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7056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比如复印机、传真机或打印机。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成像装置已经被人们所熟悉,其包括传送带,该传送带通过传送面传送片材,该传送面具有沿着重力方向朝下的部件;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该部分在由传送带传送的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将由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所形成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上(日本专利No.3,398,064)。
但是,在传统技术中存在一些问题,即被传送带分离出的片材没有被适当地传送到定影装置上,从而,由于该片材没有被适当地传送而使得成像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实施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在该成像装置中,更适当地传送片材,并且该成像装置形成更高质量的图像。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成像装置包括主体;传送带,该传送带包括传送面,该传送带在将片材支撑在该传送面上的同时传送该片材;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该部分在由传送带传送的所述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被布置在低于所述传送面的位置处的接触部分,并且该定影装置通过该接触部分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片材上。
(2)如在项目(1)中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张紧辊,该张紧辊张紧所述传送带。
(3)如在项目(2)中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张紧辊包括驱动所述传送带的驱动辊,并且该驱动辊被设置在所述片材从所述传送带分离的位置处。
(4)如在项目(2)或(3)中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张紧辊具有30mm或更小的外径。
(5)如在项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集成到一盒中,该盒可以安装到所述主体上,也可以从所述主体上拆下。
(6)如在项目(5)中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带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第一位置是在所述成像装置操作时所述传送带所处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该成像装置在维护时所述传送带所处的位置,并且通过形成在所述主体和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传送带之间的敞开部分将所述盒安装到所述主体中或者从所述主体中拆下。
(7)如在项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排出部分,该排出部分被布置在所述主体的上部中,所述片材被排出到该排出部分上;存放部分,该存放部分临时存放从所述排出部分排出的片材;反向辊,在其上已通过所述定影装置定影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的一部分被传送到所述存放部分之后,该反向辊开始反向转动,并且将该片材传送到所述排出部分。
(8)如在项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再传送路径,该再传送路径在翻转其上已通过所述定影装置定影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的同时将该片材再传送到所述传送带的上游侧。
(9)如在项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传送带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从上侧引导片材的传送。
(10)如在项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在该成像装置中,片材被更适当地传送,从而可以形成更高质量的图像。


将基于如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图1是表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使用的盒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盒被安装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主体上以及从该主体上拆下的状态的图;图4A和4B是表示张紧辊的图,图4A是表示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张紧辊的第一图,而图4B是表示在比较例中使用的张紧辊的图;以及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张紧辊的第二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至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该成像装置10具有成像装置主体12。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上部中形成有用作第一排出部分的上排出部分14,片材(比如普通纸张)被排出到该上排出部分14上。在为图1中的成像装置主体12的左侧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作第二排出部分的排出盘15,片材被排出到该排出盘15上。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上部被构造成可打开和可关闭的盖子16,该盖子16能够在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和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被打开和关闭。
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设置有传送片材的传送带20。该传送带20在通过传送面22吸附片材的同时传送该片材,该传送面22沿着重力方向朝向下方。在本实施例中,传送面22是沿着重力方向朝下的表面。该传送面22要求具有沿重力方向朝下的部件,并且可以是具有垂直部件的倾斜表面。
该传送带20被张紧辊24和26张紧,张紧辊24布置在沿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上,而张紧辊16布置在沿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上。在传送带20中,上述传送面22形成在张紧辊24、26的下端部分之间。张紧辊24位于位置P1的背面上,位置P1是供应的片材将要被吸附到传送带20上的位置;张紧辊26位于位置P2的背面上,位置P2是片材将要与传送带20分离的位置。在该实施例中,传送带20由两个张紧辊或张紧辊24、26张紧。或者,该传送带20可以由三个或更多个张紧辊张紧。
张紧辊24、26被安装到可打开/关闭的盖子16上。因此,根据可打开/关闭的盖子16的打开和关闭操作,传送带20在图1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2中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位置处所述传送带用于传送片材。当在传送面22上发生片材传送故障时,例如,可以通过将传送带20运动到第二位置而形成的敞开部分将片材移除。在该实施例中,传送带20由安装到可打开/关闭的盖子16上的张紧辊24、26张紧,并被构造成根据可打开/关闭的盖子16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或者,可以将传送带20构造成这样,即,使得该传送带20能够独立于可打开/关闭的盖子16而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的传送带20的下方设置有四个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它们在由传送带20传送的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这样,成像装置10具有多个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在片材上形成黄色显影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b在片材上形成洋红色显影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c在片材上形成青色显影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d在片材上形成黑色显影剂图像。这些显影剂图像在由传送带20传送的片材上被重叠在一起,以便在片材上形成全色显影剂图像。
每个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都具有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件32。如图2所示,在感光件32的周围布置有为感光件32充电的充电装置34;潜像形成装置36,该潜像形成装置36用激光束照射已经被充电装置34充电的感光件32的表面,以形成潜像;显影装置38,该显影装置38通过显影剂来使已经由潜像形成装置36形成的潜像显影;转印装置40,该转印装置40将已经通过显影装置38在感光件32的表面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以及清洁装置42,该清洁装置42在显影剂图像被转印装置40转印之后清除在感光件32的表面上剩余的显影剂。在该实施例中,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的潜像形成装置36被彼此集成在一起。或者,也可以单独构造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的潜像形成装置36。
在构成每个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的部件中,感光件32、充电装置34、显影装置38以及清洁装置42被集成在盒44内,该盒44可以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2中以及可以从该成像装置主体12拆下。如图3所示,可以通过将传送带20运动到第二位置形成的敞开部分将盒44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2中或从该成像装置主体12拆下盒44。在本实施例中,当传动带20运动到第二位置时,可以移除发生传送故障的片材,也可以将盒44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2中或从该成像装置主体12拆下盒44。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成像装置10的维护。
在本实施例中,感光件32、充电装置34、显影装置38以及清洁装置42被集成在盒44内。或者,可以将分别构成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的一部分部件集成在盒44内。例如,可以将潜像形成装置36添加到被集成在盒44内的感光件32、充电装置34、显影装置38以及清洁装置42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针对每个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作为单独部件利用LED阵列来构造潜像形成装置36。
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设置有定影装置48,该定影装置48用于将已经通过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形成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上。该定影装置48具有加热辊48a以及与加热辊48a压力接触的加压辊48b。该定影装置加热显影剂图像,并且将被加热的显影剂图像压靠在片材上,由此使显影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上。
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的底部附近布置有第一片材供应部分56,该第一片材供应部分56包括其中容纳有片材的片材供应盒54。在该片材供应盒54中设置有供给辊58和延迟辊60,该供给辊58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供给被容纳在片材供应盒54内的片材,延迟辊60将片材彼此分离,以便防止同时供应两张片材。
在成像装置主体12位于图1中右侧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片材供应部分62。该第二片材供应部分62具有手动供应盘64,该手动供应盘在该盘从成像装置主体12伸出的状态下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上,并通过该手动供应盘64手动供应片材;以及供应辊66,该供应辊66供应来自手动供应盘64的片材。
可以选择第一和第二片材供应部分56、62中的一个,并且片材被从选定的片材供应部分供应给配准辊68。通过在预定时刻开始使配准辊68转动而将已经被供应给配准辊68的片材供应到上述传送带20上。
在第一片材供应部分56的上方设置有存放部分70。已经由定影装置48使显影剂图像在其上定影的片材在被排出到上排出部分14之前被暂时放置在该存放部分上。反向辊72被布置在沿着片材传送方向在定影装置48和存放部分70之间的位置处。在已经由定影装置48使显影剂图像在其上定影的片材的一部分被传送到存放部分70上之后,反向辊72开始反向转动,由此将该片材传送到上排出部分14。当反向辊72正向转动时,该辊将已经由定影装置48使显影剂图像定影到其上的片材传送到排出盘15上。
在反向辊72的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与定影装置48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用作转换装置的转换件74。该转换件74由螺线管等驱动,以便对于将其上的显影剂图像已经被定影装置48定影、并且已经经过反向辊72的片材排出到排出盘15还是临时放置在存放部分70上进行转换。
在传送带20上方设置有再传送路径76。该再传送路径76将片材(其前面上的显影剂图像已经由定影装置48定影)再次向传送带20的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同时翻转片材。已由再传送路径76传送的片材在预定的时刻通过配准辊68而被供应给传送带20,并且在片材被传送带20传送时,在该片材的背面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在反向辊72沿着片材传送方向位于再传送路径76侧的一侧设置有引导件78。该引导件通过螺线管等驱动,以便防止放置在存放部分70上的片材被错误地传向定影装置48,并且该引导件引导片材,使之被传送到上排出部分14。
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反向辊72和再传送路径76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作转换装置的转换件80。该转换件80由螺线管等驱动,以便对于将已从存放部分70传送来的片材供应到再传送路径76还是排出到上排出部分14进行转换。在转换件80和上排出部分14之间设置有排出辊82。片材通过排出辊82被排出到上排出部分14。
在如此构造的成像装置10中,当该成像操作开始时,从第一和第二片材供应部分56、62中的一个供应片材,并通过配准辊68在预定时刻将该片材供应给传送带20。在已经被传送到传送带20上的片材由传送带20传送期间,通过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30a、30b、30c、30d在该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象。该显影剂图象通过定影装置48定影到该片材上。随后,其上的显影剂图像已经被定影的片材被传送到反向辊72。
已被传送到反向辊72的片材由转换件74引导到排出盘15或存放部分70中的一处。具体地,当选择将片材排出到排出盘15的模式时,通过转换件74将片材引导到排出盘15,以将该片材排出到排出盘15上。与此相反,当选择将片材排出到上排出部分14的模式时,通过转换件74将该片材引导到存放部分70,并且,在该片材的一部分被放置在该存放部分70上时,该反向辊72开始反向转动,由此将该片材向排出辊82传送,以便通过该排出辊82将该片材排出到上排出部分14。
当选择在片材的两面上进行成像的模式时,其中显影剂图像已经被定影到表面上的片材通过转换件74而被引导到存放部分70,随后通过反向辊72的反向转动将该片材向转换件80传送。该片材由转换件80引导到再传送路径76,并且经过该再传送路径76而被供给到配准辊68。随后,该片材由配准辊68在预定时刻供给传送带20,并且在由传送带20传送该片材期间,在该片材的背面上形成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48而定影到片材的背面上。显影剂图像已经被定影到其背面的片材被排出到排出盘15和上排出部分14中的一处。
在如此构造的成像装置10中,当已经从传送带20分离的片材被沿重力方向从下侧引导该片材的引导装置(比如引导板)引导到定影装置48时,形成在片材上的显影剂图像受到干扰,这是由于下述原因。该显影剂图像处于图像尚未被定影到片材上的状态中,并且,当图像与引导装置接触时,该图象在片材的表面上运动。此外,该显影剂图像形成在沿重力方向朝下的表面上,因此容易脱落。从而,相比于在沿重力方向朝上的表面上形成的未定影的显影剂图像而言,上述的显影剂图像更容易受到干扰。为了令人满意地进行成像,因此,片材不能由设置在沿重力方向的下侧的引导装置来引导,并且在传送带20和定影装置48之间容易发生传送故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改进了成像装置的布置,从而使得在传送带20和定影装置48之间很难发生传送故障。
图4A表示张紧辊26。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外径D为25mm的辊子作为张紧辊26。如图4A所示,已经由传送带20传送的片材在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附近通过弯曲分离而从传送带20分离。已经与传送带20分离的该片材的顶端部分受到重力,从而运动到比位置P2更低的位置处。在传统技术中,尽管已从传送带分离的片材的顶端部分经常向下运动,但是定影装置被设置成使得定影部分的接触部分与传送带的片材传送表面基本位于同一高度。因此,已从传送带分离的片材的顶端部分有时不能适当地被定影部分的接触部分捕捉到,从而引起片材传送故障。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影装置48被布置成这样,即,接触部分N定位成沿重力方向低于传送带20的传送面22,以便使已经从传送带20分离的片材的顶端部分能够适当地被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捕捉到,从而在传送带20和定影装置48之间很难发生片材传送故障。
图4B表示比较例的张紧辊26。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中,片材在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附近通过弯曲分离从传送带20分离,并且该片材的顶端部分受到重力而运动到比位置P2更低的位置处。相反,在如图4B所示的比较例中,片材的弯曲分离并不是在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处进行的,并且该片材在其被吸附到传送带20上的状态下被传送,然后从传送带20分离。
片材行为的区别是由布置在传送带20的位置P2的背面中的张紧辊26的外径引起的,片材在该位置P2分离。即,在张紧辊26的外径D足够小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片材在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附近与传送带20分离。相反,在张紧辊26的外径D较大的情况下,片材有时在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处通过弯曲分离而分开,但是,如图4B所示,在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处有时并不会发生弯曲分离,并且片材会在保持被吸附到传送带20上的状态的同时被传送之后从传送带20分离。此外,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片材没有与传送带20分离,而是转到传送带20的朝上的表面上。在张紧辊26的外径较大的情况下,已被传送带20传送的片材的行为取决于片材的种类、片材的状态、成像装置10中的温度和湿度、等等。因此,难于预测或控制片材与传送带20分离的位置。
本发明人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的成像装置10中,通过采用使用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多种片材的传送带20进行传送试验。结果发现,不考虑其他条件,当张紧辊26的外径D为30mm或更小时,片材通常会在如图4A所示的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附近分离。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中,将张紧辊26的外径设置成等于或小于30mm或者设置成25mm,从而使片材在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附近与传送带20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张紧辊26的外径D为25mm。但是,该外径D可以是等于或小于30mm的任意值。优选地,只要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使该外径D可能制成为更小。相比于外径为30mm或更小的结构,更优选外径为25mm或更小的结构。相比于外径为25mm或更小的结构,更优选外径为20mm或更小的结构。相比于外径为20mm或更小的结构,更优选外径为15mm或更小的结构。另外,相比于外径为15mm或更小的结构,更优选外径D为10mm或更小的结构。
这样,采用其中定影装置48被布置成该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定位成沿重力方向比传送面22低的结构,并且将张紧辊26的外径D设置成片材在该张紧辊26的最低位置附近被分离的值,从而使得在传送带20和定影装置48之间的位置处的传送故障更难以发生。
由引导板等构造成的引导件84布置在传送带20和定影装置48之间。该引导件84沿重力方向从上侧引导片材的传送。因此,该引导件不接触形成在片材的、沿重力方向朝下的表面上的未定影的显影剂图像T,因此该显影剂图像T不会受到干扰。即使在片材在保持被吸附在传送带20上的状态的同时被传送之后与传送带20分离的罕见情况下,该引导件84的配置也能够使片材由引导件84引导,由此将该片材的顶端部分引导到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
图5表示处于与图4A相同的方式下的张紧辊26。在该实施例中,张紧辊26被作为驱动辊使用,并且与驱动源88(比如电机)相连,从而接受来自驱动源88的驱动力而转动,由此使传送带20转动。在使用张紧辊26作为驱动辊的情况下,传送带20的位于张紧辊26上方的上部23通过张紧辊26的推动而朝向图5中的右侧运动。因此,该上部23形成为所谓的松弛侧,并在张紧辊26、24之间被张紧的同时形成一定程度的松弛。
相反,传送带20的位于张紧辊26下方的传送面22的一侧通过传送带20的牵引而运动。因此,传送面22的一侧形成所谓的张紧侧,片材在张紧辊24、26之间被无松弛地拉伸。在片材由传送带20的张紧侧传送并且在该片材上重叠多个显影剂图像以形成彩色图像的成像装置10中,也用作驱动辊的张紧辊26的外周长度必须等于感光件32之间的距离P。即,将张紧辊26的外径D设置成这样,即,在张紧辊26的外径D和距离P之间形成下述关系,并且将感光件32布置在该成像装置内。P=π·D在没有形成上述关系的情况下,比如在张紧辊26的偏心导致张紧辊26不平稳地转动、以及传送带20的片材传送速度由于该不平稳转动而周期地改变的情况下,由于速度的变化而使得待转印到片材上的显影剂图像扩大和收缩,并且在感光件32上的扩大和收缩并不彼此一致,由此引起色移。因此,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中,必须根据感光件32之间的距离P来确定张紧辊26的外径D。
为了使成像装置10小型化,需要缩短感光件32之间的距离P。为了缩短该距离P,必须采用具有小外径D的辊子作为张紧辊26。当减小张紧辊26的外径D时,已经从传送带20分离的片材承受重力而被传送到低于位置P2的位置,如上所述(见图4A)。像现有技术中的那样,当定影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定影部分的接触部分与片材传送带的传送面大致位于同一高度时,片材的顶端部分有时会无法合适地由定影部分的接触部分N捕捉到,从而引起片材传送故障。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将定影装置48布置成这样,即,该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定位成沿重力方向比传送面22低,因此由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合适地捕捉已经从传送带20分离的片材的顶端部分,从而在传送带20和定影装置48之间很难发生片材传送故障。
在成像装置10中,将定影装置48布置成这样,即,使得该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定位成沿重力方向比传送带20的传送面22低,由此使得能够使用具有小外径D的辊子作为张紧辊26。在能够使用具有小外径D的辊子作为张紧辊26时,能够缩短感光件32之间的距离P,由此能够使该成像装置10小型化。
如上所述,在该成像装置10中,定影装置48被布置成使得该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定位成沿重力方向比传送带20的传送面22低。因此,片材在朝向下的同时被从传送带20向定影装置48的接触部分N传送。因此,在已经通过接触部分N的片材将被直接排出到上排出部分14时,已经在朝向下的同时被传送的片材必须在传送路径中被较大地弯曲,以便在朝向上的同时被传送。这致使传送故障容易发生。因此,在成像装置10中,显影剂图像已经被定影到其上的片材被临时地放到存放部分70上,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使反向辊72反向转动而将该片材传送到上排出部分14,由此使得传送故障难于发生。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被用于具有用于传送片材(例如普通纸张)的传送带的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传真装置或打印机。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主体;传送带,该传送带包括传送面,并且该传送带在将片材支撑在传送面上的同时传送该片材;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该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在由传送带传送的所述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布置在低于所述传送面的位置处的接触部分,并且该定影装置通过所述接触部分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片材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包括张紧所述传送带的张紧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张紧辊包括驱动所述传送带的驱动辊,并且该驱动辊被布置在所述片材与所述传送带分离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张紧辊具有30mm或更小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集成到盒中,该盒可以安装到所述主体中,也可以从所述主体上拆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带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该第一位置是该传送带在该成像装置操作时所处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该传送带在该成像装置维护时所处的位置,并且通过在所述主体和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传送带之间形成的敞开部分将所述盒安装到所述主体中或者从所述主体中拆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包括排出部分,该排出部分布置在所述主体的上部中,所述片材被排出到该排出部分上;存放部分,该存放部分临时地存放从所述排出部分排出的所述片材;以及反向辊,在其上已通过所述定影装置定影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的一部分被传送到所述存放部分之后,该反向辊开始反向转动,并且将该片材传送到所述排出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包括再传送路径,该再传送路径在翻转其上已通过所述定影装置定影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的同时将该片材再次传送到所述传送带的上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包括布置在所述传送带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从上侧引导所述片材的传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主体;传送带,该传送带包括传送面,并且该传送带在将片材支撑在传送面上的同时传送该片材;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该显影剂图像形成部分在由所述传送带传送的片材上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布置在低于所述传送面的位置处的接触部分,并且该定影装置通过该接触部分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片材上。
文档编号H04N1/04GK101082787SQ20061014352
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日
发明者濑崎幸典, 酒井真一, 大越竹士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