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4551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针对此类产品大多采用直接回挤生产,同时生产该产品时,针对此产品的外观要求较高,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粉屑异物等易造成产品表面压伤,导致生产良率较低。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包括内脱板和与内脱板相配合的产品,所述产品的外观面上贴装有薄膜,所述薄膜为PET聚酯薄膜,所述薄膜的厚度在0.03毫米至0.06毫米,所述薄膜的四个边角上均设有凹口布置,所述内脱板上设置有与薄膜外形相仿的脱模边,所述脱模边与薄膜相合时,其脱模边与薄膜之间形成避位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其中,所述薄膜的厚度为0.05毫米。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其中,所述凹口为圆弧形的凹口,其直径在2毫米至3毫米。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其中,所述脱模边与薄膜之间避位的间隙范围在0.25毫米至0.3毫米。

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其中,所述薄膜通过静电式贴装在产品的外观面上。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产品上贴装薄膜,能有效的保护产品不受粉屑异物的损坏,同时通过在内脱板上设有与其避位布置的脱模边能使产品在脱模时保护产品不受伤怀,有效提高了冲压生产良率,使其提高生产良率至少15%~20%以上。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回挤贴膜的治具,包括内脱板1和与内脱板相配合的产品2,所述产品2的外观面上贴装有薄膜4,所述薄膜4为PET聚酯薄膜,所述薄膜4的厚度在0.03毫米至0.06毫米,所述薄膜4的四个边角上均设有凹口布置,所述凹口为圆弧形的凹口,其直径在2毫米至3毫米,所述内脱板1上设置有与薄膜外形相仿的脱模边3,所述脱模边3与薄膜4相合时,其脱模边3与薄膜4之间形成避位布置。通过在产品上贴装薄膜,能有效的保护产品不受粉屑异物的损坏,同时通过在内脱板上设有与其避位布置的脱模边能使产品在脱模时保护产品不受伤怀,有效提高了冲压生产良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薄膜4的厚度为0.05毫米,采用该厚度能有效的防止被粉屑异物对产品的损伤,又能节约用材,有效降低其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脱模边3与薄膜4之间避位的间隙范围在0.25毫米至0.3毫米,优选的间隙在0.25毫米,这样在进行脱模时,保证产品能顺利的脱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薄膜4通过静电式贴装在产品2的外观面上,采用该种方式的贴装方式,方便操作人员的贴装,同时也方便能将出现偏差的薄膜4能快速重新贴装,保证其贴装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重复使用,有效降低了其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产品上贴装薄膜,能有效的保护产品不受粉屑异物的损坏,同时通过在内脱板上设有与其避位布置的脱模边能使产品在脱模时保护产品不受伤怀,有效提高了冲压生产良率,使其提高生产良率至少15%~20%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