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杆及配置该桅杆的工程机械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5214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桅杆及配置该桅杆的工程机械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桅杆及装有该桅杆的工程机械车辆,该桅杆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及驱动组件,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可枢转连接,通过驱动组件的伸缩动作驱动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之间绕轴转动,进而折叠改变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之间的夹角,达到折叠桅杆的目的。另外该桅杆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中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配合以实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的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可折叠桅杆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桅杆绝对长度固定问题,而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配备该桅杆的工程机械车辆通过桅杆折叠,可减小桅杆的绝对长度,进而降低工程机械车辆的转场高度和转场半径,提高转场效率。
【专利说明】桅杆及配置该桅杆的工程机械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工程机械车辆的桅杆,还涉及一种配置有该桅杆的工程机械车辆。
【背景技术】
[0002]起重机等工程机械车辆广泛应用于市政施工、厂矿建设、石化工程、风电安装、冶金等诸多行业的流动式工程作业中。而中大吨位起重机由于其自重和尺寸较大,通常设计成为各部件可拆装式,以适应运输及自身的行走要求。
[0003]众所周知,起重机在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或者需要变换工作地点进行施工时,通常需要进行转场。而起重机等具有桅杆或臂架的工程机械车辆由于其桅杆、臂架等结构的尺寸较大,如果携带行走,容易导致车辆主体晃动、行走困难或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因此,一般需要相应拆除臂架、底节臂和桅杆等进行转场。特别是中大吨位起重机的桅杆(大多可超过10米)在转场时遇到较低的电线缆等障碍物时可能无法通过,需要直接拆掉底节臂并放平桅杆(桅杆的长度固定不变),这就会导致转场工作效率低,费工并且耗时。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程机械车辆,具体是其桅杆的结构形式,可通过改变其绝对长度,进而有效降低工程机械车辆的转场高度,省去了通过较低障碍物时必须拆卸底节臂的工作,提高转场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工程机械车辆的桅杆,所述桅杆包括:
[0006]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与所述第一杆体可枢转连接;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主体和活动杆,所述驱动主体与所述第一杆体枢接,所述活动杆与所述第二杆体枢接,以通过所述驱动组件的伸缩动作折叠改变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之间的夹角至预定角度。
[0007]其中,所述桅杆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进行可枢转连接。
[0008]其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固定连接。
[0009]其中,所述驱动组件为油压缸或气压缸,所述驱动主体为缸体,所述活动杆为活塞杆。
[0010]其中,所述第一杆体用于与所述工程机械车辆的车辆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一杆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杆体的长度。
[00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车辆,所述工程机械车辆配置有以上所述的可能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桅杆。
[0012]其中,所述工程机械车辆包括:车辆主体,与所述第一杆体的底端枢接,并支撑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变幅绳,分别与所述第二杆体的顶端和所述车辆主体相连接,以在需要转场时,通过所述变幅绳的收放改变所述桅杆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0013]其中,所述工程机械车辆还包括:底节臂,与所述车辆主体相连接;拉板,与所述第二杆体的顶端相连接,并与所述底节臂可拆卸式连接,以在需要转场,所述变幅绳的收回降低所述桅杆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之间折叠改变至预定角度时,与所述底节臂相连接以提拉并固定所述底节臂。
[0014]其中,所述第一杆体在转场时处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一杆体顺时针折叠至所述预定角度。
[0015]根据以上所述的任一可能实现方式的工程机械车辆,所述工程机械车辆为履带式起重机。
[0016]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式桅杆及其配置该桅杆的工程机械车辆,通过桅杆的折叠,较现有技术中长度固定不变的桅杆,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可减小其绝对长度,有效降低工程机械车辆的转场高度和转场半径,省去了传统桅杆形式工程机械车辆通过较低障碍物时要拆卸底节臂的工作步骤,提高工程机械车辆的转场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桅杆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车辆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车辆一优选实施例转场前准备动作流程示意图;
[0020]图4是图3实施例中工程机械车辆转场前准备动作结束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2]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桅杆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桅杆2包括第一杆体21、第二杆体22及驱动组件24 ;第一杆体21与第二杆体22可枢转连接。
[0023]驱动组件24包括驱动主体241和活动杆242,其中,驱动主体241与第一杆体21做可转动枢接,驱动组件24的另一端即活动杆242与第二杆体22做可转动枢接,驱动组件24的伸缩动作使第一杆体21、第二杆体22可以绕其旋转轴转动到预设角度,达到桅杆2折叠的目的。其中,驱动组件24可以根据工程机械车辆所提供的的动力源形式的不同适应配置,具体可以为油压缸、气压缸或者直线电机:当驱动组件24为油压缸或者气压缸时,驱动主体241为缸体,活动杆242为活塞杆。而当驱动组件24为直线电机时,驱动主体241为电机机体,活动杆242可以为丝杠杆等。目前大型工程机械车辆多以液压系统做动力源,所以在优选实施例中使用液压油缸作为驱动组件24。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桅杆2还包括连接组件23,第一杆体21和第二杆体22通过连接组件23中的第一连接件231和第二连接件232的配合而实现固定连接。具体而言,第一连接件231与第二连接件232可以为连接销轴,两个连接销轴插入第一、第二杆体上预留的固定孔实现固定连接,当桅杆2要做折叠动作时拆卸第一连接销轴或第二连接销轴,这时,两杆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解除,第一杆体21和第二杆体22可以绕另一连接销轴转动,在这种结构形式的连接中,第一连接件231和第二连接件232兼具了固定连接第一、第二杆体和作为两杆体间角度变化时旋转轴的作用。另一种连接结构可以为第一杆体21、第二杆体22之间还设置有单独的旋转轴,而第一连接件231和第二连接件232只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并且连接件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根据其结构可知,驱动组件24和旋转轴已经能够将第一杆体21和第二杆体22固定连接,连接组件23的作用是加强连接效果即加固作用,所以连接组件23可以是一个连接件,也可以两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例图中没有给出有单独旋转轴的两杆体连接结构的具体形式,只要是第一杆体21和第二杆体22枢转连接或者通过连接组件23固定连接第一杆体21和第二杆体22的结构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当然,第一杆体21、第二杆体22也不只限于用联接销轴连接的形式,还可以为铰链式连接或者铆栓式连接等,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范围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0025]桅杆2折叠过程为:首先,拆卸第一连接件231或第二连接件232而使得第一杆体21与第二杆体22之间可绕轴转动,在此之后驱动组件24进行伸缩动作,带动第一杆体21与第二杆体22之间绕轴转动,进而折叠改变第一杆体21与第二杆体22之间的夹角至预定角度,其中,预设角度可以为0度至180度之间的任意适合角度。
[0026]桅杆折叠后,其绝对长度变小,可减小配置有该桅杆工程机械车辆的转场半径和转场高度,便于工程机械车辆转场行走。
[0027]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车辆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工程机械车辆包括:车辆主体1、桅杆2、变幅绳3、拉板4、底节臂5、臂架6、起升绳7和吊钩8。
[0028]车辆主体I与桅杆2底端和底节臂5底端可转动枢接,并起到支撑桅杆2和底节臂5的作用;变幅绳3分别于与桅杆2顶端和车辆主体I相连,以在需要转场时,通过变幅绳3的收放改变桅杆2与车辆主体I之间的角度进而改变桅杆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0029]其中,变幅绳的材质可以为钢丝或者其他柔韧性好的抗拉材质。桅杆2的第一杆体21长度大于第二杆体22长度,以使桅杆2高度能够降低更多。
[0030]需要说明的是,臂架6 —端与底节臂5顶端可拆式连接,以在需要转场时,变幅绳3的收回降低桅杆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第一杆体21与第二杆体22之间折叠改变至预定角度后,拉板4可以与底节臂5相连接以提拉并固定底节臂5。
[0031]在工程机械车辆转场时,第二杆体22通过驱动组件24的作用相对于第一杆体21顺时针折叠至预定角度,具体为驱动组件24做收缩动作,第二杆体22和第一杆体21绕旋转轴顺时针旋转,改变两杆体间夹角,同时通过变幅绳3使得第一杆体21绕其底端向车辆主体I转动,变幅绳3首先作用于第二杆体22顶端,第二杆体22再通过两杆体之间的连接关系作用于第一杆体21,进而使第一杆体21绕其底端连接部向车辆主体I转动靠近,以在第一杆体21处于水平位置或与车辆主体I近似平行位置后进行转场。
[0032]在工程机械车辆工作正常作业时(非转场过程),臂架6另一端与拉板4 一端连接,拉板4另一端连接桅杆2顶端,桅杆2通过拉板4拉动臂架6以改变臂架6的仰角,进而改变整个工程机械车辆的起升高度。
[0033]起升绳7 —端与车辆主体I连接,另一端通过臂架6的顶端支撑连接吊钩8。此夕卜,本实施例拉板4与臂架6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工作过程在本【技术领域】人员理解的范围内,不作细述。
[0034]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工程机械车辆可以为履带式或其他形式的起重机。[00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车辆一优选实施例转场前准备动作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0036]步骤S300,拆卸臂架6,解除拉板4与臂架6的连接。
[0037]在步骤S300中,首先张放变幅绳3,使臂架6顶端降到地面为止,拆卸吊钩8和起升绳7,然后,拆卸臂架6与拉板4及臂架6与底节臂5的连接。
[0038]步骤S301,收紧变幅绳3,使桅杆2靠近车辆主体I直至桅杆2与车辆主体I在水平方向上近似相平齐。
[0039]步骤S302,桅杆2折叠,连接拉板4与底节臂5。
[0040]在步骤S302中,首先,拆卸第一连接件231或第二连接件232而使得第一杆体21与第二杆体22之间可绕轴转动,在此之后活动杆242收缩,同时张放变幅绳3,使第二杆体22绕轴转动而顶端起升到达预定角度,在预定角度位置连接拉板4与底节臂5。本实施例中角度优选在120度-175度之间,这一角度范围内可以使第二杆体22在通过拉板4提拉底节臂5时承受更小的弯矩,同时可以使工程机械车辆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降低的更多。
[0041]步骤S303,收紧变幅绳3,提拉底节臂5到指定位置。
[0042]在步骤S303中,变幅绳3收紧,桅杆2通过拉板4提拉底节臂5至底节臂5的中心轴与桅杆2的第一杆体21中心轴近似相平行即与地面近似平行,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施例中工程机械车辆转场前准备动作结束状态示意图。
[0043]步骤S304,工程机械车辆转场前准备动作结束。
[0044]桅杆折叠后,改变了其自身的绝对长度,通过拉板稳定提拉并固定底节臂位置,有效地减小了工程机械车辆的转场高度和转场半径,省去了现有技术在通过较低障碍物时要拆卸底节臂的工作步骤,节省工作时间,提高转场效率。
[00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工程机械车辆的桅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桅杆(2)包括: 第一杆体(21); 第二杆体(22),与所述第一杆体(21)可枢转连接; 驱动组件(24),所述驱动组件(24)包括驱动主体(241)和活动杆(242),所述驱动主体(241)与所述第一杆体(21)枢接,所述活动杆(242)与所述第二杆体(22)枢接,以通过所述驱动组件(24)的伸缩动作折叠改变所述第一杆体(21)与所述第二杆体(22)之间的夹角至预定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桅杆(2)还包括连接组件(23),所述第一杆体(21)和所述第二杆体(22)通过所述连接组件(23)进行可枢转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桅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3)包括第一连接件(231)和第二连接件(232),所述第一杆体(21)和所述第二杆体(2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23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2)的配合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4)为油压缸或气压缸,所述驱动主体(241)为缸体,所述活动杆(242)为活塞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21)用于与所述工程机械车辆的车辆主体(I)相连接,所述第一杆体(2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杆体(22)的长度。
6.一种工程机械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机械车辆配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桅杆(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程机械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机械车辆包括: 车辆主体(1),与所述第一杆体(21)的底端枢接,并支撑所述第一杆体(21)和所述第二杆体(22); 变幅绳(3),分别与所述第二杆体(22)的顶端和所述车辆主体(I)相连接,以在需要转场时,通过所述变幅绳(3)的收放改变所述桅杆(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机械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机械车辆还包括: 底节臂(5 ),与所述车辆主体(I)相连接; 拉板(4),与所述第二杆体(22)的顶端相连接,并与所述底节臂(5)可拆卸式连接,以在需要转场,所述变幅绳(3)的收回降低所述桅杆(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杆体(21)与所述第二杆体(22)之间折叠改变至预定角度时,与所述底节臂(5)相连接以提拉并固定所述底节臂(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程机械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21)在转场时处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二杆体(22)通过所述驱动组件(24)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一杆体(21)顺时针折叠至所述预定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工程机械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机械车辆为履带式起重机。
【文档编号】B66C23/60GK203568724SQ201320703626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7日
【发明者】姚钢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