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90825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中型商用车驾驶室的悬置
目.0
【背景技术】
[0002]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冲击通过汽车底盘传递到驾驶室产生振动,会使乘坐人员产生不舒适、疲惫,为了提升车辆的平顺性,使乘坐更舒适,通常会在车架和驾驶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悬置装置,使驾驶室悬置在车架上。现有的中型商用车悬置装置均采用半悬浮式悬置,其在驾驶室前部的两个支撑点是采用橡胶隔振垫的两组前悬组件的固定连接,在驾驶室后端的两个支撑点是采用包括弹簧阻尼元件的后悬总成的浮动式连接,这种结构的悬置装置能起到一定的隔振效果,但是驾驶室前部支撑点的橡胶垫悬置因其振动阻尼偏小、动刚度大,降低了悬置装置的整体隔振效果,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不佳,不能满足人们人们对驾乘舒适度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解决现有中型商用车的半浮悬式装置存在隔振效果差、驾乘舒适度不佳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和驾驶室纵梁之间的两组前悬组件和后悬总成,所述后悬总成具有后悬减振器,所述两组前悬组件通过一稳定杆相连接;每组所述前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前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前悬下支座,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端固定有与所述稳定杆端头相连接的翻转支座,所述稳定杆上设有限位台肩,在所述稳定杆上于所述限位台肩和所述翻转支座之间铰接有摆臂,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铰接,所述摆臂的内侧壁连接竖立设置的前悬减振器,所述前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连接;所述前悬上支座具有底板、侧板以及与所述前悬减振器连接的辅助支撑支架,所述侧板与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外侧壁相抵,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所述限位挡边置于所述侧板和所述辅助支撑支架之间,所述辅助支撑支架与所述限位挡边相连接;所述两组前悬组件的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
[0005]上述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的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前悬下支座具有与所述车架相连接的连接曲板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曲板一侧边的加固板,所述加固板垂直于所述连接曲板,所述连接曲板和所述加固板均设有多个通孔和凸肋。
[0006]进一步的,所述前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所述后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
[0007]进一步的,所述前悬下支座、所述摆臂和所述前悬上支座的曲面形状通过拓扑优化得到。
[000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9]1、本实用新型的前悬采用了能大幅度吸收冲击及衰减振动的减振器等组件,从而将中型商用车的驾驶室悬置由原来的半浮悬改进为四点全浮悬,其隔振效果好,提升了中型商用车行驶振动性能,改善了驾乘舒适度。
[0010]2、摆臂与稳定杆和前悬上支座铰接,前悬减振器竖立设置于摆臂内侧壁和前悬上支座前端的辅助支撑支架之间,这种结构设计可避免因耦合造成的舒适度差的问题,提高了解耦率,使驾驶室的平顺性和可靠性都相当稳定,且结构简单、紧凑,利于节省空间布置空间。
[0011]3、通过调整前后悬减振器的阻尼力和阻尼系数来优化阻尼曲线,以提高驾乘舒适性,降低了驾乘人员疲劳程度。
[0012]4、驾驶室悬置支架采用拓扑优化,能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自重,以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驾驶室悬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0015]图1所示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主要包括两组前悬组件3、后悬总成5和稳定杆2,前悬组件3和后悬总5成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I和驾驶室纵梁4之间的四端,形成四点全浮悬。两组前悬组件3通过一稳定杆2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稳定杆2为一圆柱形直杆,在稳定杆2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台肩21 ;每组前悬组件3均包括前悬下支座31、翻转支座32、摆臂33、前悬减振器34和前悬上支座35,其中,前悬下支座31固定安装于车架I的外侧壁,前悬下支座31的上部向外弯曲倾斜,即两组前悬组件3的前悬下支座31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在前悬下支座31的上端固定有与稳定杆2端头相连接的翻转支座32,在稳定杆2上于限位台肩21和翻转支座32之间铰接有摆臂33,摆臂33的另一端与前悬上支座35相铰接,摆臂33连接稳定杆2的一端具有转动到相应位置后与前悬下支座31配合限位的凸出结构;前悬上支座35与驾驶室纵梁4连接,前悬上支座35具有底板、侧板352和置于驾驶室纵梁4前端的辅助支撑支架351,侧板352与驾驶室纵梁4的外侧壁相抵,驾驶室纵梁4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41,限位挡边41置于侧板352和辅助支撑支架351之间,辅助支撑支架351与限位挡边41相连接固定;摆臂33的内侧壁连接竖立设置的前悬减振器34,前悬减振器34的另一端与前悬上支座35的辅助支撑支架351连接;优选的,前悬减振器34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本实施例的后悬总成5的结构已在申请号为201210489894.6中公开,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后悬减振器51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值得一提的是,前悬下支座31具有与车架I相连接的连接曲板311和设置于连接曲板311 —侧边的加固板312,加固板312垂直于连接曲板311,连接曲板311和加固板312均设有多个通孔314和凸肋313 ;另外,前悬下支座31、摆臂33和后悬下支座的弯曲形状通过拓扑优化得到,以降低自重,减少成本。
[0016]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已随整车通过海南强化坏路试验验证,试验完成后,整车平顺性与试验前,相差很小,平顺性和可靠性都相当稳定。同时经过批量生产跟踪测试验证,车辆平顺性效果稳定,取得的较好的平顺性改善效果。
【主权项】
1.一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和驾驶室纵梁之间的两组前悬组件和后悬总成,所述后悬总成具有后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前悬组件通过一稳定杆相连接;每组所述前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前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前悬下支座,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端固定有与所述稳定杆端头相连接的翻转支座,所述稳定杆上设有限位台肩,在所述稳定杆上于所述限位台肩和所述翻转支座之间铰接有摆臂,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铰接,所述摆臂的内侧壁连接竖立设置的前悬减振器,所述前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连接;所述前悬上支座具有底板、侧板以及与所述前悬减振器连接的辅助支撑支架,所述侧板与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外侧壁相抵,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所述限位挡边置于所述侧板和所述辅助支撑支架之间,所述辅助支撑支架与所述限位挡边相连接;所述两组前悬组件的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下支座具有与所述车架相连接的连接曲板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曲板一侧边的加固板,所述加固板垂直于所述连接曲板,所述连接曲板和所述加固板均设有多个通孔和凸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所述后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下支座、所述摆臂和所述前悬上支座的曲面形状通过拓扑优化得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它包括后悬总成和通过稳定杆连接的两组前悬组件,每组前悬组件包括上端固定有翻转支座的前悬下支座,稳定杆端头与翻转支座连接,在稳定杆上的限位台肩和翻转支座之间铰接有摆臂,摆臂的另一端与前悬上支座相铰接,摆臂的内侧壁连接竖立设置的前悬减振器,前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前悬上支座相连接;前悬上支座具有底板、与驾驶室纵梁的外侧壁相抵的侧板以及与前悬减振器连接的辅助支撑支架,驾驶室纵梁的前端具有限位挡边。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在重型商用车采用四点全浮悬置,其隔振效果好,驾驶室的平顺性和可靠性都相当稳定,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利于节省空间布置空间。
【IPC分类】B62D33-10
【公开号】CN204399305
【申请号】CN201520008661
【发明人】陈志宁, 邓聚才, 周上奎, 刘庆全, 李庆广
【申请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