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

文档序号:315630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属于植物的栽培方法技术
领域,尤其适用于在北方林地或玉米地进行魔芋间作栽培。
背景技术
魔芋球茎含有较高的有机葡甘聚糖,是一种可溶性半纤维,具有凝胶,成胶等性能 和显著的减肥、降脂、降血糖的功效,可用于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农业、环保等多 个领域,随着魔芋产品的价值被市场越来越重视,目前魔芋种植已经在长江流域大面积展 开,随着魔芋需求的日益增加,南方种植的魔芋已不能再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由于魔芋自然 繁殖速度慢、不适宜远距离调种、规范化种植与管理技术缺乏等因素,致使魔芋在我国北方 地区种植受到了严重限制,从而影响魔芋在北方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以扩大魔芋的种 植区域,促进北方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拓宽林下经济发展途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这种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其特 征包括 A、利用林地或玉米地进行魔芋间作栽培,每亩使用腐熟有机肥1-2吨(3方),然后 每亩撒施生石灰100斤进行土壤消毒后,进行翻耕和平整; 8、魔芋种子消毒,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与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 剂1500倍混合液浸种子30分钟;或采用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兑水20公斤浸种30-60 分钟,或采用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晒干后再播种; C、采用垄作斜栽,魔芋垅高20-30cm,垅面宽20-25cm, 3-5米的林带间作3-5行魔 芋,或在玉米行间作1-2行魔芋,种子朝阳倾斜45度; D、进行分级播种,种植密度以种芋直径6-8倍为行距;以种芋以直径的4-5倍为株 距,覆土 15-20公分。 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步骤C所述的垄作斜栽是在玉米地的垄 背种魔芋,垄沟种玉米,玉米行距130-150cm。 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步骤D所述的分级播种时,种芋在50克 以下,行距25公分,亩栽5500-7500株;种芋在200-400克,行距500-605cm,株距40-45cm, 亩栽1600-2800株。 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在魔芋种植后的6月下旬出苗以后,每 隔10-15天喷药预防病害,采用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兑水30公斤喷洒初次,第二次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与72 %硫磺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混合液使用,药液喷在 叶片的背面,让药水沿茎杆流至根部。 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所栽培的魔芋在秋天叶部枯萎倒伏10天后的晴天收获,收获的250克以下魔芋晾晒至表皮褐色,含水量减少15-20%时,在温度
5-9t:利于通风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种子沙藏或窖藏储藏。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林地间作魔芋的增长幅度为(在原种子基础上)3-7倍, 亩产量达3000斤以上,提高林地利用效率20%以上,亩增经济效益2000元以上,有效拓宽 了林地的利用途径。按以上方法进行玉米魔芋间作栽培,魔芋增长幅度在原栽培重量的基 础上增长5-8倍,魔芋亩产量为5000斤,纯收入3000元,较单纯种植粮食提高经济效益2 倍以上。本发明探索出了适宜华北地区粮芋、林芋、果芋间作(套作)高效栽培技术,扩大 了魔芋种植区域,使魔芋种植北移1000多公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10—20%,该方法尚 未见报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北方玉米/魔芋栽培 (1)选泽沙性土质,然后备足农家肥,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1-2吨或3方;
(2)每亩撒施生石灰100斤,然后深耕整细; (3)起垄标准,玉米地的垄背种魔芋,垄沟种玉米,栽培玉米行距130-150cm,间作 1-2行魔芋,魔芋垅高20-30cm,垅面宽20-25cm,起垄栽培可以达到排水、保墒、增气、防病 的目的; (4)挑选无伤、无烂、芽窝好的魔芋做种用,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与 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500倍混合液浸种子30分钟;或采用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 素兑水20公斤浸种30-60分钟,晾去多余水分后栽培; (5)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播种按地表下10厘米地温,一周内达到15t:时开始 播种; (6)播种时顶芽朝阳并倾斜40度以上,种子上面要覆土 15-20cm,达到土壤保湿作 用; (7)化学除草,由于魔芋根比较浅,为了不影响魔芋生长,出苗前采用无农药残留 的锄草剂,如百遇见、草甘磷等适宜玉米锄草剂的药物进行化学除草; (8)病害预防,魔芋6月下旬陆续出苗后,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用1000万单位 的农用链霉素兑水30公斤,陆续喷洒三次,喷药时药液喷在叶片的背面,让药水喷头植株 后沿茎杆流至根部。 (9)实时效果,按以上方法进行粮芋间作栽培,魔芋增长幅度在原栽培重量的基础 上增长5-8倍,魔芋亩产量为5000斤,纯收入3000元,玉米收入685元(单价0. 82元),较
单纯种植粮食提高经济效益2倍以上。 实施例2、利用3年以上不适宜种植粮食的林带(杨树地)间作魔芋
重复实例1的种子消毒、栽培、收获、防病操作过程。区别之处在于
(1)林地要使用3-4方腐熟有机肥; (2)林带3米的行距,起垄栽培3行魔芋,林带5米的行距,起垄栽培4行魔芋,魔 芋垅高20-30cm,垅面宽20-25cm ; (3)林带间作魔芋是充分利用行距间闲置土地,在种植树1米左右的位置起垄种 植魔芋,避免伤害树木的表层根系;
(4)林地间作魔芋,一定选择遮蔽度在60% _80%环境条件,杨树可为魔芋遮挡直 射阳光,魔芋利用林地丰富的有机营养; (5)林地间作魔芋的增长幅度为,在原种子基础上增长3-7倍,亩产量达3000斤以
上,提高林地利用效率20%以上,亩增经济效益2000元以上,有效拓宽了林地的利用途径。 实施例3、利用5年以上不适宜种植粮食的果园间作魔芋 重复实例1的种子消毒、栽培、收获、防病操作过程。区别之处在于 (1)果园栽培要根据果树冠幅大小进行间作,行距4米的李子园,间作3行魔芋即
可; (2)果园间作魔芋一定要各行种植,预留出果树喷药、采摘管理等操作行,隔行进 行魔芋间作,即只能利用50%李子(梨)行距种植魔芋; (3)病害预防,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与72%硫磺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4000倍混合液使用,药液喷在叶片的背面,让药水沿茎杆流至根部; (4)栽培效果,经过科学合理搭配种植,在果树生长未受到影响的同时,魔芋增长 幅度在原基础上增长3-7倍,平均亩产魔芋1500-2500公斤,经济效益达3000元以上。同 时提高土地里利用率10%以上。 上述实施例中北方魔芋间作除以上实例外,还包括杏树园,枣园、苹果园、油葵等 高杆植物。 上述描述仅作为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 方法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
权利要求
一种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其特征包括A、利用林地或玉米地进行魔芋间作栽培,每亩使用腐熟有机肥1-2吨,然后每亩撒施生石灰100斤进行土壤消毒后,进行翻耕和平整;B、魔芋种子消毒,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与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500倍混合液浸种子30分钟;或采用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兑水20公斤浸种30-60分钟,或采用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晾干后再播种;C、采用垄作斜栽魔芋垅高20-30cm,垅面宽20-25cm,3-5米的林带间作3-5行魔芋,或在玉米行间作1-2行魔芋,种子朝阳倾斜45度;D、进行分级播种种植密度以种芋直径6-8倍为行距;以种芋以直径的4-5倍为株距,覆土15-20公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其特征包括步骤C所述 的垄作斜栽是在玉米地的垄背种魔芋,垄沟种玉米,玉米行距130-150c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其特征包括步骤D所述 的分级播种时,种芋在50克以下,行距25公分,亩栽5500-7500株;种芋在200-400克,行 距500-605cm,株距40-45cm,亩栽1600-2800株。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其特征包括魔芋6月下 旬出苗以后,每隔10-15天喷药预防病害,采用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兑水30公斤喷洒 初次,第二次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与72%硫磺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混合 液使用,药液喷在叶片的背面,让药水沿茎杆流至根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其特征包括所栽培的魔 芋在秋天叶部枯萎倒伏10天后的晴天收获,收获的250克以下魔芋,作为种子要晾晒至表 皮褐色,含水量减少15-20%时,在温度5-9t:利于通风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沙藏和窖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北方高杆植物间作栽培魔芋的方法,其特征包括A、利用林地或玉米地进行魔芋间作栽培,每亩使用腐熟有机肥1-2吨,然后每亩撒施生石灰100斤进行土壤消毒后,进行翻耕和平整;B、魔芋种子消毒,C、采用垄作斜栽,魔芋垅高20-30cm,垅面宽20-25cm,3-5米的林带间作3-5行魔芋,或在玉米行间作1-2行魔芋,种子朝阳倾斜45度;D、进行分级播种,种植密度以种芋直径6-8倍为行距;以种芋直径的4-5倍为株距,覆土15-20公分。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林地间作魔芋的增长幅度为(在原种子基础上)3-7倍,亩产量达3000斤以上,提高林地利用效率20%以上,亩增经济效益2000元以上,有效拓宽了林地的利用途径。
文档编号A01G1/00GK101715683SQ200910175370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史印山, 张文胜, 李霞, 王建江, 王彦, 王玉珍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