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0771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因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无辐射以及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性能显示领域当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胶框用于承载上述显示面板。

然而,在显示装置使用或者运输的过程中,当显示面板与胶框之间因发生振动而存在相对位移时,会产生胶框碎屑,该胶框碎屑进入背光源内部;此外,在显示装置使用过程中,部分异物例如灰尘等会进入背光模组,影响产品画面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用于减少异物进入背光模组的几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胶框,胶框包括用于支撑显示面板的支撑框架,以及用于与背光源背板相连接的安装臂,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四个依次相接的支撑臂,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臂的第一表面上设置异物阻挡部;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支撑臂背离所述安装臂的一侧表面。

优选的,该胶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限位台,所述限位台的第一侧壁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至少在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异物阻挡部;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限位台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侧壁;和/或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所述异物阻挡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台位于所述支撑臂的中部,所述胶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靠近所述限位台第二侧壁的增高部,所述增高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限位台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限位台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侧壁;所述增高部以及所述限位台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异物阻挡部。

进一步的,覆盖所述增高部的所述异物阻挡部与覆盖所述限位台的所述异物阻挡部平齐。

优选的,所述异物阻挡部包括毛刷承载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毛刷承载层上的多个刷毛束;其中,毛刷承载层靠近所述第一表面。

进一步的,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臂上设置有所述异物阻挡部。

优选的,所述异物阻挡部为点状或条状。

优选的,所述异物阻挡部为双面胶、硅胶或吸附性树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胶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该胶框包括支撑框架和安装臂,胶框通过安装臂与背光源背板相连接;支撑框架包括四个依次相接的支撑臂,支撑臂背离安装臂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当显示面板放置在支撑框架上时,显示面板覆盖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第一表面为显示面板与支撑臂最接近的一个表面。此外,在至少一个支撑臂的第一表面上设置异物阻挡部。这样一来,由于在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异物阻挡部,第一表面与显示面板直接或间接接触,当异物通过显示面板和第一表面的连接处进入背光源时,设置于第一表面上的异物阻挡部会对异物进行阻挡和吸附,进而减少异物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从而避免了异物通过显示面板和第一表面的连接处进入背光源,影响背光源的画面显示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框应用于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胶框应用于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胶框中,安装臂与背光源背板的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框中,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台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限位台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8为包括图7所示的限位台的胶框中,一种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9为包括图7所示的限位台的胶框中,另一种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0为包括图6所示的限位台的胶框中,一种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1为包括图7所示的限位台的胶框中,又一种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增高部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胶框中,一种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胶框中,另一种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5为图12所示的胶框中,又一种异物阻挡部在第一表面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物阻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物阻挡部在支撑臂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异物阻挡部在支撑臂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胶框;11-安装臂;13-支撑臂;14-第一表面;15-异物阻挡部;16-卡扣;161-第一子卡扣;162-第二子卡扣;17-异物;18-增高部;20-背光源背板;21-限位台;22-第一侧壁;23-第二侧壁;24-第二表面;30-显示面板;31-刷毛束;32-毛刷承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胶框01,胶框01包括安装臂11,如图2所示,胶框01通过该安装臂11与背光源背板20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安装臂11与背光源背板2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安装臂11与背光源背板20通过如图2或3所示的卡扣16相连接。如图3所示,卡扣16包括第一子卡扣161和第二子卡扣162。具体的,在安装臂11上设置第一子卡扣161,在背光源背板20上设置第二子卡扣162,将第一子卡扣161和第二子卡扣162相互卡合,实现安装臂11与背光源背板20的连接。或者又例如,如图4所示,在安装臂11上设置凹部,在背光源背板20上设置凸部,通过凹凸镶嵌将胶框01与安装臂11相连接。

在此基础上,胶框01如图1所示还包括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包括四个依次相接的支撑臂13。其中,支撑臂13背离安装臂11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14。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如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30,显示面板30覆盖第一表面14的至少一部分。同时,在至少一个支撑臂13的第一表面14上设置有异物阻挡部15。该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如图3所示的异物17或者水进行吸附和阻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异物阻挡部15在第一表面14上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例如如图3所示,异物阻挡部15覆盖第一表面14的部分区域。在此情况下,设置于第一表面14的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异物17进行吸附和阻挡,降低了异物17通过显示面板30和第一表面14的连接处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

或者,又例如,如图5所示,异物阻挡部15完全覆盖第一表面14。在此情况下,由于异物阻挡部15设置在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避免了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直接接触,当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因发生振动而存在相对位移时,胶框01产生碎屑的问题。同时,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上述异物17进行阻挡和吸附,降低异物17通过显示面板30和第一表面14的连接处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

在此基础上,如图3所示,将显示面板30放置在第一表面14上时,由于无法确定显示面板30的放置位置,可能会出现显示面板30放置位置偏移的现象,而显示面板30位置偏移会影响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胶框01如图6所示,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14上的限位台21,限位台21靠近显示面板30的侧壁为第一侧壁22,第一侧壁22用于对显示面板3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限位台21在第一表面14上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只要保证在第一表面14设置限位台21后,显示面板30具有足够的放置空间。例如,如图6所示,限位台21设置在支撑臂13靠近安装臂11的一端。或者如图7所示,限位台21设置在支撑臂13的中部。

由于显示面板30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因此在将显示面板30放置在第一表面14上时,如图6所示,需要为显示面板30预留有一定的膨胀间隙H,以避免显示面板30在热膨胀时与限位台21紧密抵压,使得限位台21上的第一侧壁22对显示面板30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导致显示面板30发生形变而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显示面板30与第一侧壁22之间存在膨胀间隙H,异物17会沉积在该膨胀间隙H内,沉积的异物17容易通过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的连接处进入背光源内部,进而造成可视性显示不良。

以下以限位台21设置在第一表面14的中部为例,对解决上述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如图8所示,在第一侧壁22上设置有异物阻挡部15。该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通过膨胀间隙H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异物17进行阻挡和吸附,减少异物17在膨胀间隙H的沉积,因此降低了异物17通过该膨胀间隙H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进而降低了由于异物17造成的可视性显示不良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异物阻挡部15对异物17的阻挡效果,优选的,如图9所示,在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设置有异物阻挡部15。为了简化制作工艺,设置在第一侧壁22上、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的异物阻挡部15为一体结构。

这样一来,设置在第一侧壁22上的异物阻挡部15和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的异物阻挡部15均可以对异物17进行阻挡和吸附,提高了对异物17的阻挡效果,降低了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另一方面,设置在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的异物阻挡部15可以避免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直接接触,进而避免了在显示面板30与胶框01之间发生振动而导致存在相对位移时,胶框01产生碎屑的问题,进而减少了胶框01自身产生的碎屑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

当然,当限位台21设置在支撑臂13靠近安装臂11的一端时,在上述位置设置异物阻挡部15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限位台21的各个表面均位于支撑臂13背离安装臂11的一侧,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均可以作为上述第一表面14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异物阻挡部15对异物17的阻挡效果,可以在将异物阻挡部15完全覆盖在第一表面14上。以下对异物阻挡部15的设置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具体的,例如,当限位台21设置在支撑臂13靠近安装臂11的一端时,如图10所示,在限位台21的第二表面24上覆盖有异物阻挡部15,其中,第二表面24为限位台21背离第一表面14的一侧表面。这样一来,覆盖在第二表面24上的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外部的异物17进行阻挡,减少进入膨胀间隙H的异物17,进而降低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在此基础上,为了降低制作工艺,优选的,位于第二表面24、第一侧壁22、和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的异物阻挡部15为一体结构。

或者,又例如,当限位台21设置在支撑臂13的中部时,如图11所示,在限位台21的第二表面24和第二侧壁23以及位于第二侧壁23一侧的第一表面14上均设置有异物阻挡部15;其中,第二侧壁23为限位台21背离显示面板30的侧壁。同上优选的,设置于第二表面24、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和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的异物阻挡部15为一体结构。

这样一来,覆盖在第二侧壁23、第二表面24以及位于第二侧壁23一侧的第一表面14上的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外部的异物17进行阻挡,以减少进入膨胀间隙H的异物17,进而降低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

在此基础上,如图11所示,第一侧壁22与第一表面14形成一直角,在该位置处覆盖异物阻挡部15时,异物阻挡部15与第一侧壁22和第一表面14靠近第一侧壁22的一侧表面的粘结力降低,该位置的异物阻挡部15易发生移动,从而使得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发生相对位移,影响画面显示。因此需要对位于第一侧壁22一侧的异物阻挡部15进行固定。

此时,由于设置于第二表面24、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和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的异物阻挡部15为一体结构,因此可以利用位于第二侧壁23一侧的异物阻挡部15对上述异物阻挡部15进行固定。然而,由于位于第二侧壁23一侧的第一表面14与第二表面24之间段差F的较大,在覆盖异物阻挡部15后,该位置的异物阻挡部15与上述表面的粘结力较低,降低了对位于第一侧壁22一侧的异物阻挡部15的固定效果。

为了减小上述段差F,如图12所示,胶框0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14上且靠近限位台21的第二侧壁23的增高部18。在此基础上,在增高部18以及限位台21背离第一表面14的一侧即第二表面24上均设置有异物阻挡部15。其中,增高部18的高度小于或等于限位台21的高度。

这样一来,由于设置了增高部18,且增高部18的高度小于或等于限位台21的高度,因此增高部18可以降低上述段差F,进而在增高部18的表面覆盖异物阻挡部15时,增强了异物阻挡部15与增高部18的表面的粘结力,从而提高了对位于第一侧壁22一侧的异物阻挡部15的固定效果。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异物阻挡部15对外部的异物17的阻挡效果,需要使覆盖增高部18的异物阻挡部15与覆盖限位台21的异物阻挡部15平齐,进而减少进入上述膨胀间隙H的异物17。

具体的,如图13所示,当增高部18的高度W小于限位台21的高度L时,设置在增高部18的异物阻挡部15的厚度大于设置在第二表面24的异物阻挡部15的厚度,以使得覆盖增高部18的异物阻挡部15与覆盖限位台21的异物阻挡部15平齐。这样一来,该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外部的异物17进行阻挡,以减少进入上述膨胀间隙H的异物17,进而降低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此时,在形成一体结构的异物阻挡部15时,需要将覆盖增高部18的异物阻挡部15制作的较厚,增加了异物阻挡部15的制作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的,如图14所示,增高部18的高度W等于限位台21的高度L,此时设置在增高部18的异物阻挡部15的厚度等于设置在第二表面24的异物阻挡部15的厚度,以使得覆盖增高部18的异物阻挡部15与覆盖限位台21的异物阻挡部15平齐。这样一来,可以将异物阻挡部15制作为等厚,降低了异物阻挡部15的制作工艺;该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外部的异物17进行阻挡,以减少进入上述膨胀间隙H的异物17,进而降低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

此外,随着背光模组的轻薄化发展,需要将胶框01的厚度制作的较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在不影响异物阻挡部15的阻挡效果的同时,且实现胶框01的厚度制作的较薄,具体的,如图15所示,异物阻挡部15设置在增高部18的表面、第一侧壁22上、以及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之间。且设置异物阻挡部15后的增高部18的高度等于限位台21的高度。这样一来,由于异物阻挡部15的表面高度与限位台21的高度相同,与在第二表面24上设置异物阻挡部15相比,降低了异物阻挡部15的高度,进而使得制作的胶框01的厚度减薄,从而实现了背光模组的轻薄化发展。

此外,本实用新型对组成异物阻挡部15的材料和异物阻挡部15的形状均不作限定。只要在胶框01的第一表面14上设置异物阻挡部15后,该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异物进行阻挡即可。

例如如图16所示,异物阻挡部15可以包括毛刷承载层32以及设置于毛刷承载层32上的多个刷毛束31。当将该异物阻挡部15覆盖在上述第一表面14时,毛刷承载层32靠近上述第一表面14。在此情况下,该异物阻挡部15主要通过刷毛束31对异物17进行阻挡,以降低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

由于刷毛束31自身存在掉毛现象,当四个支撑臂13上都设置有异物阻挡部15,会增加刷毛束31自身的毛束进入背光模组的几率,不利于减少异物17进入背光模组。因此,优选的,如图17所示,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臂13上设置由上述毛刷承载层32和多个刷毛束31组成的异物阻挡部15,既可以减少刷毛束31自身的毛束带来的异物17,又可以达到阻挡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目的。

又或者例如,异物阻挡部15可以为条状或点状。当异物阻挡部15为条状时,异物阻挡部15可以为双面胶、硅胶或吸附性树脂。将异物阻挡部15贴附在第一表面14上,以对异物17进行吸附,进而减少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在此情况下,在需要将显示面板30进行拆卸时,由于条状的异物阻挡部15贴附在第一表面14,会增加显示面板30与第一表面14的粘接面积,因此不利于显示面板30的拆卸。为了减少贴附条状的异物阻挡部15后对显示面板30拆卸的影响,优选的,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臂13上设置条状的异物阻挡部15,例如双面胶,这样一来,可以在保证对异物17的吸附效果的同时,降低对显示面板30拆卸的影响。

当异物阻挡部15为点状时,构成异物阻挡部15的材料可以为硅胶或吸附性树脂。由于点状的异物阻挡部15的自身厚度较小,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将点状的异物阻挡部15间隔设置在任一支撑臂13的第一表面14上时,点状的异物阻挡部15可以对异物17进行吸附,以降低异物17进入背光源内部的几率。此外,相对于上述双面胶或者由毛刷承载层32和多个刷毛束31构成的异物阻挡部15贴附在第一表面14,点状的异物阻挡部15的厚度较小,在满足对异物17进行吸附的同时,有利于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进一步的,可以如图18所示,将点状的异物阻挡部15间隔设置在四个支撑臂13的第一表面14上,以提高异物阻挡部15对异物17的吸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胶框01,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胶框01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由于前述实施例已经对该胶框01的结构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胶框01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由于前述实施例已经对该胶框01的结构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