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路堆叠方法、装置及跨机框流量转发方法、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75712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链路堆叠方法、装置及跨机框流量转发方法、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链路堆叠方法、装置及跨机框流量转发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当有虚拟设备的流量要进行跨机框转发时,会通过共用的堆叠单板作为堆叠链路转发跨机框流量,这样导致所有虚拟设备的流量都在共用堆叠链路上传输而滋生单点隐患等风险,即使是采用多个堆叠单板作为冗余堆叠链路,也会造成堆叠单板上除堆叠链路外大量的端口被浪费。

针对相关技术中采用共用堆叠链路转发跨机框流量所导致的单点隐患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链路堆叠方法、装置及跨机框流量转发方法、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链路堆叠方法,包括:将多个设备虚拟为一个设备;在所述一个设备上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并为所述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分配相互独立的用于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堆叠链路。

优选地,所述堆叠链路配置在多个堆叠板上。

优选地,将所述多个设备虚拟为所述一个设备包括:将所述多个设备配置成多虚一的工作模式;创建多虚一的工作域,并配置多虚一的工作组及组成员;通过堆叠链路互联所述多个设备;所述多个设备通过控制信息协商成为主备模式。

优选地,在所述一个设备上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并为所述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分配相互独立的所述堆叠链路包括:创建虚拟设备,并分配本机框和跨机框的端口资源;添加业务端口到所述虚拟设备的端口组中,并将所述端口组中的业务端口配置为堆叠端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跨机框流量转发方法,包括:通过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将所述虚拟设备从第一设备接收的流量转发至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被虚拟为一个设备,所述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与其他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相互独立。

优选地,所述堆叠链路配置在多个堆叠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链路堆叠装置,包括:多虚一模块,用于将多个设备虚拟为一个设备;一虚多模块,用于在所述一个设备上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并为所述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分配相互独立的用于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堆叠链路。

优选地,所述堆叠链路配置在多个堆叠板上。

优选地,所述一虚多模块包括:创建单元,用于创建虚拟设备,并分配本机框和跨机框的端口资源;配置单元,用于添加业务端口到所述虚拟设备的端口组中,并将所述端口组中的业务端口配置为堆叠端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跨机框流量转发装置,包括:转发模块,用于通过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将所述虚拟设备从第一设备接收的流量转发至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被虚拟为一个设备,所述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与其他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相互独立。

通过本发明,采用将多个设备虚拟为一个设备;在一个设备上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并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分配相互独立的用于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堆叠链路的方式,解决了采用共用堆叠链路转发跨机框流量所导致的单点隐患问题,提高了流量转发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多台虚拟设备通过共用堆叠链路转发跨机框流量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采用共用堆叠链路的一虚多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链路堆叠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链路堆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多台虚拟设备通过各自独立的堆叠链路转发跨机框流量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多虚一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采用隔离堆叠链路的一虚多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相关技术中,虚拟设备中流量转发采用的是共用堆叠链路的方式,例如采用的以下的实现方案:

1、多虚一的实现:将2台设备均配置成多虚一的工作模式,创建多虚一工作域,配置多虚一的工作组及组成员,规划单独的单板作为堆叠链路使用,添加业务端口到端口组中,分配端口组中的业务端口并配置为堆叠端口,设备间用堆叠链路连互联,然后两台设备通过控制信息协商成为主备模式,为主的设备负责管理所有的资源。

2、共用堆叠链路一虚多的实现:如图2所示,在被测设备(Device Under Test,简称为DUT)完成多虚一后,创建虚机(即虚拟设备)分配本机框和跨机框的端口资源,使能虚机并确认虚机的端口划分完毕后,进行业务操作。通过测试打流验证虚机的流量可以通过跨机框的堆叠链路进行转发。如果创建N个虚机的话,所有虚机跨机框的流量都要通过共用堆叠板的堆叠链路转发;若堆叠板故障,所有虚机跨机框流量均受到影响。以10G 48口的万兆单板为例,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堆叠端口一般为4~8个为主,剩余40个端口除了作堆叠口外不能再作他用。并且为了避免单点隐患,实际应用中往往会使用用两块堆叠单板做链路备份,但这样的话造成的端口资源浪费也成倍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链路堆叠方法,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链路堆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2,将多个设备虚拟为一个设备;

步骤S304,在一个设备上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并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分配相互独立的用于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堆叠链路。

通过上述步骤,在将多个设备虚拟成一个设备之后,这多个设备通过堆叠链路实现跨机框流量转发;在虚拟而成的一个设备上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这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的流量将会从多个设备中的一个设备转发到另一个设备;在本发明中,通过为这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分配相互独立的用于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堆叠链路之后,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共用堆叠链路而存在的共用堆叠链路故障会影响所有的跨机框流量转发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采用共用堆叠链路转发跨机框流量所导致的单点隐患问题,提高了流量转发的可靠性。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可靠性,可以将一个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配置在多个堆叠板上,这样即使一个堆叠板发生故障,也不会导致该虚拟设备的跨机框流量的转发全部失败,进而提升了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可靠性。

优选地,在步骤S302中,可以将多个设备配置成多虚一的工作模式;创建多虚一的工作域,并配置多虚一的工作组及组成员;通过堆叠链路互联多个设备;多个设备通过控制信息协商成为主备模式。此外,步骤S302中实现多个设备的多虚一的方案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其他多虚一方案,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制。

优选地,在步骤S304中,在创建虚拟设备时,先为虚拟设备分配本机框和跨机框的端口资源;然后再添加业务端口到虚拟设备的端口组中,并将端口组中的业务端口配置为堆叠端口。这些堆叠端口形成了创建的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是分别为每一个虚拟设备分配与其他虚拟设备相互独立的业务端口,从而使得每个虚拟设备配置有相互独立的堆叠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跨机框流量转发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将虚拟设备从第一设备接收的流量转发至第二设备;从而实现了虚拟设备中跨机框的流量转发。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被虚拟为一个设备,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与其他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相互独立。

通过上述方式,由于各个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相互独立,在某一个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到其他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进而避免了单点隐患。

优选地,上述的堆叠链路配置在多个堆叠板上,从而使得在一个堆叠版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虚拟设备的跨机框流量转发也能够得到保证。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链路堆叠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下面对该装置中涉及到的模块进行说明。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链路堆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多虚一模块42和一虚多模块44,其中,多虚一模块42,用于将多个设备虚拟为一个设备;一虚多模块44,耦合至多虚一模块42,用于在一个设备上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并为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设备分配相互独立的用于跨机框流量转发的堆叠链路。

优选地,堆叠链路配置在多个堆叠板上。

优选地,一虚多模块44包括:创建单元442,用于创建虚拟设备,并分配本机框和跨机框的端口资源;配置单元444,耦合至创建单元442,用于添加业务端口到虚拟设备的端口组中,并将端口组中的业务端口配置为堆叠端口。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跨机框流量转发装置,包括:转发模块,用于通过虚拟 设备的堆叠链路,将虚拟设备从第一设备接收的流量转发至第二设备;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被虚拟为一个设备,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与其他虚拟设备的堆叠链路相互独立。

优选地,堆叠链路配置在多个堆叠板上。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更加清楚,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和说明。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台虚拟设备跨机框转发流量的堆叠方案,适用于双机虚拟成一台设备后再虚拟出多台虚拟设备的场景,通过此方案可以实现多台虚拟设备在跨机框的流量转发时拥有专用和完全隔离的堆叠链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已有模块多虚一功能和新开发模块一虚多功能相叠加实现应用场景,多虚一模块的堆叠方案需针对一虚多模块进行改造。

如图5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采用下列方案实现:

步骤1,双机堆叠后创建独立的作用域,即创建虚拟设备,在该作用域中默认按照整机规格运行一组进程,这一组进程只为该虚拟设备提供服务并实现业务。

步骤2,按一定粒度分配端口资源给创建的虚拟设备并将其使能,被划分的端口只属于该虚拟设备的作用域,与其它作用域相隔离。

步骤3,在该虚拟设备所拥有的端口资源中分配堆叠端口,该堆叠端口仅属于该虚拟设备的作用域,与其它作用域相隔离,仅为本虚拟设备域内跨机框流量提供转发。

通过上述方案,让每个虚拟设备跨机框的流量通过独立的堆叠链路进行转发,更好的避免了多虚拟设备转发跨机框流量时,全部共用同一堆叠链路而可能导致的潜在问题;此外,减少了多堆叠单板做冗余堆叠链路时端口资源的浪费。

作为一种上述方案的实现方式,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独立堆叠链路的实现方案如下描述:

1、多虚一的实现

如图6所示,将2台设备均配置成多虚一的工作模式,创建多虚一工作域,配置多虚一的工作组及组成员,设备间用堆叠链路互联,然后两台设备通过控制信息协商成为主备模式,为主的设备负责管理所有的资源。

2、独立堆叠链路一虚多的实现

如图7所示,完成多虚一后,创建虚机分配本机框和跨机框的端口资源,使能虚机并确认虚机的端口划分完毕后,添加普通业务端口到端口组中,分配端口组中的业务端口并配置为堆叠端口,进行业务操作。通过测试打流验证虚机的流量可以通过跨机框的堆叠链路进行转发。如果创建N个虚机的话,所有虚机跨机框的流量都通过各自独立的堆叠链路转发,所有虚机跨机框流量转发均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该堆叠链路方案在多虚一的使用场景中,较共用堆叠链路方案节省了更多的端口资源,并且在堆叠链路的创建和管理上更依赖于虚机本身,灵活性和安全性更佳。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和优选实施例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基于端口而非单板的堆叠链路。

相关技术中实现的方案需要专门提供至少一块单板作为堆叠链路使用,而实际端口使用率可能只有20%,在一虚多的使用场景中会造成大量的端口资源浪费,而本优选实施例的堆叠链路分配是基于虚拟设备层面的,而非全局层面,即按需灵活的为每个虚拟设备创建自己专用的堆叠链路,而无需以整块单板作为堆叠链路。

2、每个虚拟设备拥有自己独立的堆叠端口。

在相关技术中的实现方案为所有虚拟设备的不同流量通过共用的堆叠链路做跨机框转发,每创建一个虚拟设备,就要将默认规格数量的转发资源标示加入到共用堆叠端口中,当对端堆叠口收到流量时再根据不同的转发资源标示区分流量所属的虚拟设备,如果创建N个虚拟设备就需要将N乘以默认规格数量的转发资源标示,加入到所有的共用堆叠口中,才能确保所有虚拟设备的流量都能被区分并做正确的转发,如果对安全性、链路带宽要求较高场景就可能形成隐患。而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使用的是独立堆叠端口的方案,也就是创建虚拟设备时就确定其专用的堆叠端口,每个堆叠口只需映射本虚拟设备的转发资源标示即可,从而实现多个虚拟设备间独立的跨机框流量转发,并且在堆叠链路的建立和连接方式上也真正做到了基于虚拟设备层面的独立创建和使用。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该软件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方案。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软件,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盘、软盘、硬盘、可擦写存储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 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