固钉,所述紧固钉固定于所述连接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
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边框。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框体组件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解决了注塑拉接导致的开裂和弯曲问题,从而提高边框的强度和直线度,且,金属的边框组件通过非金属连接件连接,对信号传导阻断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述的边框的框体组件和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18.图3为图1所述边框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1所述的框体组件和连接件卡接后的示意图;
20.图5为图1所述的框体组件和连接件卡接后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21.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图6所述的边框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图6所述的边框的框体组件和连接件卡接后的示意图;
24.图9为图6所述的边框的过盈配合示意图。
2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6.边框100
27.连接件20
28.连接板22
29.卡合部组件24
30.第一卡合部242
31.第二卡合部244
32.第一连接部26
33.第一部262
34.第二连接端面2622
35.第一侧端面2624
36.第二侧端面2626
37.第二部264
38.连接端面2642
39.第一侧端面2644
40.第二侧端面2646
41.第三侧端面2648
42.第一通孔28
43.框体组件40
44.第一框体42
45.第一连接端422
46.台阶部424
47.凸台426
48.第一端面4262
49.第二端面4264
50.第一限位槽428
51.第三卡合部430
52.第三限位槽432
53.第二框体44
54.第二连接端442
55.台阶部444
56.凸台446
57.第一端面4462
58.第二端面4464
59.第一限位槽448
60.第四卡合部450
61.第三限位槽452
62.第二限位槽60
63.第四限位槽70
64.第二塑料层72
65.第五限位槽80
66.第三塑料层82
67.第六限位槽90
68.边框200
69.连接件30
70.连接板32
71.卡合部组件34
72.第一卡合部342
73.凸面3422
74.第二卡合部344
75.凸面3442
76.第一连接部36
77.第二连接部38
78.第二通孔310
79.紧固钉312
80.框体组件50
81.第一框体52
82.第一连接端522
83.第三卡合部524
84.第一侧壁5242
85.底壁5244
86.第二侧壁5246
87.第一侧开口5248
88.第二侧开口5249
89.凹孔526
90.连接孔528
91.第二框体54
92.第二连接端542
93.第四卡合部544
94.第一侧壁5442
95.底壁5444
96.第二侧壁5446
97.第一侧开口5448
98.第二侧开口5449
99.连接孔548
具体实施方式
100.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10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02.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变化时,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103.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
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104.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边框100,参照图1至5,所述边框100包括连接件20和框体组件40。所述框体组件40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框体42和第二框体44。所述第一框体42包括邻近所述第二框体44的第一连接端422,所述第二框体44包括邻近所述第一框体42的第二连接端442。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2,所述连接件20包括连接板22,所述连接板2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6和卡合部组件24,所述第一连接部26内嵌于所述第一连接端4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442之间。所述卡合部组件24包括第一卡合部242和第二卡合部244,所述第一卡合部2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24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6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4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442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2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244卡合的第三卡合部430和第四卡合部450,使得所述第一框体42和所述第二框体44与所述连接件20相互卡合固定。
106.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2,所述第一卡合部2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244为凸柱,具体为圆柱体凸柱,且所述第一卡合部2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244轴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卡合部430和所述第四卡合部450为凹槽,具体为通孔。
107.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242和/或所述第二卡合部244为凹槽,相应的所述第三卡合部430和/或所述第四卡合部450为凸柱。
108.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1,所述第一连接端4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442的部分端面分别凹陷形成台阶部424和台阶部444,所述台阶部424内连接有一凸台426,所述台阶部444内连接有一凸台446。所述凸台42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4262和第二端面4264。所述凸台44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4462和第二端面4464。所述第二端面4264与所述台阶部424的内侧壁围设形成第一限位槽428。所述第二端面4464与所述台阶部444的内侧壁围设形成第一限位槽448。所述第三卡合部430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4264上,当所述第三卡合部430为凹槽时,所述第三卡合部430还可进一步贯穿第一端面4262。所述第四卡合部450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4464上,当所述第四卡合部450为凹槽时,所述第四卡合部450还可进一步贯穿第一端面4462。所述连接板22容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428和所述第一限位槽448,且所述连接板2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槽428和所述第一限位槽448的槽深。所述连接板22远离所述第二端面4264和所述第二端面4464的一顶面与一所述台阶部424和一所述台阶部444形成第二限位槽60(参照图4)。所述第二限位槽60内填充有第一塑料层(图未示出)。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框体组件40通过所述第一塑料层连接,进一步保证了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框体组件40的连接强度。
109.上述第一塑料层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填充。
110.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述第一端面4262与所述台阶部424形成一第三限位槽432,所述第一端面4462与所述台阶部444形成一第三限位槽452。所述第三限位槽432和所述第三限位槽45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6形成第四限位槽70,所述第四限位槽70内填充有第二塑料层72(参照图1),所述第二塑料层72的设置,进一步加强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框体组件40的连接强度。
111.所述第二塑料层72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形成。
112.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3,所述第一连接部26包括第一部262和第二部264。所述第一部262设于所述第一卡合部2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244之间,所述第一部262的末端垂直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部264。所述第二部264包括两个连接端面2642,第一侧端面2644,第二侧端面2646和第三侧端面2648。两个所述连接端面2642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端面2644,所述第二侧端面2646和所述第三侧端面2648均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端面2642之间且首尾连接。所述第一侧端面2644,所述第二侧端面2646和所述第三侧端面2648与所述第一连接端4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442的端面形成第五限位槽80(参照图4和图5),所述第五限位槽80内填充有第三塑料层82(参照图1)。上述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框体组件40的连接强度,同时使得所述第二部264上的塑料层厚度较小,减少因为塑料成型中产生的缩水问题,减少凹痕提高品质良率。
113.上述第三塑料层82可以通过注塑成型。
11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264与所述第一连接端4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442卡合,不形成限位槽。
115.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端面2644或所述第二侧端面2646或所述第三侧端面2648与所述第一连接端4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442的端面形成限位槽。
116.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端面2644,所述第二侧端面2646,和所述第三侧端面2648的任意两个侧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4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442形成限位槽。
117.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第一部262包括一个第一连接端面(图中未标示),两个第二连接端面2622,第一侧端面2624和第二侧端面2626,两个第二连接端面26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面与所述连接板22连接,所述第一侧端面2624远离所述第二部264设置,所述第二侧端面2626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端面设置。参照图4和图5,所述第一侧端面2624和所述第二侧端面2626与所述凸台426和所述凸台446形成第六限位槽90,所述第六限位槽90内填充有第五塑料层(图中未标示)。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加强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框体组件40的连接强度。
118.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2至图5,所述第一连接部26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8,所述第一通孔28连通所述连接板22和所述第一连接部26,所述第一通孔28内填充有第四塑料层(图中未标示),通过所述第一通孔28的设置增加了注塑包胶中的塑脂含量,从而加固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框体组件40的连接强度。
119.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塑料层与所述第一塑料层和所述第二塑料层72连接,且可以一体成型。
120.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塑料层与所述第一塑料层或所述第二塑料层72连接。
121.上述边框100的组装方法为:所述边框100的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框体组件40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242,所述第二卡合部244,所述第三卡合部430,所述第四卡合部450的卡合实现连接,进一步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形成包覆所述台阶部424,所述台阶部444和所述连接件20的塑料层(参照图1),从而更进一步的保证所述边框100的连接强度。
122.本技术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边框200,参照图6至9,包括连接件30和框体组件50。所述框体组件50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框体52和第二框体54。所述第一框体52包括邻近
所述第二框体54的第一连接端522,所述第二框体54包括邻近所述第一框体52的第二连接端542。所述连接件30包括连接板32,所述连接板3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6和卡合部组件34。所述第一连接部36内嵌于所述第一连接端5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542之间。所述卡合部组件34包括第一卡合部342和第二卡合部344,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6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5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542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第二卡合部344卡合的第三卡合部524和第四卡合部544,使得所述第一框体52,所述第二框体54和所述连接件30卡合连接。
123.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7,所述连接件30还包括第二连接部38。作为具体的示例,所述第一连接部36的轴向与所述连接板32的连接面近似垂直。所述第二连接部38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6的相对两侧。作为具体的示例,所述第二连接部38与所述连接板32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5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542的端面分别设置有凹孔526,所述第二连接部38转动设置于所述凹孔526内。通过第二连接部38的设置能够提高边框的直线度。
1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38为光滑圆柱体,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38包括但不限于圆锥体,所述第二连接部38的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25.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7,所述第二连接部38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的两端面间的距离h1小于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分别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38的端面间的距离h2,这样的设置,保证直线度的同时便于卡接。
126.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6和图7,所述第三卡合部524和所述第四卡合部544为凹槽。所述第三卡合部52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5242,底壁5244和第二侧壁5246,所述第一侧壁5242和所述第二侧壁5246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卡合部524还包括第一侧开口5248和第二侧开口5249和顶端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顶端开口相对所述底壁5244设置,所述顶端开口,所述第一侧开口5248,所述第二侧开口5249分别与所述凹槽的不同侧连通。所述第一侧开口5248和所述第二侧开口5249供所述第一卡合部342插入。
127.作为具体的示例,所述第四卡合部5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5442,底壁5444和第二侧壁5446,所述第一侧壁5442和所述第二侧壁5446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卡合部544还包括第一侧开口5448和第二侧开口5449和顶端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顶端开口相对所述底壁5444设置,所述顶端开口,所述第一侧开口5448,所述第二侧开口5449分别与所述凹槽的不同侧连通。所述第一侧开口5448和所述第二侧开口5449供所述第二卡合部344插入。
128.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为凸柱,所述凸柱包括至少一凸面。作为具体的示例,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包括一个凸面34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面3422用于相对所述第二侧壁5246设置。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面3422用于相对所述第一侧壁524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包括一个凸面3422,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包括两个凸面3422,两个所述凸面3422相对设置。
129.作为具体的示例,作为具体的示例,所述第二卡合部344包括一个凸面34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面3442用于相对所述第一侧壁5442设置。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面3442用于相对所述第二侧壁5446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合部344包括一个凸面3442,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合部344包括两个凸面3442,两个所述凸面3442相对设置。
130.通过所述凸面3422和所述凸面3442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
卡合部344分别在所述第三卡合部524内形成过盈配合,过盈配合的示意如图9所示。
131.过盈配合增强卡紧强度,侧开口的设置便于所述连接件30和所述框体组件50的组装(参照图8)。
132.通过上述过盈配合,增强了所述连接件30和所述框体组件50的连接强度。组装时,参照图8,将所述连接件30置于所述框体组件50的一侧,将所述第二连接部38卡进两个所述凹孔526中,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第二卡合部344置于所述第三卡合部524和所述第四卡合部544的外侧,旋转所述连接板32,所述第一卡合部342沿着所述第一侧开口5248卡进所述第三卡合部524中,相应的,所述第二卡合部344沿着所述第一侧开口5448卡进所述第四卡合部544,所述凸面3422和所述第一侧壁5242,所述第二侧壁5246的过盈配合,所述凸面3442和所述第一侧壁5442,所述第二侧壁5446的过盈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三卡合部524的卡合,实现所述第二卡合部344和所述第四卡合部544的卡合。拆解时,可以将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分别从所述第一侧开口5248,所述第一侧开口5448旋出,也可以将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分别从所述第二侧开口5249,所述第二侧开口5449旋出。当然组装时,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也可以沿着所述第二侧开口5249和所述第二侧开口5449旋入。
133.作为具体的示例,参照图6,所述连接板3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通孔3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310的数量为两个,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6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5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542分别设置有连接孔528和连接孔548。所述边框200还包括紧固钉312,所述紧固钉312包括但不限于销钉和螺钉。通过所述紧固钉312固定于所述连接孔528,所述连接孔548和所述第二通孔310内。提供一种通过紧固钉312加固所述连接件30和所述框体组件50的方式。
1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所述第二卡合部344为凸柱,所述第三卡合部524和所述第四卡合部544为凹槽。
135.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342和/或所述第二卡合部344为凹槽,相应的所述第三卡合部530和/或所述第四卡合部550为凸柱。
136.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柱包括但不限于椎体。
137.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42,所述第一框体52,所述第二框体44,和所述第二框体54的截面为凸形结构。
138.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42,所述第一框体52,所述第二框体44和所述第二框体54为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和镁铝合金,所述连接件20和所述连接件30为非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包括pc材料,abs材料,pc+abs材料。通过这样的设置,金属框体间不形成封闭回路,从而边框对电子设备的信号传导阻断影响较小。
13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图未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边框100或边框200。
140.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或是电脑。
14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