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222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技术背景自以往,作为安装在表面安装机上而供给安装用元件的装置之一, 公开有叫做带式送料器的元件供给装置。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75200号所公开的元件供给装置具有如下结构从安装在该元 件供给装置上的巻盘中,引出以一定间隔收纳有多个元件的料带,并 将其送至送料器前方的元件取出位置,在该位置,通过设置在表面安 装机上的安装用头部,进行元件的取出。在表面安装机中,为了尽量减少换产调整作业,提高表面安装机 的生产率,要求在一台表面安装机上尽可能排列多的元件供给装置。 于是,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元件供给装置趋向于薄型化,表面安装 机上的元件供给装置的设置间隔趋向于窄间距化。若如上述那样,使元件供给装置本身薄型化,使元件供给装置的 设置间隔窄间距化,就能够将多种元件供给装置设置在狭窄的区域内, 有效地进行换产调整作业。然而,若如此縮窄元件供给装置的设置间 隔,在使用宽度大的巻盘时就会出现问题。即,如专利文献1所述, 当采用在进行料带送出时通过元件供给装置保持巻盘的结构时,如果 元件供给装置的宽度较窄,巻盘便会在宽度方向上超出该元件供给装 置,因而该巻盘会干扰相互邻接的元件供给装置。因此,就产生了不 在邻接的空间上设置元件供给装置或者利用不干扰邻接的元件供给装 置的特别的结构来保持巻盘这样的要求。对于上述那样的问题,作为在使用宽度稍宽的巻盘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狭窄的间距排列元件供给装置的方法,可以考虑将设置巻盘的部分与元件供给装置分体设置的结构。通过如此设置与元件供给装置分体的巻盘保持架,即使以狭窄的间距设置元件供给装置,由于在巻盘保持架侧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采用巻盘不产生干扰的设置结构,因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料带的供给。然而,若如上述那样使用与元件供给装 蒈^W太的^舟但娃站—当7^4U干i处的祉纶时龙右站至ll夷而h 乂ji"T H Jlil .IIJI. P*J、 J ,J Zl、 》 -1 I I J Z U l lh J L/" 、 _j 、 |X 4 7|_J^ _ ^s -"VSt J 一k、 M-M安装机之前后,或者进行维护时等),难以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进 行一体化管理,尤其是在使元件供给装置移动时不方便。发明内容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结构在不进 行元件的供给时,能够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容易地进行一体化管理, 在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不进行一体化管理时,能够紧凑地构成元件 供给装置。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或者具备该元件供给装置的表面安装机 中,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能装卸地安装在表面安装机上,并且具有装 置主体部,该装置主体部,包括将以一定间隔保持有元件的料带从巻 盘引出并送至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上的送出机构、和保持所述送出机 构的主体构架,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部上, 在保持所述巻盘的保持位置和不保持所述巻盘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的 巻盘保持机构。采用本发明,由于设置有在保持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变位的巻盘 保持机构,因而在不进行元件的供给时,通过巻盘保持机构保持巻盘, 能够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进行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对巻盘和 元件供给装置不进行一体化管理时,通过将巻盘保持机构收纳在收纳 位置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元件供给装置。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较为理想的是,采用下述结构。
所述装置主体部上设有引导所述料带的引导路,所述巻盘保持机 构,以所述巻盘配置在所述引导路的侧方或下方的状态保持该巻盘。
采用该结构,利用引导路的侧方或者下方的空间能够保持巻盘。 A rfa工巻舟/fi姓7tSl旦H4c6fl咖l卡H^劣T卡 ffl而;/fd:/ttt々厶扭習的
体积不会向前后方或者上方增大,容易将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一同搬运。
另外,所述送出机构,仅从保持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体的巻盘 保持架上的所述巻盘中送出所述料带。
采用该结构,在进行元件的供给时,无需由装置主体部保持巻盘, 因而能够使装置主体部的结构更加紧凑且简单。而且,在如此进行元 件的供给时即使必须要分体设置主体部和巻盘,也能够在不进行元件 的供给的移动时等,简单地使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成为一体,能够有 效地实现管理的容易化。
另外,所述巻盘保持机构具有在所述保持位置与所述巻盘卡合的 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况下突出在所述装置 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外侧,在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情况下收纳在所述装 置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
采用该结构,在装置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外侧能够容易且适当地保 持巻盘,在保持状态下体积不会向宽度方向以外的方向增大。
此时,所述卡合部,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况下越过所述装置 主体部而向侧方侧以大于该装置主体部的宽度的幅度突出。
6釆用该结构,在保持位置,能够稳定地保持宽度大于装置主体部 的宽度的巻盘。
另外,所述装置主体部包括覆盖所述送出机构的宽度方向上的至 少一侧的侧壁部,所述巻盘保持机构包括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
况下向沿所述侧壁部的方向延伸,在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情况下折叠
允Sf;;素社智士'女叙的出加RT械5&要t;eF ^:胜罟ir^Mc都4^旌的/^罟的链 //1 ^n-^c a. rr hpwj rj hp 一 ^n 'a ,/1 ^■ n^ >s< rr hi一 、c* j_>s n ^ h j巧
部;从所述臂部突出,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况下支撑所述巻盘的 支撑部。
采用该结构,在沿装置主体部的侧壁部的位置上,能够简单且适 当地保持巻盘,在保持状态下体积不会向宽度方向增大。
另外,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包括赋予所述巻盘保持机构从所述 保持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的势能的赋予势能装置。
采用该结构,在不保持巻盘时,能够将巻盘保持机构维持在收纳 位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设置有在保持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变位的巻盘 保持机构,因而在不进行元件的供给时,通过巻盘保持机构保持巻盘, 能够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进行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对巻盘和 元件供给装置不进行一体化管理时,通过将巻盘保持机构收纳在收纳 位置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元件供给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面安装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表面安装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表面安装机中,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在元件供 给装置安装部上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表面安装机中,安装了元件供给装置以 及料带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3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卡合部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侧表示在图3的元件供给装置中,通过卡合部保持巻 盘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从背侧表示在图3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卡合部被收纳的状 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在元件供给装 置安装部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在图8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巻盘保持部处于保持位置 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面安装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表面安装机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元件供给装置50安装 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上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用于说明表面安 装机10上安装有多个元件供给装置50以及料带80的状态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一侧的侧壁部522 (参照图5)。
如图l、图2所示,表面安装机IO,包括设置在基座ll上,用 于搬送印刷基板P的传送装置20、 20;设置在该传送装置20、 20的两 侧的元件供给部30;设置在基座11的上方的电子元件安装用的头部组 件40。
头部组件40,可在元件供给部30和基板P上的安装位置之间的 区域上进行移动,以便从元件供给部30取出电子元件并将其安装在基板P上。具体而言,头部组件40,在X轴方向(传送装置20搬送基 板的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在沿X轴方向延伸的头部组件支撑部件42 上,该头部组件支撑部件42,通过其两端部,在Y轴方向(在水平面 内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在沿Y轴方向延伸的导轨 43、 43上。而且,该头部组件40,基于X轴电动机44的驱动,通过 滚珠丝杠轴45,沿X轴方向进行移动。头部组件支撑部件42,基于Y 轴电动机46的驱动,通过滚珠丝杠轴47,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
而且,在头部组件40上,安装有沿着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头部 41。各个头部41,通过以Z轴电动机为驱动源的升降机构的驱动,沿 上下方向(Z轴方向)进行移动,并且通过以R轴电动机为驱动源的 转动驱动机构的驱动,沿转动方向(R轴方向)进行转动。
在各个头部41的先端,设置有用于吸附电子元件并将该电子元件 安装到基板上的吸嘴。各个吸嘴,在吸附电子元件时,通过负压装置 (未图示)设定为负压,利用该负压产生的吸引力吸附电子元件从而 取出该电子元件。
另外,在图2中,符号12表示照相机,该照相机12,拍摄头部 组件40所吸附的电子元件的状态,从而能检测电子元件的相对于吸嘴 41的位置偏移等。
元件供给部30,分别设置在传送装置20、 20的正面侧和背面侧 的上游部以及下游部共4处位置上。在各个元件供给部30上,设置有 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而该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上,可排列安装 多个带式送料器等元件供给装置50。各个元件供给装置50,相对于元 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向与排列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滑动,从而安装在 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
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元件供给部30,安装有相对于安装机10的主体装卸自如的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台车39,而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 60,设置在各个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台车39上。
2.元件供给装置
接着,对元件供给装置50,进行详述。如图1、图3所示,设置 在表面安装机10的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具备送料器盘(feeder plate) 61,而该送料器盘61上,排列安装有多个元件供给装置50。而 且,各个元件供给装置50,可装卸地安装在该送料器盘61上。另外, 在本说明书中,元件供给装置50的"宽度方向",是指该元件供给装 置50的厚度方向。元件供给装置50的后侧,是指安装有巻盘(red) 80的一侧,前侧,是指料带自巻盘80移动前往的一侧。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给装置50,由电动式带 式送料器构成,并且通过设置在装置主体部53内部的送出装置52,将 以一定间隔保持有元件的料带TP送出,由此,如图l、图4所示,从 保持在巻盘保持架139上的巻盘80依次拉引出料带TP。另外,在本发 明,"装置主体部",是指元件供给装置的除了巻盘保持机构以外的 主体部分,在图3的例子中,从元件供给装置50去除了卡合部110的 部分相当于装置主体部53。
如图3所示,送出装置52 (送出装置52,相当于送出机构的一个 例子),用于将收纳于料带TP上的元件向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元件 取出部51的位置)送出,其包括驱动用电动机501、被该驱动用电动 机501驱动的齿轮511、通过与该齿轮511的齿轮传动而被驱动的齿轮 512、被该齿轮512驱动的链轮(sprocket) 503。链轮503,在元件取 出部51的前侧位置与从巻盘80送出的料带TP卡合,并且通过驱动用 电动机501的驱动进行转动,由此将料带TP送往前方。另外,在料带 TP上,以规定间距形成有卡合孔(未图示),而形成在链轮503的外 周部上的各个突起插入到该卡合孔内,由此,料带TP和链轮503彼此 卡合。
10料带TP,按每一规定间隔收纳有IC或晶体管等小片状元件,并 且具有用于收纳元件的载带CA和用于覆盖该载带CA的盖带CV相互 重叠的两层结构。该料带TP,通过上述送出装置52,从巻盘80间歇 地送出,由此,收纳于料带TP上的元件依次被搬送到元件取出部51。
盖带CV,在元件取出部51的后侧位置从载带CA剥离,并且向 后侧折回,与链轮504卡合。由于盖带CV在元件取出部51的后侧位 置剥离,因而收纳于载带CA中的元件在元件取出位置51暴露在外, 而该暴露的元件被图l、图2所示的头部组件40取出。
驱动用电动机502的驱动力经由齿轮514传递到用于输送盖带CV 的链轮504,而形成在该链轮504的外周部上的各个突起分别与形成在 盖带上的相隔规定间距的卡合孔卡合。该链轮504,对应于链轮503对 料带TP进行的送出(更加详细而言,载带CA的送出),仅将盖带CV 输送到设置在后侧的回收箱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链轮503送 出料带TP的速度(载带CA的送出速度)和链轮504送出盖带CA的 速度几乎相同。
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下部,设置有驱动控制驱动用电动机501、 502等的控制器505。在控制器505的前方,设置有将该控制器505和 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侧的控制部682电性连接的连接器(connector) 58。该连接器58,通过在将元件供给装置50安装到元件供给装置安装 部60上时的滑动操作,插入到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侧的连接器68 中,从而进行电性连接。元件供给装置50,通过如此与元件供给装置 安装部60电性连接,接收来自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侧的用于驱动 用电动机501、 502的驱动电力,并且与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之间 进行用于驱动上述驱动用电动机501、 502等的控制信号的收发。
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下侧,设置有用于将元件供给装置50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的固定装置70。该固定装置70,包括与形 成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60的后板66上的固定凹部661卡合的卡合 滚筒701、安装有该卡合滚筒701的切换操作部件702、赋予势能弹簧 (biasing spring) 703。切换操作部件702,从侧面看呈L字形状,而 设置在弯曲的中间部的中间轴704,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元件供给装置 50的构架500上。赋予势能弹簧703,巻绕在切换操作部件702的中 间轴704上,其一端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构架500,另一端赋予 切换操作部件702向将卡合滚筒701推向固定凹部661侧的方向(上 方)的势能。
该固定装置70,当元件供给装置50安装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 60时,卡合滚筒701被赋予势能弹簧703推向固定凹部661,与固定 凹部661卡合,由此,呈元件供给装置50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 60的固定状态。而且,通过使切换操作部件702抵抗赋予势能弹簧703 的作用力而进行转动操作,由此推下卡合滚筒701,从而呈解除与固定 凹部661的卡合的解除状态。
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上侧,作为将固定装置70在固定状态和解 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操作装置,设置有操作杆71。该操作杆71,其 抓持部711的根部712,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构架500 上。
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一侧部,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操作杆71和固 定装置70连接的联接板72。该联接板72,用于将输入到操作杆71的 操作力传递给固定装置70,其从正视方向看在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上 弯曲,且由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排列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金属板构成。 该联接板72,将用于转动操作杆70的操作力,主要作为作用于联接板 72的轴向力进行传递,使切换操作部件702进行转动,从而使卡合滚 筒701卡合/解除。接着,对相当于巻盘保持机构之一例的卡合部IOO进行说明。另 外,图5是表示元件供给装置50的卡合部100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从元件供给装置50的背面侧表示用卡合部100保持巻盘80的 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卡合部IOO被收纳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给装置50,设置有图3等所示的卡 合部100,该卡合部100,具有在不进行元件的供给时使巻盘80和元 件供给装置50成为一体的功能。即,如图3、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 式中,元件供给装置50的送出装置52,仅从保持在与装置主体部53 分体的巻盘保持架139上的巻盘80中送出料带TP(即,送出时,不是 通过装置主体部53保持巻盘80),而在不进行元件的供给时,使卡合 部IOO变位到保持位置,从而通过卡合部IOO保持巻盘80(参照图6), 由此,能够对两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另外,如图4所示,在巻盘保持架139上,能够交错排列多个巻 盘80,在如此进行元件的供给时,通过分体的巻盘保持架139可转动 地保持巻盘80,由此,即使使用比元件供给装置50的装置宽度宽的巻 盘,也能够将元件供给装置50以小的间距进行设置(例如,如图4所 示,几乎不留间隔地将各元件供给装置50进行设置)。另外,在图4 中,举例说明了巻盘保持架139与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台车39形成为一 体的结构,但是,毋庸置疑,也可以采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台车39和 巻盘保持架139为分体的结构。
如图3、图5至图7所示,卡合部100,包括圆柱形的轴部101和 形成在该轴部101的先端的凸缘状的凸缘部102,可变位地安装在构成 装置主体部53的一部分的后侧构架520上。后侧构架520,与前侧构 架519 —起构成主体构架500,而形成在该后侧构架520的后端部下方 的朝向下方的凸部523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110。而且在 该槽部110内,可转动地支撑有轴部101的与凸缘部102相反侧的端 部。图5、图6表示卡合部100在保持巻盘80的保持位置时的状态, 图7表示卡合部100在不保持巻盘80的收纳位置时的状态。在图5、 图6所示的保持位置,卡合部100向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方向外侧突 出,更加详细而言,如图6所示,在保持位置,其越过装置主体部53 向侧方侧以大于该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W1的幅度突出(即,以突出 侧的侧壁部522的壁面作为基准的突出长度W2大于装置主体部53的 宽度W1)。如此突出的卡合部IOO,在保持位置,插入到形成在巻盘 80中央的中央孔(未图示)中,由此,如图6所示,与巻盘80卡合以 保持该巻盘8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100,由于处于保持位置的轴部101 的从装置主体部53突出的长度(具体而言,处于保持位置时从侧壁部 522的壁面突出的长度)W3大于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Wl,因而即使 巻盘80的宽度W4与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Wl相同或比其稍大,巻盘 80的宽度也会收纳在轴部101的突出区域内。因此,即使巻盘80的宽 度比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Wl大,只要其宽度小于轴部101的突出长 度W3,就可以收纳在轴部101的突出区域内。此时,通过凸缘部102 卡止巻盘80的中央孔的开口端部附近,能够良好地防止脱落。
另外,如图3、图5至图7所示,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装置主体 部53中,从主体构架50的后端部到前端侧的规定位置的范围上设置 有引导料带TP的引导路55,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路55的侧方的 区域作为巻盘80的保持空间予以利用。g卩,如图6所示,卡合部100, 可变位地设置在形成引导路55的部分的附近,并且在保持位置,越过 形成引导路55的区域向侧方侧突出。于是,以巻盘80位于引导路55 的侧方的状态,保持该巻盘80。
在收纳位置,卡合部100以轴部101沿槽部IIO设置的状态折叠,
卡合部100的长度方向(轴向)以向着元件供给装置50的前后方向的
14状态收纳。如图7所示,在该收纳状态下,整个卡合部100收纳于装 置主体部53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中,因而卡合部100不会越过侧壁部 521、 522而突出在外侧,如图4所示,即使邻接设置元件供给装置50, 卡合部100也不会干扰其它装置。另外,凸缘部102的直径设定为与 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Wl相同或比其稍小,因而即使在图7所示那样 的收纳状态下凸缘部102也不会突出在两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元件供给装置50上设置有在 保持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变位的卡合部101 (巻盘保持机构),因而在 不进行元件的供给时,通过该卡合部101能够保持巻盘80,因此,能 够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巻盘80进行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对巻盘80 和元件供给装置50不进行一体化管理时,通过将卡合部100收纳在收 纳位置能够紧凑地构成元件供给装置50。
而且,在装置主体部53,设置有引导料带TP的引导路55,卡合 部IOO,以巻盘80位于引导路55的侧面的状态保持该巻盘80。因此, 利用引导路55侧方的空间能保持巻盘80。而且,由于巻盘80保持在 引导路55的侧方,因而元件供给装置50的体积不会向前后方或者上 方增大,并且在保持状态下,容易将元件供给装置50和巻盘80 —同 搬运。
而且,元件供给装置50构成为,仅从保持在与装置主体部53分 体的巻盘保持架139上的巻盘80送出料带TP。釆用该结构,在进行元 件的供给时,无需由装置主体部53保持巻盘80,因而能够使装置主体 部53的结构更加紧凑且简单。另一方面,在如此进行元件的供给时, 即使不得不分体装置主体部53和巻盘80,也能够在不进行元件的供给 的移动时等,简单地使元件供给装置50和巻盘80成为一体,能够有 效地实现管理的容易化。
另外,巻盘保持机构,包括在保持位置与巻盘80卡合的卡合部100,该卡合部100,在保持位置时,突出在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方向 外侧,在收纳位置时,收纳在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 因此,在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方向外侧能够容易且适当地保持巻盘80, 在保持状态下体积不会向宽度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等) 增大。
另外,在保持位置,卡合部100越过装置主体部53而向侧方侧以 大于该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Wl的幅度突出。因此,在保持位置,能 够稳定地保持宽度大于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Wl的巻盘80。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在第2实 施方式中,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在图8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巻盘保持部20处于保持位置的 状态的说明图。第2实施方式,除了巻盘保持机构的结构与第1实施 方式不同之外,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S卩,与第1实施方式 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图3的卡合部IOO及其附近结构,取而代之, 附加了图8的巻盘保持部200及其附近结构,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 式相同。因此,以下重点说明不同的部分,对于相同的部分,标上与 第l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在元件供给装置50的装置主体部53,送出装置52, 其宽度方向的一侧被前侧构架519的侧壁部518所覆盖,而宽度方向 的另一侧则被与该侧壁部518面对的侧壁部(未图示)所覆盖。
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巻盘保持机构的巻盘保持部200,其整体呈 长形,并且以沿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207为中心进 行转动。具体而言,巻盘保持部200,包括臂部(arm) 205和、从该 臂部205向宽度方向突出的支撑部201,而且,对应于臂部205的转动,
在图8的实线所示的保持位置和二点划线所示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臂部205,可转动地安装在构成主体构架500的一部分的后侧构 架520上,而且,在保持位置时,如图8、图9所示,向沿侧壁部518 (图8)的方向(更加详细而言,装置主体部53的下侧)延伸,在收 纳位置时,如图8所示,折叠到与装置主体部53邻接的位置。
如图8、图9所示,支撑部201,包括固定在臂部205且向与该臂 部205正交的方向突出的轴部202和、与该轴部202的先端侧连接的 凸缘部203,而且,从整体上看,从臂部205向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 方向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保持位置的巻盘保持部200的支撑部201, 插入到设置在巻盘80上的中央孔(未图示)中,由此,巻盘80,与支 撑部201卡合而支撑在图8所示的装置主体部53的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赋予巻盘保持部200从保持位置向收纳 位置的势能的作为赋予势能装置的扭力螺旋弹簧210。该扭力螺旋弹簧 210,设置在可转动地支撑臂部205的转动轴207周围,其一端与臂部 205卡合,另一端与后侧构架520卡合,从而产生弹力,以使位于图8 所示的保持位置的臂部205向二点划线所示的收纳位置侧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巻盘保持机构的巻盘保持部 200,包括在保持位置时向沿侧壁部521的方向延伸,而在收纳位置 时折叠在与装置主体部53邻接的位置的臂部205;从臂部205突出, 且在保持位置,支撑巻盘80的支撑部201。因此,在沿装置主体部53 的侧壁部的位置上,能够简单且适当地保持巻盘80,在保持状态下体 积不会向宽度方向增大。
而且,上述元件供给装置中,包括赋予保持机构从保持位置向收 纳位置的势能的赋予势能装置。因此,在不保持巻盘80时,能够将巻
17盘保持部200维持在收纳位置,因而操作性极其优异。
以上,根据第1、第2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 本发明不只限于上述结构,如同下述,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00,在收纳位置时,收纳在装置主 体部53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但是,在收纳位置时,卡合部也可以 向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方向外侧稍微突出。
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00,在保持位置时,越过装置主体 部53向侧方侧以大于该装置主体部53的宽度的幅度突出,但是,其 突出的长度,也可以与装置主体部相同,或者比装置主体部的宽度稍
另外,仅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赋予势能装置,但是,在第 l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相同的赋予势能装置,以赋予卡合部100向 收纳位置的势能。而且,作为赋予势能装置,不只限于扭力螺旋弹簧, 也可以使用压縮弹簧等各种弹簧部件。
在第2实施方式中,具备有臂部205和支撑部201的巻盘保持部 200,向装置主体部53的下侧延伸,但是,也可以向此外的方向延伸。 例如,也可以使具备有臂部和支撑部的巻盘保持部向后侧延伸。
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巻盘保持机构通过转动进行变位,但 是,也可以让巻盘保持机构通过滑动进行变位。
在第2实施方式中,巻盘保持部200,在收纳位置时,折叠在与 装置主体部53邻接的位置,但是,巻盘保持部也可以收纳在装置主体 部的内部区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送出机构具备有电动机的所谓电动机 式元件供给装置,但是,元件供给装置也可以通过电动机以外的驱动 装置进行驱动(例如,所谓机械式元件供给装置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从保持在与装置主体部53分体的巻盘保持 架139上的巻盘80送出料带TP,但是,也可以从保持在保持位置的巻 盘中送出料带。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表面安装机10中仅在一部分的元件供给部 30上设置了巻盘保持架,但是,也可以在所有元件供给部30上设置巻 盘保持架139。
权利要求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能装卸地安装在表面安装机上,并且具有装置主体部,所述装置主体部,包括将以一定间隔保持有元件的料带从卷盘引出并送至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上的送出机构、和保持所述送出机构的主体构架,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部上,在保持所述卷盘的保持位置和不保持所述卷盘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的卷盘保持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部上设有引导所述料带的引导路,所述巻盘保持机构,以所述巻盘配置在所述引导路的侧方或下方 的状态保持该巻盘。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出机构,仅从保持在与所述装置主体部分体的巻盘保持架上的所述巻盘中送出所述料带。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巻盘保持机构具有在所述保持位置与所述巻盘卡合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况下突出在所述装置主体 部的宽度方向外侧,在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情况下收纳在所述装置主 体部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况下越过所述装置主体部而向侧方侧以大于该装置主体部的宽度的幅度突出。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装置主体部包括覆盖所述送出机构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 的侧壁部,所述巻盘保持机构包括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况下向沿所述 侧壁部的方向延伸,在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情况下折叠在所述装置主 体部的内部区域或者与所述装置主体部邻接的位置的臂部;从所述臂 部突出,在位于所述保持位置的情况下支撑所述巻盘的支撑部。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赋予所述巻盘保持机构从所述保持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的势能的 赋予势能装置。
8. —种表面安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结构在不进行元件的供给时,能够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卷盘容易地进行一体化管理,在对元件供给装置和卷盘不进行一体化管理时,能够紧凑地构成元件供给装置。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50),能装卸地安装在表面安装机(10)上,具有装置主体部(53),该装置主体部(53)包括将以一定间隔保持有元件的料带(TP)从卷盘(80)引出并送至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上的送出装置(52)、和安装有所述送出装置(52)的主体构架(500)。该元件供给装置(50)中,设置有安装在装置主体部(53)上,在保持所述卷盘(80)的保持位置和不保持所述卷盘(80)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的作为卷盘保持机构的卡合部(100)。
文档编号H05K13/02GK101518173SQ200780035120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1日
发明者大贯友和, 米光正典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