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校正装置、图像校正方法以及程序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49176阅读:来源:国知局
br>[0045]这样,通过不进行轮廓提取而对包含包括脸部的两颂在内的嘴边的区域整体进行校正,从而与提取颂部并分别对左右颂部实施图像校正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图像校正所涉及的处理负担,能够使瘦脸校正所涉及的处理高速化。
[0046]此外,如图2所示,校正范围R3中的图像校正实施朝向校正范围的中心拉拽的畸变校正。
[0047]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在使用广角透镜的情况下因广角透镜而引起的变形的校正(以下称为“透镜像差校正”)所导致的变形,来变更图像校正的强度的程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称为“校正强度”)。即,在使用广角透镜的情况下,由于该透镜像差校正,从而根据图像中的位置而受到校正的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根据校正范围在图像中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脸部的位置),来改变校正强度。
[0048]图4是用于说明与脸部位置相应的校正强度的变更的示意图。
[0049]如图4所示,在图像中脸部的位置是中央附近的情况下,由于不受透镜像差校正的影响,因此将校正强度设为标准。
[0050]此外,在图像中脸部的位置是上部附近的情况下,由于受到透镜像差校正的影响,头部被拉伸而脸部变得细长,因此将校正强度设为零,即不需要校正、或者使校正强度减弱。
[0051]此外,在图像中脸部的位置是下部附近的情况下,由于受到透镜像差校正的影响,颂部的部分被拉伸而脸部变胖,因此使校正强度加强。
[0052]图5是表示这样的摄像装置1的功能结构之中的用于执行瘦脸校正处理的功能结构的功能框图。
[0053]所谓瘦脸校正处理,是指在所获取到的摄像图像中检测到脸部的情况下,以基于该脸部的位置的修剪区域剪切图像,针对该剪切出的修剪图像,不进行脸部的颂部等的轮廓提取,而以根据脸部的位置判断的校正强度来进行图像的校正并生成校正图像的一系列的处理。
[0054]在执行瘦脸校正处理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CPU11中,摄像控制部51、图像获取部52、脸部检测部53、修剪区域设定部54、校正强度设定部55、图像加工部56、校正范围设定部57、图像校正部58和存储控制部59发挥作用。
[0055]此外,在存储部19的一个区域,设定图像存储部71和校正信息存储部72。
[0056]在图像存储部71中存储从摄像部16获取到的摄像图像、从外部获取到的图像、实施了图像校正处理的校正图像的数据。
[0057]校正信息存储部72存储了修剪区域的设定值、脸部的位置的校正强度、校正范围的设定值、畸变校正的方法等校正所涉及的信息(以下称为“校正信息”)。具体来讲,修剪区域的设定值是能够根据脸部框的中心位置计算的移动量的值、大小的倍率,脸部的位置的校正强度如图4所示,是与中央/上部/下部的情况对应的校正强度。
[0058]摄像控制部51控制摄像部16进行拍摄。图像获取部52对由摄像部16拍摄的图像进行显影处理并获取摄像图像。
[0059]脸部检测部53针对由图像获取部52获取到的摄像图像,进行脸部检测。脸部检测部53判断在进行了脸部检测的摄像图像中是否存在脸部。此时,脸部检测部53在脸部的检测时,还检测图像中的脸部的位置。例如,如图4所示,脸部检测部53检测中央/上部/下部的脸部的位置作为图像中的脸部的位置。
[0060]修剪区域设定部54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进行修剪区域的设定。如图3所示,修剪区域R2以从脸部框的中心位置C1向脸部的颂部的方向移动了规定距离D的位置为中心位置C2,成为脸部框的尺寸的规定倍率S的大小。由此,将以脸部的鼻子的下方附近为中心的区域设定为修剪区域R2。
[0061]校正强度设定部55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根据由脸部检测部53检测到的图像中的脸部的位置,设定校正强度。如图4所示,在图像中脸部的位置是中央附近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被设定为标准,在是上部附近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被设定为不需要或者减弱,在是下部附近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被设定为加强。
[0062]图像加工部56执行修剪处理。具体来讲,图像加工部56在摄像图像中,剪切所设定的修剪区域的图像(以下设为“修剪图像”)。由此,在摄像图像中,以脸部的鼻子的下方附近为中心的修剪图像被剪切。
[0063]此外,图像加工部56生成将由图像校正部58实施了图像校正后的修剪图像粘贴到该修剪图像被剪切出的原图像的位置来进行合成的图像。由此,生成校正图像。
[0064]校正范围设定部57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在基于脸部框而设定的位置设定校正范围。即,校正范围设定部57在基于脸部框而剪切出的修剪图像的中心将规定范围设定为校正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校正范围设定部57如图3所示,将以修剪图像的中心位置C2为中心、相对于脸部的方向是横长的椭圆形并且最外缘是修剪图像的内侧的范围设定为校正范围。
[0065]图像校正部58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执行图像校正处理。具体来讲,图像校正部58针对所修剪的图像,在由校正范围设定部57设定的校正范围,例如实施如下的畸变校正:如图2所示,朝向校正范围的中心,按照图像的左右方向的校正强度比上下方向的校正强度相对较强的方式进行拉拽。由此,对于脸部的颂部附近,图像向颂部变瘦的方向变形。此外,畸变校正由于在校正范围附近实施,因此不在所剪切出的图像的外缘部分实施。即,在将剪切出的图像粘贴到修剪图像被剪切出的原图像的位置来进行合成的情况下,不需要实现与原图像的边界的图像的调整的处理。
[0066]存储控制部59将所生成的校正图像存储在图像存储部71。
[0067]图6是说明具有图5的功能结构的图1的摄像装置1所执行的瘦脸校正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0068]瘦脸校正处理通过基于用户的对输入部17的瘦脸校正处理开始的操作而开始。
[0069]在步骤SI 1中,摄像控制部51控制摄像部16以进行拍摄。
[0070]在步骤S12中,图像获取部52进行显影处理并获取摄像图像。
[0071]在步骤S13中,脸部检测部53针对由图像获取部52获取到的摄像图像进行脸部检测。
[0072]在步骤S14中,脸部检测部53判断在进行了脸部检测的摄像图像中是否存在脸部。此外,在判断为存在脸部的情况下,也判断图像中的脸部的位置。
[0073]在判断为不存在脸部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判断为否,结束瘦脸校正处理。
[0074]在判断为存在脸部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判断为是,处理进入到步骤S15。
[0075]在步骤S15中,修剪区域设定部54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进行修剪区域的设定。如图3所示,修剪区域以从在所检测出的脸部设定的脸部框R1的中心位置C1向脸部的颂部方向移动了规定距离D的位置为修剪区域的中心位置C2,设为脸部框R1的尺寸的倍率S的大小。由此,以脸部的鼻子的下方附近为中心的区域被设定为修剪区域R2。
[0076]在步骤S16中,校正强度设定部55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设定与由脸部检测部53检测出的图像中的脸部的位置相应的校正强度。如图4所示,在图像中脸部的位置是中央附近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被设定为标准,在是上部附近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被设定为不需要或者减弱,在是下部附近的情况下,校正强度被设定为加强。
[0077]在步骤S17中,图像校正部58判断是否执行图像校正处理。图像校正处理的执行的判断是通过判断校正强度是不需要还是除此以外的设定来进行的。
[0078]在不执行图像校正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17中判断为否,处理进入到步骤S22。步骤S22的处理后面进行叙述。
[0079]在执行图像校正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17中判断为是,处理进入到步骤S18。
[0080]在步骤S18中,图像加工部56执行修剪处理。具体来讲,图像加工部56在摄像图像中,剪切所设定的修剪区域的图像(参照图2)。由此,在摄像图像中,以脸部的鼻子的下方附近为中心的修剪图像被剪切。
[0081]在步骤S19中,校正范围设定部57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设定校正范围。具体来讲,如图3所示,校正范围设定部57将以修剪图像的中心位置C2为校正中心的横长的椭圆形的范围设定为校正范围R3。
[0082]在步骤S20中,图像校正部58基于存储于校正信息存储部72的校正信息,执行图像校正处理。具体来讲,如图2所示,图像校正部58针对由校正范围设定部57设定的校正范围R3,实施如下的畸变校正:按照左右方向的校正强度比上下方向的校正强度相对较强的方式,将图像向校正中心拉拽。由此,对于脸部的颂部附近,图像向颂部变瘦的方向变形。此外,畸变校正由于在校正范围附近实施,因此不在剪切的图像的外缘部分实施。即,在将剪切的图像粘贴到原图像的位置来进行合成的情况下,不需要实现修剪图像与原图像的修剪图像以外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处的图像的调整的处理。
[0083]在步骤S21中,图像加工部56将实施了图像校正后的修剪图像粘贴到进行了剪切的原图像的位置来进行合成(参照图2)。由此,对校正对象图像实施瘦脸校正,生成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