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117326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野生食用菌是生长在天然树林中、在自然界完全处于野生状态的野生菌,主要分为两类,腐生菌和菌根菌,菌根菌目前为止还无法进行人工培养,而腐生菌是可以经过人工驯化,人工栽培的,也可工厂化栽培。本申请人自天然林场采集到一株野生菌,在经过多次驯化后,现可以进行人工栽培。栽培菌种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断定为侧耳属。因其菌柄中生,又属于侧耳属的大型真菌,所以本发明中将其命名为中柄侧耳,自发现中柄侧耳后,经过多年寻找,未见有该菌的发现报道,且人工栽培方法亦未见同类研究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野生腐生菌为标本,经人工培育、驯化而成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栽培方法。本发明的侧耳G0Zetfroto1S sp. )P26297,已经于2011年6月1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 No. 4908。该菌种的子实体成熟后有明显的海鲜味,经检索食用菌图鉴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DNA检测,确认该菌株为国内外首次发现的侧耳属的一个新物种。所述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的栽培方法,以侧耳iPleurotus sp. ) P26297为母种进行培育,发菌、出菇管理、最后到摘菇。当采用试管培养进行培育时,将母种接种到试管培养基4g K2HPO4, 2g MgSO4, 20g 琼脂,IOg蛋白胨,加水至IOOOmL, PH自然。采用液体培养时,将母种培育出原种或栽培种,再将原种或栽培种播种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原种或栽培种使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玉米粉40g,蔗糖20g,4g K2PO4, 2g MgSO4,琼脂2g,加水至lOOOmL,pH自然;栽培料碳氮比为20-35。采用袋料培养时,将母种培育出原种和栽培种,再将栽培种播种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所述栽培料为袋料培养基棉子壳48%、麦麸18%、木屑30%、轻质碳酸钙2%、石灰21 ; 上述培养基含水量65-68% ;原种和栽培种所使用的培养基为常规培养基。本发明的侧耳G0ZetfTOto1S sp. ) P26297具有以下特性 1、毒理测定
毒理测定采用生、熟中柄侧耳喂食鸡、鸭,狗等小动物,初步判断出中柄侧耳为无毒的可使用的食用菌。2、风味
中柄侧耳鲜菇清香,煮熟有一股海鲜味,菇盖口感爽滑,与香菇相比更有韧劲,菇柄外表皮可食用,纤维较多,菇柄海绵状,口感比菇盖淡,比较有韧劲,干菇有一股浓重的海鲜味,用于炖汤口感甜美。3、产品
中柄侧耳直接烘干可用于上市销售,菇品金黄色,菇体较大,卖相较好,口感上乘;该菌含有八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含量超过香菇2倍多,可作为工业原料来源;该菌还可以作为与其他侧耳类杂交的一种优质的种质资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采集自野生腐生菌,通过人工驯化而成,保护了该物种的种质资源,开发了食用菌新品种,调整了食用菌品种结构,丰富了食用菌市场品种供应,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1为菌丝及试管中现蕾; 图2为瓶栽出菇及菇体形态; 图3为孢子电镜扫描;
图4为覆土出菇及不同时期的菇体特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侧耳(/^^roiM sp. )P26297是采集天然林场的野生腐生菌作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经驯化而成。在驯化过程中,将分离的菌种放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不同C/N比、温度、pH、光照等)发菌培养、出菇,从而筛选出菌丝生长浓密、后期呈线条状,遗传性能较稳定的菌株作母种。具体筛选过程如下
将组织分离得到的稀疏菌丝,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多代培养,发现在22°C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粗壮。通过多种碳源、氮源的筛选,以蛋白胨1%加入基础培养基。供试碳源为麦芽糖、淀粉、乳糖、果糖、蔗糖、葡萄糖。它们在IOOOmL培养基中的添加量相当于20g葡萄糖的全碳量。以葡萄糖洲加入基础培养基。供试氮源为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NH4N03、NH4Cl, KNO30它们在IOOOmL培养基中的添加量相当于IOg蛋白胨的全氮量。 将供试的6种碳源和氮源分别与基础培养基组合各制成6种培养基,置于22°C恒温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0d,测菌落直径,发现该菌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为理想;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加入基础培养基,将C/N调节为10/1、15/1、 20/1、25/1、30/1、35/1、40/1、45/1、50/1、60、1共13种配方,置于221恒温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0d,测菌落直径、观察菌丝长势。C/N为30时,菌丝量达到最大值。通过对青霉、绿霉、 木霉等常见的杂菌进行抗逆性试验,筛选出其中抗性强的菌株。对筛选出来的菌株与香菇、 平菇、猪肚菇进行拮抗试验,发现该菌与试验的侧耳类食用菌均产生拮抗现象。在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下,诱导菌丝扭结形成菇蕾,如图1所示,菇蕾随着生长,形成细条状的菇体。在150mL三角瓶中加入30mL培养基(为上述筛选出来的培养基)制成平板,用无菌打孔器取直径5mm的菌落1块接入,置于22°C恒温黑暗培养25d。当菌丝完全长满平板后,分别置于完全黑暗、1 !光(30001x)暗交替、连续光照(30001x)条件下连续培养15d,观察记载现蕾数目,发现12h以上的光照下,试管出现小菇蕾。对小菇蕾进行组织分离,获得新的菌株。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与DNA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形态学特征为依据,包括子实体的形态学特征、菌丝的类型和结构、孢子的显微结构,子实体的显微结构等,初步断定为侧耳属。再通过DNA分子标记,确定为侧耳属。中柄侧耳命名的依据是根据菌柄中生,又属于侧耳属的大型真菌,所以命名为中柄侧耳,并对其进行菌种保藏。用上述菌种作母种,培育出原种和栽培种,再将栽培种播种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经过发菌、出菇管理、最后到摘菇。在用母种培育原种和栽培种时所使用的采用棉籽壳、牛粪粉、木屑等原料,通过不同的比例配比,筛选中柄侧耳菌丝生长好的原种、栽培种及优质高产栽培的栽培料配方。发现中柄侧耳配套培养基配方,试管培养基为4g K2PO4, 2g MgSO4,琼脂20g, 1%蛋白胨,水IOOOmL, pH自然;液体培养基玉米粉,40g,蔗糖20g,4g K2PO4, 2g MgSO4,琼脂2g,水lOOOmL,pH自然;袋料栽培培养基棉子壳48%、麦麸18%、木屑 30%、轻质碳酸钙2%、石灰21 ;含水量68%。根据中柄侧耳菌丝生产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及本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中柄侧耳合理的栽培季节,春季播种时间安排在2月15日、2月观日、3月15日、3月31日;夏季播种时间安排在7月15日、7月31日、8月15日、8月31日。 菇体不同生长时期的表现如图4所示,中柄侧耳干品经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结果如下总糖43. 1%,总脂肪酸1. 2%,天门冬氨酸17.0g/kg,丝氨酸8. 1 g/kg,谷氨酸 23. 7%,甘氨酸7.1 8/1^,组氨酸2.8 8/1^,精氨酸6.4 g/kg,苏氨酸7. 4 g/kg,丙氨酸9. 5 区/1^,脯氨酸5.8 g/kg,胱氨酸0.9 g/kg,酪氨酸4. 3 g/kg,缬氨酸7. 2 g/kg,蛋氨酸1.7 @/1^,赖氨酸7.8 g/kg,异亮氨酸5. 7 g/kg,亮氨酸9. 3 g/kg,苯丙氨酸6.0 g/kg,并与香菇等常见优质食用菌比较。发现中柄侧耳的的人体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超过香菇2倍多。并通过对该食用菌对四种主要重金属吸附能力进行检测,发现该食用菌对四种重金属残留量都都达到无公害水平。侧耳G0Zetfroto1S sp. ) P26297菌丝在培养基上的形态、生物学特性
菌丝形态如图1所示,与平菇相似,在琼脂培养基上呈洁白、浓密、气生菌丝。中柄侧耳子实体粗壮,散生,菌盖直径5 18厘米,初为伞形,逐渐成边缘波浪形最后为平展,如图4 所示。中柄侧耳的人工驯化培育可采用如下培养基以4g K2P04, 2g MgS04, 20g琼脂, IOOOmL水,pH自然作为基础培养基,每升培养基中含有20g麦芽糖、淀粉、乳糖、果糖、蔗糖、葡萄糖作为碳源,每升培养基中含有10g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NH4N03、NH4C1、KN03 作为氮源,优选采用如下培养基20g葡萄糖、IOg牛肉膏、4g K2P04,2g MgS04,20g琼脂, IOOOmL水,pH自然。中柄侧耳的碳氮比可在10-60之间正常生产,优选25-40,最适宜的碳氮比为30。中柄侧耳菌丝可在5-35°C温度下培养,致死温度为45°C 20min,优选22°C,在 22°C培养10d,菌丝量达到最大。中柄侧耳菌丝可在pH4-10条件下培养,优选pH5-6,最适宜值为6. 0。中柄侧耳孢子可在10-30°C萌发,优选15-25°C,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5°C。中柄侧耳可在8-24h光照下现蕾,完全黑暗无法现蕾,最适宜为连续光照12h。中柄侧耳的栽培可以木屑、稻草、五节芒等秸秆或木质加工厂下脚料作为碳源,以牛粪、棉籽壳、麦麸、花生饼等作为碳源,碳氮比为20-35,优选30,加入少量的石灰、轻质碳酸钙等。最适宜的培养基培养为棉子壳48%、麦麸18%、木屑30%、轻质碳酸钙2%、石灰21 ;含水量68%。中柄侧耳栽培出菇可以在16-35°C正常出菇,优选20-28°C,最适宜的出菇温度为25V。
权利要求
1.一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其特征在于所述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为侧耳 (.Pleurotus sp. ) P^^7,保藏号为 CGMCC No. 4908。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侧 ^meurotus sp. ) P26297为母种进行培育,发菌、出菇管理、最后到摘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试管培养进行培育时,将母种接种到试管培养基4g K2HPO4, 2g MgSO4, 20g琼脂,IOg蛋白胨, 加水至IOOOmL, pH自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液体培养时,将母种培育出原种或栽培种,再将原种或栽培种播种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原种或栽培种使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玉米粉40g,蔗糖20g,4g K2PO4, 2g MgSO4,琼脂2g,加水至lOOOmL,pH自然;栽培料碳氮比为20-3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袋料培养时,将母种培育出原种和栽培种,再将栽培种播种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所述栽培料为袋料培养基棉子壳48%、麦麸18%、木屑30%、轻质碳酸钙2%、石灰21 ;上述培养基含水量 65-68% ;原种和栽培种所使用的培养基为常规培养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其栽培方法,所述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为侧耳(Pleurotussp.)P26297,保藏号为CGMCC No.4908。栽培方法为以侧耳(Pleurotussp.)P26297为母种进行培育,发菌、出菇管理、最后到摘菇。本发明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采集自野生腐生菌,通过人工驯化而成,保护了该物种的种质资源,开发了食用菌新品种,调整了食用菌品种结构,丰富了食用菌市场品种供应,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档编号A01G1/04GK102283014SQ20111017306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4日
发明者姚一建, 彭建平, 李碧琼, 林俊扬, 邱春锦, 陈政明 申请人: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