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9557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盘状记录媒体中进行记录和/或重放的便携式盘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可携带移动CD等的盘状记录媒体有进行记录或重放的便携装置。
这样的便携式盘装置具有外壳,构成外装;容纳凹部,设置在外壳上;卡紧部,设置在容纳凹部,可拆装地安装并旋转驱动盘状记录媒体;以及开闭盖,开闭容纳凹部;其中,以旋转安装在卡紧部的盘状记录媒体同时进行记录重放的结构为多。
作为该种便携式盘装置,有如下提案所述开闭盖中设置容纳保持备用盘状记录媒体的容纳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也有如下提案设置推出部件,通过手动操作使所述容纳部中容纳的备用盘状记录媒体从容纳部移动并安装在卡紧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7379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037310号公报所述的现有装置中盘状记录媒体的交换如下进行。
首先,用一只手保持住外壳,另一只手开启开闭盖,接着用这只手从卡紧部取出盘状记录媒体,将该取出的盘转记录媒体放入用户的口袋,或放在身边的物体上。之后,用这只手从容纳部取出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并安装在卡紧部,而且,用这只手将先取出的盘状记录媒体容纳到容纳部并盖紧开闭盖。
因此,上述现有装置中,由于无法避免将从卡紧部取出的盘状记录媒体装入口袋或放置到物体上的情况,所以恐怕盘状记录媒体上附着灰尘或划伤。而且,没有口袋或者放置盘状记录媒体的物体的情况下,产生难以交换盘状记录媒体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盘装置在盘状记录媒体的交换时可靠地使盘状记录媒体避免污损,同时有利于盘状记录媒体的交换操作的简易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便携式盘装置具备外壳,构成外装;盘安装部,可拆装地保持所述外壳内设置的盘状记录媒体;以及记录重放部,对于所述盘安装部中安装的所述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在所述外壳上保持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盘临时固定部,在所述盘临时固定部保持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状态下,该保持处以外的地方从所述外壳分隔。
因此,按照本发明,可以使从盘安装部取出的盘状记录媒体卡紧保持在外壳的盘临时固定部,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在盘状记录媒体的交换时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面上附着灰尘或者划伤,而且,也可以简易地进行盘状记录媒体的交换操作。


图1是从前方看作为实施例1的便携式盘装置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用镜头盖覆盖镜头前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面看图1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用户拍摄自己的自拍时的说明图。
图5是备用盘容纳部的说明图。
图6表示备用盘容纳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备用盘容纳部的要部的说明图。
图8是盘临时固定部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摄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10是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盘临时固定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通过在外壳上设置盘临时固定部,来实现可靠防止盘状记录媒体污损,同时使盘状记录媒体的交换简易化的目的。
(实施例1)接下来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1图1是从前方看作为实施例1的便携式盘装置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中用镜头盖覆盖镜头前面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面看图1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用户拍摄自己的自拍时的说明图,图5是备用盘容纳部的说明图,图6表示备用盘容纳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备用盘容纳部的要部的说明图,图8是盘临时固定部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摄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10是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装置100进行静止图像以及活动图像等的图像信息的记录重放,以及声音信息的记录重放的数字式照相机,例如通过在由CD-R、CD-RW、DVD-R、DVE-RAM、DVD-RW、DVD+RW等的光盘组成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照射光束,同时检测来自所述记录面的反射光,来对于所述记录面进行所述图像信息或声音信息的记录重放。
如图1、图5所示,摄像装置100具备外壳102,构成外装;盘安装部104(卡紧部),设置在外壳102内,可拆装地保持盘状记录媒体D;记录重放部106,对于盘安装部104中安装的盘状记录媒体D进行记录和/或重放;以及盘临时固定部108。
外壳102为左右方向的宽比上下方向的高尺寸大的矩形形状。另外,本说明书中外壳102的左右为从前方看外壳102的状态。
外壳102的前面上部在靠近前方且在左右方向并列设置镜筒112,容纳摄影光学系统2;镜(凸面镜或者平面镜)114,用于用户在拍摄自己时照自己的姿态;以及闪光灯37,照射摄影的辅助光。
在外壳102的前面的靠近右侧处,在上下方向的中间设置自拍用快门按钮116和录音用麦克34。
在外壳102的前面的下半部,在上下方向设置可滑动盖118,该盖118,为可以在露出如图1所示的镜筒112、镜114、自拍用快门按钮116的开放位置和覆盖如图2所示的镜筒112、镜114、自拍用快门按钮116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镜筒112的上面靠近左侧处设置普通摄影用的快门按钮120。
外壳102的后面上部靠近右侧处设置用于视觉辨认摄影目标的取景窗124。
如图6所示,外壳102的后部靠近左侧处设置多个操作开关32和进行声音输出的扬声器35。
多个操作开关32包含摄像装置100的电源开关、用于在摄影时以及重放时操作的各种操作开关、使摄影光学系统2的变焦率从广角到远摄的变化的变焦开关、切换工作模式的开关等。
如图5所示,外壳102的后部形成容纳盘状记录媒体D的矩形形状的容纳凹部126,在该容纳凹部126的大致中央处设置盘安装部104。
盘安装部104具有回转台104A,设置在主轴电动机的回转轴的顶端;轴部104B,设置在该回转台104A上,插在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中;以及多个卡爪104C,突出设置在该轴部104B的外圆周面上,可以向轴部104B的半径方向移动。
向盘安装部104上安装盘状记录媒体D的方法如下使轴部104A穿过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向回转台方向压盘状记录媒体D时,各卡爪104B向所述中心孔的边缘部卡紧,盘状记录媒体D被夹持在各卡爪104B和回转台之间。
从盘安装部104取出盘状记录媒体D的方法如下通过把盘状记录媒体D向离开回转台的方向移动,解除各卡爪104B和所述中心孔的边缘部的卡紧。
靠近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的容纳凹部126处配置构成记录重放部106的一部分的未图示的光传感器,根据该光传感器进行对于盘状记录媒体D的信息的记录以及重放。
如图5、图6所示,在外壳102中开闭盖128经由合页130被设置为可开闭以便覆盖容纳凹部126。
通过关闭开闭盖128,容纳凹部126被从外部闭塞;通过开启开闭盖128容纳凹部126被向外部开放,对于盘状记录媒体D的盘安装部104的拆装成为可能。
如图6所示,开闭盖128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128A和从矩形板状的主体128A的上下边竖起的上下竖立片128B,主体128A的左边设置合页130。
如图3所示,与主体128的外侧相对的后面(外面)上安装显示器132,该显示器具有表示静止图像以及活动图像等的图像或文字或符号等的矩形的显示面。本实施例中显示器132由液晶显示板构成,但当然也可一使用其它的显示装置。
靠近主体128的容纳凹部126的内侧面设置备用盘容纳部133,该容纳部容纳保持作为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使其可以取出。
备用盘容纳部133由延伸到盘状记录媒体D的外圆周的大约3/4的保持体133a构成,保持体133a具有上片133A、下片133B、和连接上片133A以及下片133B的连接部133C,上片133A以及下片133B之间容纳盘状记录媒体D。
下片133B以及连接部133C固定在主体128的内侧面,上片133A具有弹性,向下片133A接近的方向上靠。
上片133A以及下片133B中,设置多个靠近盘状记录媒体D的两面的突片133G。
上片133A的中间处设置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33D,该凸部133D与上侧的竖立片128B上设置的开口部临近配置。
从上片133A和下片133B的顶端间插入盘状记录媒体D,由于上片133A的压力,盘状记录媒体D被弹性地夹持在上片133A和下片133B之间,由此盘状记录媒体D被容纳保持在备用盘容纳部133内。
此时,通过上片133A以及下片133B中设置的所述个突片133G与盘状记录媒体D的外圆周面接触来防止盘状记录媒体D的脱落。
而且,如图7(A)所示,盘状记录媒体D容纳在上片133A和下片133B之间的状态下,凸部133D的顶端向竖立片128B的上面的上方突出。
通过把上片133A和下片133B之间夹持的盘状记录媒体D从上片133A和下片133B之间抽出,来从备用盘容纳部133取出盘状记录媒体D。
然后,从上片133A和下片133B之间取出盘状记录媒体D后,成为凸部133D没入起立片128B的状态。
从而,通过视觉识别凸部133D是突出还是没入,可以容易地判断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是否被容纳在备用盘容纳部133中。
而且,本实施例中,检测在备用盘容纳部133中是否容纳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备用盘检测部件由保持体133a构成;根据备用盘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显示果备用盘容纳部133中是否容纳有所述盘状记录媒体D的显示部件由凸部133D构成。
而且,如图6所示,备用盘容纳部133中设置传感器134,该传感器构成检测备用盘容纳部133中是否容纳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备用盘检测部件。传感器134,例如由根据盘状记录媒体D的边缘部的接触来动作的微动开关等构成。另外,传感器134如果可以检测有无盘状记录媒体D,则可以使用接触型或者非接触型等任意的传感器。
接着,参照图9说明与摄像装置100的静止图像以及活动图像的摄影相关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以及动作。
在摄像装置100中,摄影光学系统2通过驱动电路3的驱动来改变聚焦、光圈、变焦倍数,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摄像元件4的摄像面上聚集入射光。
这里,驱动电路3根据中央处理单元(CPU)5的控制,驱动摄影光学系统2的变焦镜头、聚焦镜头,而且改变光圈。而且,根据同样的中央处理单元5的控制驱动摄影光学系统2中设置的机械式快门。
CCD摄像元件4根据从CCD驱动电路6输出的定时信号动作,对摄像面形成的摄像结果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
CCD摄像元件4在通常的动作中,通过活动图像输出该摄像结果的输出已经足够,在用户操作快门按钮116、120(释放器的操作按钮)时,根据中央处理单元5的控制,切换从CCD驱动电路6输出的定时信号,由此输出比以前的活动图像的摄像结果分辨率高的静止图像的摄像结果。
因此,CCD驱动电路6根据中央处理单元5的控制输出这样的CCD摄像元件4的动作所必需的各种定时信号。另外,本实施例中,这样的活动图像和静止图像之间的分辨率的切换是根据所谓V方向有无隔行处理来进行。
前处理电路7根据相关双重采样处理,从CCD摄像元件4输出的差像结果变换为对应于CCD摄像元件4的摄像面设置的滤色镜的排列的颜色信号的反复之后,分离为各颜色信号。进而前处理电路7通过AGC(Automatic GainControl)电路对各颜色信号的信号电平用中央处理单元5指示的增益校正后,进行模拟数字变换处理并输出。
数字信号处理器(以下称为DSP)8处理从该前处理电路7输出的颜色信号,取得摄影光学系统2等的控制所必需的各种信息并通知中央处理单元,而且输出提供给监视器的摄像结果、提供给对记录媒体的记录的摄像结果。即,DSP8中,检测电路9根据从前处理电路7输出的颜色信号取得摄影光学系统2等的控制所必需的各种信息。具体说,检测电路9通过检测各颜色信号的信号电平,取得调整自动白平衡、自动光圈所必需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通过DSP8内置的中央处理单元10、接口(I/F)11通知中央处理单元5。
而且,通过对这些颜色信号进行频带限制并检测信号电平,取得调整自动聚焦所必需的信息,同样通知中央处理单元5。由此,在摄像装置100中,通过基于这些信息,中央处理单元5通过驱动电路3驱动聚焦镜头,可以调整自动聚焦。而且,同样改变驱动光圈,进而通过CCD驱动电路6改变CCD摄像元件4的电荷蓄积时间,可以调整自动光圈。而且,进行中央处理单元5可改变前处理电路7中的增益,可以调整自动白平衡。
DSP8中,伽马校正电路(γ)12校正从前处理电路7输出的各颜色信号的灰度系数并输出。插补电路13对从该伽马校正电路12输出的颜色信号分别进行插补运算处理,由此通过CCD摄像元件4中设置的滤色镜,对于依次循环地设定采样的定时的核色信号,使采样点增大并使采样的定时一致。
YUV变换电路15把从插补电路13输出的颜色信号变换为亮度信号以及色差信号的图像数据。分辨率变换电路16根据来自中央处理单元10的指示,对于从YUV变换电路15得到的图像数据,降低水平方向的分辨率,在数字信号处理器8中,将该图像数据经由接口11输出到总线(BUS)。由此,在摄像装置100中,CCD摄像元件4中V方向隔行后,由分辨率变换电路16降低水平方向像素数,生成适合于显示器(LCD)132显示的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而且,将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的分辨率变换为与用户的设定对应的分辨率,生成由活动图像记录的图像数据。
分辨率变换电路16对于从CCD摄像元件4得到的静止图像的图像数据,除水平方向还在垂直方向上降低分辨率并输出,由此在摄像装置100中,把从CCD摄像元件4得到的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变换为由用户设定的分辨率,而且,变换为适应于显示器132的显示的分辨率,进而生成缩略图像的图像数据。
另外,分辨率变换电路16在显示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中记录的静止图像、活动图像的时候,同样,将这些图像数据变换为适应于显示器132的显示的分辨率。
而且在DSP8中,压缩伸长电路19根据中央处理单元10的控制,对从YUV变换电路15输出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分辨率变换电路16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压缩并输出。
在该处理中,压缩伸长电路19,对于静止图像根据JPEG(JointPhotographic Coding Experts Group)对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压缩并输出;对于活动图像根据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对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压缩并输出。
在DSP8中,将该数据压缩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总线。而且,压缩伸长电路19在监视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中记录的静止图像、活动图像等的时候,对由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伸长并输出。记录器控制电路20控制记录器21的动作,在压缩伸长电路19中的数据压缩、数据伸长的处理中,在记录器21中临时保持图像数据。
由此,中央处理单元10根据上一级中央处理单元5的控制,控制该DSP8整体的动作,接口11在与BUS之间输入输出提供给这些控制的控制数据、图像数据等。
由此,DSP8,通过中央处理单元10的控制,在通常的动作中,依次处理V方向隔行的CCD摄像元件4的活动图像的摄像结果,生成亮度信号以及色差信号的图像数据后,由分辨率变换电路16降低水平方向的分辨率,作为液晶显示板18的显示用而输出。
而且,根据来自中央处理单元5的活动图像记录的指示,由分辨率变换电路16变换为用户指示的分辨率后,由压缩伸长电路19压缩数据,作为对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的记录用而输出。
与此相对,在用显示器132显示活动图像的状态下,通过对快门按钮116、120的操作指示静止图像的记录,依次处理中止V方向隔行的CCD摄像元件4的静止图像的摄像结果并生成亮度信号以及色差信号的图像数据后,在记录器21中临时保存。
而且,该图像数据的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的分辨率由分辨率变换电路16降低并作为显示器132的显示用输出。由同样的处理,把记录器21中记录的图像数据变换为用户选择的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后,根据用户的的工作模式的设定由压缩伸长电路19压缩数据,而且不作任何数据压缩,作为记录图像数据用输出,而且由分辨率变换电路16生成缩略图像并作为记录用输出。
与此相对,监视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中记录的静止图像时,经由总线输入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的图像数据,并在记录器21中临时保存,根据需要由压缩伸长电路19伸长数据后,由分辨率变换电路16降低分辨率,并作为表示用输出。而且,同样,在确认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中记录的活动图像时,经由总线依次输出记录卡17以及盘状记录媒体D等的图像数据,并由压缩伸长电路19进行数据伸长,并作为表示用输出。
另外,该摄像装置100中,确认这样在记录媒体中记录的静止图像等时,可以执行部分地切出图像并放大显示的所谓重放变焦显示、使用缩略图像的索引图像的显示等,这些情况下,根据记录控制电路20的地址控制、分辨率变换电路16的分辨率的变换处理来执行对应的处理。
另外,DSP8在与所述的摄像结果的处理相关的结构外,还设置对由麦克34取得的声音信号进行数据压缩的结构、对数据压缩的声音信号进行数据伸长的结构,由此例如在记录活动图像的摄像结果时,可以一并取得声音信号并记录。
在该摄像装置100中,控制器23通过中央处理单元5的控制,根据作为显示用输出到总线的图像数据来驱动显示器132,由此,显示器132显示摄像结果等。
接口(I/F)24是与该摄像装置100的记录媒体相关的接口,本实施例中该记录媒体中应用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
由此,接口24把根据中央处理单元5的控制输出到记录用的总线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中,而且读出这些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中记录的数据并输出到总线。
接口(I/F)28是IEEE(The Institu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nc.)802等的无线LAN(Local Area Net work)的接口,由此,摄像装置100是可以对网络服务器上传、下载摄像结果,进而取代记录卡17、D,可以将该网络服务器自身作为记录媒体使用的结构。
接口(I/F)29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的有线的数据通信的接口,由此该摄像装置100是例如连接到个人计算机,上传、下载摄像结果,进而代替记录卡17、D,可以将该个人计算机自身作为记录媒体使用。
中央处理单元5,通过在随机记录器(以下称为RAM)30中确保工作区,并执行记录到只读记录器(以下称为ROM)31中记录的处理程序,随着操作开关32的操作动作,控制该摄像装置100整体的动作。另外,该处理程序中,通过事先在该只读记录器31中安装来提供,或者由于经由接口28或29下载的程序的安装,进而根据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等的记录媒体提供的程序的安装来提供。
因此作为这样的记录媒体,除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外,也可使用磁盘、磁带等的各种记录媒体。
即,中央处理单元5通过用户接通电源,各部分启动后,根据操作开关的设定将整体的工作模式设定为静止图像摄影模式、活动图像摄影模式、静止图像监视模式或者活动图像监视模式。这里,静止图像模式是,随着用户对快门按钮116、120的操作而动作,在用户指示的记录媒体中记录静止图像的工作模式。
中央处理单元5在该静止图像摄影模式中,首先把所有的工作模式设定为监视模式,一边调整自动聚焦、自动光圈、自动白平衡,一边取得CCD摄像元件4的V方向隔行的摄像结果,由DSP8执行各种处理,同时降低分辨率,其结果,得到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控制器23中并用显示器132显示。由此,摄像装置100中,可以根据该显示器132的显示来确认快门时机。
而且,中央处理单元5在这样的监视模式中设定整体的工作模式的状态下,操作快门按钮116、120时,整体的动作切换为获得动作。即,中央处理单元5切换CCD驱动电路6的动作,从CCD摄像元件4取得V方向没有隔行的高分辨率的静止图像的摄像结果,之后,根据驱动电路3的控制关闭摄影光学系统2的机械式快门。而且,中央处理单元5把这样取得的摄像结果的静止图像的处理指示给DSP8,由此根据用户事先设定的分辨率在记录器21中临时记录该摄像结果的图像数据。
而且,降低该记录器21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分辨率并输出到总线,用显示器132显示。
而且,通过压缩伸长电路19对记录器21中记录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压缩,通过分辨率变换电路16降低分辨率并生成缩略图像的图像数据,将这些数据压缩的图像数据、缩略图像的图像数据经由RAM30记录在用户事先指示的记录卡17或者盘状记录媒体D中,进而经由接口28或29输出。
另外,中央处理单元5是在将这些数据压缩的图像数据、缩略图像的图像数据临时保存在RAM30中时,设定这些图像数据的处理所必需的控制码等的结构。
而且,中央处理单元5,在用户选择图像数据的非压缩的处理的情况下,控制DSP8的动作以便省略压缩伸长电路19的处理。
中央处理单元5中,这样在各部处理静止图像的图像数据,处理完成的电路块从依次动作模式返回到监视模式,同时打开机械式快门,由此来准备下一次摄影。
与此相对,活动图像摄影模式是随着用户对快门按钮116、120的操作而动作,开始在用户指示的记录媒体中记录活动图像的摄像结果,而且完成这样的记录的工作模式。
中央处理单元5,在该活动图像摄影模式中,与在静止图像摄影模式的情况相同,开始将整体的工作模式设定为监视模式,一边调整自动聚焦、自动光圈、自动白平衡,一边由CCD摄像元件4取得活动图像的摄像结果并由DSP8处理,用显示器132显示。
在该状态下用户操作快门按钮116、120时,中央处理单元5根据DSP8的控制,根据用户设定的分辨率将该活动图像的图像数据依次记录到记录器21中,而且通过压缩伸长电路19对该记录器21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压缩,这些数据压缩的图像数据经由RAM30记录到用户事先指示的记录卡17或者盘状记录媒体D中,进而经由接口28或29输出。
另外,这种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5也是在该数据压缩的图像数据在RAM30中临时保存时,设定该图像数据的处理所必需的控制码等的结构。
中央处理单元5,这样开始记录活动图像,用户再次操作快门按钮116、120时,中止图像数据的记录、输出,将整体的工作模式切换为监视模式。
与此相对,静止图像监视模式是表示记录媒体等中记录的静止图像的工作模式。
在该工作模式中,中央处理单元5,在显示器132上显示菜单画面,接受作为显示对象的记录媒体的输入。而且根据该输入的接收,检测记录卡17或者盘状记录媒体D中记录的静止图像文件,而且经由接口28、29从连接处检测静止图像文件,将这些静止图像文件的文件名显示在液晶盘18上。此时用户指示索引图像的一览显示时,经由接口24、28或者29在RAM30中依次加载缩略图像的图像数据,将该加载的图像数据传送到DSP8,由压缩伸长电路19依次数据伸长后,通过分辨率变换电路16校正为适于一览显示的分辨率,在显示器132中依次显示。
中央处理单元5根据这些一览显示来接受显示对象的选择,用户选择的静止图像文件的图像数据经由接口24、28、或者29加载到RAM30中。而且将这样加载的图像数据传送到DSP8中,通过压缩伸长电路19进行数据伸长,通过分辨率变换电路16校正分辨率并用显示器132显示。
在该显示中,在用户指示重放变焦的处理时,切出记录器21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并输送到分辨率变换电路16中,在这里校正分辨率并用显示器132显示。
与此相对,活动图像监视模式是显示记录媒体等中记录的活动图像的工作模式。
中央处理单元5,在该工作模式中,和静止图像监视模式的情况相同,接受作为显示对象的记录媒体的选择。而且,根据该选择的接受,由对应的记录媒体检测出活动图像文件的文件名,并在显示器132一览中显示该文件名。
中央处理单元5根据该一览显示接受显示对象的选择,将由用户选择的活动图像文件的图像数据经由接口24、28或者29,依次加载到RAM30中。而且将将这样加载的图像数据输送到DSP8中,并由压缩伸长电路19进行数据伸长并在分辨率变换电路16校正分辨率,由液晶显示板18显示。而且在这样显示活动图像的状态下,得到用户的中止重放、临时停止、快进、倒退、慢动作重放、低速播放等的指示时,切换DSP8的处理或来自对应的记录媒体的数据传送等,由此根据与这些用户的指示对应的顺序依次在液晶板18上显示构成活动图像的帧,执行与特殊重放相关的处理。
中央处理单元5在这样在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中对活动图像、静止画面记录重放的时候,根据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中记录的管理数据,掌握这些储卡17、盘状记录媒体D中的已记录区域的容量、剩余区域的容量(可记录的记录容量的剩余量)。
中央处理单元5中,根据这样的已记录区域的容量、剩余区域的容量,在显示器132上显示记录卡17、盘状记录媒体D的剩余量等。而且,中央处理单元5在盘状记录媒体D的剩余量在规定剩余量以下时,在显示器132上表示表示该信息的提醒内容等。
而且,中央处理单元5,根据传感器134的检测结果可以识别备用盘状记录媒体D是否容纳在容纳部134中。
而且,中央处理单元5,通过控制控制器23,可以开启/关闭显示器132的显示动作。因此,在显示器132的显示动作关闭时,减少使显示器132动作必需的功率。
而且,DSP8具有根据中央处理单元5的指示在扬声器35中发出快门声或提醒声(蜂鸣声)的功能,可以根据中央处理单元5的指示来变化这些快门声或提醒声的音色、音量、发声间隔。
而且,DSP8具有进行闪光灯37的发光量控制的功能,可以根据中央处理单元5的指示改变闪光灯37的发光量。
接着,参照图10的流程图说明摄像装置100的静止图像的摄影动作。
即,中央处理单元5通过用户接通电源,各部分启动后,根据操作开关的设定将整体的工作模式设定为静止图像摄影模式、活动图像摄影模式、静止图像监视模式或者活动图像监视模式。这里,静止图像模式是,随着用户对快门按钮116、120的操作而动作,在用户指示的记录媒体中记录静止图像的工作模式。
通过用户的操作摄像装置100的电源开启时,中央处理单元5设定为监视模式,显示器132中显示拍摄对象图像(步骤S10)。
这里,通常的摄影状态,即非自拍的情况下,用户用右手握住外壳102的左侧部分,同时用右手的手指操作快门120(第一点动开关(release))。另一方面,自拍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用户用一只手握住摄像装置100的外壳102的右侧部分,同时用手指操作快门按钮116(第二点动开关)。
然后,中央处理单元5判断快门按钮120是否被压下一半(步骤S12),如果步骤S12为肯定,继续在显示器132上显示拍摄对象图像(步骤S14),根据传感器134的检测结果判定有无预备盘状记录媒体D(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如果判定没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中央处理单元5在显示器132中显示提醒没有备用盘状记录媒体D的情况的提醒图标等(步骤S18)。
在步骤S16中如果判断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以及执行步骤S18时,执行摄影准备动作,即所述静止图像摄影模式中的自动聚焦调整、自动光圈调整、自动白平衡调整等(步骤S20)。
然后,待机直到中央处理单元5检测出快门按钮120被全部压下(步骤S22),快门按钮120全部压下时,通过执行拍摄动作来拍摄静止图像,在盘状记录媒体D中记录静止图像数据(步骤S24)。
在解除快门按钮120的操作时(步骤S22中否定),返回步骤S12。
另一方面,步骤S12中是“N”(否定)的话,中央处理单元5判定自拍用快门按钮116是否被压下一半(步骤S26),步骤S26的判定结果是否定的话,返回步骤S12。
步骤S26的判定结果是肯定的话,作为自拍的摄影状态,关闭显示器132的显示(步骤S28)。即,自拍时,用户视觉识别镜114中反映的自己的姿态,所以不需要摄像装置100后面的显示器132的显示,关闭显示器132的显示也没有妨碍,通过关闭显示,可有利于减少耗电。
接着,根据传感器134的检测结果判定有无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步骤S30)。
在步骤S30中,判断没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中央处理单元5从扬声器35产生提醒没有备用盘状记录媒体D的提醒声(步骤S32)。自拍时,用户无法看见显示器132,所以可以通过提醒声可靠地知道没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情况。
在步骤S30中,判断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以及执行步骤S32时,中央处理单元5和步骤S20同样执行摄影准备动作(步骤S34)。
中央处理单元5判定摄影光学系统2的变焦率是否为广角端(步骤S36),如果不是广角端,则使变焦倍率移动到适于自拍的广角端。
接着,待机直到中央处理单元5检测出快门按钮116被全部压下(步骤S38),快门按钮116全部被压下时,执行拍摄动作。由此拍摄静止图像,静止图像记录在盘状记录媒体D中(步骤S24)。
在解除对快门按钮116的操作时(步骤S38中否定),返回步骤S12。
本例中,由中央处理单元5、DSP8、显示器132、扬声器35构成技术方案要求范围的提醒部件。
按照所述的结构,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没有容纳在备用盘容纳部128时,有以下的三个显示或者提醒,所以在可靠地防止忘记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容纳这一点上有利。
1)凸部133D没入竖立片128B的开口部的状态。
2)显示器132上显示提醒显示。
3)扬声器35产生提醒声。
而且,根据凸部133D的露出和没入表示有无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所以即使摄像装置100的电源处于关闭状态,也可以知道有无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
在由于照明暗等难以视觉识别凸部133D的露出和没入情况下,通过显示器132的显示或者扬声器35的提醒声可以可靠地知道有无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
而且,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没有容纳在容纳部128的情况的提醒,即提醒声的产生和提醒的显示不只限于所述的三种方式,以下举例表示的各种变形例也可以。
1)只在将摄像装置100设定为进行静止图像或活动图像的摄影的静止图像摄影模式或者活动图像摄影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提醒,在设定为进行静止图像或活动图像的重放的活动图像监视器或者静止图像监视模式的状态下不进行提醒。
2)在将摄像装置100设定为摄影模式状态下,并且,只在记录中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剩余量为规定的剩余量以下时提醒。
3)操作摄像装置100的快门按钮时从扬声器产生快门声,并且,该快门声的音色在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和没有时有所变化。
4)在所述3)的方式中,没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随着使用中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容量的剩余量减少,快门声的音色阶段地或者连续地变化。
5)操作摄像装置100的快门按钮时扬声器产生快门声,并且,没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或者产生附加有提醒声的快门声,或者产生提醒声替代快门声。
6)只在摄像装置100的电源开启而显示器132的显示关闭时(例如省电模式),执行提醒声或快门声的提醒。
而且,也考虑如下方式根据有无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和盘安装部104中安装的使用中(记录中)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容量的剩余量这两个信息,进行盘状记录媒体D的剩余量不足提醒。
即,中央处理单元5盘状记录媒体D的剩余量X在规定剩余量A以下时,进行表示该情况的提醒。与上述同样,该提醒由对于显示器132的提醒显示、扬声器35的提醒声或快门声组成。
这是,中央处理单元5根据传感器134的检测结果,判定盘状记录媒体D容纳在备用盘容纳部133中时,规定剩余量A设为第一规定剩余量A1;判定盘状记录媒体D没有容纳在备用盘容纳部133中时,规定剩余量A设为第二规定剩余量A2(A2<A1)。
因此,按照这样的结构,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在使用中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剩余量比较少的状态下进行提醒;没有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时,即使使用中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剩余量比较多也进行提醒,所以可以根据有无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进行适当的提醒,在提高使用方便性上有利。
另外,本例中,由中央处理单元5、DSP8、显示器132、扬声器35构成技术方案要求范围的提醒部件。
而且,自拍时,由用户自己的手把持摄像装置100的外壳102来进行摄影,所以用户和摄影光学系统2、麦克34以及闪光灯37之间的距离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
因此,除了按照步骤S36、S38将变焦设定为广角外,如果还执行把摄影光学系统2的聚焦位置设定为适合自拍的聚焦位置的聚焦设定步骤、把麦克34的录音音量设定为适合自拍的音量的音量设定步骤、把闪光灯37的发光量设定为适合自拍的发光量的发光量设定步骤等,则不必个别进行自拍中的聚焦调整、录音调整、闪光灯发光量调整,在简化自拍时的操作性,提高使用的方便性上有利。
另外,活动图像摄影时,操作快门按钮116、120时,从扬声器35输出表示摄影开始的操作声。因此,与使静止图像摄影时的快门声的音色变化同样,通过使表示所述摄影开始的操作声的音色变化,可以进行所述各种的警报。
接着,说明盘临时固定部108的结构。
如图3、图8所示,在外壳102的上面的左侧部和左侧面的上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朝向斜上方的平坦的倾斜面122,在该倾斜面122上形成盘临时固定部108。
本实施例中,盘临时固定部108中,通过倾斜面122上鼓出形成的平坦台的阶面108A和从该台阶面108A突出的卡紧部108B保持穿过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的该中心孔部分。
盘状记录媒体D中,卡紧部108B穿过其中心,中心孔周围的后面设置在台阶面108A上,保持在盘临时固定部108上,这样保持的状态下,设置台阶面108A以及卡紧部108B,以使中心孔以外的盘状记录媒体D处,即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当然也有表面)与摄像装置100的任意处不接触。即,在盘临时固定部108在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卡紧并保持该盘状记录媒体D的状态下,盘状记录媒体D所述中心孔附近以外的地方从外壳102隔开。
卡紧部108B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各种结构而实现。本实施例中,在卡紧部108B的外圆周部的多处配置可向卡紧部的半径方向移动地向沿半径向外的方向上靠的多个突起,在中心孔中穿过卡紧部108B的状态下,所述突起挤压中心孔的内圆周面,由此用卡紧部可拆装地保持盘状记录媒体D。
而且,设置盘临时固定部108的外壳102处不仅限定于本例,在盘临时固定部108在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卡紧并保持该盘状记录媒体D的状态下,如果盘状记录媒体D的所述中心孔附近以外的地方从外壳102隔开,任何地方都可以。
所述的结构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交换如下进行。
首先,用一只手保持外壳102,例如左手,另一只手开启开闭盖128,例如右手,接着用右手从盘安装部104取出使用完的盘状记录媒体D,并把该取出的使用完的盘状记录媒体D在盘临时固定部108的卡紧部108B卡紧保持。
在该状态下,用右手从备用盘容纳部133取出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并把该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安装在盘安装部104。
接着,用右手把使用完的盘状记录媒体D从盘临时固定部108取出,容纳在备用盘容纳部133中并关闭开闭盖。
如以上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00,通过在外壳102上设置盘临时固定部108,可以使从盘安装部104取出的盘状记录媒体D卡紧保持在盘临时固定部108,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盘状记录媒体D上附着灰尘或者划伤,而且,可以容易地进行盘状记录媒体D的交换操作。
(实施例2)接着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处在于备用盘容纳部133中容纳的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的可容纳张数为3张。
图11是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另外,以下对与实施例1相同或者同样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备用盘容纳部133除了实施例1的保持体133a外还有板体133b,板体133b经由一侧设置的合页133E在开闭盖128的内侧面处可摇动地安装。
在板体133b在厚度方向的两面的大致中央处分别设置在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卡紧的卡紧部133F。卡紧部133F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各种的结构而实现。本实施例中,卡紧部108B的外圆周的多处配置可向卡紧部的半径方向可移动地向沿半径向外的方向上靠的多个突起,在中心孔穿过卡紧部133F的状态下,所述突起挤压中心孔的内圆周面,由此卡紧部可拆装地保持盘状记录媒体D。
按照这样的结构,除了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外,通过备用盘容纳部133的保持体133a和板体133b可以保持3张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D,可以达到增加摄像装置100中容纳的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的张数的效果。
(实施例3)接着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盘临时固定部108的朝向。
图12是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外壳102的上面的左侧部、左侧面的上部、后面的左侧上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朝向斜上方且斜后方的平坦的倾斜面122A,倾斜面122A的轮廓大致呈正三角形,倾斜面122A的大致中央处突出形成卡紧部108B。
盘状记录媒体D在其中央孔在卡紧部108B卡紧的状态下,中心孔周围的后面装载在倾斜面122A上,保持在盘临时固定部108上,在这样保持的状态下,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与摄像装置100的任意处不接触。即,实施例1的台阶面108A在外壳102的倾斜面122A上构成。
按照这样的结构,除了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外,盘临时固定部108的台阶面在外壳102的倾斜面122A上构成,所以对于简化盘临时固定部108的结构以及削减部件成本有利。
(实施例4)
接着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外壳102上可容纳盘临时固定部108的结构。
图13是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盘临时固定部108由延伸为长条板状的凸片108C构成,凸片108C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在外壳102的上部,另一端上形成卡紧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的卡紧部108D。
凸片108C通过以所述一端为中心摇动,如图13所示,向外壳102的外部(上方)突出,卡紧部108D在对于盘状记录媒体D可拆装的工作位置和在外壳102的内部容纳的容纳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凸片108C通过棘爪(click)结构以规定的力保持在所述工作位置。
凸片108C的所述工作位置以及容纳位置之间的移动可以用手动操作进行,也可以用电动机或电磁铁等的驱动器进行。或者,从凸片108C的所述工作位置以及容纳位置的一方到另一方的移动通过手动操作进行,而从所述工作位置以及容纳位置的另一方到一方的移动通过驱动器进行也可以。
盘状记录媒体D通过在其中心孔穿过并卡紧卡紧部108D来保持在盘临时固定部108上,在这样保持的状态下,构成凸片108C以使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与摄像装置100的任意处不接触。即,在盘临时固定部108与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卡紧并保持该盘状记录媒体D的状态下,盘状记录媒体D的整体从外壳102隔开。
按照这样的结构,除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外,盘临时固定部108容纳在外壳102上,所以对于提高外壳102的美观性有利。
(实施例5)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盘临时固定部108通过夹持盘状记录媒体D的外圆周部而保持盘状记录媒体D。
图14是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盘临时固定部的说明图。
盘临时固定部108,由在显示器132的上方的开闭盖128的壁面处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设置的2个夹持部108E构成,各夹持部108E中靠近上方设置夹持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的外侧的外圆周部的槽108F。
盘状记录媒体D通过将其外圆周的2处插入槽108F内分别夹持而保持在盘临时固定部108上,在这样保持的状态下,构成夹持部108E以使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不接触摄像装置100的任意处。即,在盘临时固定部108夹持盘状记录媒体D的外圆周并保持该盘状记录媒体D的状态下,除了盘状记录媒体D被夹持的外周部分外的整体从外壳102隔开。
按照这样的结构,除了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外,盘临时固定部108是在夹持部108E上设置槽108F的简单的结构,所以与在盘状记录媒体D的中心孔卡紧的结构相比,在削减制造成本上有利。
另外,本实施例中,盘临时固定部108由2个夹持部108E构成,但夹持部108E由一个构成也可以,或者由3个以上构成也可以。例如,沿着盘状记录媒体D的外圆周部延伸形成一个夹持部108E,其夹持部108E上沿着盘状记录媒体D的外圆周延伸形成槽108F也可以。
另外,所述的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作为便携式盘装置的摄像装置100具有备用盘容纳部133的情况,但本发明在没有备用盘容纳部133的便携式盘装置中当然也可以应用。
而且,各实施例中,作为便携式盘装置举例表示了摄像装置,但本发明可以应用在便携CD播放器或便携DVD播放器等可携带的各种的盘装置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盘装置,其具备外壳,构成外装;盘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可拆装地保持盘状记录媒体;以及记录重放部,对安装在所述盘安装部中的所述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中,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保持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盘临时固定部,在所述盘临时固定部保持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状态下,该保持部位以外的部位从所述的外壳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临时固定部通过与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孔配合来保持所述盘状记录媒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临时固定部通过夹持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面外侧的外圆周部来保持所述盘状记录媒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临时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临时固定部被设置为可以在向所述外壳的外部突出并对于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可拆装的工作位置和容纳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的容纳位置之间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备用盘容纳部,该备用盘容纳部以可取出方式容纳保持作为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备用盘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可取出地容纳保持作为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备用盘检测部件,检测所述备用盘容纳部中是否容纳所述盘状记录媒体;以及显示部件,根据所述备用盘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显示所述预备盘容纳部中是否容纳所述盘状记录媒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备用盘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可取出地容纳保持作为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备用盘检测部件,检测所述备用盘容纳部中是否容纳所述盘状记录媒体;以及提醒部件,根据所述备用盘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来提醒所述预备盘容纳部中没有容纳所述盘状记录媒体的情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备用盘容纳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可取出地容纳保持作为备用的盘状记录媒体;备用盘检测部件,检测所述备用盘容纳部中是否容纳所述盘状记录媒体;提醒部件,检测所述盘安装部中安装的所述盘状记录媒体中的可记录剩余量,在该可记录剩余量在规定剩余量以下时进行剩余量不足提醒;所述提醒部件根据所述备用盘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判定所述备用盘容纳部中容纳所述盘状记录媒体时,将所述规定剩余量设定为第一规定剩余量;根据所述备用盘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判定所述备用盘容纳部中没有容纳所述盘状记录媒体时,将所述规定剩余量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规定剩余量小的第二规定剩余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盘装置,在盘状记录媒体的交换时可靠地避免盘状记录媒体的污损,同时有利于交换操作。外壳(102)上形成朝向斜上方的平坦的倾斜面(122),在该倾斜面(122)上形成盘临时固定部(108)。盘临时固定部(108)由平坦的台阶面(108A)和从该台阶面(108A)突出的卡紧部(108B)构成。盘状记录媒体D,通过卡紧部(108B)穿过其中心孔,中心孔周围的后面装载在台阶面(108A)上而被保持在盘临时固定部(108),在这样保持的状态下,设置台阶面(108A)以及卡紧部(108B),以使盘状记录媒体D的记录面与摄像装置100的任意处不接触。
文档编号H04N101/00GK1585032SQ200410064139
公开日2005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9日
发明者吉田千里, 釜谷直树, 岛田光浩, 林俊郎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