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用于该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同轴电缆线束和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7449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用于该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同轴电缆线束和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具有两块堆叠布置的板,所述板能够
沿垂直于板的堆叠方向彼此移动,并且通过使用同轴电缆电性连接各板;以 及为此使用的同轴电缆线束和具有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移动电话的情况中,移动电话由两个彼此可滑动地堆叠机壳构 成,这两个机壳根据电话的使用情况而滑动,以能够伸长或缩短移动电话的 长度。
两个机壳分别包括画有电路或者安装有元件以实现相应功能的板。所述 机壳也包括用于电性连接各板的导线件。包含在两机壳内的相应的板根据相 应的机壳的操作而彼此相对地滑动,因此可弯折的柔性印刷板(FPC)通常 用于电性连接各板。参考专利1公开了使用这种柔性印刷板的例子,如图l9 所示,设置在下侧的板100的连接器101和设置在上侧的电路模块102的连 接器103由柔性印刷电路板104 (FPC)连接。
整个面接地结构构成覆盖FPC几乎整个一个面的接地导体层。然而,根据整 个面接地FPC,无法确保与各板进行滑动相一致的柔韧性,并且担心在弯折 部起裂紋而导致断开。
为了解决上述关于整个面接地FPC的柔韧性的问题,例如参考专利1 公开了一种结构,其在弯折部局部地消除接地部,且在弯折部的后侧上设置 多个接地线以不与信号线相对。
参考专利1:日本专利未审公开的专利公报日本专利未审查公开公报
No. 2004-8802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尽管如上所述,鉴于接地的电特性优选的是使FPC的整个面接地,但是 由此会产生柔韧性的问题,并且当排除整个接地时,造成电特性(阻抗匹配
或EMI特征)不断恶化的问题。
根据参考专利1的方法,其中接地线设置在弯折部的背面,并且信号线 和接地线配置成使得彼此不相对,由于数据的高速传输和高密度形成,当大 量的信号线增加时,FPC的宽度变宽。据此,需要被确保在两块板之间滑动 FPC的空间变大。这与装置的小尺寸形成相违背。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在柔韧性方面,该结构具 有极好的机械可靠性,并且可减小在装置内部滑动所占的空间,以及在电性 连接布置成堆叠的并且能够沿垂直于各板堆叠方向彼此相对地移动的两块 板的连接结构中关于阻抗匹配和EMI特性的电特性,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 提供为此使用的同轴电缆线束和便携式终端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根据能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同轴 电缆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堆叠布置的并且能够通过包括在至少一部分被捆扎 的多根同轴电缆的同轴电缆线束进行滑动的两块板,其中同轴电缆线束被连 接至各板以构成作为整体的类似U形。
根据用于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线束,所有电缆可不由同轴电缆构成,而可 包括不设置外导体的绝缘线。根据本发明,同轴电缆可用于信号线,因此与 阻抗匹配和EMI特性相关的电特性很好。不设置外导体的绝缘线可用于电 源供应线或地线。当信号线、电力线和接地线被捆扎时,没有必要区分绝缘 线和同轴电缆。
当两块板滑动时,弯折成类似U形的同轴电缆线束的一部分跟随板的移 动而移动。根据在此情况下需要用于滑动同轴电缆线束的空间(滑动空间), 空间的高度由同轴电缆线束的厚度构成,并且空间的宽度由类似U形的宽度 构成。当同轴电缆线束的一部分由包括椭圆的平面形状构成时,线束的厚度 可变薄。因此,上板和下板之间的间隙可变窄。此外,类似U形的宽度可显 著地制成比板的宽度更小。因而,同轴电缆线束的滑动空间可通过使板之间 的间隙变窄而得到充分地保证。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连接器普通地连接到同轴电
缆线束的一部分的至少末端。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连接器安装在同轴电缆线束的 末端,从而可容易地实施与板的连接。此外,同轴电缆线束的一部分的至少
中的20根电缆)的同轴电缆的末端。同轴电缆其他末端可与其它连接器连 接。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连接器由多排形成。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即使当同轴电缆的数量增加 时,连接器的宽度不会由于增加连接器数量而没有增加连接到连接器的同轴 电缆的数量而变大。因此,促进了在板上连接该连接器的部分的设计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直接附 着于板。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同轴电缆线束的连接装置不限 于连接器,但同轴电缆线束可直接连接到板。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同轴电缆线束的两端部沿宽 度方向彼此相对地分别连接到两板的侧。例如,当同轴电缆线束的一端连接 到上板的右侧时,优选的是同轴电缆线束另 一端连接到下板的左侧。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即使当两板的厚度尺寸较小 时,能够确保同轴电缆的弯折半径较大。因而,两板之间的间隙可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各个同轴电缆比AWG42更小。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同轴电缆由小直径构成,因而 同轴电缆具有充足的柔韧性,并且可促进两板的滑动性能。此外,当捆扎多 个同轴电缆时,同轴电缆线束可以较薄,由此可使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形成为 薄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包括容纳部,用于通过预定 的宽度容纳同轴电缆线束。该容纳部可设置在板的上方或设置在包含该板的 机壳处。例如,采用矩形形状的凹槽部可被设置在至少一个板上。或者,突 出部可至少在一个板上设置为矩形,并且也可形成由该突出部围绕的容纳 部。或者,机壳内切削的凹槽或由竖立在机壳的壁围绕的部分可构成容纳部。
容纳部的宽度可通过将同轴电缆线束的宽度加入由成捆同轴电缆构成
的同轴电缆线束的弯折直径而构成。通过切削凹槽或竖立壁以实现这一宽 度,同轴电缆线束的滑动空间可受限变得较小。该滑动空间是不能够设置其 它部件或类似物的空间。通过减小滑动空间,该装置的尺寸可减小。或者, 通过减小滑动空间的量,其它部件可一皮设置为构成高功能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同轴电缆线束通过捆扎每个 被捆扎有多根同轴电缆的多个捆而构成。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当多根同轴电缆被捆扎时,通 过将同轴电缆分为若干组并且捆扎每组,每捆的厚度可变薄,由此可实现薄 形状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在同轴电缆线束的至少一端 侧,连接器的纵向方向和沿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彼此不垂直,并且各个 同轴电缆从被捆扎部分到连接器的长度被分别调整,以设定连接器和线性部 的相对方向。由连接器的纵向方向和沿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形成的角 度,通过将连接器设置在板上的方向调整。例如,连接器的纵向方向和类似 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可变得彼此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接地棒附着于直接连接到板 的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接地棒的纵向方向和沿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彼 此不垂直,并且各个同轴电缆从被捆扎部分到接地棒的长度被分别调整,以 设定线性部和接地棒的相对方向。通常地,接地棒的纵向方向与将每根电缆 设置在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的方向平行。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 结构,由接地棒的纵向方向和沿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形成的角度,通过
将板上的每根同轴电缆对齐的方向调整。例如,接地棒的纵向方向和类似u
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可变得彼此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在同轴电缆线束的两端部邻 接彼此最近的情形下,沿同轴电缆线束的纵向方向,同轴电缆不被捆扎到类
似U形的弯折起始点的两侧上3mm的范围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在同轴电缆线束的两 端部与彼此相距最远的情形下,沿同轴电缆线束的纵向方向,同轴电缆不被 捆扎到类似U形的弯折起始点的两侧上3mm的范围内。尽管在同轴电缆线 束的两端部与彼此相距最远的情形下,同轴电缆线束可被看作由类似J形构 成,类似U形由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线束构成,作为整体其也包括类似J
当同轴电缆线束沿类似U形被弯折,通过弯折产生的力在类似U形内 的弯折起始点的两侧上聚集。通过不捆扎力被集中的部分,移动同轴电缆, 弯折负载可被释放,并且可防止使同轴电缆的导体断开造成的损坏。当使用 同轴电缆连接结构时,几乎所有的情况都由其中两端部最接近于彼此的情况 或两端部相距彼此最远的情况构成。因此,通过构建一种结构,其中同轴电 缆在此情况下不被捆扎在类似U形的弯折起始点的附近,几乎在所有的情况 下,由弯折形成的施加到各自的同轴电缆的力可被释放。通过不在类似U形
内的弯折起始点两侧3mm的范围内捆扎,当两块板重复滑动以往复移动时, 往复滑动两块板直到同轴电缆断开的时间量显著地增加了 ,并且抵抗同轴电 缆的弯折的持久性显著地提升。通过不在类似U形内的弯折起始点两侧5mm 的范围内捆扎,抵抗同轴电缆的弯折的持久性可进一步被提升。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同轴电缆被间断地捆扎在多 个部分。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没被捆扎的部分在多个部被间 断地提供。因此,施加到同轴电缆的弯折负载可变得容易地被整体释放,不 管使同轴电缆线束弯折的位置,同轴电缆的损坏可被防止。相应的同轴电缆 可通过不分散的程度被间断地捆扎。
此外,通过以等于或大于6mm的间隔间断地捆扎同轴电缆,弯折负载 变得容易被释放,并且当同轴电缆以等于或大于10mm的间隔间断地捆扎 时,可进一步构成容易释放弯折负载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同轴电缆通过以特定间隔将 线或带螺旋地缠绕同轴电缆而被捆扎。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类似于在多个部分间断地弯折 同轴电缆的结构,施加到同轴电缆的弯折负载可变得易于整体释放。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同轴电缆通过用经受形状记 忆的螺旋形状的带采用圆柱形状内通过被间隔远离彼此一定间隙而被捆扎。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类似于在多个部分间断地弯折 同轴电缆的结构,施加到同轴电缆的弯折负载可变得易于整体释放。此外, 同轴电缆经受圓柱形的形状记忆,因此被捆扎的状态易于被保持。
此外,尽管具有附着特性并且附着到同轴电缆的带和具有非附着特性的
带可被采用,从易于释放负载的观点看,不附着的带优选的是通过滑动以在 弯折时沿纵向方向相对于带移动同轴电缆。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优选的是通过采用编织套筒覆盖共轴 电缆以形成圆柱形状。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同轴电缆在易于沿纵向方向移 动并且以附着带的形式不粘附于同轴电缆的情况下可被捆扎。此外,捆的厚 度可通过使套本身变平而使捆扎部变平而变薄,并且可实现薄的成形的同轴 电缆连接结构。
以此方式构成的同轴电缆线束,在关于柔韧性的机械可靠性方面,在减
小装置内部所需的空间方面,以及在关于当同轴电缆线束用于连接相对于彼
此移动的板时的阻抗匹配和EMI特性方面都很好。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 以此方式构成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为小尺寸,并且通过将上述同轴电缆连
接结构应用到安装到便携式终端且相对于彼此滑动的板的连接而处理高密
度信息。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线束和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可适当地结合上 述优选的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可实现下述效果,当上板和下板滑动时,连 接到两板的同轴电缆线束在关于柔韧性的机械可靠性方面极好,上板和下板
滑动带来的共轴电缆线束的滑动空间较小,并且关于阻抗匹配和EMI特性 的电特性很好。根据本发明,与使用FPC连接堆叠且滑动的两块板的情况相 比,两块板之间的间隙可变得更小。


图1 (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B)为侧视图。
图2 (A)示出堆叠上板和下板的状态的平面图;(B)为侧视图。 图3 (A)示出将连接器安装到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的状态的平面图; (B)为侧浮见图;(C)为截面图。
图4 (A)示出将连接器分成安装到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的两排的状态
的平面图;(B)为侧^L图;(C)为截面图。
图5 (A)和(B)示出容纳部的实例的透视图。
图6 (A)示出采用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移动电话伸长状态的 透视图;(B)示出移动电话的机壳堆叠状态的透视图。
图7 (A)示出采用两路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线的两块板的堆 叠状态的平面图;(B)示出了两块板滑动状态的平面图。
图8( A)示出直接将同轴电缆线束附着于板的一面的状态的截面图;(B) 示出直接将同轴电缆线束附着于板的两面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示出同轴电缆线束间断地捆扎同轴电缆的平面图。
图10示出将同轴电缆线束分成将被连接到一连接器的两捆的状态的平 面图。
图11示出一项实例的平面图,其中附着于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的连接 器的纵向方向与沿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彼此垂直。
图12示出一项实例的平面图,其中附着于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的接地 棒的纵向方向与沿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彼此垂直。
图13示出一项实例的平面图,其中在同轴电缆线束的两端部最接近彼 此的状态下,两侧沿纵向方向相对于类似U形的弯折起始点不被捆4 L 。
图14示出一项实例的平面图,其中在同轴电缆线束的两端部距离彼此 最远的状态下,两侧沿纵向方向相对于类似U形的弯折起始点不被捆扎。
图15示出通过由螺旋地缠绕带子捆扎同轴电缆来形成的同轴电缆线束 的平面图。
图16示出通过由螺旋地缠绕线来捆扎同轴电缆而形成的同轴电缆线束 的平面图。
图17示出通过螺旋形状的带子捆扎同轴电缆来形成同轴电缆线束的平 面图。
图18示出通过编制套筒捆扎的同轴电缆来形成同轴电缆线束的平面图。 图19是示出使用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导线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同轴电缆连接结构
11 上板
12 下板
13 容纳部
13a 凹槽部(容纳部)
13b 突出部(容纳部)
20 同轴电缆线束
21a、 21b 端部
23 捆扎带(带)
24 同轴电缆 25、 25a、 25b 连接器
26 接地棒
27 线
28 螺旋形状的带
29 编制套
30 移动电话(便携式终端装置)
31 上壳体
32 下壳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参考附图给予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10通过包括多件(20 至60件)同轴电缆24的同轴电缆线束20连接配置成堆叠且沿前后方向(图 1、图2中的左右方向)滑动的板11、 12。此外,同轴电缆线束20由多个除 了两端部21a、 21b之外的同轴电缆24捆扎而成,并且连接到两块板以构成 作为整体的类似U形。因此,同轴电缆线束20通过在板11、 12的方向的平 面视图里构成类似U形而被布线在两块板11、 12之间。同轴电缆24可沿纵 向方向间断地被捆扎,作为不同于图1和图2的例子。此外,图l示出同轴 电缆线束20的两端部21a、 21b远离彼此最远的状态,图2示出两端部21a、 21b紧邻彼此最近的状态。例如,板11、 12的一次的滑动大约30mm到60mm。
同轴电缆24包括中心导体、内绝缘体、外导体、沿垂直于中心轴的直 径方向在横截面中从中心到外侧的外覆层。各自的端部21a、 21b经受终端
处理,使得外导体、内绝缘体、中心导体同步地暴露在外预定长度。此外, 同轴电缆线束20可包括绝缘电缆,其不具有外导体,除了多件同轴电缆。 此外,附图通过示出较少件的同轴电缆24而得以简化。
在平面图内同轴电缆线束20沿板的宽度方向(图1 (A)中的双箭头标 志的方向)弯折。板的宽度设置成若干厘米,因此沿此方向的弯折直径可足 够地保证。例如,当同轴电缆线束20的一侧上的端部21a相对于滑动方向 连接到上板11的右侧(图1中的上侧)时,另一侧上的端部21b相对于滑 动方向连接到下板12的左侧(图1中的下侧)。尽管同轴电缆线束20以类 似U形弯折,但是为了减小容纳同轴电缆线束20的空间(参见图5中的容 纳部13), U形的宽度(线性部之间的间距)越窄越好。
通过大致沿板11、 12的平面弯折同轴电缆20,满足同轴电缆线束20 的弯折半径可确保。尽管当背景技术中的FPC被使用时,FPC在两块板ll、 12之间弯折,因此有必要增加两块板11、 12之间的间隙,以确保弯折直径, 根据本发明,如使用FPC的情况,没有必要增大两块板ll、 12之间的间距, 并且可以实现薄的成形的装置。
如图3 (A)和(B)所示,优选的是通过采用捆扎带23捆扎多件同轴 电缆24而形成同轴电缆线束20,并且构成厚度尺寸hl尽可能小的形状,例 如如图3 (C)的椭圆剖面所示。同轴电缆线束20通过螺旋地围绕多件同轴 电缆24缠绕例如氟树脂带、PET带、橡胶件等的捆扎带23而形成。尽管除 了两端部21a、 21b,整个长度的同轴电缆24可用捆扎带23缠绕,但是如图 9所示,同轴电缆线束20可被间断地捆扎。优选的是通过缠绕带等在其接触 板ll、 12或容纳部的壁面的部分(参见图5)上捆扎同轴电缆线束20,由 此促进了同轴电缆线束20抵抗摩擦的耐用性。根据与机壳的壁面等的可滑 动性,优选的是螺旋缠绕具有较小摩擦系数的捆扎带(例如PFA、FEP、ETFE、 PTFE的氟树脂带等),并且根据柔性,优选的是间断地捆扎同轴电缆线束 20。此外,代替螺旋缠绕捆扎带23,如图17所示,可将管覆盖在其上。
作为同轴电缆24,优选的是使用非常小的同轴电缆,例如比根据AWG (美国线规)标准的AWG 42更小。因此,同轴电缆线束20易于弯折,并 且滑动两块板ll、 12的阻力可^f皮减小。此外,当同轴电缆线束20通过捆扎 多件同轴电缆24而形成时,同轴电缆线束20的厚度hl (参见图3 (C))可 形成很薄,并且可实现薄成形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10。例如,非常小的同轴
电缆AWG 42的外直径大约为0.3mm,由此即使沿高度方向堆积6层,同轴 电缆线束的厚度在2mm内。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附于说明书的图19), 在FPC中,FPC被弯折而在上板和下板之间折叠成两件,因此板的间隙的 高度需要确保为3mm或更多。即根据使用该实施例的同轴电缆线束20的同 轴电缆连接结构10,两块板ll、 12之间的间隙可比使用FPC连接堆叠布置 且滑动的两块板ll、 12的情况更小。
同轴电缆线束20包括20到60个同轴电缆24。在同轴电缆24具有AWG 42的尺寸并且同轴电缆线束20包括20件同轴电缆24的情况下,当同轴电 缆线束20形成截面近似于圆的形状的捆时,外直径(厚度)大约为1.7mm, 并且当同轴电缆线束20设置成类似U形时,类似U形的宽度可聚合在5mm 内。尽管增加芯的数量(同轴电缆24的数量),类似U形的宽度也变宽了, 甚至当60件AWG 42的同轴电缆24被捆扎时,类似U形的宽度可被构成在 10mm内。此外,包括40或更多同轴电缆24的同轴电缆线束20用于传递 大量信息的装置。
此夕卜,如图4所示,同轴电缆线束20可通过对齐多 个(在此情况下为2 捆)捆20a、 20b并且缠绕捆扎带23而形成,每个捆捆扎有多根同轴电缆24。 因此,如图4(C)所示,同轴电缆线束20的厚度h2 (<hl )可进一步减小, 并且可实现薄成形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10。即使当同轴电缆24的数量增加 时,捆的厚度没有变厚,因而此结构特别有效。
如图1至图3所示,优选的是在同轴电缆线束20的一端或两端连接(各) 连接器25,以促进连接各板ll、 12。在通过多个捆构成同轴电缆线束20的 情况下,当同轴电缆24的末端被连接器连接时,如图4所示,尽管在图4 中,两捆20a、 20b的长度彼此不同,其长度也可构成同样的长度。如图10 所示,两捆20a、 20b还可连接到一个共用的连接器25。两捆20a、 20b还可 被连接到一个连接器而不用进一步捆扎各捆20a、 20b。
如图5所示,优选的是在板11或12上设置容纳同轴电缆线束20的容 纳部13预定的宽度。例如,如图5 (A)所示,矩形形状的凹槽部13a可被 设置为容纳部13。从而,在容纳部13的内部,根据两块板ll、 12的相对滑 动,在同轴电缆线束20的类似U形内产生变形,因而可防止各同轴电缆24 接触或碰到安装至板ll、 12的电部件,或使同轴电缆线束20接触或碰到设 置在板ll、 12附近的电部件等。此外,两块板ll、 12可光滑地滑动。或者 如图5(B)所示,通过在板11或12上设置突出部13b,例如采用矩形,还 可形成由壁围绕的容纳部13。
图6 (A)示出了作为便携式终端装置的例子的滑动类型的移动电话伸 长状态的透视图;(B)示出了滑动类型的移动电话关闭状态的透视图。
如图6所示的移动电话30采用了上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10。该移动 电话30包括可相对于彼此滑动的上机壳31和下机壳32,两机壳31、 32分 别与上述的板ll、 12安装,并且板ll、 12通过同轴电缆线束20连接。
在以此方式构成的移动电话30中,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机械可靠性和 电特性可形成为彼此相兼容。此外,移动电话30通过使两块板之间的间隙 便小而变薄。根据本发明,滑动类型的移动电话滑动一次的沖程可为30到 60mm,优选的是大约40mm,上板和下板之间的间距可被构成2mm或更小, 并且电性连接各板所需的电线的容纳部的宽度可构成为20mm或更小,此外 10mm或更小。
另外,同轴电缆连接结构10和用于其的同轴电缆线束20并不局限于上 述实施例,并且可适当地修改或改进。此外,与上述部件共用的部件采用相 同的附图标记,其重复的说明将省略。
例如,尽管根据上述实施例,存在示例地通过单一同轴电缆线束20连 接上板11和下板12的情况,如图7所示,两块板ll、 12仍可通过使用多 件同轴电缆线束20而被连接。图7 ( A)示出两块板11、 12(关闭状态)的 最大化堆叠状态的平面图,图7 (B)示出两块板11、 12 (打开状态)的最 小化堆叠状态的平面图。将连接器25a、 25b连接到板11、 12的部件可以是 由板ll、 12上的任意部件构成,只要同轴电缆线束20可构成类似U形。
此外,尽管根据上述实施例,已经给出了将连接器25 ( 25a、 Mb)附着 于同轴电缆线束20的端部21a、 21b的情况,但是如图8所示,同轴电缆线 束20的同轴电缆24可直接附着于板11、 12。当各同轴电缆24直接附着于 板ll、 12时,同轴电缆24的末端的中心导体可焊接到板11、 12的连接终 端。中心导体可直接连接到板11或12的一面(图8 ( A))。当直接连接到 板ll、 12的端部时,中心导体可直接连接到两面(图8 (B))。当连接到上 板11时,中心导体附着于上板11的下面,当连接到下板12时,中心导体 附着于下板12的上面。当通过连接器等连接到板11、 U并且没有限制其直 接连接时,中心导体可连接到板ll、 12的两面。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同轴电缆线束处,不具有外导体的绝缘线可被适当 地混合。绝缘线可用作地线,绝缘线可用作电源供应线。
此外,尽管根据上述实施例,在连接到板11、 12 (连接器25,直接附 着于板)的同轴电缆线束20的部件处,同轴电缆24的方向与沿同轴电缆线 束20的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 一致,同轴电缆24的方向在连接部可与同 轴电缆线束20的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不同。
例如,如图ll所示,附着于端部21a或21b的连接器25的纵向方向, 与沿同轴电缆线束20的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图11中的左右方向), 可不彼此垂直但与彼此相一致。
此外,例如如图12所示,同轴电缆线束20的端部21a、 21b可直接连 接到板ll、 12,分别附着于各自的端部21a、 21b的接地棒26的纵向方向, 与沿同轴电缆线束20的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图12中的左右方向), 可不彼此垂直但与彼此相一致。此外,接地棒26共同地连接到通过将各自 的同轴电缆24经受终端处理而暴露在外的外导体,进一步连接到板ll、 l2 的才妻i也端。
尽管在如图11或图12所示的情况下,连接器部分的同轴电缆24的方 向,与同轴电缆线束20的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相垂直,但这只是示例, 在端部21a、21b的各自电缆24的弯折角度是任意的。然而,为了在端部21a、 21b相对于与其连通(线束的类似U形的线性方向)的方向弯折各自的电缆 24达30度或更多,为了保持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与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 相对方向,各自的同轴电缆24从捆扎部到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的长度可 分别被调整。由此,外侧弯折地越多,在两端部21a、 21b的各自的同轴电 缆24的长度越长。根据该实施例的一种方式的同轴电缆线束,通过调整以 此方式使得各自的电缆的长度彼此不同,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相对于板11 、 12的方向,即同轴电缆线束20的端部可构成期望的方向。将同轴电缆线束 20附着于板上的方向或角度可自由地设计。即,板ll、 12的设计的自由度 被提升。
根据同轴电缆线束20,制备通过在端部同轴电缆弯折的角度计算得到的 所需长度的相应同轴电缆,并且当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附着于相应同轴电 缆时,相应电缆24根据预定的长度而对齐。相应同轴电缆24的相对位置由 附着于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而确定,其被带等捆扎。即使如图4所示,当多个连接器25附着于单个同轴线束20的一端时, 相应同轴电缆24从捆扎部分到连接器的长度可分别被调整,使得各自的连 接器25或各自的接地棒26的纵向方向不垂直于沿同轴电缆线束20的类似 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并且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与线性部的相对方向被设 定。
这同样存在于将同轴电缆24在单个同轴电缆线束20的一端处分成多个 组并且将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附着于每个组的情况,或者通过进一步捆扎 多个同轴电缆24的捆并且将连接器25或接地棒26附着于每捆来构成同轴 电缆线束20。
尽管根据上述实施例,示出了用捆扎带23捆扎同轴电缆线束20的除了 端部21a、 21b之外的部分的方式,但捆扎同轴电缆24的方式不限于此。各 自的同轴电缆24可不被捆扎以覆盖其整体,而可部分地以在板ll、 12滑动 时能够保持线束的形状的程度被捆扎。优选的是在板11、 12滑动时,缠绕 接触板ll、 12或设置在板11、 12处的壁面的同轴电缆24的一部分,以提 升抵抗摩擦的耐用性。尽管可采用具有粘附到同轴电缆24的粘附特性或具 有非粘附特性的捆扎带23,优选的是具有非粘附特性的捆扎带23,因为在 弯折时通过相对于捆扎带滑动可沿纵向方向移动同轴电缆24,弯折形成的负 载可易于释放。
同轴电缆线束20连接到上下板11、 12,从两块板ll、 U的最大化堆叠 的位置(图2中的状态)到两块板ll、 12的最小化堆叠位置(图1中的状 态)的滑动以返回两块板11、 12被重复,并且对往复移动以滑动的次数(在 下文中,滑动次数)与同轴电缆24的中心导体的断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已经知道当各同轴电缆24不在弯折同轴电缆24的起始点(线性部的 边界点和类似u形内的弯折点)附近捆扎,直到断开的滑动次数可显著地提 升。从实验已经知道优选的是不在夹置弯折起始点的两侧上的3mm的范围 内捆扎同轴电缆24,并且进一步优选的是不在两侧上5mm范围内捆扎同轴 电缆24。
其原因如下。
当同轴电缆线束20弯折时,在弯折部的内侧和外侧引起了不同的长度。 在此情况下,当各自的同轴电缆24可自由地移动时,通过在内侧释放同轴 电缆24,长度差异被吸收。
然而,当各同轴电缆24通过缠绕带子等进行捆扎时,各自的同轴电缆
24被限制不移动或难于移动,长度差别不能够被吸收,并且同轴电缆24在 弯折部的两端施加有弯折应力。即弯折负载倾向于集中到同轴电缆24的弯 折起始点(线性部的边界点和类似U形的弯折部)。还可想象通过板ll、 12 的多次滑动,在同轴电缆24的中心导体等上的弯折应力负载集中的部分处 被破坏。因此,优选的是各同轴电缆24限制在弯折应力倾向于产生即弯折 起始点附近的部分不被捆扎。
移动电话通常地进入上下机壳关闭的状态(短路状态),或上下机壳打 开的状态(伸长状态),由此,在用于移动电话30等的板11、 12内,同轴 电缆线束20的两端部21a、 21b进入靠近彼此最近的状态或远离彼此最远的 状态。此状态是如图13所示的其中同轴电缆线束20的两端部21a、 21b靠 近彼此最近的状态,或者如图14所示的其中同轴电缆线束20的两端部21a、 21b远离彼此最远的状态。因此,当各同轴电缆24不在如图13或图14所示 的类似U形的弯折起始点A、 B附近被捆扎,同轴电缆24几乎不接收弯折 产生的应力,并且抵抗同轴电缆线束20的弯折的机械性能(直到断开的滑 动次数)可显著地被提升。
例如,当同轴电缆线束20通过使用AWG 42到46的同轴电缆24而形 成时,在采用捆扎带23捆扎整个弧长度22的方式下,当板ll、 12的滑动 被实施约50,000次时,同轴电缆24的中心导体会断裂。当不捆扎同轴电缆 24的范围形成为相对于类似U形的弯折起始点A 、 B沿纵向方向在两侧3mm 的范围时,甚至当板ll、 12的滑动被实施100,000次时,同轴电缆24的中 心导体也未断裂;并且当不捆扎同轴电缆24的范围形成为相对于弯折起始 点A、 B沿纵向方向在两侧上5mm的范围时,甚至当板ll、 12的滑动被实 施150,000次时,同轴电缆24的中心导体也未断裂。
此外,为了保持同轴电缆线束20的线束形状,优选的是在如图D和图 14所示的状态中,类似U形的弯折部的一部分被梱扎带23等捆扎。
不在弯折起始点附近捆扎的方式包括其中同轴电缆线束20的端部通过 连接器连接的情况,和端部直接附着于板的情况。此外,此方式还包括各自 的同轴电缆24在同轴电缆线束20的端部分成多个组,并且在每个组附着于 连接器或附着于接地棒的情况。此外,该方式还包括其中多捆同轴电缆24 还进一步被捆扎以构成同轴电缆线束20的情况。
此外,如图9所示,当各同轴电缆24在多个部分被间断地捆扎时,不 被捆扎的部分间断地设置在多个部分,因此,施加到同轴电缆24的弯折负 载可便于整体释放,同轴电缆24可防止被损坏而不考虑弯折同轴电缆线束 24的位置。此外,通过间断地捆扎同轴电缆24,对于其中同轴电缆线束20 的两端部21a、 21b靠近彼此最近的情况,以及在其中两端部21a、 21b远离 彼此最远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不在弯折起始点附近捆扎的方式易于实 现。
各自的同轴电缆24可被间断地捆扎成不分散的程度,以保持线束的形 状。如上所述,优选的是不在夹置弯折起始点的3mm的范围内捆扎同轴电 缆24,因而,优选的是在间断弯折时各同轴电缆24的间隔等于或大于6mm。 此外,还优选的是以等于或大于10mm的间隔间断地捆扎同轴电缆24。尽 管在图9中,采用捆扎带23捆扎同轴电缆24,同轴电缆24可用线捆扎或通 过滴入粘附剂而被集成为一体以进行捆扎。
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保持特定间隔的同时,同轴电缆24可 通过采用捆扎带23 (参见图15)或线27 (参见图16)进行缠绕而被捆扎。 根据图15和图16的同轴电缆线束20,类似于如图9所示的在多个部分处间 断地捆扎同轴电缆的结构,施加到同轴电缆24的弯折负载可便于整体释放。 此外,用捆扎带23或线27螺旋缠绕的部分的两端可用具有粘附特性的捆扎 带23捆扎,使得缠绕不会松开。
此外,如图17所示,同轴电缆24可用经受形状记忆的螺旋形状的带28 釆用圆柱形状以特定间隔而被捆扎。采用螺旋形时可使用带28,其通过在类 似条的形状内巻曲捆扎带子23而经受形状记忆,或在圆柱形的部件内切削 成螺旋形而形成。例如,切削成螺旋形的橡胶管可被使用。根据图17的同 轴电缆线束20,类似于如图9所示的在多个部分处间断地捆扎同轴电缆24 的结构,施加到同轴电缆24的弯折负载可便于整体释放。此外,螺旋形状 的带子28在圆柱形内经受形状记忆,从而捆扎同轴电缆24的状态易于保持。 即使当各同轴电缆24被捆扎时,在同轴电缆24上覆盖经受形状记忆的管或
带的情况下的操作效果比用预定节距缠绕带或线的情况下的要高。
此外,如图18所示,同轴电缆24可通过用圆柱形状的编制套29覆盖 而被捆扎。优选的是使用编制成圓柱形状的编制套29,例如金属箔弹簧或化 学光纤。根据图18中的同轴电缆线束20,如同在粘附带中,同轴电缆24
可在沿纵向方向易于移动而不粘附于同轴电缆24的情况下被捆扎。此外,
当套本身由平面形状构成时,捆扎部易于变平,如图3 (C)所示,并且容 纳空间可减小。例如,当捆扎带23缠绕捆扎成截面为圓形且具有1.9mm的 直径的同轴电缆24时,外直径变为2.3mm,并且当其受压变平时,高度变 为1.8mm,宽度变为2.6mm。另一方面,当被捆扎成截面为圓形且具有1.9mm 的直径的同轴电缆24由编制套29覆盖时,外直径变为2.1mm,并且当其受 压变平时,高度变为1.3mm,宽度变为2.8mm。
在图9、图15至18中,所示的例子中沿连接器25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平 行于同轴电缆24的长度方向(沿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即相应同轴电 缆24在端部弯折90度的实例。根据这些情况,如上所示,各自的同轴电缆 24的长度彼此不同,各自的同轴电缆24从捆扎部到连接器25的长度被分别 调整。此外,连接器25的方向不限于上述图。连接器25的长度方向可垂直 于同轴电缆24的长度方向。
同样在同轴电缆线束20中,其端部不附着于连接器但附着于接地棒, 以直接连接到板,捆扎各自的同轴电缆24的方法与在端部附着于连接器的 情况下的相同。
此外,上述实施例可适当地组合。例如,同轴电缆线束20的一端部21a 可附着于连接器25,以连接到板ll,并且另一端部21b可直接附着于板l2。 此外,例如如图11和12所示,同轴电缆24在连接部分的方向可与同轴电 缆线束20的类似U形的线性部的方向不同,此后,如图9、图13至图18 所示的各种捆扎方式可被适当地采用。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具有被连接以能移动而滑动的两块板,并且通过使用同轴电 缆电性连接各板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本发明非常有用,其可使用于移动电 话等。
尽管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给出了本发明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
然的是本发明可被多样地改变或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本发明 基于2006年5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No. 2006-143382),其内容在此引入以作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用于通过包括捆扎于至少一个部分的多个共轴电缆的同轴电缆线束连接堆叠布置并且能够滑动的两块板,其特征在于,同轴电缆线束被连接到各板以整体构成类似U形的形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器通 常地连接到同轴电缆线束的 一部分的至少远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器形 成多排。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同轴电缆 线束的端部直接附着于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同轴电缆 线束的两端部分别连接至沿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板的侧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同轴 电缆小于AWG 42。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 部,用于以预定的宽度容纳同轴电缆线束。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同轴电缆 线束通过捆扎多个捆而构成,每个捆都由多根同轴电缆捆成。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同轴电 缆线束的至少一端侧,连接器的纵向方向和沿类似U形形状的线性部的方向 彼此不垂直,并且各个同轴电缆从被捆扎部分到连接器的长度被分别调整, 以设定连接器和线性部的相对方向。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地棒附 着于直接连接到板的同轴电缆线束的端部,接地棒的纵向方向和沿类似U形 形状的线性部的方向彼此不垂直,并且各个同轴电缆从被捆扎部分到接地棒 的长度被分別调整,以设定接地棒和线性部的相对方向。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同轴电 缆线束的两端部邻接彼此最近的状态下,沿同轴电缆线束的纵向方向,各同 轴电缆不被捆扎到类似U形形状的弯折起始点的两侧上的3mm的范围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同轴电缆线束的两端部远离彼此最远的状态下,沿同轴电缆线束的纵向方向,各同轴电缆不被捆扎到类似U形形状的弯折起始点的两侧上3mm的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同轴电缆被间断地捆扎在多个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同轴电缆通过等于或大于6mm的间隔被间断地捆扎。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同轴电 缆是通过将线或带螺旋地围绕所述各同轴电缆以特定的间隔缠绕而被捆扎 的。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同轴电 缆通过经受形状记忆的螺旋形状的带以特定的间隔而被捆扎为圓柱形状。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同轴电 缆通过覆盖编制套而被捆扎为圆柱形状。
18. —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1至17的任一项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同 轴电缆线束。
19. 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7的任一项的同轴电缆连接结构的便 携式终端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其使得涉及柔韧性的机械可靠性和涉及阻抗匹配和EMI特性的电特性两者能够彼此协调;以及为此使用的同轴电缆线束和便携式终端装置。同轴电缆连接结构10是一种通过同轴电缆线束20连接配置成被堆叠且滑动的两块板11、12的结构,同轴电缆线束20通过包括多根同轴电缆24在至少一部分被捆扎而构成,其中同轴电缆24被连接以构成作为一体的类似U形。
文档编号H04M1/02GK101341726SQ20078000085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3日
发明者仙波弘之, 柴田忠和, 横井清则, 涩泽利嗣, 轻部胜美 申请人: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