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体、发热装置及发热方法_5

文档序号:9732163阅读:来源:国知局
气体或、轻水气体。由此,在发热装置41中,氨原子也会吸藏 于卷绕型反应体50、51或者反应体26的金属纳米粒子中,所述金属纳米粒子中的电子从周 围的金属原子或者其他电子受到强烈影响而起到重电子的作用,结果,金属纳米粒子中的 氨原子之间的核间距缩短,隧道核聚变反应的产生概率上升,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稳 定地产生加热溫度W上的热。
[0129] 并且,即使在使用重水气体、轻氨气体、或者轻水气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 41中,如上所述,在产生过剩热后,如果在变成重水气体氛围、轻氨气体氛围、或者轻水气体 氛围的反应炉42内,通过电极对产生等离子体,则也因促进发热而发热溫度会进一步上升, 即使停止所述等离子体,只要将反应炉42内继续维持在重水气体氛围、轻氨气体氛围或者 轻水气体氛围,则能够持续维持溫度上升的状态。
[0130] 并且,根据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65(图12)中,也能够用重水气体、轻氨气体、 或者轻水气体来替代重氨气体,即使使用所述重水气体或者轻氨气体、轻水气体,也能够得 到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即使在图12所示的发热装置65中,在反应炉2内 也设置由表面上形成纳米尺寸的多个金属纳米粒子的储氨金属构成的反应体26和内侧反 应体72,通过加热器对反应体26和内侧反应体72进行加热来赋予能量,并向保持真空状态 的反应炉42内供给重水气体或者轻氨气体、轻水气体。
[0131 ]在重水气体氛围、轻氨气体氛围、或者轻水气体氛围的反应炉42内,氨原子吸藏于 反应体26和内侧反应体72的金属纳米粒子中,所述金属纳米粒子中的电子从周围的金属原 子或者其他电子受到强烈影响而起到重电子的作用,结果,金属纳米粒子中的氨原子之间 的核间距缩短,隧道核聚变反应的产生概率上升,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稳定地产生热。
[0132] 另外,使用所述重水气体或者轻氨气体、轻水气体的发热装置65中,在由储氨金属 构成卷绕型反应体66的轴部69和细线68、70的表面可形成纳米尺寸的多个金属纳米粒子, 通过加热器的加热赋予能量时,氨原子吸藏于轴部69和细线68、70的表面的金属纳米粒子 中,所述金属纳米粒子中的电子从周围的金属原子或者其他电子受到强烈影响而起到重电 子的作用,结果,金属纳米粒子中的氨原子之间的核间距缩短,隧道核聚变反应的产生概率 上升,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稳定地产生热。
[0133] (4-2)关于使用重氨气体、重水气体、轻水气体及轻氨气体的验证试验
[0134] 接着,使用具有图5所示的结构的发热装置41,对使用重氨气体、重水气体、轻水气 体及轻氨气体时的总输出能量等进行验证试验。在此,用于验证试验的发热装置41为:用由 直径为0.05mm的Ni (纯度99.9% )构成的细线形成100目的网眼,准备高度为30cm、宽度为 30cm的反应体26,所述反应体26的外周面沿着反应炉42内的内壁紧贴。并且,在该阶段,在 圆筒状的反应体26表面没有形成纳米尺寸的多个金属纳米粒子。
[0135] 另外,在该验证试验中,使用了在由长宽为30mm、厚度为2mm的Al2〇3(氧化侣陶瓷) 形成的支承部52上卷绕15圈由直径为0.2mm、长度为1000 mm的Pd(纯度99.9%)构成的细线 53的卷绕型反应体50。进一步,在该验证试验中,使用了在由直径为3mm、长度为50mm的Pd (纯度99.9%)构成的轴部60上由直径为1mm、长度为300mm的Pd(纯度99.9%)构成的细线61 W无缝隙且螺旋状卷绕的卷绕型反应体51。
[0136] 接着,用乙醇和丙酬对所述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应体26进行超声波洗涂,并将 其保持为不产生油脂污染的洗涂状态下设置在反应炉42内。另外,整个反应炉42都成为接 地电位。另外,用于直接测量卷绕型反应体50的溫度的热电偶58使用了直径为1.6mm、长度 为300mm的K型不诱钢包覆型热电偶,并且,将不诱钢外皮的外侧用直径为3mm、长度为IOOmm 的氧化侣管进行绝缘,使其前端部与卷绕型反应体50表面接触。并且,构成电极对的卷绕型 反应体50、51可改变正极和负极的极性。
[0137] 接着,首先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将反应炉42内的气体进行真空排气,使反应炉42内 的气压变成数化的真空氛围后,将卷绕型反应体50作为正极,另一卷绕型反应体51作为负 极,并通过施加600V~800V的直流电压,W20mA左右放电600秒左右。接着,通过改变电极电 压,将卷绕型反应体50作为负极,另一卷绕型反应体51作为正极,并通过施加600V~800V的 直流电压,W20~30mA左右放电IO 3~IO4秒左右。
[0138] 接着,在该验证试验中,作为等离子体处理,将反应炉42内保持真空状态,并通过 图中未示出的加热器对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应体26进行加热并激活。对卷绕型反应体 50、51和反应体26的加热一直持续至从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应体26不再释放轻氨、出0、 W及控类气体为止。具体地,通过加热器在100~200°C的溫度下对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 应体26进行加热3个小时左右来进行加热激活,从而从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应体26释放 轻氨、出0、进一步释放控类气体来去除杂质。
[0139] 并且,在该验证试验中,作为等离子体处理,将卷绕型反应体50作为正极,并施加 600~800V的直流电压,W20~30mA左右放电IOks秒左右。运样,在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 应体26表面形成纳米尺寸的多个金属纳米粒子。并且,在进行运样的等离子体处理后,向反 应炉42内供给重氨气体,并观察反应炉42内的气体压力,结果可知,所述气体压力从170Pa 降至40化。由此可知,作为试样金属的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应体26吸藏6.5cm3的重氨气 体。
[0140] 另外,使用运种由表面上形成纳米尺寸的多个金属纳米粒子的卷绕型反应体50、 51和反应体26,在反应炉42内进行产生核聚变反应的发热反应处理。在该验证试验中,作为 发热反应处理,将反应炉42内保持真空状态的同时,改变通过气体供给装置3向反应炉42内 供给的气体种类或者供给气体时的气体压力、加热电极对的加热器的输入加热瓦数,并在 此情况下,观察了反应炉42的溫度等各种数值。在此,首先,将作为向反应炉42内供给的气 体使用重氨气体时的结果表示在下述表1中。
[01创在表1中,第巧lTNo."表示试验序号,第2列的"气体压力Pa"表示重氨气体的气体 压力化,第3列的"输入r表示加热器的输入加热瓦数W,第4列的"输出/W电碳'表示从电极 (卷绕型反应体50)溫度计算出的热输出W,第5列的"输出/W反应炉"表示从反应炉42的溫度 计算出的热输出W。
[0144]另外,在表1中,第6列的咐间ks"表示过剩热持续时间ks,第7列的"^ut/Hin电 极"表示从电极(卷绕型反应体50)的溫度求出的输出/输入值,第8列的巧OUtAlin反应炉" 表示从反应炉42的外壁溫度求出的输出/输入比,第9列的"溫度/C电极"表示试验中的电极 (卷绕型反应体50)的定态溫度°C,第10列的"溫度/C反应炉"表示试验中的反应炉42的定态 溫度°C,第11列的"输入能量kj"表示总输入能量kj,第12列的"输出电极kj"表示从电极(卷 绕型反应体50)的溫度计算出的总输出能量kj,第13列的"输出反应炉kj"表示从反应炉42 的外壁溫度计算出的总输出能量kj。
[0145] 并且,从试验序号No.6至No. 13表示连续的一系列试验结果。从表1可知,在使用重 氨气体的任何一种情况下,总输出能量(第12列和第13列)大于总输入能量(第11列),并且 观察到产生过剩热,从而可知能够通过发热装置41发热。
[0146] 接着,在发热装置41中,对使用重氨气体时的发热前后的气体成分进行观察。图 14A是作为原料气体的重氨气体的质量分析结果,横轴表示气体M/e的质量数,纵轴为W分 压来表示反应炉42内的气体成分。从分压值、反应炉42的体积51、溫度、压力得到如图14A所 示的重氨气体的标准状态的气体量。如图14A所示,作为原料气体的重氨气体的主要成分为 重氨,且质量数4为202Pa。另外,其他质量数3的皿+为42化,质量数2的出+为5Pa。作为杂质包 含被推测为出矿或者0护的质量数18。并且质量数17被推测为0H+、质量数19被推测为細护、质 量数20被推测为0D2+。
[0147] 接着,在发热装置41中进行发热反应处理,并分析经过发热反应处理后的反应炉 42内的气体成分。在此,作为发热反应处理,在真空排气状态下,向反应炉42内供给重氨气 体的同时,通过加热器对电极(卷绕型反应体50)进行加热约84ks。此时,在最初的化S中,加 热器的输入功率为46W,之后为81W。并且,在此期间,虽然多次进行反应炉42内的气体排气, 但是过剩热继续产生。
[0148] 图14B表示进行上述的发热反应处理后(即,通过加热器的电极加热结束后,W下 称为"试验结束后"),分析IOks期间的反应炉42内的气体成分的结果。从图14B可知,在试验 结束后,质量数3的皿+增多,其次是质量数2的出+和质量数19的0皿+。
[0149] 然后,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气体成分,对在发热装置41中使用重氨气体的热产生 试验进行了 30天。图15和图16表示在运种情况下气体成分随试验时间增减的测量结果。图 15和图16中,横轴表示时间经过,纵轴表示气体量,图16是将图15的气体量为IScm 3W下的 区域进行放大的图表。图15和图16中,"To化1 excludes"表示总气体量。并且,相对于80W的 输入过剩热,最低值为15W。如果经过时间上乘W15W则变成发热能量即焦耳。由此,经过时 间为2.7Ms时能够计算得到40MJ。
[0150] 从图15和图16可知,在验证试验开始之后,W重氨气体化+为主的质量数4减少,虽 然之后的减少速度下降,但是随着时间的经过W线性减少。与此相反,推测为重氨原子(护) 的质量数2与质量数4(化+)相反,反而会增加。运样的氨分子的离解能在25°C下为43化J/ mol,离解度在1000°C下为1.0 XlCT7左右。另外,即使停止对由儀构成的反应体26的通过加 热器的加热,该质量气体能够稳定地存在。
[0151 ]在验证试验开始后,相对于质量数2的质量减少,质量数3相反地增加,但是之后与 质量数4的趋势对应地减少。另外,质量数28也随着时间增加,其量在30天内达到2.3cm3。除 此之外的成分几乎没有变化。并且,除质量数2之外的成分的总量在开始阶段变化W后,大 致稳定为规定值。然后,质量数3化护)和质量数4(0+)都是根据气体压力和总输出能量发生 变化,但是其倾向是相反的,质量数3随着气体压力或者总输出能量的增加而增加,质量数4 随着气体压力或者总输出能量的增加而减少。运表示质量数4对质量数2或者质量数3的产 生做出贡献。并且,根据验证试验可知,质量数2化2+)是总输出能量越大时产生量越多,但是 并没有依赖于重氨气体的气体压力,另外,质量3化D+)是随着重氨气体的气体压力和发热 量的增加而增加。
[0152]另外,对用重水气体来替代重氨气体的发热装置41的输出能量等进行了分析,结 果得到了如下述表2所示的结果。
[0K5]并且,在该验证试验中所使用的发热装置41中,将上述的验证试验中由Pd形成的 另一卷绕型反应体51由Ni来形成,将由Pd构成的卷绕型反应体50作为正极,由Ni构成的卷 绕型反应体51作为负极,向反应炉42内供给重水气体,并通过加热器对所述卷绕型反应体 50、51和反应体26进行加热。另外,根据需要在反应炉42内通过辉光放电来产生等离子体。 然后,对此时的发热装置41的输出能量进行测量。
[0156] 并且,表2中,Pd极是表示卷绕型反应体50,Ni极是表示卷绕型反应体51。从表2可 知,在发热装置41中,在使用重水气体的任何情况下,通过进行在反应炉42内通过加热器对 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应体26进行加热的发热反应处理,能够得到超出输入能量的输出 能量,并发热。另外,还可知,在所述发热装置41中,如表2的第7行和第8行的"氨产生量"所 示,进行发热反应处理时产生氨。
[0157] 在此,在发热装置41中,构成电极对的卷绕型反应体50、51由Pd形成,供给到反应 炉42内的原料气体使用重氨气体、重水气体、或者轻水气体时的验证试验结果表示在下述 的表3中。
[015引 表3 [0159]
[0160]并且,在表3中,第2列的"气体成分着重点"表示所使用的气体种类,第3列的"气体 压力Pa"表示向反应炉42内供给气体时的气体压力,第4列的"电力输入/W加热瓦数r表示 对卷绕型反应体50、51和反应体26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器的输入加热瓦数W,第5列的"电力输 入/W等离子体V"表示通过构成电极的卷绕型反应体50、51来产生等离子体放电时的输入电 压值,第6列的"电力输入/W等离子体r表示通过构成电极对的卷绕型反应体50、51产生等 离子体放电时的输入瓦数,第7列的"电力输入/W Total"表示通过加热器的输入加热瓦数 和等离子体放电时的向电极对的输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