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140317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中的贝类育苗技术,是在生产规模下对贝类幼虫进行培养的一种设施及工艺,具体说是一种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贝类育苗的工艺水平和配套设备都比较落后。贝类苗种进行培养的设施一般为水泥大水池子,其水体量大,养殖密度低,目前贝类育苗的浮游幼虫培育密度一般在10个/ml左右,育苗场占地面积大,换水间隔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般将饵料直接投到池子水面上,饵料在水中不均匀;水中充气量小且不均匀,直接影响了贝类幼虫的摄食和正常生长发育。总之,现有的贝类苗种培养设施及工艺落后,占地面积大,能源浪费较严重,育苗效率低,水中培育环境较差,不利于贝类育苗的浮游幼虫生长,成活率和变态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其结构合理、紧凑,培育条件好,培育方法合理,培育密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100个/ml以上,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克服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能源浪费较严重,生产效率低的弱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包括培育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上部为圆柱或近圆柱形、下部为圆锥形的锥形桶状培育器;饵料和海水导管由顶部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培育器中的上部设有外面为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充气管从圆锥尖端状的底部导入,接到设置在培育器内圆锥尖端状底部的气石上。
所述的滤鼓上附筛绢的型号为300~200目,气石为60目普通金刚砂气石。
所述的培育器由玻璃钢制造,内壁涂层为食品胶衣,且各个连接处光滑无裂缝。
一种利用上述培育器培育贝类幼虫的方法为在其他大型容器内将贝类受精卵孵化后,D形幼虫选入高密度培育器中培养,其特征在于贝类D形幼虫在培育器中的密度为140~160个/ml,饵料随进水由饵料导管引入培育器底部,废水流经滤鼓和排水管从培育器上部的排水口流出,培育器中流水量为7~10个回转/天,饵料藻类浓度维持在5×102~15×102细胞/ml之间;充气管由培育器圆锥尖端状底部导入,通过气石将压缩空气送入培育器,通气量一般2~4升/分钟,且早期通气量低,后期通气量高。
所述的饵料导管由顶部饵料藻类输送管分流,然后通过进水导管引入到培育装置的底部;新鲜海水输送导管水平架于贝类幼虫培育器的上方,然后通过一个三通垂直到达培育器的底部气石处。
所用的饵料中幼虫饵料前期以金藻为主,中后期辅以硅藻和扁藻。
本发明培育方法的技术要点是控制好从D形幼虫到眼点幼虫的培育密度、充气量、饵料添加量和流水量,充分发挥高密度培育器的技术优势,从而保证浮游幼虫拥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的主体是一种上部为圆柱或近圆柱形、下部为圆锥形的锥形桶状培育器,充气管由培育器圆锥尖端状底部导入,通过气石将压缩空气送入培育器。通过气石将压缩空气送入培育器的优点是(1)结构及充气方式合理,使水中氧气均、无死角;(2)同时避免了无气石时因突然停气时部分幼虫沉入充气导管内死亡现象的发生。新鲜海水经进水导管从培育器底部进入,经气石的作用均匀分布,一方面可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在海水导管由水平到垂直进入培育器的三通连接处因海水流动而产生负压,空气可经海水导管进入培育器,在突然停气时,进水导管从而可发挥部分充气作用,避免贝类幼虫因长时间缺氧而死亡的现象发生;饵料随进水由进水导管引入培育器底部,饵料分布均匀,有利于提高养殖密度;废水流经滤鼓和排水管从培育器上部的排水口流出。随时加入新鲜水,并将废水及时排出,使培育水体保持干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使贝类幼虫培育实现换水、投饵自动化,培育密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20倍(目前贝类育苗的浮游幼虫培育密度一般在10个/ml左右),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克服了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的弱点,是贝类育苗工艺的新突破。


图1为本发明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所示,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的主体是用玻璃钢制造的培育器8。培育器8上部为圆柱或近圆柱形,内径为80cm,高度为70cm;下部为圆锥形,高度为40cm;有效水体400升。内壁涂层为食品胶衣,光滑细腻,且各个连接处光滑无裂缝,使培育器内壁保持洁净,不易存污垢。下部设置的支架1将培育器8支撑固定。
饵料存储槽设置在培育器8上方,通过自动控制的水泵向槽内输送饵料,保持饵料量基本恒定。饵料导管5由饵料存储槽的饵料藻类输送管分流,然后引入到进水导管7,利用饵料导管5上的小阀门调节流量。饵料随进水由培育器8内垂直设置的进水导管7引入培育器8底部。进水是经过砂滤的自然海水,储存在高位蓄水池中,通过自动控制的水泵向蓄水池打水,保持水位和压力基本恒定,海水通过管道进入培育8,水量通过球型阀门调节。海水输送导管4水平架于贝类幼虫培育器8的上方,然后通过一个三通垂直到达培育器8的底部气石处。进水导管7由PVC材料制造;主管道管径为11.0cm,分管道管径为5.0cm和2.0cm。排水口在培育器8上部;废水流经滤鼓6和排水管3流出。滤鼓6设置在培育器8内上部,其直径为200cm,上附筛绢的型号为300~200目。排水管3由PVC材料制造,管径为3.2cm。
利用鼓风机或充气泵来压缩空气,并通过充气管2由底部(圆锥尖端)导入培育器8底部,通过金刚砂气石9将压缩空气送入培育器8。进气管2外径为2.0cm,气石9为60目普通金刚砂气石。充气量为2~4升/分钟。
下面通过实例详细叙述本发明的生产应用在育苗前20天左右开始扩种,培养各种单胞藻饵料。常见的藻类品种包括金藻、牟氏角毛藻、小硅藻和扁藻等;饵料品种多一些,可以使幼虫营养全面,利于生长。一般半连续培养采用营养盐一次全量加入的方法,按比例加入N、P、(Si)、Fe(100∶10∶(10)∶1)等各类营养盐,其中硝酸钠添加量为60~100ppm。单胞藻一次性培养,到第4天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期,饵料密度亦达到高峰,即可收获,投喂贝苗。
亲贝暂养有铺砂和不铺砂两种方式,一般暂养时间不宜过长。暂养过程中可采用流水和升温等措施,加快性腺发育。如果亲贝本身性腺发育很好,除非十分必要,一般不宜暂养,而应尽早催产。催产方法包括a.阴干,b.阴干+流水,c.阴干+流水+升温等措施。成熟好的亲贝只需阴干刺激就能产卵;如果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催产仍不能顺利产卵,就应暂养亲贝或另外再购入一批亲贝,因为成熟不好的卵即使产出,也不能保证幼虫的正常发育。
受精卵的孵化一般在大池中进行,孵化密度在30个/ml。也可以在高密度培育器中流水孵化,密度可以达到200个/ml以上。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充气和清除多余精液。
受精卵孵化后,D形幼虫即可选入高密度培育器中培养,密度为140~160个/ml。浮游幼虫培养阶段最重要的是保证饵料的充足供应和水质的清新。因此,控制好培育器中的饵料添加量、充气量和流水量,就成为培育技术的关键。幼虫饵料前期以金藻为主,中后期辅以硅藻和扁藻。按育苗总流水量计算,每天金藻投喂量为3×103~1×105细胞/ml;搭配投喂的硅藻用量为1×104~5×104细胞/ml,扁藻用量为1×103~1×104细胞/ml。从下表可以看出,饵料投喂量在5×103~10×103细胞/ml。天之间时,幼虫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极显著;而投喂量在10×103~30×103细胞/ml。天之间时,幼虫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不变或呈下降的趋势。可见,饵料投喂为10×103细胞/ml。天是最适宜于幼虫生长发育的。
表1.不同投喂量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幼虫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水温23℃,幼虫密度150个/ml)平均投喂量(103细胞/ml.天)5 7.510 20 30幼虫平均日生长速度(壳长μ)5.5 7.99.38.57.8幼虫成活率(%)70.273.5 92.5 90.7 85.2流水量应根据幼虫密度适当调整。当水温在22~25℃,幼虫密度为150个/ml左右时,流水量应不少于10个回转/天,即培育器有效水体以400升计,则流水量应为2.8升/分钟以上。下表是利用上升流高密度培育器在不同水流速度下,幼虫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流水量在2~20个回转/天时,幼虫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仅在2~10个回转/天之间差异极显著;说明流水量为10个回转/天是保证幼虫获得较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的必要条件。
表2.不同水流量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幼虫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水温23℃,幼虫密度150个/ml)流水量(回转/天) 2 5 7.510 15 20幼虫平均日生长速度(壳长μ) 4.5 3.9 6.99.49.68.8幼虫成活率(%) 3260.980 92.5 94.5 93.6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常规育苗方法,浮游幼虫的培育密度一般只能达到10个/ml左右;而采用高新技术的新型育苗方法,浮游幼虫的培育密度可以达到150个/ml左右。在我们的生产实践中,利用28个上升流高密度培育器(有效水体共11.2m3),一共培育出眼点幼虫14.5亿粒。下表是利用上升流高密度培育器和常规育苗方法在幼虫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方面的比较表3.培育密度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幼虫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水温23℃)D形幼虫 幼虫生长速度(μ/d) 第11d幼幼虫密度有效水体幼虫总数初始壳长D 形幼虫壳顶幼虫匍 匐 期匍匐幼虫幼虫成活虫附着率(个/ml) (m2) (百万) (μ)期(1-4d)期(5-8d)(9-10d)壳长(μ)率(%)(%)20 1530090 9.810.111.5192.6 80.57916 1524090 9.910.512.1195.8 86.58410 1515090 10 11.511.9199.8 87.584.510 1515090 9.911.711.8200 85 85.5200 0.4 80 90 9.36.2 4.4 160.8 65 45205 0.4 82 90 9.57 4.9 165.8 58.544.5150 0.4 60 90 10 10.99.5 192.6 88 80.5148 0.4 59.2 90 10 10.89.9 193 90.586.4100 0.4 40 90 10 11.29.2 193.2 95 88110 0.4 44 90 9.910.79.5 191.4 89.580注其中,幼虫密度在100~200个/ml的为利用高密度培育器培养,10~20个/ml的为大池培养。
可以看出,利用上升流高密度培育器进行贝类苗种培育,只要幼虫密度控制得当,(例如幼虫培养密度不超过160个/ml),换水率和饵料添加合理,水质及其他环境条件良好,其生长指标和常规育苗方法差别不大。
稚贝蓄养阶段既可以在室内育苗池中进行,也可以在室外土池中进行。保证饵料充足和水质清新仍然是管理的主要方面。同时,室内蓄养要经常倒池,室外蓄养要适时稀苗,也是确保稚贝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步骤。室外土池蓄养需施肥培养饵料;室内蓄养则需要加大饵料投喂量,并混合投喂金藻、硅藻和扁藻等多种藻类。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包括培育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上部为圆柱或近圆柱形、下部为圆锥形的锥形桶状培育器;饵料和海水导管由顶部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培育器中的上部设有外面为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充气管从圆锥尖端状的底部导入,接到设置在培育器内圆锥尖端状底部的气石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鼓上附筛绢的型号为300~200目,气石为60目普通金刚砂气石。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器由玻璃钢制造,内壁涂层为食品胶衣,且各个连接处光滑无裂缝。
4.一种利用上述培育器培育贝类幼虫的方法为在其他大型容器内将贝类受精卵孵化后,D形幼虫选入高密度培育器中培养,其特征在于贝类D形幼虫在培育器中的密度为140~160个/ml,饵料随进水由饵料导管引入培育器底部,废水流经滤鼓和排水管从培育器上部的排水口流出,培育器中流水量为7~10个回转/天,饵料藻类浓度维持在5×102~15×102细胞/ml之间;充气管由培育器圆锥尖端状底部导入,通过气石将压缩空气送入培育器,通气量一般2~4升/分钟,且早期通气量低,后期通气量高。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育贝类幼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料导管由顶部饵料藻类输送管分流,然后通过进水导管引入到培育装置的底部;新鲜海水输送导管水平架于贝类幼虫培育器的上方,然后通过一个三通垂直到达培育器的底部气石处。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培育贝类幼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饵料中幼虫饵料前期以金藻为主,中后期辅以硅藻和扁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密度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其特点是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上部为圆柱或近圆柱形、下部为圆锥形的锥形桶状培育器;饵料和海水导管由顶部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培育器中的上部设有外面为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充气管从圆锥尖端状的底部导入,接到设置在培育器内圆锥尖端状底部的气石上。一种在上述培育器中培育贝类幼虫的方法,将其特点是贝类D形幼虫在培育器中的密度为140~160个/ml,饵料添加量5×10
文档编号A01K61/00GK1554230SQ20031011454
公开日2004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4日
发明者方建光, 刘慧 , 张继红, 于守团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