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1861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耳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装置,并适合应用到通过连接到例如移动式音乐播放器 而使用的耳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以年轻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时代的发展,使用者期望随时随地听音乐
的需要变得更强烈。在这种环境下,带子(band)布置在使用者头部后面的 佩戴系统的立体声耳机逐渐被在意发型和时尚的广泛范围内的人们接受(例 如,参见日本专利局的公开号为2006- 109511和H11 -298982的日本申请)。
例如,如图l所示,带子布置在头部后面的传统佩戴系统的立体声耳机 1 (此后称作后带式立体声耳机)通常包括从左耳机单元3的壳体4延伸的 耳才几线2,如图2A和2B所示。
这是因为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设计的从左耳机单元 3的壳体4延伸的耳机线2在认为人们一般是右手的情况下通常不会变成干 扰。

发明内容
关于具有上面结构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在使用者在多种收听环境中 使用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很长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例如在练习慢跑或类似动 作过程中收听,从左耳机单元3的壳体4延伸的耳机线2变成干扰。因此, 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在使用性上不必然是极好的,这是一个问题。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面的问题,并提供了一种使用者友好的耳机装置, 其具有当戴上耳机不会变成干扰并且佩戴感觉极好的耳机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期望提供一对耳机单元、带子部分、耳机线、和 耳机线连接部分。 一对耳机单元包括左耳机单元和右耳机单元。带子部分连 接到左耳机单元和右耳机单元,并布置成定位在头部后面。耳机线连接到左 耳机单元或右耳机单元。耳机线连接部分通过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沿着带子部
分移动而自由地改变带子部分和耳机线的分支点,以便沿着带子部分放置耳 机线以把耳机线和带子部分彼此一体化。
按照上面的方式,在把带子部分和耳机线彼此一体化的同时,带子部分 和耳机线可以在任意的分支点分支。因此,耳机线对于佩戴耳机的使用者来 说变为干扰的问题被解决了 。
根据本发明,在把带子部分和耳机线彼此一体化的同时,带子部分和耳 机线可以在任意的分支点分支。因此,耳机线对于佩戴耳机的使用者来说变 为干扰的问题被解决了。因此, 一种佩戴感觉极好并具有当佩戴耳机时不会 变成干扰的耳机线的使用者友好的耳机装置被实现了 。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本发明的本质、原理和使用从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变 得更加显然,其中类似的部件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或字符表示。


在附图中
图1是显示传统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 )的结构的顶部视图; 图2A和2B是显示传统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2)的结构的前部视图和 左侧-現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的结构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显示耳机线装配到头带的槽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悬挂器结构的示意性透视图。 附图标记il明
1 传统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
2 耳机线
3 左耳机单元
4 壳体
10 后带式立体声耳机
11 左耳机单元
12 悬挂器 12A臂部分 12B封套 12BB上端部分
12BA下端部分 12C盖部分 12D啮合部分
13 壳体
14 耳承 15头带 15A耳钩部分 15B槽
15C线
16 耳才几线
17 连4妄滑块
23 驱动单元
24 阻抗
25 前壳体
26 均衡器 27螺钉 28装饰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的全部结构
图3显示了本发明中整个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图3仅公开了立体 声耳机10的左侧,其右侧^皮省略了 。
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包括左耳机单元11和连接到左耳机单元11的头 带15。
左耳机单元具有大致圓柱形的悬挂器12。头带15连接到悬挂器12上。 头带15被弯曲,以便头带15可以被钩到使用者的听嚢(未示出)上并沿着 头部的后面佩戴。
悬挂器12在一体状态下在其下面部分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上具有臂部分 12A。臂部分12A具有预先确定的长度并从悬挂器12凸出进入朝向听嚢的 方向。当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被佩戴时,悬挂器12以竖直的状态定位在听
嚢前方。
此外,悬挂器12具有连接到臂部分12A的端部的壳体13。耳承(ear piece) 14插入到外耳道,在驱动单元(未示出)包括在壳体13内的状态下 连接到悬挂器12上。
这时,悬挂器12具有连接到悬挂器12的顶端部的头带15的耳钩部分 (ear-hook section) 15A。耳钩部分15A被弯曲,以便沿着听嚢的上面部分 的形状而具有緩和的弯曲形状。
悬挂器12本身没有钩到使用者的听嚢上。作为替换,悬挂器12把头带 15的耳钩部分15A保持在耳机插入到使用者的外耳道中。
在具有大致弧形的耳钩部分15A钩在听嚢上并且同时头带15的剩余部 分沿着头部的后面佩戴的状态下,头带15被保持。被弯曲以具有耳钩部分 15A的形状和沿着使用者头部后面形状的线(未示出)穿过头带15的内部。 通过这种方式,关于当佩戴耳机时头带15的形状不容易改变这一点已经考 虑了。
头带15使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弹性体作为其外表面的材料,合成树脂 例如为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曱酸丁二酯(PBP)。
此外,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包括连接到壳体13内的驱动单元的耳机线 16。耳机线16从悬挂器12与头带15并排延伸到外部。
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包括具有环形形状用于使头带15和耳机线16形 成一体状态的连接滑块17。连接滑块17以滑动方式在头带15上自由移动。
连接滑块17具有大致等于或稍」徵小于头带直径的直径。因为由合成树 脂制成的弹性体,例如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曱酸丁二酯(PBP),被用 作连接滑块17的材料,连接滑块17可以以一体的方式柔软地拉紧头带15 和耳一几线16。
这里,如图4所示,具有大致等于耳机线16直径的直径的底切槽15B 在头带15上形成。当连接滑块17在耳机线16上滑动时,耳机线16装配在 槽15B内。
当耳机线16装配在头带15的槽15B内时,除了耳机线16的表面稍孩l 凸出到外面,耳机线16几乎全部嵌入到头带15内。
因为上面的原因,耳机线16和头带15可以彼此一体化,并且同时,耳 机线16嵌入到头带15内。因此,看上去仅存在头带15。
如图3所示,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包括在从悬挂器12到连接滑块17 范围内处于一体状态的头带15和耳机线16。从作为边界的连接滑块17开始, 头带15和耳机线16处于分支状态。
即,如图3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在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中,使用者 通过以任意方式移动连接滑块17的位置可以调节头带15和耳机线16的分 支点。
(2)悬挂器的结构
如图5所示,悬挂器12可以与臂部分12A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具有大 致T型形状并比具有类似大致T型形状的封套12B稍^f敖小的盖部分12C通 过使用爪部分(claw section )而装配到封套12B内。
悬挂器12具有端部帽22,该端部帽22连接到封套12B的下端部分 12BA,橙色装饰圈插入它们之间。
此外,悬挂器12具有通过使用螺钉27连接到臂部分12A的端部的壳 体13。驱动单元23包括在壳体13内。同时,耳承14利用阻抗24、前壳体 25和均衡器26连接到驱动单元23,以调节插入到其中的频率特性。
此外,悬挂器12包括在与壳体13相反的方向上在装配机构上连接到臂 部分12A端部的装饰帽28。通过这种方式,悬挂器12的外观改善了。
悬挂器12具有穿过封套12B的上端部12BB的通孔的头带15和耳机线 16。包括在头带15内的线15C与封套12B的啮合部分12D啮合,以便头带 15连接到封套12B上。
正如上面描述的,线15C在线15弯曲而具有耳钩部分15A的形状和沿 着使用者头部后面的形状的状态下穿过头带15的内部。当耳才几^L佩戴时, 线15C按照下面的状态防止头带15的形状容易地改变大致弧形的耳钩部 分15A自然地钩在听嚢上,并且同时头带15的剩余部分沿着头部的后面佩 戴。
同时,在耳机线16内的左声道的芯线L和地线G通过封套12B和臂部 分12A,并连接到驱动单元23。
此外,在耳机线16内的右声道芯线R和地线G在封套12B内弯曲。接 着,芯线R和地线G连接到在用于连接右声道驱动单元(未示出)的连接 线18中的右声道芯线r和地线g。
即,耳机线16具有连接线18,该连接线18包括用于右声道的芯线r
和地线g,它们穿过耳机线16的内部。因此,当连接滑块17把头带15和耳 机线16之间的分支点改变到任何为位置时,通过耳机线16供应的用于右声 道的声频信号通过连接线18能够保证被供应到用于右声道的驱动单元(未 示出)。
(3 )运行和有益效果
在上面描述的结构中,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不具有耳机线16从左耳机 单元11的壳体13延伸的结构。作为替换,后带式立体声耳机IO采用了耳 机线16与头带15—起以向上方向从封套12B的上端部分12BB在悬挂器12 中延伸的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使用者从开始就不会感觉到由于耳机线16 撞击使用者面颊和类似部位而导致的麻烦。
此外,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包括头带15和耳机线16,它们互相独立 并且通过使用连接滑块17以头带15和耳机线16并排的状态相互一体化。 而且,头带15和耳机线16在作为分支点的连接滑块17的位置分开。
因此,后带式立体声耳机IO具有耳机线16表面上从连接滑块17的位 置延伸的结构。而且,该分支点通过移动连接滑块17而自由改变。
通过这种方式,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通过使用连接滑块17能够自由调 节耳机线16从头带15延伸的位置,以便根据使用者的收听环境和收听情形 防止耳机线16变成干扰。
具体地,后带式立体声耳机IO可以把连接滑块17移动头部的后面,以 便耳机线16从正好在头部背面之后而不是从听嚢背面的位置延伸。通过这 种方式,耳机线16的存在可以从使用者的意识中去除。
此外,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包括线15C,该线提前被弯曲以具有耳钩 部分15A的形状和沿着使用者头部背面的形状,并穿过具有弹性的头带15 的内部。因此,自然地保持了耳钩部分15A钩在听嚢上并且其余部分沿着头 部背面配合的佩戴状态。因此,与金属头带相比,能够提供极好并稳定的轻 质感觉和《風戴感觉。
根据上面描述的结构,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包括通过连接滑块17以并 排的状态一皮一体化的头带15和耳机线16。而且,通过移动连接滑块17的位 置,头带15和耳机线16的分支点可以被任意调节。
在上面的方式中,后带式立体声耳机10具有从使用者期望的连接滑块 17的位置延伸的耳机线16。因此,耳机线16不会变成使用者的干扰,而且
操作性和佩戴感觉可以被显著地改善。
(4)其它实施例
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已经相对于这样的例子进行了描述提供了用 于把耳机线16安装在头带15中的槽15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且槽 15B不是必须提供的。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已经相对于这样的例子进行了描述耳 机线16连接到左耳机单元1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且耳机线16可以 连接到右耳机单元以具有与本实施例完全相反的结构。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已经相对于这样的例子进行了描述通 过使用连接滑块17而把耳机线16与定位在头部背面的头带15 —体化并且 分支点可以自由调节。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且通过使用连接滑块17, 耳机线16可以与定位在使用者头部上面的头带或定位在使用者下颌下面的 头带结合,并且分支点可以自由调节。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已经相对于这样的例子进行了描述由 合成树脂例如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曱酸丁二酯(PBP)制成的弹性体用 作耳钩悬挂器(ear-hookhanger) 15的外表面材料。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而且耳钩悬挂器15不必须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弹性体形成,而是也通过使用 具有抗腐蚀性的金属材料和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已经相对于这样的例子进行了描述线 15C穿过头带15的内部以保持耳钩部分15A的形状和沿着使用者头部背面 的形状,以便当耳机在具有大致弧形的耳钩部分15A自然地钩在听嚢上并且 头带15的其余部分沿着头部背面配合的佩戴状态中被佩戴时,头带15的形 状防止容易地改变。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且头带15A可以由提前弯曲 成耳钩部分15A的形状和沿着使用者头部背面的形状的树脂形成,而不使用 线15C。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已经相对于这样的例子进行了描述根 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耳机装置包括作为耳机单元的左耳机单元11 、作为耳机 线的耳机线16和作为耳机线连接部分的连接滑块17。但是,本发明不限于 此,而且本发明的耳机装置包括具有其它各种结构的耳机单元、带部分、耳 机线和耳机线连接部分。
本发明的耳机装置可以应用到这样的耳机装置中通过连接到除了移动 类型的音乐播放器以外例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笔记本类型 的个人电脑和其它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中而使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根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以出现各种修 正、组合、次组合和替换,它们都在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本发明包括与2007年8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申请JP2007 - 219089相关的主题,通过参考并入其全部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耳机装置,包括:由左耳机单元和右耳机单元组成的一对耳机单元;带子部分,连接到左耳机单元和右耳机单元,并布置成定位在头部后面;耳机线,连接到左耳机单元或右耳机单元;和耳机线连接部分,通过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沿着带子部分移动而自由地改变带子部分和耳机线的分支点,以便沿着带子部分放置耳机线以把耳机线和带子部分彼此一体化。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带子部分具有把带子部分和耳机线一体化的槽。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当耳机线连接部分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沿着带子部分移动时,通过把耳机 线配合在带子部分的所述槽内,耳机线连接部分把耳机线和带子部分一体化。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所述耳机线连接部分由大致圓柱形形状的弹性体制成,并通过以缠绕耳 机线和带子部分的状态沿着带子部分放置耳机线从而把耳机线和带子部分 一体化。
全文摘要
一种耳机装置,包括由左耳机单元和右耳机单元组成的一对耳机单元;带子部分,其连接到左耳机单元和右耳机单元,并布置成定位在头部后面;耳机线,其连接到左耳机单元或右耳机单元;和耳机线连接部分,其通过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沿着带子部分移动而自由地改变带子部分和耳机线的分支点,以便沿着带子部分放置耳机线以把耳机线和带子部分彼此一体化。
文档编号H04R1/10GK101374366SQ20081014631
公开日2009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4日
发明者伊藤智广, 汤山恭男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